标签 情绪管理 下的文章

如今,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提醒:要更加“正念”。各类应用软件许下承诺,各大公司提供培训,治疗师们也将其作为疗愈焦虑、抑郁与压力的良方。“正念”这个词本身,几乎成了一句世俗的祷语。然而,当我沉心静思,却不禁怀疑,这个词是否正将我们引向歧途。

“正念”意味着“充满心智”。可我们的心智早已不堪重负——它无休止地奔忙、谋划、忧虑、筹划、辩解。我们真正需要的,往往不是填满思绪,而是去真切地感受身体。

在此,我想提出一个新词:身体觉醒

身体觉醒,意味着将完整的觉察带入身体,而非困于心智。它指的是以最本源的方式“回归感官”。正如哲学家艾伦·瓦茨所言,我们必须“跳出思维,才能回归感知”。

词源追溯

英文中的“正念”一词,最初译自巴利语“sati”,意为“觉察”或“忆念”。但在佛教与瑜伽传统中,常与“心智”混淆的概念是“citta”——这个梵文词的含义更接近于“心识”,它同时是情感、感知、记忆与意识的载体。

因此,当早期的译者将“citta”简化为“心智”时,其丰富的内涵便有所遗失。这些古老传统并非鼓励人们沉溺于头脑,而是教导如何安住于身体,体验一种智慧的“具身化”,一种西方文化常常割裂的“灵肉合一”。

这种思维与情感的融合,也体现在其他文化中。中文的“心”字,便同时涵盖了“心脏”与“心智”之意。所谓“初心”,本质上是“初心之心识”。

在英语语境里,我们听到“心智”,便自然联想到“思想”。然而,若只关注思想,我们便面临从生活参与者沦为旁观者的风险。若要真正地“临在”,我们必须感知自身的重量、呼吸、心跳,以及存在于世的每一寸肌理。

为何倡导“身体觉醒”

通过关注“本体感觉”(感知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内感受”(感知体内的状况),我们能重新打通身心流动的通道。这两种方式都能帮助我们回归斯蒂芬·波吉斯博士所称的“社会参与系统”——即神经系统中让我们感到安全并与外界联结的部分。

波吉斯的“多重迷走神经理论”阐明,迷走神经如同一个内在监测系统,不断读取环境中安全与危险的信号。当感到威胁,身体会收缩、关闭;当感到安全,身体便会柔软、敞开。这份安全感无法通过头脑分析获得,只能经由身体体验达成。我们无法“想”出平静,只能“感受”到平静。

当我陷入焦虑或阻滞时,我已学会将注意力从思绪转向身体的感受:我的身体正在做什么?哪里感到紧绷?它真正需要什么?答案往往简单得出乎意料:它需要伸展、需要深呼吸、需要活动、需要被感受。

感受的科学

贝塞尔·范德科尔克博士在《身体从未忘记》中指出,创伤并非存储于记忆,而是烙印在身体里。它表现为紧绷、麻木或与自我的疏离。疗愈,意味着重新学习感受。范德科尔克博士认为,当人们学会感知体内的变化时,真正的转变才就此开始。

这种感知不同于思考。它是一种缓慢、宁静的对内在的觉察:比如发言前胃部的轻微颤动,拒绝前喉咙的莫名收紧,或是安全感降临时的阵阵暖意。

当我们全然安住于身体之内,各种感受便有了流动的空间。它们不再被困为僵硬的症状,而是开始转化为指引我们的信号。我们无法释放任何我们拒绝感受的东西。

感受即认知

我们中的许多人,在生命早期便学到:感受是危险或不便的。我们被告诫要“冷静下来”或“别当回事”。然而,感受本身就是信息,是身体诉说的语言。忽视感受,便是拒绝真相。

当我们允许身体的感觉和情绪浮出水面,我们便开始整合而非压抑过往的经验。这才是真正的觉察——不是抽象的理解,而是切身的体会。

语言的力量

我们使用的语言,塑造了经验的质地。当我们聚焦于“心智”,便容易坠入抽象的虚空;当我们回归“身体”,便是重返鲜活的生命。

“正念”作为一扇通往“临在”的门扉,已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但现在,是时候踏过这扇门,去真切地看一看、听一听、感受一下了。我们的身体,已等待我们多时。

保持身体觉醒,就是全然活在此刻。是去聆听言语之下的节奏,思绪之下的脉搏,以及那份柔软如动物本能般的、确认“此刻你正活着”的原始知晓。

RAIN是一套易于记忆的实践工具,旨在将正念与悲悯带入情绪困境之中。

  • 识别当下发生;
  • 接纳体验本貌;
  • 带着关切探究;
  • 以自我悲悯滋养。

你可以将RAIN作为独立的冥想练习从容进行,也可在情绪波动时随时运用这些步骤。


Recognize 识别

识别,是于每个当下有意识地觉察那些正在影响你的念头、情绪与行为。只需在心中轻轻标注你所意识到的一切,便完成了这一步。

Allow 接纳

接纳,是允许那些已被识别的想法、感受或身体感觉如其本然地存在,不试图改变,也不去逃避。

譬如当你觉察到恐惧,可以在心中低语:“没关系”“它本可以存在”或“我接受”。接纳营造了一个停顿的空间,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安住于当下。

Investigate 探究

探究,是调用你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那份对真相的渴望——将更专注的注意力导向此刻的内在体验。

不妨问问自己:此刻最需要关注的是什么?我的身体正如何体验它?我内心相信了什么?这个脆弱之处真正渴望什么?它最需要什么?

无论你提出什么问题,若能放下思维分析,回归身体的真实感受,这样的探究将最具转化力。

Nurture 滋养

当你意识到自己正在受苦,自我悲悯便自然升起;而当你主动以关怀滋养内心,它便全然绽放。

试着感受你内在受伤、害怕或痛苦的部分最需要什么,进而给出能够回应这份需要的主动关怀:它是否需要一句安抚?一份宽恕?一段陪伴?还是无条件的爱?

你可以尝试不同的善意表达,看哪一种最能抚慰你、软化你、打开你的心。或许是心中的轻语:“我在这里陪你”“对不起,我也爱你”“我在听,我爱你”“这不是你的错”“请相信你自己的善”。

除了温柔的低语,很多人也会通过将手轻放在心口或脸颊,或想象自己被温暖光芒包围、沐浴,从而获得疗愈。如果难以对自己生起爱意,不妨忆起一位充满爱的存在——无论是心灵导师、亲人、朋友,或是宠物,想象他们的爱与智慧正缓缓流入你的心中。


完成RAIN的步骤后,请留意你内在状态的质感,安住于那份清醒而温柔的觉知之中。

RAIN的真正果实,是意识到你不再被任何受限的自我认知所束缚或定义。愿你熟悉自己本性中的真相与自在——那神秘而珍贵的生命本质,这是你能赠予自己的最美礼物。

本文整理自《当“戾气”越来越重,你要知道如何掌控你的“火药味”》

人人都有愤怒的时候,但受到的教育却是,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事实上,感到愤怒并不是一种性格缺陷,“愤怒”和所有的情绪一样,是人类宝贵体验的一部分,若我们能更好地识别和运用它,反而能够给自己带来帮助。

“未被表达的愤怒永远不会消失,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弗洛伊德

表达愤怒的“好处”

  1. 有助于释放情绪。
    压抑愤怒会导致情绪积压压力增加,且可能引发有害的情绪失控。
  2. 能沟通需求。
  3. 能解决矛盾冲突。
    如果能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愤怒,愤怒就能促进沟通,有利于解决矛盾冲突。
  4. 表达愤怒能推动个人为自己的信念及权利发声。
  5. 能提升情商。
    健康地表达愤怒意味着个人具有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及高效沟通的能力。

四步走,表达愤怒

第一步:感受自己的愤怒情绪

想要从根源上获得疗愈和成长,需要我们面对、探索并深刻感受自己的愤怒情绪。接受并感受自己的愤怒是愿意承担其造成后果的基础,也是将其转变为积极力量的第一步。如果我们否认或压抑自己的感受,那么我们在个人成长、社会贡献等方面等能力就会受限。反之,当我们允许自己去真正地感受愤怒、焦虑或是绝望时,才能进入疗愈阶段,从自己的感受中创造价值。

试着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了解愤怒出现时,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

也许能会感受到体温升高、下颚紧张,有尖叫或踢东西的冲动。当你识别到它的存在,就意味着这份感受是有可能被接纳的。这时,你可以从头到脚缓慢地扫描自己的身体。关注当下任何你正在经历的感受。深吸一口气,努力慢下来,与自己的愤怒和解。同时,怀着好奇心和同情心,温和地同这些感受相处。

第二步:理解你的愤怒

未经检视的感受,可能并不是当下事件所引发的,可能是不愉快的经历、痛苦的症状,我们可以找到理解自己、体验并善用它的方法。用健康的方式处理愤怒有助于情绪与认知的整合,并为理性决策创造一个空间。

愤怒有两个相互关联的作用。

  1. 保护性,愤怒与我们的生存及安全感有关,是情绪大脑的一个功能。可以说,保护性愤怒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或内化的,保护性愤怒的本质是应对环境中的威胁,这也是为什么它会本能地关注外部世界的原因。
  2. 转化性,与个人成长和转变有关。转化性愤怒是有意识的。转化性愤怒能够增进个人理解、提高韧性和力量。善用愤怒、实现疗愈和促进个人成长,需要我们有意识和刻意努力。

当我们感受到愤怒时,问问自己,这种愤怒的作用是什么?

  • 它有利于更好地表达自我,还是会抑制这种表达?
  • 他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自由,还是起到了防御作用?

第三步:定义自己的需求

需求与愤怒本就有关联,在这一步中,我们任务是确认自己未获满足的需求。愤怒总是会指向我们未得到满足的核心需求。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描述我们的状态,这四个维度分别是生存安全、公平正直、爱与自我实现。每一个维度对应一类人类的基本需求。当感到被人利用而受到威胁时、当感到被拒绝或是不被尊重时,又或是当受到阻碍无法做那些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情时,我们都可能会愤怒。

当我们感到愤怒时,试着问问自己,是哪些核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 我的生命安全或身体健康是否受到威胁?
  • 是否遭受了不公平或不合理的对待?
  • 是否感到被拒绝、不被尊重或是没人爱自己?
  • 是否有什么阻碍了我达成自己的目标?

第四步:采取明智的行动

当我们确认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就能决定应该采取哪些行动。行动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无论我们如何深思熟虑地分析各种情况或提前做好计划,都不足以改变当下的处境。将愤怒转化为积极行动的力量,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并改变生活、人际关系,最终,改变周遭的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为了功利性的收获或成就,而是为了规范自己的行动与生活方式。 慢慢地我们会感到更加踏实、坚韧、安全及自信,且行动将会更高效——最终为自己及身边的人带来价值。

写在最后

当我们愤怒时,将重心从防御状态转向发现自己的需求,就能从容地评估自己的处境、选择自己的反应,并以有效、富有同情心及明智的方式展开行动。

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式释放并转化自己的愤怒来满足这些需求,能够帮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并拥有更美的生活。

我们可以在愤怒的感受中多停留一会,当我们能够容纳它,转变它,它会自然而然地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