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高度自恋的领导者往往营造有害环境:他们不断索取关注、恶意打压对手、且毫无道德底线。既然如此,为何这类人仍能获得支持,攀上权力顶峰?

理解自恋型领导的重要性

马来西亚泰莱大学的研究(2025)指出,自恋者渴求钦佩与权力,因而更善于自我推销。然而,当表面的自信变为过度自傲,便容易引发失败。如果你曾目睹某些领导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或许会困惑:为何有人愿意容忍甚至追随他们?

答案可能是:这些人善于汲取他人的权力,令周围人逐渐丧失反抗的勇气。理解其心理动机,是应对的第一步。

自恋领导的驱动力

研究提出两大关键理论:

  1. 自我决定理论:自恋者极度需要认可,但其自我中心的动机使他们重个人利益、轻集体福祉;
  2. 特质激活理论:自恋特质在某些情境下会被激发,进而触发一系列利己行为。

两者共同构成「偏差行为」的温床,例如职场的打压、霸凌与报复。

研究结果

针对313名成人的研究显示:

  • 自恋中的「竞争性」比「渴慕性」更具破坏力——自恋领导一旦感觉受挑战,就容易展现攻击性,以维护其自我认知;
  • 自恋领导偏好将个人利益置于道德之上,助长整体环境的毒性;
  • 当规则被领导者践踏,员工也更容易出现越界行为。

如何应对自恋型领导?

若自恋者持续带来业绩,其有害行为常被纵容。但研究者仍提出若干应对思路:

  • 早期干预:在自恋行为刚显现时就应指出,例如直接反馈其「傲慢、自私或操纵倾向」;
  • 化解竞争感:若对方是你身边的人,可适度安抚,表明你无意与之竞争;
  • 设置个人边界:若对方是遥不可及的政治人物,你能做的是主动屏蔽负面影响,投入能令自己愉悦的人际与活动中;
  • 善用制度途径:在适当时机通过投票、参与社会倡议等方式表达立场。

总之,别让自恋领导者蚕食你的幸福感。意识到自己仍有选择,就能在逆境中守住内心的力量。

标签: 自恋, 职场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