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来访者应对离婚时,治疗师需避免的五大误区
面对经历离婚的来访者,治疗师的助人之心往往尤为迫切。此时来访者常深陷焦虑:能否常见孩子?是否需要卖房?经济是否够用?未来是喜是忧?治疗的关键,在于引导他们找到最适合的出路。
误区一:暗示隐匿资产
除受虐者需备应急资金外,向来访者暗示藏匿现金、珠宝或开设秘密账户极为不妥。尽管初衷是保护,但离婚程序首重财务公开。隐瞒资产不仅涉嫌伪证,一旦曝光会严重损害客户可信度,结果往往得不偿失。
误区二:鼓励切断联系
抚养权案件的核心是孩子利益最大化。法院乐见父母友善合作。治疗应着力于建立健康边界,而非鼓励“不再回复”等对抗态度。适当的边界是:“晚餐后回复您”或“谢谢提醒,毛衣已收好”。更理想的是主动沟通:“孩子发烧已用药,您想睡前视频吗?”切忌互相拉黑——除非存在虐待情况。
误区三:臆断法律条文
离婚法赋予法官较大自由裁量权,不存在通用方案。个人经历(父母/朋友离婚)不足以为法律判断依据。建议主动联系来访者的律师了解具体情况——这类合作往往能为双方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误区四:坚持“必须”条款
固执要求“必须保住房子”或“必须获得单独抚养权”的来访者,容易错失创造性解决方案。应引导他们梳理优先级:“希望每年感恩节陪孩子,但不愿因此错过圣诞节——能否交换条件?”“想住到女儿六年后高中毕业,若预算紧张,住两年至初中毕业是否更可行?”离婚本质是权衡艺术,越明白这点,越能做出明智选择。
误区五:暗示“万事解决”
离婚意味着生活全面改变,而非简单删除配偶。来访者可能获得自主权却面临经济压力,摆脱争吵却要面对节假日孤独。应鼓励探索精神:没有孩子的假期可否成为自我增值的契机?能否建立离婚前无暇经营的新传统?以乐观心态面对变化,不仅能帮助来访者在法律程序中做出更好决策,也能减轻过程中的痛苦。
治疗师的稳健支持至关重要。当不确定如何引导面临法律程序的来访者时,不妨考虑与其离婚律师沟通——这往往能开辟更清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