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 发布的文章

本文整理自《The SIER Hierarchy of Active Listening: Become a Better Listener》

概要

SIER 主动聆听层级结构列出了主动聆听所需的四个步骤。首先,您必须感知正在传达的内容,然后您必须通过对上下文的了解对其进行解读,然后您必须对其进行评估,最后您才能对其做出回应

SIER主动聆听层级结构

SIER 主动聆听层次结构详细说明了有效聆听所需的四个关键阶段。与所有和主动聆听相关的模型一样,其目的是帮助聆听者变得更好、更有效,真正听清对方所说的内容,并与对方建立有效联系。

S-Sensing 感知

SIER 主动聆听层次结构过程的第一阶段是使用您的身体感官来接收正在传达的信息。

在此阶段,您应该听清对方所说的内容,观察交流对象的肢体语言,聆听语调,并观察任何其他您能观察到的非语言提示

在此阶段,集中注意力很重要,以确保收集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许多人在与他人交流时没有集中注意力,因此在此阶段错过了许多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

你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感知能力。眼神交流、采用开放的肢体语言、关心和接纳的态度以及在谈话中留有停顿,这些都有助于与你交流的人充分表达他们想说的话,也意味着你可以感知到更多信息。虽然从技术上讲不是“感知”,但在这个阶段提出有用的问题也可能很有用。

I - Interpreting 解读

SIER 主动聆听层次的第二阶段是解读您在第一阶段感知到的信息。

当你解读你所感知到的东西时,你可能需要考虑以下问题:对话的背景是什么?主要的行为模式是什么?你所处的文化中沟通的规则是什么?

在这个阶段,真正与你交流的人保持一致的想法很重要。等待你交流的人说完他们的信息再开始解读也很重要。你不会想过早形成自己的观点,因为如果你这样做,你在谈话的剩余时间里感知新信息的效率就会降低。

在此阶段,您的整个目标是确保您对信息的理解与发送者的意思真正一致。

通过关注您所处的整体社会和政治背景,并了解与您交流的人,来提高您的解读能力。

E - Evaluating 评估

SIER 主动倾听层次的第三阶段是评估您收到和解读的信息。

再次强调,在对任何内容形成意见之前,一定要等到与你交流的人说完他们的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很多情况下,谈话中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旦一个人决定不同意对方所说的某件事(通过评估),他们就会停止谈话的剩余部分或开始讨论该特定观点。他们不允许对方完成他们的陈述。这对于有效倾听和建立关系是适得其反的。

可以通过实践来改进评估,并通过有意识地寻找交流中感兴趣的领域,而不是分歧的领域。

R - Responding 回应

SIER 主动聆听层次的最后阶段是回应您感知、解读和评估的信息。

到了这个阶段,您应该清楚了解您正在交流的人想要传达什么。现在您需要回应他们。您的回应将采取口头和非口头交流的形式。

重要的是要记住,您在此阶段与他们沟通有多种目的。您的目标是推动对话向前发展,向他们表明您已经理解并解读了他们所说的话,并表明您已经理解了他们所传达的情感潜台词

通过练习,您可以提高回应能力。在这个阶段,提问是一种强大的工具,用与您交流的人使用的相同语言重述您所听到的内容也很有用。您也可以尝试在对话过程中模仿他们,点头并提供口头保证(例如“是的”、“好的”、“我明白了”)。

本文整理自《Mehrabian's 7-38-55 Communication Model:It's More Than Words》《7-38-55 rule of communication:How to use for negotiation》

梅拉宾法则(7-38-55法则)及其局限性

根据研究,Albert Mehrabian 得出结论(1971《Silent Messages》):

  • 只有 7%感受和态度是通过口头交流中使用的词语表达的,
  • 38% 是通过语调和声音表达的,
  • 剩下的 55% 是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的。

虽然 7-38-55 法则已成为所有非语言交流重要性的代名词,但 Mehrabian 的本意只是探讨非语言信息如何补充和削弱语言交流,而且该法则有一些待改进的局限性

  • 性别偏见:Mehrabian 的样本量仅由女性参与者组成,因此不清楚全男性或混合群体会如何反应。
  • 数据缺陷:Mehrabian 限制了所考虑的肢体语言的类型,忽略了肢体姿势和手势。
  • 不切实际的设定:在考虑声调时,受访者根据一位没露面的女性说话者说出的九个不连贯的单词来判断他们是否喜欢或不喜欢。

同样,Mehrabian 和其他研究人员认为,7-38-55 法则仅在以下情况下发挥作用

  1. 面对面沟通。
  2. 言语和非语言沟通线索不匹配。
  3. 你正在领会一位正在表达自己感受或态度的说话者。

虽然 7-38-55 法则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但它提醒我们,非语言表达方式很重要——人们会注意你的微笑或皱眉、交叉双臂或欢迎姿态。你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改善你的肢体语言和语调,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

如何使用梅拉宾法则进行更好的交流

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他人使用的词语。同样,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通过语气和肢体语言向他人传达了什么,而不仅仅是我们的话语。我们要了解我们在传达什么,并尝试有意识地进行交流。

当你对自己的非语言交流有了更多的自我认识,并学会了读懂别人的言外之意时,你就可以进行更有效的交流。

  1. 使用积极强化: 微笑、眼神交流和点头表明您正在积极倾听并参与其中。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并密切关注他们的肢体语言。向伴侣展示这种接受能力使您更受喜爱并建立信任。
  2. 留意欺骗信息: 根据梅拉宾法则,当某人的言语所传达的情感与他们的非语言暗示不符时,他们可能在隐瞒信息或试图误导你,因此请注意这些暗示以提高你的谈判技巧。
  3. 强劲开局: 结识新朋友时,第一印象很重要,因此不要表现得冷淡或玩手机。相反,要进行眼神交流、热情微笑,并礼貌地介绍自己,这样才能有个好的开始。
  4. 利用你的声音: 在进行推销或演讲时,您要扩大您的声音,并调整语调和语速,以确保听众能够听懂您在说什么,并在获得娱乐的同时记住信息。
  5. 始终面对面交流: 尽可能避免以书面形式传达重要信息,因为这些方法容易引起误解,从而无意中混淆您的信息。
  6. 选择合适的环境: 拥挤的房间、嘈杂的声音和刺眼的灯光会导致感官超负荷,影响注意力。如果您正在谈判交易,请避开人多拥挤的咖啡店或餐厅等公共场所。这将有助于您和您的听众专注于手头的事情。
  7. 寻求反馈: 您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自然而然会陷入的对话模式,例如语调、手势或面部表情,因此请向同事、朋友和家人寻求建设性反馈,以确定改进的地方。然后,尝试在低风险情况下练习多种变化,已将他们纳入您的谈判策略中,而不会感到太大压力。

其他技巧:设计社交场景以保持彼此舒适的肢体距离;根据场景选择合适的着装;如无法避免书面交流,可以通过练习提高您的写作技巧;等等

总结

梅拉宾法则强调行动胜于言语。现在您知道肢体语言和语调有多重要,您可以反思自己的习惯,以确保自己能够正确表达自己。

这样做可以改善你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你表现得更真实,减少了你和同事、家人和朋友之间的误解。

丰盛

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OBJECTS)的包围。

丰盛与全套商品

在丰盛的最基本的而意义最为深刻的形式——堆积之外,物以全套货整套的形式组成

杂货店

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这样一种境地。所有的活动都以相同的组合方式束缚,满足的脉络被提前一小时一小时地勾画了出来。

帕尔利二号

在这里,我们处在作为日常生活的整个组织、完全一致的消费场所。在这里,一切都容易捕获和超越。抽象的“幸福”的半透明性是由解决压力的唯一办法所确定的。扩大到商业中心和未来城市规模的杂货店,是每一个现实生活、每一个社会客观生活的升华物。这里废除的不仅是工作和钱,而且是季节——最终一致了的循环本身成了遥远的残迹!工作、娱乐、自然和文化,所有这些过去零零散散,在现实生活中,在古老的无政府城市里,滋生出的复杂和焦虑的东西,所有这些被分裂、相互之间无法缩减的活动——所有这一切最终被混杂、搅拌、调节并一致地展现在同一次连续的购物和小仙之中。

消费的神奇地位

消费中受过圣迹显示的人也布置了一套模拟物、一套具有幸福特征的标志,然后期待着(一位道德主义者很失望地说)幸福的降临。

其强烈的期盼使得日常生活的平庸得以延续。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的益处并不是作为工作或生产过程的结合,而是作为奇迹来体验的。

货船的神话

消费材料于是充当了骗术,而不是充当劳动产品。更进一步地说,丰富的资料一旦与客观定义相分离,便被视为一种自然的恩赐,视为天上掉下来的好处。

即使丰盛成了司空见惯的事,它仍旧作为日常的奇迹来体验,因为它不是表现为生产出来的、抢夺而来的、征服而来的、经过历史的和社会的努力而得来的东西,而是表现为在有益的神话恳求下所赠予的东西。我们是其合法的继承人:技术、进步、发展(la Technique,le Progres,la Croissance),等等。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社会,客观上首先绝对是一个生产社会,一个生产范畴,一个政治经济战略的地点。而是说消费范畴混杂其中,即符号控制的范畴混杂其中。

灾难的完美诱惑

使用符号的做法总是存在着矛盾的心绪,其作用总是牟取。牟取这个词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先让符号(力量、现实的东西、幸福,等等)出现,然后再攫取;二是先提出某事,然后再加以否定与击退。人们知道,神话的神奇思想就在于牟取变化和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图片、新闻和信息的普遍消费也在于牟取现实符号中的现实,在于牟取变化符号中的历史,等等。

使消费社会带上特点的,是大众交际中社会新闻所具有的普遍性。所有政治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信息,都是以既微不足道又无比神奇的相同形式,从不同的社会新闻中获取的。它整个地被加以现实化,也就是说,用戏剧性的方式加以戏剧化——以及整个地加以非现实化,通过交际的中项产生距离,而且缩减为符号。因此,不同社会新闻并不是其他范畴中的一种,而是我们神器思想中的、神话中的主要范畴。

所见到的、拍上电视的、录进录音带的事实真相,指我并不在场,但却是最真实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换句话说,就是实际不存在但又偏偏存在的事实。再换句话说,就是幻影

我们从大众交流中获得的不是现实,而是对现实所产生的眩晕

因此,我们在符号的掩护下并在否定真相的情况下生活着。

好奇心与缺乏了解,指面对真相所产生的同一个整体行为,是大众交流实践普及和系统化了的行为。因此,这也是我们这个“消费社会”的特点: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

作为封闭(Verborgenheit)的日常生活,没有世界的幻影,没有参与世界的不在场证明,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它需要这种超越所产生的一些形象和符号。我们已经发现,它的宁静需要对现实与历史产生一种头晕目眩的感觉。它的宁静需要永久性地被消费暴力来维系。这就是它自身的猥琐之处。它喜欢事件与暴力,条件是只要后者充当它的同室战友。

大众传媒戏剧性的夸张(社会新闻或灾难被视为所有消息的常见类别)就在于此:想要解决清教徒的道德与享乐主义者的道德之间的矛盾,这种个人范畴的宁静必须想被剥夺的价值一样,经常受到灾难命运的威胁与环抱。只有外部世界的暴力和不仁道,安全就会如此被更进一步加以认识(享乐经济中),就会时时刻刻觉得如此被选择是不无道理的(在拯救的道德经济中)。……命定性就是这样处处被暗示和表示,其目的正是为了使平庸得到满足并得到宽恕。

增长的恶性循环

集体开支与重新分配

危害

增长的计算或国民生产总值的神话

浪费

1.消费意识形态:暗示意义链与符码控制

我们已经知道,鲍德里亚这里所讲的物是由人的功能性效用所塑形和编织起来的海德格尔式的上手性有序世界。作为“人类的活动的产物”,这种由人自己造出来的物不仅不能为人服务,倒“反过来包围人、围困人”。这种表达,似乎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役性观点相接近。并且,此时鲍德里亚似乎仍然承认马克思的观念,因为他说,支配这种的“不是自然生态规律,而是交换价值规律”

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波德已经提出,在今天资本主义的抽象系统中,比商品实际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华丽外观和展示性景观存在。

……为此,鲍德里亚甚至断言,“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消费控制当代人的全部生活,这是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最重要的初始定义。

如果说,《物体系》一书的重点为揭露当今世界存在的功能性有序结构,那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命题;而《消费社会》则试图走进形而下的经济生活中发现一种新的支配和奴役关系:消费者与物的关系竟然不再是人与物品的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它已经转变为人与作为“全套的物”的有序消费对象的被强暴关系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鲍德里亚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观点的:

首先,现代消费控制关系中的暗示意义链。鲍德里亚说,今天的“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变化:他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

……表面看起来他是走入形而下的经济学讨论消费问题,但他却从经济关系中深刻地揭示出商品在消费结构中存在的某种看不见的相互指涉的新的有序关联这其实为那个海德格尔式的上手性有序关系的更高级形式。这是经济学背后的形而上学式的现象学批判。鲍德里亚这里的意思是说,在今天的资本主义消费过程中,通过华丽的、令人炫目的凸状性展示,商品再高超的美学和心理学技艺的结构化广告中,在兆示着地位和成功的品牌诱惑之下,生成了波德所讲的炫耀式的景观表象对人的深层心理筑模的下意识统治和支配。不过,鲍德里亚比本雅明和德波更深刻的新发现在于,这种支配已经发展为一种商品之间的链锁意义的动机控制。当你购买一种高档商品的时候,这一商品与其他同档次的商品将会形成一个紧密的筑模性欲望诱惑链,它们是凸状性的“一串意义”,相互暗示以生成对人的欲望的控制和支配。比如,当你购买了一辆高档轿车(欲望凸状A)时,它就会暗示性地与一幢带车库的别墅(欲望凸状B)相关联,而一幢别墅则必然暗示性地与一整套的高档装修(欲望凸状C)相关联……这是一个无限的消费意义链环和强制性系列。以我的理解,这正是今天市场经济的消费结构中生成的欺骗性的伪欲望场境。在消费场中,人是被一个看不见的铭记凸状锁链捆住并强迫消费的。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强制性并不是外在的可感的东西,而是消费中的诱奸!因为,这种强制性的实施恰恰是通过一种被幻象引诱中的自愿

行至此处,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系列这也是鲍德里亚系列概念生成的第二个阶段。只不过,这一个系列已然不再是《物体系》里那种生产中的“复制”逻辑了,它指的正是刚才我们讨论过的消费品之间强制性的关涉逻辑:系列在这里开始转喻和意味着消费者无意识地被支配性地、“逻辑性地从一个商标走向另一个商品。”你自愿地购买商品A→购买商品B→购买商品C,这恰好是你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功人士”地位的欲望逻辑。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今天这个实质为强迫性控制的消费逻辑正借由丰厚的节日性形象(“黄金周”、“长假”)和集体性的隐喻,一排山倒海之势,激发着中国老百姓(消费者)内心产生连锁性的心理反应。有趣的是,在中国今天的文化批判领域,唯独对消费“异化”的批评时整体缺席的。

其次,符码操纵和制造消费。鲍德里亚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结构中的消费品系列,是一整套消费品之间存在的必然有序性关涉,其间起根本性支配作用的东西,就是由符号话语制造出来的暗示性的结构性意义和符号价值(风格、威信、豪华和权利地位)。所以他判定,在消费关系中,消费者的需求瞄准的“不是物,而是价值。需求的满足首先具有附着这些价值的意义”。或者换句话说,就是人们今天在消费中更受吸引的不是物品本身的功能,而是某种被制造出来的象征性符码意义。……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鲍德里亚宣称:消费的主体,是符号的秩序。准确的说,应该是消费的统治者为符码创序。

已鲍德里亚之见,这种新型的消费逻辑也正是当今的消费社会中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即消费意识形态

消费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相适应的竞争性合作的、无意识的纪律来驯化他们;这不是通过取消便利,而相反是让他们进入游戏规则。这样,消费才能只身取代一切意识形态,并同时只身担负起使整个社会一体化的重任,就像原始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所做到的那样。

像原始社会的神话和中世纪中的宗教叙事一样,彼岸的神性幻想承担了筑模现世生活本身的“一体化”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而今天的消费神话同样成为我们生活一体化的意识形态驾手。二者不同的区别在于,在传统神话通过物性礼仪规制生活的地方,消费逻辑则通过意象性的符码关系让人们进入一种他们欲望深处企盼的消费游戏,这种游戏通过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性购买,自发地生成了一体化的“无意识的纪律”,由此,消费逻辑在阴暗处实现了自己的统治。无疑,消费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今时今日统治阶级实施非强制性同一的最有效手段。

其三,消费区划阶层。鲍德里亚指出,“消费的一个基本机制,就是集团、阶级、种姓(及个体)的形式自主化”。在他看来,现今的资本主义消费中:“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做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与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

在鲍德里亚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其实是一个差异性符码之间的交流体系,正是在消费中,人们获得某种特定的符号认同。你进行一种消费,也就意味着你可以“共同拥有同样的编码、分享那些使您与另外某个团体有所不同的那些同样的符号”。正如鲍德里亚所言,在消费中,人们必然会看到物的消费系列。更重要的是,

一旦人们进行消费,那就绝不是孤立的行动(这种“孤立“只是消费者的幻觉,而幻觉受到所有关于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精心维护),人们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编码价值生产交换系统中。在那里,所有的消费者不自主地相互牵连。

在今天的消费过程中,没有人处于纯粹和孤立的商品购买和使用关系中,消费即是地位和身份的有序编码,这种编码同时就是阶层区划。对此,波斯特曾经解释道,鲍德里亚发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通大众不仅被生存所迫的劳动之需所控制,而且还被交换符号差异的需要所控制。个体从他者的角度获得自己的身份,其首要来源并不是他们的工作类型,而是他们所展示和消费的符号和意义”。……由此,鲍德里亚认为,今天的消费领域已经成为一个 “富有结构的社会领域”,这个特定的有序结构是阶层区划;需求本身同样也被建构成 “系列等级”

看起来,人们在消费中如果面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可能会是平等的,“但在作为符号和差异的那些深刻等级化了的物品面前没有丝毫平等可言”。差异性符号的消费就是要制造生存等级。

2.广告中的他者欲望:无动机中的强制驱动

鲍德里亚接着上面关于消费关系的思考逻辑说,其实,作为消费主体的人,即“消费大众是没有的,基层消费者也从不会自发地产生任何需求:只有经过‘精选包装‘,它才有机会出现在需求的‘标准包装‘之中”。这也就是说,看上去在自主购物的消费主体(“消费大众”)是不存在,它是被制造出来的幻觉主体,由什么制造的呢?广告

广告的窍门和战略性价值就在于此:通过他者激起每个人对物化社会的神话产生欲望。它从不与单个人说话,而是在区分性的关系中瞄准他,好似要捕获其“深层的”动机。它的行为方式总是富有戏剧性的,也就是说,它总是在阅读和解释的过程中,在创建过程中,把亲近的人、团体及整个等级社会召唤到一起。

先是拉康的在场,由于人总是“欲望着他者的欲望”,所以广告的战略是在镜像他者中制造每个人对其认同的物化社会的神话情境,广告制造的镜像他者并不是对单个人言说,而恰恰是在暗示性的地位和等级区划(宝马、豪宅、青春永驻)中让所有想“成功”的人都怦然心动。他者的欲望是每一个人“深层动机”中的欲望,而广告的秘密则是对这种欲望的深层情境控制。所以,鲍德里亚是想说,人们在今天的资本主义消费中从来没有消费到真正的使用价值,只是消费了“一种被消费的意象”,那是由光怪陆离的广告所制造出来的符号价值的幻境。这就是伪性构境。显然,这也是他对前面消费关系中暗示性强制和符号控制问题的具象性诠释。

鲍德里亚认为,现代广告的本质就是“象征和幻象功能”。显然,这里的象征并不是在肯定的意义上说的,它是本真象征的一种形似的异化。在后面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这种对本真象征的拟现被指认为比真是更真实的拟真并且,在广告中,象征性的幻象并不直接表现为凸状的显性动机,而是对人的“下意识”欲念的控制 。所以,“它是产品丰富的幻影,但更是无动机潜在奇迹不断重复的保证”。这里的“幻影”(幻象)就是伪构境。在鲍德里亚看来,广告中作为“阳谋”出现的无动机是最大的驱动性,无强制是最大的强制,无压迫是最大的压迫。或者换一句话说,叫“温柔地对你进行掠夺”。这正是当代布尔乔亚统治的秘密之一。

普通人一定想不到,广告的战略目标完全不是人的自觉意识,而是无意识的诱劝。广告的把戏是一种瞒天过海式的“阳谋”,不事张扬,闪电式地提到商标,散文诗般的话语和做作的“羞涩”,恰恰是广告强暴作用于阴暗位置中亚意识心理层面的法宝。鲍德里亚还发现,广告的另一种重要策略是“赠品意识形态”,即通过折扣、削价、厂家提供的礼品等等,让你在关注这种免费的服务和“好处”(“百分之百中奖”)中,无意识地去购买你并不需要的东西。其实,高级的广告就是要你在不知不觉的伪构境中被控制。

在广告之中,物品先被设计成为一种伪事件,然后再“通过消费者对其话语的认同而变成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在一个反复的叙事模式的筑模活动之中,真伪构境之间的界限被彻底抹去——广告,好比是一通制造伪欲望的“咒语”。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重复"成了当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要模式。在这种咒语般的“重复命令式”的作用之下,欲望伪境悄然却强暴式地取代真实存在。更可悲的是,即使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也无法抗拒。

在鲍德里亚看来,正是今天无所不在的广告伪造了一种“消费总体性”

通过一种同谋关系、一种与信息但更主要是与媒介自身及其编码规则相适应的内在、即时的勾结关系,透过每一个消费者而瞄准了所有其他消费者,又透过所有消费者瞄准了每一个消费者。每一幅画面、每一则广告都强加个人一种一致性,及所有个体都可能被要求对它进行解码,就是说,通过对信息的解码而自动依附于某种它在其中被编码的编码规则。

“让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这个消费总体性和同一性强制正是前面鲍德里亚所断言的那个有序性消费链的进一步解读。

3.消费同一性中的真实之死

鲍德里亚最后宣称,这是一个由广告一手制造的资本主义消费总体性,正是“伪事件、伪历史、伪文化”构成的世界,它“不是产自一种变化的、矛盾的、真实经历的事件、文化、思想,而是“产自编码规则要素及媒体技术操作的赝象
”。

当然,制造伪事件的罪魁祸首并非只是商品广告一家,作为广告载体的大众传播媒介也是导致真实被谋杀的同案犯。鲍德里亚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假手报纸杂志、电视影像和流行媒体塑形出来的“真相”是以“我并不在场”为前提的,此类“实际不存在但又偏偏存在的真实”就是“幻影”。“我们从大众交流中获得的不是现实,而是对现实所产生的眩晕”。所以他才会夸张地说。“电视:里面的每个画面都是无明天的逐渐昏迷”。鲍德里亚宣称,在大众传媒之中,

信息消费之信息,即对世界进行剪辑、戏剧化和曲解的信息以及把信息当成商品一样进行赋值的信息、对作为符号的内容进行颂扬的信息,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包装(取这一词的广告含义——在此意义上,广告是一种杰出的"大众"传媒,其模式渗入了其他一切传媒之中)和曲解的功能。

在后来的《冷记忆 4》中,鲍德里亚写道:"信息并不是知识,而是让人知道,这和假装知道正好对应;宣传、意识形态,广告,这不是相信,而是让人相信,这和假装相信相对应;电视,这并不是看的东西,而是让我看的东西,这和假装看到相对应;不一而足。我们成了人为虚假的俘虏:成了让人看、让人相信、让有价值、让人愿意的俘虏。我们不再是我们行为和思想的直接主使。这只是一些异形运动的运载体,还因为这些运载体的关键功能已经置于自动驾驶状态,所以它们对自己本身并不关心。"所以,拜大众传媒之赐,我们消费了一种“心中的宁静”,一种意识形态构序之下的伪宁静。“它的宁静需要永久性的消费暴力来维系”,并且,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暴力。恰之因“无目的和无对象”,这种暴力无法控制,鲍德里亚指控它“令我们觉得不可名状、荒谬、像魔鬼般恶毒”。事实上,这同样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编码筑模。基于此,鲍德里亚下了结论:“我们这个‘消费社会’的特点: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可真相是什么,我们还是不知道。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更重要的理论断言是:生产的社会已经被消费社会取代。他认为,在当今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传统的“生产主人公的传奇已到处让位给消费主人公”。这个断言中其实另有弦外之音,即鲍德里亚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结构和基础已经从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的现实判断。这是他这本书的真正立论之处。

首先,今天消费社会中物质生产塑形的质性被颠覆了:“今天,生产的东西,并不是根据其使用价值或可能的使用时间而存在,而是恰恰相反——根据死亡”,因为商品死亡的“加速”,必然引起商品价格上涨的加速。生产物品反倒是为了它的早日死亡!

时尚的逻辑,就在于一场针对消费对象的“指导性废弃”的游戏。

另外,在今天的生产中,由资本家人为创序和制造出来的“技术缺陷”和故意的技术性破坏,是“代替生产的根本办法”。瓦内格姆说,"不成熟性是可消费物的法则。"今天商品中被故意设置的缺陷,并不一定真是一种质量上的问题,它们往往是在商品之间的差异性关系中被显摆出来的凸状式弱点。……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的真相在于它并非一种享受功能,而是一种生产功能”。消费替代了生产,它就是生产!后来,鲍德里亚有提出过非物质商品的必死性。"艺术变得昙花一现,这倒不是为了影射生命的短暂性,而是为了适应市场的短暂性"。

鲍德里亚充分肯定了萨林斯的观点,即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本位主义的工业王国中,人的需要只是“生产范畴的需求,而不是人的‘需求‘”。

以鲍德里亚的看法,作为一种符号操纵下的意识心里塑形,消费逻辑最根本的问题在于,

其中缺乏创造物的象征价值和内在的关系:他完全是外在的。物品丧失了其客观目标、其功能,变成了一个广泛得多的物品总体组合的词汇,其中它的价值在于关系。另外,它丧失了其象征意义、其几千年来的独特地位,并且逐渐耗竭而成为各种内涵的一种话语,这些内含在一个极权文化系统中也是相互隶属的,就是说能够在它们的出处讲一切含义一体化。

换句话说,消费伪构境的反动性,恰恰在于他剥夺了物品和人存在的真实“象征价值”,由此,物与人才才会沦落为又用的交换价值物。鲍德里亚曾经以人的性欲为例说明这一点:一旦一个人性欲的“总体功能及其象征交换”意义被摧毁,性就将堕入“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双重模式”之中,沦为虚假色情环境中的消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