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博客 下的文章

文本摘自《The worst habits for your brain》,翻译参考《四个对你大脑影响最大的坏习惯,你有哪个?》

久坐不动

2018年发表在《PLOS One》上的一个研究发现,久坐与大脑中对记忆至关重要的部分发生变化有关。研究人员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了45岁至75岁人群的内侧颞叶(MTL),这是一个产生新记忆的大脑区域。然后,他们将扫描结果与人们每天坐着的平均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坐的时间最长的人的内侧颞叶区域更薄。研究人员认为,MTL变薄可能是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的前兆。

建议:

每次坐15到30分钟后就动一动,在屋子里走一走,对着厨房的柜台做俯卧撑,做几个深蹲或仰卧起坐,或者在附近快步走一走。

缺乏社交

孤独与抑郁和阿尔茨海默症的高风险有关,并可能加速认知能力的下降。2021年7月发表在《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Series B》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社交活动较少的人大脑灰质(处理信息的外层)损失较多。

建议:

找两三个你能够分享任何事情的人,组成你的社交圈子。经常性的发消息、打电话或者每个星期组织下活动。如果想要有意义的、精神上的交流,就选择那些和你相互在乎的人吧。

睡眠不足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没有得到建议的七到八小时睡眠。2018年12月出版的《Sleep》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每晚睡眠少于7小时时,他们的记忆力、推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能力会下降。

建议:

与其想着多睡一会儿,不如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睡觉。比平时提前一个小时上床,会帮助你减少熬夜,让你的大脑和身体得到充足的睡眠。如果你醒了,就给你的大脑放松一下。尝试阅读,但是不要观看电视或者电脑这些刺激性的东西。就算醒的早了,你也能有多余的时间来弥补。

长期压力

长期的压力会杀死脑细胞,使负责记忆和学习的前额皮质萎缩。老年人的一个主要压力诱因是对任何事情都采取“my-way-or-highway(不听我的就滚蛋)”的态度。这种期望值过高的心态会引发负面反应,一旦事与愿违,压力水平就会升高。

建议:

你需要灵活应对你的反应。当你感觉到自己即将心烦意乱时,做一些深呼吸,提醒自己,你并不总是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接受其他方法可能也不错。同时,反复对自己说“我现在很好”,让自己平静下来。顺服自我可以在压力失控之前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本文整理自《每天半小时,让大脑变得更聪明》

记忆力:序列回顾法

“n-back”测试: 你面前有一块屏幕,屏幕上会不断随机出现1-9的数字。你要做的是,看当前的数字,把它跟“倒推n个数字”做比较。如果一致,按是;如果不一致,按否。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摄入信息——比如读了一些文章、看了一些视频之后,间隔一段时间,试着让自己按照顺序去把它们列举和回忆起来通过这个方法,来锻炼和强化自己的记忆力。

使用时需要特别留意的三个重点

  1. 需要间隔一段时间。
  2. 不要急着去看答案。
  3. 最好按照顺序回忆。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大脑构建良好的线索,方便将更多的场景信息纳入其中,另一方面也能潜移默化地刺激大脑:在接受信息时,更有序、更持久地将信息保留在脑海中——这才能更好地起到我们想刺激记忆力的作用。

理解力: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简而言之,当你学习到一个知识点之后,试着把它讲出来,通过讲述的过程来强化自己对它的理解,使得它能够更好地被你所吸收和内化。

当我学习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我会在内心想象有一个听众,他对这个知识点没有任何相关基础,而我需要把这个知识点彻底地、完整地讲给他,让他听懂。

  1. 是什么: 这个知识点的核心是什么?它跟其他相似知识点的相同点和差异在哪里? 为了让“对方”更容易明白,我会想办法找到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把这个知识点套上去;如果找不到,就像一个类比出来,尽可能把这个知识点讲清楚,让对方大致知道它是一个什么东西。
  2. 为什么: 这个知识点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相关的背景需要了解?我会把这个知识点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和框架里面去讲,可能包括:它是一个什么整体的一部分,它跟其他什么知识点是可以联系起来的,它用了什么原理和机制,有些什么其他原理可以来解释和支撑它,诸如此类。
  3. 怎么做: 这个知识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结论?我们可以如何把它用到实践中?前面两步可能都偏向于细节,那么这一步,我会尽量拔高层次,对这个知识点进行提炼总结,争取用几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它,给它一个简明扼要的结论,或者若干个可以明确记住和应用的要点,等等。

更进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发现自己遇到了障碍,有些内容无法很好地“讲出来”,那就是一个极好的学习契机:你不妨以这些障碍和问题为出发点,去针对性地做主题阅读和学习,争取把它们弄通弄透。让自己对它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文本,而成为综合了更多信息渠道和来源的一个“主题”。

表达力:结构思考法

许多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同意或不同意某个观点,内心有一些想法想要表达,但话到嘴边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又或者,能勉强讲出来,但讲出来的内容缺乏条理和逻辑,别说说服别人了,连自己也无法说服。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去锻炼和强化信息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能够立刻将信息组织和调用起来,不会落入“说不出理由”的窘境。

一个有效的锻炼方式,就是结构化思维。

  1. 当我看到一个观点时,我会先问自己,我是支持它还是不支持它?如果不支持,或者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够全面、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我会要求自己先用一句话概括我的观点,把它简明扼要地讲清楚。
  2. 然后,我会问自己:我用来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是什么?至少需要说出2-3个理由。这些理由必须是彼此独立的,不交叉,不重叠。
  3. 进一步,针对每个理由,我有没有有效的论据能够证明它?最好能够列举出来,每个理由找到1-2项论据即可。

什么样的论据呢?可以是较为权威和可靠的数据,可以是经过验证和实验的研究报告,也可以是有权威出处(比如教材和专业书籍)的理由和原理。务必要避免“我看到的”“我身边的”“我直觉感受到的”……这些没有什么意义。

大多数时候,这些论据是没办法立刻想到、脱口而出的,那么我就会把这个观点和理由记下来,等有空的时候对它去进行针对性的搜索和拓展,看看能否找到支撑我和反对我的论据,把它们记下来。

下一次,当我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这个观点-理由-论据所构成的论证,就会成为我的一个强有力的素材,可以帮助我快速地对它给出一个判断和观点。它就相当于我脑海中的一个 “思维模块”

注意力:感官沉浸法

许多人都有容易走神和分心的毛病。尤其是在阅读学习和工作的时候,总是时不时走神,等到发现时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不但容易浪费时间,也经常打断自己的专注状态。

“感官沉浸法”:挑一个比较不忙的时刻出门,走到户外,找一个不容易打扰别人和被打扰的地方,静静地待10-20分钟。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在感官上,仔细地去感受自己看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让自己沉浸在这种安静的氛围里,尽量不要多想。

试着在脑海中轻柔地为你的注意力“松绑”,想象让大脑平静下来,自下而上地去接受环境中的信息,不用急着去分析思考评判,把这些功能暂且屏蔽掉,单纯地去接受和感受。

整理力:睡前引导法

睡眠其实是一个整理信息的过程。当我们睡着之后,大脑其实会不断地回放那些它觉得重要的信息,并对今天建立的神经连接进行修剪。重要的留下来,不重要的,就修剪掉。

大脑如何判断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呢?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我们是否会去“回顾”它。你回顾得越多的信息,大脑会倾向于认为它是重要的,更容易把它妥善地保存下来。

所以,睡前在脑海里“过一遍”今天经历的有价值的事情,其实就是一个主动去调解权重的过程:把那些你希望大脑记住的信息,通过主动的回顾,增加它的权重,让大脑不容易把它修剪掉。

很重要的一点: 睡前切勿反复地去回想,反刍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因为你的回想和反刍本身,其实就是在告诉大脑“这些事情很重要,请你帮我记住”——这就完全弄巧成拙了。它会导向一个恶性循环:你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不由自主地去回想→你的回想让大脑以为它很重要→大脑帮你把它更好地记住→让你更容易在不经意时回想起来……

因此,尽量在睡前有意识地引导大脑,去回顾一些正面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信息,告诉大脑:我这一天过得很棒,请你帮我把它记住。

本文整理自:《吸引力法则,真的能让你“心想事成”吗?》

什么是吸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则:它指的是当一个人把思想或者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领域时,那么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物事物都会被吸引过来。

简单来说,它的核心意思就是关注什么就吸引什么,这些被你关注的事物会占据你生活的大部分。(积极向上和正面的,或者消极的)

理性看待吸引力法则

  1. 吸引力法则的某些表述和解释可能与现有的科学观念相冲突,且在实践中可能难以验证和量化,难以进行客观的科学验证。(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对立。)
  2. 积极幻想有时候会欺骗大脑,让大脑以为想象中的情景已经真实发生了,从而导致行动力降低。它虽然能带来短期的愉悦,但是长期来看反而会增加消沉的程度。
  3. 吸引力法则被过度商业化和功利化。(很多广告中,暗示只要消费者坚信某个产品或服务,就能实现他们的愿望,这种营销手段虽然短期内能吸引消费者,让消费者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中。)
  4. 吸引力法则可能被一些人误解或滥用。(例如,有些人可能认为只要心中所想,就能轻易实现目标,忽视了实际行动和努力的重要性,这种滥用可能导致失望和挫败感。)

如何利用好吸引力法则?

  1. 保持积极心态(。积极的心态是吸引正面结果的基础。当你保持乐观、自信时,你的思想和行动都会更加积极,从而更容易吸引到积极的能量和机会。)
  2. 找到切实可行的商标。(制定目标时要贴合你的实际情况明确的目标能够为你的行动提供方向,帮助你集中注意力,并激发你的潜能。)
  3. 拆分目标
  4. 严格执行并定期复盘。(其实我们每个人今天的生活都是无数个昨天形成的必然结果,今天的生活状态也会在无形中成就明天的必然结果。)

总结

吸引力法则与其说是一种宇宙法则,不如说是一个鞭策自己前进的理念。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将其视为唯一的成功法则。而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目标,助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转载自《热爱不具备任务思维》

认知失调

任务与热爱之间的鸿沟来自于: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简单来讲,当我言行不能一致时,心里会感觉不舒服。

美国心理学家列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认为,为了减少这种不适感,人们会寻找一种方式,来减少信念或行为之间的矛盾。在认知失调理论框架下,有两大基础假设

  1. 失调的存在,将推动我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力求达到协调一致。
  2. 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我们会主动避开那些可能增加不协调的情景和信息因素。

最终,在认知失调影响下,要么放弃,要么继续。认知失调的关键不在于知道哪里不协调,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当我处于这种失调状态时,我是怎么做决定的。了解过程,比结果本身还重要。

激情所在区

激情所在区: 可以理解为,我在做某个活动、工作时感受到极大热情和兴趣的状态区域,在该区域内,会觉得很满足,很有动力。

神经学研究显示、成年人在清醒时,大约有30%-50%的时间是在进行发散性思维。具体来说,每天平均产生大约6200个想法,这意味着大约每15秒就会有一个新想法浮现。

当这些想法是积极的富有创造力,并与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愿望相关时,它们会成为快乐的源泉。 这种快乐能够激活大脑的奖励系统,从而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

这说明:虽然从想法到任务的转变路径很短,但过程能带来快感;然而,将一个任务转化成更深层次的热爱,则要更多的投入,因为过程涉及到无数次快感的重复和深化,时间久了,自然会没耐心。

一件事情做很久,最后还是没坚持下去,原因很明显:你只是把它当作一个任务来做。

因此,任务思维和真正热爱之间,差别在哪里?是激情所在区。 如果不重视该方面,就不会投入其中,也很容易陷入所谓的“假性激情”中。

假性激情

假性激情: 它是一种误解,认为只要对某件事有激情,就能持续进行下去,并最终取得成功。

你得找到你真正喜欢的东西……做好一件事的唯一办法,就是爱上你正在做的事。如果还没找到,就继续找,别停下来。 ——乔布斯,2005年于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

然而,激情是我们在某件事上变得精通后,出现的副产品。那些看似吸引人的职业爱好,起源很复杂,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只要追求就一定会热爱。

从目的上来看,假性激情想知道世界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工匠思维(真的激情)让你专注于提升自己的技能,而不是过分专注工作是否完美。

培养珍贵的技能比较难。如果你考虑的工作爱好不具备稀缺性和价值提升,那么可能不适合从用工匠思维。

任何一件事一个兴趣,一个任务的投入都有精力付出,假设这份付出,不能市场化的给别人创造价值,换取更多金钱,那必须具备向内求的特质,可以提升自己的某个方面。

如何去做?

  1. 得知道自己是那块料:
    a. 通吃性市场人才:他们在某一个领域深耕很长时间,往往有很强的后发优势,从年轻时开始,很清楚自己要在哪个方向上积累资本。
    b. 拍卖型市场人才:你拥有多种不同的技能,技能组合能被资本市场和公司认可,能通过多样化的技能提升自己在行业内的地位。
  2. 明确优秀并摧毁自己: 要建立一个正向的激情循环,就必须有一步一步慢慢改进的过程。
    a. 真实地评估现在的真实水平和想达到的水平;如果对两者的看法不准确,很容易产生认知失调,也就难以采取有效的行动。
    b. 当做一件事很久,会逐渐找到做事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擅长。但刻意练习要求正好相反,要你集中精力,不断寻找突破舒适区。
  3. 要有为期3年的结构优势:^[注:这一点有待进一步思考]
    a. 刚开始,你主要在为掌握权力的人服务,越努力,为他们付出越多,反而使你自己争取权力的能力变得更弱。想要获得权力,要不断思考并实践“如何做不一样的事,占据一个独特的位置”。这个需要时间和耐心。
    b. 超过三年的机会,通常没有人和你争,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耐心来坚持那么久。

除向内求的兴趣,那些热爱行为,多半以上是在做事当中产生的,做的越多,越投入,越来越容易。

总结

不要用任务思维,来看热爱。

反之,想要形成热爱,一定情况下,应该先做事,持续做正向的做事。把事精通后,激情就成了副产品,热爱也随之而来。

对于这个话题有很多种解释和分析:

  • 富足感:当碗里还有剩饭时,表示了食物的供给超过了需求,从而获得一种富足感。
  • 稀缺恐惧:这种行为可能源于过去对食物稀缺的普遍恐惧。
  • 食物内疚:由于饮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吃“不健康”的食物感到内疚,留下最后一口以缓解内疚。

我们这里暂时不去分析做客或者聚餐情境下,出于习俗或礼仪出现的剩饭现象。当我们进一步思考“最后一小口”问题的时候,会联想到家庭在其中的影响:

  • 无声的反抗:在童年时期会有被父母“逼饭”的经历,剩一小口饭表达了潜意识里的反抗。
  • 边界和安全感:“权威型父母”对孩子过度管束,造成孩子的边界被侵犯,吃饭留一小口以获得对食物的掌控,弥补内心缺失的安全感。

那在孩子成年之后,没有“逼饭”和过度管束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有“最后一小口剩饭”呢?

  • 需求不满:最后一口剩饭代表着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未被实现的愿望。
  • 分离焦虑:成年后的“剩饭”行为,可以理解为想要脱离父母的掌控。更深入的,依然保留“剩饭”行为,是为了希望再次得到父母严厉指责,来缓解对父母远离的内疚。
  • 用远离来保护:曾奇峰老师认为,最后一口剩饭可以代表“母亲的乳头”。当与“母亲”存在某些问题的时候,我会幻想,当我过度关注“母亲的乳头”的话,会像激光聚焦一样让“乳头”灰飞烟灭,所以为了保护所爱之人,我不能对他/她太注意,从而转移到其他方面。

对于这个话题,可以有其他思考方向和更多更好的解释。以上结论来自网络收集和个人理解,欢迎交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