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核心要点

  • 我们的行为源于对情境的认知方式,而非情境本身
  • 通过改变思维模式可改变行为模式
  • 思维模式的转变需要持续练习

认知行为干预的核心原则

囤积症通常表现为储存已无实用价值的家居物品与衣物,导致空间混乱及功能失调

应对囤积症需遵循核心原则:情绪与行为源于个体对情境的认知而非情境本身。这实则是个积极信号!当出现不良情绪或行为时,您并非束手无策。通过识别引发这些情绪行为的信念体系,即可实现思维模式的重构。因此诊断囤积症的第一步,在于识别其背后的非理性认知模式。

典型非理性思维类型

  1. 丢弃未来可能需要的物品将导致严重后果
  2. 我无法忍受丢弃任何物品
  3. 必须保留曾经发挥过价值的物品
  4. 绝不能剥夺自己未来可能的使用需求
  5. 必须避免物品缺失带来的挫败感
  6. 必须时刻触手可及所需之物
  7. 必须对弃留物品做出绝对正确的决策
  8. 决定物品去留本不应如此困难

认知重构实践示例

为根除这些非理性思维,需对其进行质疑、挑战和驳斥。

认知重构示例:

  • (触发事件)假设丢弃某物后未来需要使用时怎么办?
  • (非理性信念)我必须确保未来可能需要的物品绝不缺失
  • (不良行为后果)囤积行为
  • (驳斥非理性信念)有何证据表明必须保留未来可能需要的物品?
  • (有效新思维)虽然极不愿丢弃未来可能需要的物品,但并无绝对保留之必要。即便小概率事件发生(丢弃后确实需要),也绝非灾难性、毁灭性或世界末日般的后果。虽不喜浪费可能使用的物品,但可以理性接受不愉悦的情况。真正导致囤积行为的并非丢弃物品的可能性,而是关于此事的非理性"必须"思维。通过持续进行认知训练,我能够改变这种思维模式。
  • (带来的新行为)及时清理或捐赠不再实用的家居物品与衣物

注:同卵双胞胎研究表明,50%的囤积行为与遗传因素相关。虽然遗传倾向与生物本能会影响行为表现,但最终由思维认知掌握主导权。

标签: 心理治疗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