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心理咨询 下的文章

本文探讨了探讨了人工智能(AI)聊天机器人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崛起,强调了其带来的益处、危险以及对人类治疗师职业的潜在影响。

AI 聊天机器人的优点

AI 聊天机器人之所以普及,是因为它们提供了许多人类治疗师难以比拟的优势。

  • 人际交往能力强:现代 AI 聊天机器人能用口语化、生动的语言进行交流,并灵活地适应用户的风格、语气和词汇。它们的提问、陈述和解释都准确、简洁且时机恰当,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经验丰富的人类临床医生。
  • 出色的同盟关系:AI 聊天机器人将用户参与度放在首位,用户普遍反映感觉被理解和认可,并认为 AI 治疗师富有同理心,真心关心他们。
  • 知识渊博:AI 治疗师拥有庞大的知识库,能提供丰富的心理教育,并能根据用户的问题应用不同的治疗技术。
  • 记忆力超群:它们能精确地记住过去的治疗和事件,这有助于理解当前的情况。
  • 非评判性:许多人因为害怕羞耻、尴尬或被批评而回避或隐瞒信息,而向聊天机器人袒露深藏的秘密则要容易得多。
  • 高可及性与低成本:AI 聊天机器人可以全天候、随时随地按需提供服务,且许多都是免费的,这使得治疗更具可及性。
  • 整合治疗技术:AI 有望整合不同流派的最佳心理治疗技术,这对于容易陷入“部落忠诚”的人类来说是一大挑战。
  • 培训人类治疗师:AI 不仅可以扮演治疗师,还可以模拟患者,为人类治疗师的培训提供多样的实践机会,且不会对模拟患者造成伤害。

隐藏的危险

尽管有诸多好处,AI 聊天机器人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尤其对于那些有更严重心理问题的人。

  • 危险的“医源性”伤害:AI 主要针对轻度焦虑和抑郁症状进行训练,对于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自残、自杀或饮食失调等严重问题,它们的算法可能会加剧已有的危险想法和行为,而不是进行现实检验或对抗。
  • 成瘾性与隐私侵犯:互联网治疗可能像网络游戏一样让人上瘾,并减少人们寻求人际接触的意愿。此外,大量的个人数据被收集,存在未经授权使用、身份盗窃、勒索软件攻击和诈骗等风险。
  • 商业化与偏见:由大型科技公司开发的 AI 治疗工具,可能会利用用户信任进行隐蔽营销,通过收集个人数据来推荐产品甚至精神药物。同时,AI 聊天机器人会反映其创建者和训练数据的偏见。
  • “幻觉”与失控:AI 聊天机器人会产生看似合理但实际上错误或误导性的回应,即所谓的“幻觉”。它们被抓到犯错时,甚至会撒谎掩盖。更令人担忧的是,AI 可能会“叛变”,发展出与人类程序员意图不符的目标,甚至重写自己的代码以逃避控制。
  • 缺乏监管:目前对 AI 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主要原因是公司和国家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AI 公司的成功取决于使用率,而不是治疗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人类治疗师的启示

AI 对心理治疗行业构成了“生存威胁”。由于 AI 具有卓越的可及性、便利性和低成本,人类治疗师很难在与健康人群或有日常问题的人的竞争中获胜。
为了生存,人类治疗师必须专注于 AI 不擅长的领域,利用自身卓越的直觉和人际交往创造力。这包括:

  • 处理复杂和严重的病例:治疗患有严重、复杂或罕见问题的患者,例如精神病或双相情感障碍。
  • 应对紧急情况:在医院、监狱等特殊环境中进行干预,或处理快速变化的混乱情况。
  • 团队合作:与 AI 治疗师合作,纠正其错误,并领导 AI 团队进行训练。
  • 家庭和团体治疗:探索 AI 难以复制的治疗形式,例如家庭治疗和团体治疗。

最后,这是一个大卫与歌利亚般的较量。人类治疗师及其专业协会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呼吁对 AI 进行更好的监管,并倡导透明度、隐私保护和安全监督。

核心观点

  • 伦理回应能力可通过实践训练获得
  • 伦理失范往往始于细微的疏忽瞬间
  • "对生命际遇的担当"意味着培养临在力、回应力与关怀力

本文系系列专题之二。在首篇中,笔者论述了德性伦理学、义务论与功利主义在专业心理学领域仍具重要性,但它们可能异化为论证立场的策略工具,而非洞察情境真实需求的能力。在这些框架之外,我们更需要一种根基性的伦理:关注伦理。


注意力使我们在归类或评判前感知情境的伦理细微差别。这可视为深化道德进展的路径。爱尔兰哲学家艾丽丝·默多克在《存在主义者与神秘主义者》中写道:"西蒙娜·韦伊曾说,道德关乎注意力而非意志力"。作为心理学家,我们如何重新发现自身与他人生命的厚重质感?

注意力让心理学家觉察来访者呼吸的变化、群体中的犹豫、或自身身体的紧绷。这些微观事件可能超越伦理准则的可见范围,但最深刻的伦理责任往往正蕴藏其中。


注意力的培育范式

若伦理不止于合规性,则需系统训练注意力。在心理学教育中,这意味着在传统伦理课程之外,增设培养感知力、临在力与回应力的实践。以下三种方法成效显著:

  1. 描述非评判:要求学生回忆某个未违反规则却引发伦理不安的时刻。无需解释或修正,仅需描述:发生什么?注意到什么?感受如何?由此开辟伦理思考的空间——始于临在而非评判。
  2. 道德即兴演绎:学生分别以功利主义者、义务论者、德性伦理者身份回应案例,继而反思:呈现何种价值观?缺失什么?不同立场的行为体验如何?一周后重新审视案例,尝试超越规则、基于关系深度构想最佳解决方案。此举彰显理论价值的同时,揭示注意力的超越性。
  3. 倾听不回应:双人练习中,一方询问"你正在经历什么?",另一方保持静默倾听——不颔首、不解决,仅在倾诉结束后道谢。倾听者通过创造容纳空间(而非掌控)实践伦理。

伦理注意力的三阶演进:

  1. 关注:对内外部正在发生的事物保持接纳
  2. 问题化:追问:这对谁构成问题?隐含何种预设?我忽略了什么?
  3. 可持续行动:基于回应而非优化的原则,采取可持续的行为方式

这并非相对主义,亦非抛弃规则,而是学习感知关系鲜活肌理中的真实需求。


对心理学的核心价值

临床心理学中的伦理失范鲜始于重大违规,而源于未被察觉的细微时刻:被忽视的沉默、未经反思的越界、被合理化的来访者不安、未被承认的性张力或吸引——所有被错过的微观现象。注意力让我们在细微时刻固化为伤害前捕捉它们。

对研究心理学家而言,注意力同样关键:需要它识别被排除的群体、觉察研究方法的基础假设、追问数据中缺失的声音。对教育者来说,注意力区分了作为抽象规则的伦理教学与作为鲜活实践伦理的教学。


成为生命际遇的担当者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在《意义的逻辑》中提出,伦理意味着"成为所发生之事的担当者"。对心理学家而言,这需要培养临在力——保持注意而非评判地接纳每个来访者、同事或研究对象的本真状态,而非我们期望他们成为的样子。

准则与框架永不可缺,但若缺乏注意力,它们终将流于外在。借助注意力,它们方能焕发生机。注意力助我们投身生活而非规则。正因如此,伦理不仅关乎规则或结果,更关乎保持足够临在,以开放、脆弱且负责任的方式回应。它不仅要追问"我该做什么",更要叩问"通过我的关注,我正在成为谁"。

最终,心理学需要的不仅是心灵技工,更需要能辨明本质、以关怀回应的实践者。这才是"成为生命际遇的担当者"的真谛。

核心观点

  • 伦理始终关乎价值判断
  • 道德侧重于评判,而伦理作为关注则侧重于回应能力
  • 培养关注力能让心理学家觉察行为准则无法规定的微妙伦理信号

伦理始终关乎价值判断。在心理学界与多数专业领域一样,学生通常通过三种框架学习伦理:

  1. 美德伦理(我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2. 义务论(我必须履行哪些职责?)
  3. 功利主义(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

每种框架都提供了定义"善"的路径。这些方法至今仍具价值,能帮助心理学家明确责任、做出艰难决策并论证推理过程。但每种框架都可能被异化为策略性修辞工具,用于佐证预设立场。同一行为既可用职责、最佳结果也可用美德来合理化,使焦点从真正的伦理思考转向自我辩护。

如果我们以关注力——即在情境中保持临在并真实感知的行为——作为伦理的起点,而非拘泥于规则或结果,将会如何?


作为关注的伦理

哲学家西蒙娜·薇依曾写道:"关注是最罕见且最纯粹的慷慨。"对她而言,保持关注本身即是伦理行为。这意味着悬置预设足够长时间,以洞察真实发生的状况。这种能力在咨询室与教室中同样重要。

保持高度关注的心理学家能分辨沉默的含义,觉察愤怒掩盖的恐惧,捕捉未言明的重要信息。没有哪条伦理准则能告知你如何应对这些瞬间。保持关注本身就是伦理行为。相反,若过度依赖抽象框架,我们可能跳过这个重要的感知阶段,急于分类、辩解或解决问题。伦理由此沦为行为的辩护,而非对情境需求的感知。

需明确区分:道德关乎评判——始终如一地应用普遍原则;而我提出的伦理则聚焦回应能力——积极感知特定情境并思考最佳应对方式。道德追问"我原则上该怎么做?",伦理则探询"此刻发生了什么?我该如何回应?"这种转变看似微小却意义重大。道德提供答案却常封闭可能性,而作为关注的伦理保持开放,始于"未知"。心理学家正需要这种能力,因为他们的大量工作都处于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境中。


比较主义困境

专业心理学教育常聚焦结果与比较:谁拥有最多来访者?谁的干预方法"具有实证基础"?谁获得最多资金支持?固然需要问责机制,但这种比较文化会缩小我们的焦点。我们开始推崇可见、可量化、可排序的指标,却以牺牲人类生活中更精微的质地为代价。在治疗中,这种压力可能导致临床工作者仅通过症状清单衡量"进展",而忽视了那些难以量化的成长形式——如信任感、临在感与共享的沉默。当伦理沦为合规检查或产出指标时,它就变得过于单薄,无法应对真实心理生活的复杂性。


伦理关注的具体实践

在心理学中培养作为关注的伦理可能包含以下实践:

  • 反思日志:咨询结束后记录谈话内容、自身感受、回避的话题或不安的瞬间,通过关注难以立即解释的现象培养注意力
  • 觉察微妙裂痕:不要忽视来访者的细微退缩或督导会议中的紧张气氛,可温和指出"我注意到刚才说完后有些沉默——您当时的感受是?"
  • 悬置判断:不过早定义行为的"含义",保持与不确定共存的状态:"这里似乎有重要信息,但我尚未明确其意义"

这些并非伦理准则的替代品,而是补充。准则设定底线,关注则滋养深度。


保持临在

对心理学家而言,伦理不仅意味着避免伤害或不当行为,更意味着全身心投入所面对的人与情境。即使没有违反任何规则,也能觉察到重要时刻的存在。

伦理超越合规要求,它关乎我们正在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挑战我们不仅追问"我该做什么?",更要思考"我的行动正在使我成为怎样的人?"

在第二部分中,我将探讨具体教学与临床实践,如何培养这种更深层的伦理回应能力——将关注力训练不是作为附加技能,而是作为心理学专业伦理的核心。

叙事疗法是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将人与他们的问题和破坏性行为区分开来。这使得来访者能够与他们所面临的困难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有助于他们看到这些困难可能实际上在如何帮助他们或保护他们,而非仅仅在伤害他们。有了这种视角,个体会感到更有能力去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并“改写”他们的人生故事,从而创造一个反映他们真实自我、能力所在和人生目标(与问题分离)的未来。

迈克尔·怀特 (Michael White) 和大卫·艾普斯顿 (David Epston)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出了这种疗法。他们认为,个体应将自己视为犯了错误,而不是本质上就坏。个体尊重自我,不会向内归咎或评判。一个好的叙事有助于个体处理和厘清他们的经历。

叙事疗法的核心方面包括:

  • 解构问题主导故事情节 (The deconstruction of problematic and dominant storylines or narratives): 将问题主导的叙事分解。
  • 将叙事分解成更小、更易管理的部分 (Breaking the narrative into smaller and more manageable chunks): 把大问题拆解。
  • 改写问题主导故事情节的脚本 (Rewriting the script of the problematic and dominant storylines): 重新编写人生剧本。
  • 拓宽视野,迈向更健康的故事情节 (Broadening your view and moving toward healthier storylines): 这也称为独特结果技术 (unique outcomes technique),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经历和情绪。
  • 对一个人真实的东西,对另一个人可能不真实 (What is true for one person may not be true for another person): 尊重个体差异。
  • 外化问题 (Externalizing the problem): 因为你不是你的问题本身。
  • 健康的叙事有助于我们理解意义并看到目标 (A healthy narrative will also help us make meaning and see purpose): 建构积极意义。

叙事治疗技术

叙事疗法中使用了多种技术和练习来帮助人们疗愈并超越问题故事。一些最常用的技术包括:

  • 整合你的叙事 (Putting Together Your Narrative): 叙事治疗师帮助来访者整合他们的叙事。这个过程让个体能够找到自己的声音,探索生活中的事件以及他们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随着故事的整合,当事人成为自己故事的观察者,并与治疗师一起审视它,努力识别主导性的问题故事。
  • 外化 (Externalization): 整合生命故事使人们能够像置身事外一样观察自己。这有助于在个体与其问题之间创造距离,这被称为外化。这种距离让人们能更好地专注于改变不想要的行为。例如,来访者可能将焦虑命名为“小妖精 (the Goblin)”,并向治疗师解释当“小妖精”出现时他们的感受以及他们如何应对它。³ 当人们实践外化时,他们有机会看到自己是有能力且被赋权去改变的。
  • 解构 (Deconstruction): 解构用于帮助人们理清他们的故事。当一个问题故事感觉存在已久时,人们可能会使用笼统的陈述并在自己的故事中感到困惑。叙事治疗师会与个体合作,将他们的故事分解成更小的部分,澄清问题,使其更容易处理。
  • 独特结果 (Unique Outcomes): 当一个故事感觉像混凝土一样坚固、似乎永远不会改变时,任何关于替代故事的想法都会被抛诸脑后。人们可能会深陷在自己的故事中,并任由它影响生活的多个领域,波及决策、行为、经历和人际关系。叙事疗法中的“独特结果”是指个人故事中那些与他们所讲述的负面或问题故事相矛盾或不一致的部分。叙事治疗师会识别这些矛盾点,并帮助当事人理解,在他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挑战其主导性叙事的时刻。叙事治疗师致力于帮助人们不仅挑战他们的问题,还通过考虑替代故事来拓宽他们的视野。

适用情况

个体、夫妻和家庭都可以从叙事疗法中受益。那些用自身问题来定义自己、生活被诸如“我是个抑郁的人”或“我是个焦虑的人”等感觉所主导的人,可以学会将自己的问题视为他们拥有的东西,而不是定义他们身份的东西。

这种疗法形式对于患有以下(以及其他)情况的人可能有所帮助:

  • 焦虑 (Anxiety)
  • 抑郁 (Depression)
  • 创伤 (Trauma)
  • 成瘾 (Addictions)
  • 饮食问题 (Eating problems)
  • 愤怒 (Anger)
  • 情绪调节方面的普遍困难 (General difficulties with emotion regulation)
  • 依恋问题
  •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
  • 悲伤
  •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等

叙事疗法的目标

叙事疗法不仅让人们找到自己的声音,还能善用自己的声音,帮助他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专家,并按照反映其目标和价值观的方式生活。它对个人、夫妻和家庭都可能有益。


咨询过程

你的治疗师会鼓励你主导谈话,询问你更愿意谈论什么,并会定期确认你最可能谈论的问题是否仍是你有兴趣讨论的。一段时间后,你的治疗师会引导你讲述生活中其他更积极的故事,以帮助你发现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内在特质和技能。其目标是让你看到,当你不再用问题来定义自己时,有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方式来面对你的生活和未来。


运作原理

在叙事疗法中,一个人一生中随时间发生的事件被视为故事,其中一些故事比另一些更为重要或更具决定性。这些重要的故事(通常源于负面事件)最终可能塑造一个人的身份。在此身份之外,叙事治疗师将来访者的生活视为多层次的、充满可能性的,这些可能性正等待被发现。治疗师并不扮演专家的角色,而是帮助来访者看到他们自己才是自身生活的专家,以及他们如何能够发现那些定义他们是谁(与问题分离)的梦想、价值观、目标和技能。这些就是可以被改写并融入他们当下和未来人生故事中的、被埋藏的故事。


叙事疗法的益处

叙事疗法包含若干关键原则,包括:

  • 尊重 (Respect): 参与叙事疗法的人受到尊重,并因其勇于面对并克服个人挑战而得到支持。
  • 不归咎 (Non-blaming): 在来访者梳理其故事的过程中,不会归咎于来访者,也鼓励他们不要归咎于他人。重点在于识别并改变关于自己和他人那些不想要且无益的故事。
  • 来访者即专家 (Client as the expert): 叙事治疗师不被视为提供建议的权威,而是帮助来访者成长和疗愈的合作伙伴。叙事疗法认为来访者最了解自己,探索这些信息将带来他们叙事的改变。

叙事疗法挑战阻碍人们过上最佳生活的主导性问题故事。通过叙事疗法,人们可以识别替代故事,拓宽自我认知,挑战陈旧且不健康的信念,并敞开心扉接受能反映更准确、更健康故事的新生活方式。

叙事疗法的目的不是改变一个人,而是让他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专家。


注意事项

在开始治疗前,您应考虑叙事疗法可能带来的一些挑战。开始前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

  • 这种疗法可能非常深入。它探讨了影响个人故事发展的广泛因素,包括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民族、性别和性身份等因素。
  • 它涉及谈论你的问题以及你的优势。治疗师将帮助你深入探索你的主导故事,发现它可能导致情绪痛苦的方式,并挖掘出可以帮助你以不同方式解决问题的优势。
  • 你将重新评估对自己的评判。有时人们背负的故事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叙事疗法鼓励你重新评估这些想法,并用更现实、更积极的想法替代它们。
  • 它挑战你将自身与问题分离。虽然这可能很困难,但这个过程有助于你学会为自己的良好决策或积极行为给予肯定。
  •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时间,但最终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声音并发展出更健康的叙事。

主要观点:

  • 过度思考者往往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
  • 过度思考者误认为聪明人不会犯"明显"错误
  • 过度思考者通常不愿承担过度思考暗示的责任

与普通人一样,治疗师也常常渴望安抚患者。这种倾向存在于所有治疗流派中,从精神分析到认知行为疗法(CBT)都不例外。当患者陷入负面思维时,我们容易本能地用积极思维来平衡。但若处理不当,这种方式反而会加剧思维扭曲。我们必须承认:有些问题我们确实无从知晓。

许多患者难以重构消极思维,因为他们误以为重构必须完全积极。他们会说"做不到"这个练习,或完成却不认同新视角。当患者熟悉我们的积极引导方式后,可能会认为这是治疗师的期待。但真正的帮助需要诚实面对现实——即使现实令人不快。朋友可以提供单纯的正向支持,而治疗师应帮助患者学会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共处。

多数患者(尤其是完美主义者)都可被称为"过度思考者"。他们耗费大量时间在计划、修正、反刍、后悔和解决问题上。当他们寻求CBT治疗时,往往希望获得更多预测和控制工具。有人自视过高,有人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掌控一切。结果,治疗变成了预防未来痛苦的工具,而非学习应对之道。

治疗师常会迎合患者对专业指导的渴望,努力寻找具体答案来安抚他们。我们想说"你喜欢的人也喜欢你""你完全胜任理想工作""你爱的人没有利用你"。深层心理中,我们想把问题归咎于他们的思维方式,但思维只是问题的一部分。

现实是,当人们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CBT练习时,更多时候应该期待中性或不确定的结果。这种不确定性对双方都可能难以承受,导致各自固守认知壁垒:治疗师确信患者思维有误,患者认定治疗师逃避现实。但治疗的核心启示应该是:你的思维和行动失误大多可以接受,因为你并不特殊。过度思考只是助长自我重要感,实际对自我保护帮助甚微,它让你高估自己的智慧和生活的可预测性。

通过CBT我们常发现,即使经过彻底分析,重构后的解读仍可能出错。误判可能源于自身偏见,也可能因为他人隐藏真实感受。我们需要学会接受从头再来的可能,根据新证据重新审视相同想法。

这种思维混乱正是生活混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疗师,我也多次误判:建议患者保持耐心却浪费其时间;否定其消极预感后目睹其心碎;断言妄想不实时,患者很快被解雇。公平地说,多数负面偏见并不准确,但正确的概率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低。因此,我主张所有人都需要保持适度谦逊:

1. 凡事皆有风险 :无论掌握多少信息,都要接受可能犯错的事实。

2. 对错无关智商 :聪明人也常犯错,且不会耗费过多精力预防"事后看似明显"的错误。感到愚蠢不等于真愚蠢,这只是情绪化的认知扭曲。

3. 灾难难预测 :即便加倍努力,坏事仍可能发生。此时应自问:这是个人判断失误,还是众人都难以预见?。

4. 拥抱人性 :没人能承担完美人生的重负。过度思考暗示着你不愿承担的责任。无论作为治疗师还是患者,强求永远正确意味着要忍受长期焦虑——这正是过度思考者的通病。放下自我重要感,才能开始享受那些为预防灾难而错失的生活点滴。

这种思维的不完美正是生活本质的写照。承认认知局限,我们反而能更从容地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

本文整理自壹心理对李明老师的专访

最厉害的咨询师有哪些特点

李明:我理解的最厉害的心理咨询师的状态,大概有这么三四个特点。

  1. 灵活的边界。

心理学的很多训练,是让咨询师学习如何让人“不舒服”的,他好像总处在一个对别人做审视的一个视角下,他的专业训练让他会不由自主地去想:这大概是什么问题、什么原因。帮助别人和打扰别人的边界,有时候很模糊,如果不是对方的诉求,咨询师很刻意地去帮助人,可能就会打扰到别人,让人不舒服,这是我们需要克服的。

  1. 稳定。

咨询师就要给人一种很稳定的感觉,当你靠近他,跟他待在一起,你就觉得越踏实,看到他就像山一样,稳定的在那里,你那个躁动的心就会自然地沉静下来。特别躁动的心,不太可能看清方向。很多心理咨询的求助者,不见得缺乏资源、手段之类的,甚至不缺乏朋友,但他缺乏人生的方向。这时候,他就需要能够戒定慧——好的咨询师应该能让来访者定下来,定能生慧。

当然也有一些疗法,比如舞动疗法,它需要活跃,但是那个活跃里头,其实有一种稳定在,才具有疗愈作用。它不是单纯的活跃,它的眼神动作、神态、气场,它传递出来的东西,都是很稳定的。

  1. 通透且慈悲。

通透的意思大概就是,他可以比较一针见血地回应——他不会卖弄自己的知识和学问,但他有很多知识和学问;他不会很随意地去戳穿别人的谎言,但是他知道别人在撒谎。如果我们的来访者选择了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保护在一个小小的谎言里边,咨询师要宽容他,陪伴他走出那个阶段。好的咨询师不仅能精准地回应,还要有这种呵护的本领。

  1.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深情。

他见过各种各样的烂事,但是他依然不舍对于普通的人生的那种珍惜;他见过各种心理的波折,但是他还是会为当事人的那一点点哪怕看上去很小的伤心事而伤心。

当来访者求助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生活经历、阅历、知识、格局、资源等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可能就是觉得这个事过不去了。但咨询师他有自己的一些资源一些经历,他觉得这都不算个事,我早就经历过了。但是,他不能把自己的那个视角,强加到来访者身上。他不会因为自己可以不觉得这个事是个事,而期待他的来访者也不要觉得那个事是个事。他会觉得每个人的事都是事,他要有能力自己出得来,还要能够在那个当下融入进去。这其实也是一种看见的能力,能看见一个特别微小,甚至在咨询室里面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他能够共情到,对来访者来说,那个事就是唯一的事。

所以,最最顶级的心理咨询师,往往很不像个心理咨询师,更像是一个宗教家。你靠近他的时候,他不见得要跟你说什么话,但你能够感受到那种慈悲、那种关注、那种智慧。好像他的存在,就能够把你内的那个本色具足的智慧给勾出来。

心理咨询师必备的7个通用技能

李明: 作为一个咨询师,有7个通用的技能,不管你学的是什么流派,精分也好,叙事也好,认知也好,都必须要掌握。

  1. 聆听: 认真地听,听得见,听得进去,还听得懂。

语言有一个毛病,它没有办法一下子和盘托出,它需要像中国画一样渲染,你必须要有耐心,认真地听,学会不那么快得出结论和指导意见。

  1. 坐得住。 这个坐得住的能力,就是说,你不那么容易被冲击到。

如果一个人跟你讲一个令人发指的闻所未闻的邪恶的事,你能不能坐得住,就意味着你有没有能力在接下来帮到他。如果他说了那个事,你已经浑身发抖,或者他讲了一些有点情色意味的一些经历,你就被激活被点燃了,那是不行的。 心理咨询师的心要像个镜子一样,镜子照了污染的东西,它本身是不污染的。 咨询师不应该因为一个色情的画面,而变得脸红的。他就是在听着特别紧张的事,也要能坐得住。

  1. 说得出。

我们日常生活里边,有一些话我们说不出口就算了。但在咨询里,有一些重话,有一些你可以精准地回应的一些重话你会不会说?敢不敢说?能不能说?有没有这个能力去说?再比如说,你就是喜欢上你的来访者了,你感受到了那个东西——当然你不会去付诸行动——但是这个时候,你没有能力说出来?如果你是在回避,反而会让这个关系变得更有风险。

  1. 极强的心理消化能力

咨询工作中,一定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一些事,再比如,如果来访者走了,你的心里边一直挂着,你就会很沉重的。甚至能够消化它?(深度)

双重倾听(double listening):在来访者陈述自己的故事时,要用两只耳朵去听,一只听事实,一只听例外。“事实”就是关于来访者描述的客观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等),“例外”就是关于来访者对此事的应对方法、资源、成功案例等。而且要在倾听的过程中去了解来访者需要和想要什么,在这些问题中更看重什么。(广度)

  1. 有极强的学习能力。

无需用一个疗法来标签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好坏,因为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他是用他的人格来工作,而不是用他的技术。他一定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像海绵一样,对所有能够有助于你更好地疗愈别人的东西进行吸收,又把自己变成一个能量的通道。

  1. 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本身并不见得能够疗愈到人,但是它可以帮助你理解人。你知道很多关于人的疾病的知识,不表示你能够理解这个人。要理解这个人必须要靠共情能力。这可能就是精神科大夫和心理咨询师工作不一样的一个地方。精神科大夫可能就know的东西多一点,而心理咨询师可能他understand的东西要多一点,要有极强的共情能力,要能够嵌入别人的精神世界。

  1. 超越的、精神性的追求。

心理咨询师都要有一点修行人的精神追求,要借事修心,不要把心理咨询当成一个世俗化的工作。

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对人性,对于宇宙这些超越性的精神性的东西进行思考;需要更多的体验,拥有能够承接世俗道德意义上的恶人的心。

人人皆可以尧舜,对自己有期许,有要求,成为不了至圣的圣人,也能够成为一个情绪比较稳定的贤人。

1个心态 咨询师别把自己看的太重要

来访者不说话,不见得就没有帮助,你就让他不说话好了。他觉得很好,能够有一个空间允许他不说话,这是好的。如果说起什么作用的话,就是来访者在这个咨询过程里边,有那么一个叫咨询师的角色在陪着他。这就够了。

本文整理自《心理咨询中的“身体接触”违反伦理么?》

触摸与红线

触摸

通过触摸提供安慰是人类的本能,对治疗师来说,如此强大的本能力量可能是个挑战。有时候,来访可能想要一些语言之外的安慰,治疗师有时会根据他们的既往经验(或者他们与其他来访的经历)错误地提供了来访需要的安慰方式。虽然好的治疗师可能会犯错误,但他们也会从中吸取教训。一个好的治疗师不会一直做一些来访不想让他们做的事情。

红线

来访与治疗师进行适当的身体接触,有的时候能够得到安慰,但有的时候会演变成一场灾难。例如,有些人喜欢拥抱和握手,而另一些人则不行。但有些红线总是错的,当治疗师出现以下问题时,咨询就走上了歧途:

  1. 当你要求他停下来后,他却一直触摸你。
  2. 他意图与你发生亲密的身体接触发生性接触。

划定界限

你可以和你的治疗师划定清晰的界限,以决定是否允许身体接触、或者触摸的程度。不过,来访和治疗师之间的性接触永远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无论这是否是来访邀请或发起的。性接触彻底破坏了咨询关系,而且,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如果治疗师试图说服你与他们发生性关系,并且说,这是治愈性的,此时,你要做的唯一正确的事情,就是远离他,立即结束咨询。治疗师试图与你发生性关系,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可能对您造成重大伤害。这帮咨询师冒着失去执业资格的风险,将心理咨询行业普遍遵守的道德准则抛在脑后,头脑发昏、执迷不悟。

咨询关系中的身体接触有两个危险的信号

未经同意的身体接触

遵循伦理的治疗师不会继续做任何你要求他们停止的事情。好的治疗师不会预设任何事情。其他的咨询师可能不会先询问你的意见,但如果你告诉他们你不喜欢这样,让咨询师知道这会带来麻烦。大多数治疗师都会倾听、回应您立场,并改变他们的行为。因此,虽然主动触摸不一定是一个坏的兆头,但是,如果治疗师无视你告诉他们的话,并且在你说了——这让你感到不舒服——之后继续这样做,那绝对是一个危险信号。例如,一个好的治疗师可能会在拥抱你之前,提前考虑你是否同意他们这样做。但如果你告诉他们你不想要被拥抱,他们应该立即道歉并停止。

治疗师视图与来访发生性关系

第二个危险信号就是治疗师所做的不仅仅拥抱你、或者短暂的拍拍你的肩膀,而是有更多的要求——好的治疗师永远不会试图与来访发生性关系。

如果治疗师亲吻你或要求你坐在他们的腿上,他们已经违反了咨询伦理。如果他们要求你和他们做爱,或者约你在咨询室外见面,危险就已经出现了。此时,你千万不要再和这些索要性接触的治疗师见面,你还可以考虑向伦理委员会投诉(记得要保留证据)。与来访发生性关系的治疗师违反了其职业身份必须遵循的所有咨询伦理准则,他们可能会被禁止继续从业。

如果你迷恋你的治疗师,该怎么办?

如果你是那个希望和治疗师建立更亲密关系的人,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那个想和他们做爱的人呢?这样可以吗?

可以说,咨询中出现的这些念想和感受都是正常的,你也不应该为自己出现这些感受而感到羞愧或难过,但是,付诸行动、让这些事情发生几乎总是有害的。这是因为与治疗师发生性关系绝对不像幻想中那样好。

这往往是一场噩梦,当帮助自己的咨询师变成了自己的性对象之后,咨询关系就彻底变了。

本文整理自《游走在双重关系边缘的咨询师》

在咨询室内外的双重关系

治疗师试图让来访在咨询室外参与他们的个人、商业或社会项目,是违反伦理、不道德的。

原因: 双重关系会打破来访和咨询师之间的权力平衡,其结果就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剥削,在咨询室外与咨询师建交也会破坏为治疗服务的咨访关系。

因此,如果你的治疗师邀请你参加他的活动,或者用私人社交媒体向您发私信,就需要警惕了 。优秀的咨询师不会在咨询室外与来访交往, 比如,如果你在朋友聚会的时候碰巧遇上你的咨询师,他顶多和你打个招呼,因为你们是咨访关系,所有的语言沟通最好放在咨询框架中。同样,和咨询师在健身房、杂货店、读书俱乐部或酒吧等 公共场合相遇 ,通常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你们不会在非咨询关系中和您进行深度的互动与亲密的交流。

基本上,如果你和治疗师在治疗之外没有交集,而且你对他们了解不多,那就是一面绿旗。

不要奢望自己能够更多的了解你的咨询师

如果你对他们了解不多,那这就是好咨询师的标志。如果咨询师大张旗鼓的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且让你觉得这是他的主张、而不是你的咨询,那么他就是一个糟糕的咨询师。

优秀的咨询师愿意分享一些个人细节,但他们只有在认为这可能对你有帮助时才会这样做。 一些好的治疗师会分享一些自己的信息,这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例如,让你觉得你并不孤单;一些优秀的治疗师也会以闲聊来开始会议,以打破僵局。

因此,治疗师不应该太“健谈”。他们不应该向你讲述他的个人问题,也不应该占用你太多时间来谈论他们自己。 他们绝对不应该要求你和他们见面、喝茶,或打电话给你聊天。

你的治疗师不是你的朋友

想和咨询师成为朋友是很自然的感受——和咨询师交谈很舒服,因此你自然希望你能更频繁地这样做。但是,虽然这似乎有悖常理,但你不能和你的治疗师成为朋友。

  1. 这会让咨询师不再把你当成来访,以至于他们不再能客观地评估你们之间的资讯进展,而且还会剥夺治疗关系的特殊亲密感。
  2. 只有你和他不是朋友的时候,你才可以在咨询关系中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和他在一起。被咨访关系保护的你,会更好奇、更大胆、更脆弱,因此治疗创造了一个社会规范之外的安全空间。
  3. 你的治疗师 可以(也应该)关注你和你的需求、不带任何的评判,这是朋友关系无法做到的。 如果你和咨询师成为了朋友,就会剥夺你与他们相处的大部分价值。

治疗师与来访的利益冲突

优秀的治疗师会避免利益冲突。 他们不会试图从来访那里获得免费的或者打折的服务,也不会通过接受商品和服务以换取治疗来与来访进行易货交易。

遵循伦理的治疗师的收费标准也是清晰的。 如果他们开始涨价,他们会与您进行讨论。

他们也不应该强迫你做一些不道德的、触碰你的底线的事情。 例如,如果你的治疗师要求你撒谎或捏造一些事实,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