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
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照料者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是无助婴幼儿满足基本需求的重要方式,并成为其社会性、情感及认知后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婴儿早期的社会体验能够促进大脑发育,并影响其日后与他人建立稳定关系的能力。
依恋为婴儿提供了第一套应对机制:它在婴儿心智中构建出照料者的心理表征,使其在困难时能够召唤这一形象,获取安慰感。依恋也使婴儿能够在不受情绪困扰的情况下与照料者分离,主动探索周围世界。
神经科学家指出,依恋是一种如此根本的需求,以致大脑中专门存在负责启动该机制的神经元网络,而催产素这一激素则促进了该过程的进行。
研究表明,依恋类型并非固定不变,它们可能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并在不同关系中表现出差异。经历糟糕的关系可能导致依恋安全感下降,而一段充满支持的关系历程则有助于提升安全感。心理治疗——通过提供安全联结和学习人际技巧的机会——也可能改善个体的依恋模式。
生命初期的依恋
依恋是在照料者日常回应婴儿需求的过程中,通过无数微小的互动逐渐建立的。婴儿与照料者之间的联结通常在婴儿满一周岁前就已稳固形成,因此可在该阶段对其依恋的性质与质量进行评估。
基于大量对婴儿-照料者组合的观察,研究人员总结出几种主要的依恋模式。实验中,他们让幼儿短暂与照料者分离,并重点考察重聚前后幼儿的行为反应。
- 安全型依恋:幼儿在分离时可能表现出痛苦,但在重聚时会通过目光接触和寻求拥抱等行为热情迎接照料者。
- 焦虑—抵抗型依恋:这类儿童对分离感到恐惧,并在照料者返回后仍表现出持续的焦虑行为。
- 回避型依恋:幼儿对与父母分离表现相对平静,重聚时也并不主动寻求亲近。
- 混乱型依恋:这类儿童在照料者返回时表现出矛盾或怪异行为——例如先靠近又突然躲开,甚至攻击照料者——可能是童年创伤所致。
在研究中,大多数儿童表现出“安全型”依恋行为,其他则被归类为某种“非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如何形成?
理论上,敏感且回应及时的照料会促进安全型依恋,而照料缺失则可能导致不安全依恋。虽有证据表明养育方式会影响依恋安全性,但遗传等其他因素同样具有塑造作用。
什么是依恋理论?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儿童的依恋行为(例如因父母离开而表现出痛苦)是一种进化而来的行为系统,有助于确保他们获得照料。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则通过实验系统研究了儿童对分离的反应差异。此后,其他学者将依恋理论扩展至成人关系领域。
创伤如何影响依恋?
童年期的虐待与创伤可能阻碍安全型依恋的发展,并预示成年后更容易出现依恋不安全感。在严重忽视或虐待的情况下,儿童可能发展出反应性依恋障碍(RAD),其特征为难以与照料者建立联结。
成年期的依恋类型
依恋安全感及相关行为在成人关系中同样被广泛研究。个体之间表现出差异的、与依恋相关的模式常被称为“依恋风格”。尽管研究表明早期依恋特征与成年后的依恋模式存在一定关联,但这种相关性并不绝对。
许多成年人能够在关系中感到安全,并自然依赖他人(与儿童的“安全型依恋”相呼应);另一些人则容易对亲密关系感到焦虑,或倾向于回避过度亲近。研究显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强烈渴望亲密却又高度恐惧拒绝——其中不安全依恋的普遍性与严重程度较高。
成人依恋风格常使用与儿童依恋模式类似的标签:
- 安全型
- 焦虑—沉迷型(高焦虑、低回避)
- 疏离—回避型(低焦虑、高回避)
- 恐惧—回避型(高焦虑、高回避)
不过更合适的理解方式可能是将其看作两个维度:个体在“依恋相关焦虑”和“依恋相关回避”上分别处于较高、较低或中间水平。同一个人也可能在不同亲密关系中表现出不同的依恋模式。
如何识别不安全依恋风格?
如果一个人非常害怕被抛弃或觉得无人关心自己,则可能具有较高的依恋焦虑。可通过其是否认同诸如“我害怕独自一人”或“我常担心伴侣并不真的爱我”等陈述加以判断。依恋回避程度高的人,则通常表现出对他人“过于亲近”的担忧和回避。
依恋如何影响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通常拥有更稳定的亲密关系和更高的性满意度,且更少出现监视伴侣或实施有害性行为等破坏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