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灾乐祸的专家分析:病因学、表现及其心理应对
- 一、 引言与概念基础
- 1.1. 定义“害乐”(Harm-Joy):词汇和现象学的挑战
- 1.2. 与相关情绪的区别
- 1.3. 历史和哲学审视
- 二、 幸灾乐祸的致因机制:三元心理学模型
- 2.1. 社会比较和嫉妒的作用
- 2.2. 正义与应得性假设(道德幸灾乐祸)
- 2.3. 攻击性、竞争性与自尊防御
- 三、 神经生物学和行为关联
- 3.1. 害乐的神经回路
- 腹侧纹状体与奖励
- 同理心抑制与 ACC
- 激素影响
- 3.2. 幸灾乐祸作为攻击性的先兆
- 四、 表现形式:幸灾乐祸的伦理光谱
- 4.1. 积极/中立功能:正义与平等
- 4.2. 现代社会中的情境表现
- 竞争和政治领域
- 媒体和羞辱文化
- 4.3. 阴暗面:病态与人格关联
- 五、 对抗与调适:针对主体(体验者)的策略
- 5.1. 认知重构与自我觉察
- 5.2. 正念和慈心培养(Metta-Meditation)
- 5.3. 培养健康的快乐和验证来源
- 六、 韧性与回应:针对客体(目标人物)的策略
- 6.1. 解构幸灾乐祸者的动机
- 6.2. 保护自我价值的策略
- 6.3. 培养心理韧性
- 七、 结论
- 对抗建议
- 未来方向
- 引用的文献
揭秘幸灾乐祸:大脑为何“奖励”你的阴暗面?从嫉妒到攻击性的心理潜伏
一、 引言与概念基础
1.1. 定义“害乐”(Harm-Joy):词汇和现象学的挑战
幸灾乐祸(Schadenfreude)被定义为个体在第一手或间接得知他人陷入困境、失败、痛苦、受难或遭受屈辱时所体验到的愉悦、快乐或自我满足感。这种情感虽然常见,但仍令人费解,且通常未被公众充分理解。它被正式认定为德语借词,字面意思是“害乐”,由 Schaden(“损害/伤害”)和 Freude(“快乐/喜悦”)复合而成。
幸灾乐祸的普遍性并不仅限于德语文化;这种体验被广泛认为是跨文化的人类现象。其他语言也有类似的表达,例如日语中的“他人的不幸,尝起来像蜂蜜”(the misfortune of others tastes like honey),以及法语的 joie maligne(“为他人不幸而感到喜悦”)。古英语中甚至存在一个已弃用的词 epicaricacy。英语世界不得不采用德语词汇,突显出盎格鲁-撒克逊社会在历史上或文化上不愿公开承认或将这种复杂情感整合到其词汇中,这暗示着社会对恶意喜悦的强烈压制。
对幸灾乐祸的主观体验通常被描述为一种难以消化的“不可思议的情感”。它的特点是一种“温-冷体验”,并常伴有挥之不去的负罪感。这种内在冲突凸显了即时的、愉悦的情感涌动与违反基本社会规范之间的张力。尽管幸灾乐祸常与负面人格特质相关联,但它已被记录为一种正常的人类情感。至关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其深远的发展起源,在年仅 24 个月的儿童中就已被发现。这种早期的出现表明,这种体验可能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调节器发挥作用,在建立早期社会比较和厌恶不平等概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2. 与相关情绪的区别
为了准确分析幸灾乐祸,有必要界定其与相关情感状态的清晰边界:
- 幸灾乐祸与施虐狂(Sadism): 虽然两者都涉及从痛苦中获得快乐,但区别在于施动者(agency)。施虐狂是从施加痛苦中获得快乐。相反,幸灾乐祸仅仅是观察到自己未曾引起的灾难而获得的快乐。尽管有所区别,但研究表明,高特质的施虐狂与体验幸灾乐祸的倾向显著重叠。
- 幸灾乐祸与嫉妒(Envy): 嫉妒的特点是对他人的成功或优越性感到痛苦和不快。当被嫉妒者遭遇不幸时,幸灾乐祸便作为一种愉悦的心理释放而出现,有效地消除了嫉妒驱动的痛苦源。从概念上讲,幸灾乐祸(为他人之伤害而喜悦)的对立面是 Gluckschmerz(为他人之成功而悲伤)。
- 幸灾乐祸与同情(Sympathy): 同情和怜悯代表着幸灾乐祸的直接对立面,涉及对他人的不幸感到不快。许多社会对公开表达或私下体验幸灾乐祸进行内在的道德谴责,正是因为它违反了普遍的利他主义规范和关怀他人目标的必要性。
1.3. 历史和哲学审视
哲学家们对幸灾乐祸的道德性及其起源争论了几个世纪。
例如,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严厉谴责这种情感,将其判定为“魔鬼的标志”。类似地,犹太教和基督教等主要宗教传统中的道德反对意见,随着对同情心(作为幸灾乐祸的反思性对立面)的相继认可而日益增加。社会对公开表达或私下体验这种情感所施加的制裁,植根于它与广泛的利他主义规范的根本对立。
相比之下,其他思想家提供了更细致入微的解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了一个框架,认为从他人不幸中获得的快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与嫉妒相关联,另一种与“义愤”(即当一个应受惩罚的作恶者受苦时所获得的满足感)相关联。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进一步完善了这种非评判性的观点,认为快乐本身是道德中立的。他认为幸灾乐祸与平等的恢复有关,并指出降临到他人身上的伤害“使她成为我们的平等者,平息了我们的嫉妒”。从这个角度来看,幸灾乐祸被视为更高社会秩序中平等恢复的一种表达。
二、 幸灾乐祸的致因机制:三元心理学模型
心理学研究通常将幸灾乐祸的三个核心心理驱动因素或子形式确定为:攻击性、竞争性和正义性。这些驱动因素与潜在的认知过程(如社会比较、自尊调节和应得性感知)密切相关。
2.1. 社会比较和嫉妒的作用
幸灾乐祸从根本上源于社会比较的动态。当一个个体进行向上社会比较——拿自己的能力或地位与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衡量时——他们通常会体验到自卑和挫折感,这是嫉妒的核心要素。由于嫉妒是一种痛苦的心理状态,被嫉妒者的不幸就成为一种强大的心理释放。随后,对被嫉妒者失败的喜悦起到中和对观察者自我概念威胁的作用,提供了深刻的慰藉。
嫉妒与恶意喜悦之间的关系,通过良性和恶意嫉妒的区别得到了特别的阐明。恶意嫉妒,包括渴望对方倒下的愿望,强烈预示着幸灾乐祸的增加。此外,研究表明恶意嫉妒的影响是稳健的,独立于其他先决因素(例如愤怒、对目标人物的普遍厌恶或自卑感)而发挥作用。
对社会比较情境的分析揭示,这种情感的强度高度取决于结果的感知确定性。恶意嫉妒在社会比较“精确”时(即得失的确切结果被观察者清楚知晓时)最有力地增加幸灾乐祸。然而,当结果“模棱两可”或不确定时,恶意嫉妒的影响可能会逆转,从而潜在地减少幸灾乐祸。这种变异性表明,大脑的奖励系统需要对竞争对手的失败有一个明确的认知确定性,才能产生威胁中和的全部愉悦效应。
2.2. 正义与应得性假设(道德幸灾乐祸)
幸灾乐祸最被社会接受和辩护的形式是植根于正义的形式。根据应得性理论,从他人不幸中获得的快乐不一定具有恶意,而是一种普通的满足感,当道德秩序得以恢复时便会产生。这种感觉通常被描述为“在正义的土壤上生长”。
实证研究已确定应得性是幸灾乐祸的一个关键调节因素。对于那些被认为应得其负面结果的人,快乐感明显大于那些遭受不应得痛苦的人。当不幸事件发生在消极行为(例如低努力、欺骗或一般不当行为)之后,导致预期的失败、惩罚或报应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例如,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腐败或傲慢的,他们的失败就会被解释为“报应”(karma)或诗意的正义。这种正义驱动的幸灾乐祸对于追究人们的责任和肯定社会对公平的期望至关重要,特别是当有人滥用权力或虐待他人时。当高成就者或强势人物遭受应得的惩罚时,这种快乐也会加剧。
2.3. 攻击性、竞争性与自尊防御
幸灾乐祸也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发挥作用,与个体特征和群体间动态密切相关。一个重要的发现是自尊与幸灾乐祸强度之间的反向关系:自尊较低的个体往往更频繁、更强烈地体验这种情绪。假设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低自尊增加了成功人士带来的感知威胁,因此需要一种防御性的心理机制来保护自我概念。相反,高度自信、自尊心强的人对他人成功或失败的情感投入较少,因为他们认为外部环境对他们自身的地位或身份影响微乎其微。
在竞争情境中,群体身份大大增强了幸灾乐祸。研究表明,群体比个体表现出更高的竞争性和随后的幸灾乐祸。这在政治对抗和竞争性体育运动中非常明显,影响对立群体的负面事件会导致内群体幸灾乐祸的增加。
幸灾乐祸(尤其是在攻击性和竞争性子形式中)的一个共同主题是**非人化(dehumanization)**过程。非人化涉及将受害者视为“低于人类”的认知倾向,或暂时失去识别受害者痛苦主观体验的动机。这种认知脱离对于情感的充分表现至关重要,因为它允许观察者绕过人类天然的同理心能力。涉及群体间冲突的场景尤其可能促进这种非人化,从而促成随后的恶意喜悦。
三、 神经生物学和行为关联
神经影像学研究阐明了幸灾乐祸的复杂本质,证实了它在大脑奖励系统中的生物学基础,以及它与攻击性加剧之间令人担忧的联系。
3.1. 害乐的神经回路
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脑成像研究成功地识别了处理幸灾乐祸所涉及的关键神经基质。
腹侧纹状体与奖励
当一个个体目睹他们嫉妒或不喜欢的人失败或倒下时,大脑的一个关键区域——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 VS)会亮起。VS 是大脑奖励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处理源自金钱收益、食物和社会验证的快乐。对竞争性棒球队(洋基队和红袜队)球迷的研究表明,当竞争对手球队经历负面结果(幸灾乐祸)时,报告的快乐感与腹侧纹状体激活的增加精确相关。重要的是,这种神经快乐反应被发现与观察者自己球队获胜时所体验到的快乐是相同的。此外,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vmPFC),一个参与奖励处理和情感评估的区域,也被确定为这种体验中的关键区域。
同理心抑制与 ACC
与奖励回路相反,个体亲自或间接经历的负面情绪结果通常会激活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和脑岛(insula)——这些区域与体验痛苦和目睹他人痛苦相关联。幸灾乐祸的出现需要 VS 产生的奖励信号有效地覆盖或最小化 ACC 和脑岛处理的天然同理心反应。
幸灾乐祸被描述为一种与负罪感相关的“不可思议”和“温-冷体验”的现象学描述,在这一神经架构中找到了支持。“温”的组成部分是 VS 奖励回路的强烈激发,而“冷”或“负罪感”的组成部分可能代表大脑同时但被抑制地在前扣带皮层/脑岛中登记不幸,从而在个体试图调和恶意喜悦与社会利他主义规范时,创造了一种情感冲突。
激素影响
研究表明,传统上被称为“爱之荷尔蒙”的催产素,参与了所体验到的幸灾乐祸的放大。这发生在存在嫉妒的高度竞争场景中,表明社会神经化学与竞争动机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3.2. 幸灾乐祸作为攻击性的先兆
源自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最令人担忧的发现是,高幸灾乐祸反应与对竞争对手的主动攻击意图之间存在既定联系。对体育迷的研究显示,那些在目睹竞争对手球员失败时大脑显示腹侧纹状体激活最大(即最快乐)的个体,也是最有可能报告对竞争对手球迷具有攻击意图的人,包括嘲弄、侮辱、投掷物品,或肢体暴力(推搡或殴打)。
至关重要的是,这组人并非以更高的一般攻击性为特征;他们的攻击性是专门且显著地指向了宿敌群体。这一观察结果证实,源自竞争对手倒下的心理快乐,是攻击性动机增强的直接生物标志物。在从政治争端到社会冲突的各种情境中,这种神经学联系表明,被动的、内部的恶意喜悦体验,是外部、主动社会伤害的强大先兆和动机。
关键的神经生物学关联总结如下:
表 I:幸灾乐祸的神经生物学关联
| 神经基质 | 幸灾乐祸时的功能 | 心理学解释 | 支持数据 |
|---|---|---|---|
| 腹侧纹状体 (VS) | 激活增加(与个人胜利相同)。 | 奖励、愉悦、自我满足 | |
| 腹内侧前额叶皮层 (vmPFC) | 参与处理体验的关键区域。 | 认知评估和情感整合 | |
| 前扣带皮层 (ACC) | 竞争对手痛苦时激活减少或冲突反应。 | 同理心/痛苦处理的抑制 |
四、 表现形式:幸灾乐祸的伦理光谱
幸灾乐祸在各种社会领域中表现出来,其伦理价值从道德中立、具有社会保护性的满足感,到病态的恶意,有着巨大的差异。
4.1. 积极/中立功能:正义与平等
在正义驱动的形式中,幸灾乐祸发挥着建设性的社会作用。当一个被认为是不诚实、傲慢或不道德的人面临后果时,由此产生的快乐在心理上被确认为道德的。这种正义驱动的幸灾乐祸通过作为公平的心理肯定来强化社区价值观。滥用权力者的失败被视为恢复社会平衡和鼓励道德行为。
此外,被嫉妒者的不幸为观察者自身的自尊提供了一种解脱感——这被称为补偿性幸灾乐祸。一个高度成功的人的倒下证实了他们也并非完美,从而缩小了向上社会比较所产生的痛苦认知距离。
4.2. 现代社会中的情境表现
竞争和政治领域
竞争和攻击性的普遍存在意味着幸灾乐祸在竞争环境中普遍存在。在体育运动中,胜利的快乐因对手失败的喜悦而加倍。政治舞台,尤其是在两极分化的两党制内,是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壤。影响对立政治派别的负面事件会导致强烈的幸灾乐祸表达,这种现象被社交媒体平台放大。这种认同性幸灾乐祸通过庆祝对手外群体的失败来提升内群体的形象。这种感觉的强度预测了个体通过社交渠道传播政客令人尴尬的失败消息的意愿。
媒体和羞辱文化
现代数字景观加剧了幸灾乐祸的影响。名人的失态、公众丑闻和争议被转化为广泛的娱乐和嘲笑的素材。由即时分享驱动的网络文化,允许他人的不幸被积极地庆祝,从而导致一种“羞辱文化”。
4.3. 阴暗面:病态与人格关联
当幸灾乐祸源于慢性的个性特征时,它的倾向就不是良性的。它与黑暗人格特质、特别是黑暗三合一(DT: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变态)有很大程度的重叠。这些特质与幸灾乐祸呈正相关,其中道德脱离和攻击性幽默风格等心理机制介导了这种关系。
最密切的联系存在于施虐狂(Sadism),研究表明施虐狂是幸灾乐祸的一个低阶方面。普通人可能会暂时失去同理心,但具有精神变态或施虐倾向的人要么缺乏动机,要么无法参与同理心。一个关键的区别因素是不幸的严重性:施虐狂程度高的人在痛苦严重时体验到更大的幸灾乐祸,而施虐狂程度低的人倾向于主要从轻微不幸中获得快乐。这种梯度表明,随着受害者痛苦的加剧,恶意喜悦的病态程度也随之增加。
五、 对抗与调适:针对主体(体验者)的策略
由于幸灾乐祸是一种根深蒂固且具有生物学基础的社会反应,对抗这一过程需要认知觉察、情绪调节,以及刻意培养替代性的、更健康的快乐来源。
5.1. 认知重构与自我觉察
管理幸灾乐祸的首要步骤是严格的自我觉察。主体必须学会不带评判或认同地识别恶意冲动的出现。这种做法包括在出现快乐或报复性想法(例如,“她做了那些事,活该被解雇”)时暂停,并将其视为一种短暂的心理现象。创造这种认知距离有助于“削弱其力量”。
主体还应分析这种感觉的根本原因。确定快乐是源于对正义的真正渴望,还是源于个人不足(嫉妒或低自尊),决定了适当的解决策略。此外,将注意力集中在与情绪相关的生理线索上——特定的生理感觉——有助于个体将其识别为一种生存机制。这种框架有助于主体认识到最初的生物反应是他们几乎无法控制的,但随后有意识地沉溺于这种感觉则是一种选择。
5.2. 正念和慈心培养(Metta-Meditation)
有意识地摆脱恶意喜悦需要积极培养同理心和慈悲心。主体必须积极努力消除助长攻击性和竞争的“我们 vs. 他们”心态。这可以通过承认共同的人性,并认识到每个人(包括目标人物)都面临挑战和挫折来实现。
一种强大的情绪重定向技术是慈爱(loving-kindness)练习,或慈心禅(Metta-meditation)。这涉及默默地向那些自己容易怨恨的人表达真诚的祝福,或许可以使用诸如:“像我一样,这个人也希望摆脱痛苦。愿他们体验到安全、健康、平和与喜悦”的短语。这种练习训练心智以同理心而非恶意来应对不幸,作为幸灾乐祸冲动的直接、有意识的解药。
5.3. 培养健康的快乐和验证来源
长期调适需要将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比较和竞争结果脱钩。个体必须将思想集中在个人积极面和真实的福报上。感恩和正念等练习有助于重新连接神经通路,从而从内部的、可持续的来源而非外部的失败中获得快乐。
一个实用的策略是创建一张**“快乐清单”**——列出 10 到 15 项能可靠地提升情绪并提供积极验证的活动(例如,特定的爱好、运动、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每当幸灾乐祸的冲动浮现时,主体应通过从清单中寻求验证来积极对抗它,确保持久的满足感独立于他人的不幸。
六、 韧性与回应:针对客体(目标人物)的策略
幸灾乐祸的客体——遭受不幸的个体——必须采用专注于内在自我价值和心理韧性的策略,以中和被嘲笑或幸灾乐祸所带来的心理影响。
6.1. 解构幸灾乐祸者的动机
目标人物的首要防御机制是理解幸灾乐祸者的反应反映了他们内在的状态,而非目标人物的价值。当有人表达恶意喜悦或幸灾乐祸时,他们的行为往往预示着他们自己的不安全感、嫉妒,或试图通过回应感知到的威胁来让自己暂时感觉优越。
被强烈幸灾乐祸针对的行为,可以矛盾地被解释为对其先前成功或地位的肯定。幸灾乐祸最强烈地指向高地位、具有竞争力的个体。因此,幸灾乐祸的强度可作为目标人物先前高地位或竞争威胁水平的证据,有效地将负面体验重新定义为对感知重要性的肯定。这种认知重构有助于目标人物的自我价值不受言语或社交攻击的影响。
6.2. 保护自我价值的策略
在面对恶意喜悦时,维护自我价值至关重要。
- 非个人化与超然: 目标人物必须将幸灾乐祸者的言语反映了他们自身问题的观点内化,而非目标人物的价值。通过避免个人化,目标人物可以将消极性识别为攻击者的问题,并将其情绪力量最小化。想象负面言论从看不见的盾牌上弹开等可视化技术,可以增强心理上的超然。
- 内在肯定: 负面的社会反馈会侵蚀自信心。目标人物必须通过每日的积极陈述以及记录与外部竞争无关的个人成就来积极对抗这种侵蚀。至关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幸灾乐祸者的成功或失败与目标人物自身的生活或成就无关。
- 设置清晰的界限: 果断的界限对于自我保护至关重要。这包括坚定地表明辱骂或贬低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在以长期毒性为特征的环境中,这可能需要限制或完全断绝与那些持续试图削弱目标人物自我价值的个体之间的互动。
6.3. 培养心理韧性
韧性是通过情感和行为的灵活性成功适应困难环境的过程和结果。虽然目标是通过利用内在优势(如自我效能感、乐观和希望)从逆境中“反弹”,但目标人物也必须应用现代的、情境化的韧性观。
这种现代观点强调,韧性必须在坦诚、关爱的社区中建立。目标人物应该抵制“韧性怨恨”(resilience resentment)的压力——即要求“只要坚强”并立即克服情感,这忽视了痛苦的有效背景。真正的心理韧性包括承认不幸和随之而来的恶意喜悦所造成的痛苦和困扰,充分处理它,然后依靠支持性的关系和自我滋养的实践(如同正念)来培养长期的成长和稳定。
七、 结论
通过广泛的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分析,幸灾乐祸被证实是一种根深蒂固、普遍存在的人类情感,植根于管理地位、社会比较和竞争的进化机制。分析表明,这种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得性的认知评估,在道德谱系上运作。当由对感知到的不公正的报复欲望引发时,幸灾乐祸可能起到维护社会规范的暂时的、准积极的作用。
然而,神经生物学证据强调了幸灾乐祸更黑暗、更令人担忧的功能。这种体验在大脑的腹侧纹状体中被记录下来,表明从他人的不幸中获得了深刻的内部奖励。这种神经奖励机制,特别是当它与外群体竞争相关联时,被证明是攻击性意图增强的直接预测指标。当幸灾乐祸与黑暗人格特质(如施虐狂和精神变态)结合时,它就偏离了简单的社会防御机制,变成了一种病态的沉溺,随着受害者痛苦的严重性增加而快乐感加剧。
对抗建议
对于主体(体验者)而言,对抗需要严格的自我分析以识别根本原因(嫉妒与正义),认知重构以将冲动视为短暂的生物反应,以及刻意练习慈悲心培养(例如慈爱冥想)以促进更健康、独立的自我价值来源。
对于客体(目标人物)而言,对抗需要建立脱离外部验证的内在自我价值,建立坚定的个人界限,并有意识地将被人幸灾乐祸的体验重新定义为先前地位或成功的肯定。韧性是通过寻求支持性社区和允许对痛苦进行真实处理来培养的,从而防止攻击者的恶意侵蚀长期的自尊。
未来方向
未来的实证研究必须继续探索应得性充当“道德许可”的精确认知过程,该过程如何抑制同理心并允许大脑奖励系统不受阻碍地激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阐明特质幸灾乐祸的长期行为影响,特别是在政治和网络环境中,社会两极分化加剧了非人化的认知过程,并促进了被动的恶意喜悦迅速转化为主动的社会敌意。
引用的文献
- Schadenfreude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chadenfreude
- Schadenfreude: A Conceptual Review - DergiPark, https://dergipark.org.tr/en/download/article-file/4198967
- Schadenfreude | Emory University | Atlanta GA, https://magazine.emory.edu/issues/2019/winter/points-of-interest/schadenfreude/index.html
- Schadenfreude - Etymology, Origin & Meaning, https://www.etymonline.com/word/schadenfreude
- Schadenfreude | Research Starters - EBSCO, https://www.ebsco.com/research-starters/social-sciences-and-humanities/schadenfreude
- Schadenfreude: why do we find joy in the pain felt by others? | Psyche Ideas, https://psyche.co/ideas/schadenfreude-why-do-we-find-joy-in-the-pain-felt-by-others
- Sadism is a Lower-Order Facet of Schadenfreude - OSF, https://osf.io/6n5r2/download
- Exploring the When and Why of Schadenfreude - Positive Emotion and Psychopathology Lab, http://www.gruberpeplab.com/teaching/psych3131\_spring2015/documents/6.1\_Smith2009\_ExploringWhenAndWhyOfSchadenfreude.pdf
- Malicious envy and schadenfreude (Chapter 7)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books/schadenfreude/malicious-envy-and-schadenfreude/D478781BC9B976913A33B4CB4DC9EC1F
- Schadenfreude: Malicious Joy in Social Media Interactions - PMC,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689060/
- Schadenfreude as a justice-based emotion (Part I)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books/schadenfreude/schadenfreude-as-a-justicebased-emotion/D68351348E27D0FE2C7AB1FB3B87F032
- Morality and schadenfreude (Chapter 2)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books/schadenfreude/morality-and-schadenfreude/8AE6770CE2052B7A97FCC0763895B018
- Shades of Schadenfreude. A phenomenological account of pleasure at another's misfortune - HUMANA.MENTE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Studies, https://www.humanamente.eu/index.php/HM/article/download/264/239/
- It has almost become an unwritten law among those who defend Nietzschean - UQ eSpace, https://espace.library.uq.edu.au/view/UQ:152665/Ure\_-\_JNS.pdf
- Schadenfreude: The Psychology of Joy in Others' Misfortune - Click2Pro, https://click2pro.com/blog/schadenfreude-psychology-joy-misfortune
- When envy leads to schadenfreude - PubMed,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297882/
- The Effect of Malicious Envy on Schadenfreude When Schadenfreude Is Elicited Through Social Comparisons - Frontiers,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ychology/articles/10.3389/fpsyg.2021.769826/full
- The Effect of Malicious Envy on Schadenfreude When Schadenfreude Is Elicited Through Social Comparisons - PMC,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711567/
- Full article: Exploring schadenfreud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servingness and terror management theories - Taylor & Francis Online,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0224545.2025.2538228?src=
- Deservingness and schadenfreude (Chapter 3)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books/schadenfreude/deservingness-and-schadenfreude/A020B41240DAAFF1C1D2CCC4F65CCD45
- Schadenfreude in sports and politics: a social identity perspective (Chapter 11),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books/schadenfreude/schadenfreude-in-sports-and-politics-a-social-identity-perspective/76C7AA8A53ABAC49F495C700D4E99604
- Schadenfreude and the spread of political misfortune - PMC - PubMed Central,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124730/
- The Neurology of Schadenfreude –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 https://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news/were-only-human/the-neurology-of-schadenfreude.html
- Schadenfreude: Your Pain My Pleasure - Back in Control, https://backincontrol.com/schadenfreude-the-reward-of-watching-others-fail/
25. Delighting in Others' Downfall: The Neuroscience of Schadenfreude,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schandenfreude-neuroscience-23315/ - Unraveling Schadenfreude: Exploring the Intricate Neural Processes 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of Pleasure from Others' Misfortunes - https://debuglies.com, https://debuglies.com/2023/05/25/unraveling-schadenfreude-exploring-the-intricate-neural-processes-and-psychological-dimensions-of-pleasure-from-others-misfortunes/
- Schadenfreude: Malicious Joy in Social Media Interactions - Frontiers,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ychology/articles/10.3389/fpsyg.2020.558282/full
- The motivations behind schadenfreude are diverse — here are a few - Big Think, https://bigthink.com/neuropsych/schadenfreude-examples/
- A Qualitative Inquiry on Schadenfreude by Sport Fans - ResearchGat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Vassilis-Dalakas/publication/280882733\_A\_Qualitative\_Inquiry\_on\_Schadenfreude\_by\_Sport\_Fans/links/5e39f990a6fdccd96587e65d/A-Qualitative-Inquiry-on-Schadenfreude-by-Sport-Fans.pdf
- The dark side of likes: Schadenfreude and the social media - Lampoon Magazine, https://lampoonmagazine.com/schadenfreude-social-media-harm-joy/
-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aggressive humor style: Dark Triad traits and schadenfreude - PMC,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247019/
- Malicious joy: Sadism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adenfreude and the severity of others' misfortune | Request PDF - ResearchGat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90510925\_Malicious\_joy\_Sadism\_moderates\_the\_relationship\_between\_schadenfreude\_and\_the\_severity\_of\_others'\_misfortune
- Gloating to Growing 15 Strategies to Get Rid of Schadenfreude Habit Know 12 Types Who Celebrate Your Downfall, https://successunlimited-mantra.com/index.php/blog/gloating-to-growing-15-strategies-to-get-rid-of-schadenfreude-habit-know-12-types-who-celebrate-your-downfall
- Schadenfreude: How to Respond When Bad Things Happen to People You Don't Like, https://www.verywellmind.com/schadenfreude-how-to-respond-when-bad-things-happen-to-people-you-dont-like-5083348
- 8 Ways To Preserve Your Self-Worth When Others Try To Belittle You, https://thoughtsonlifeandlove.com/8-ways-to-preserve-your-self-worth-when-others-try-to-belittle-you/95694/
- The Psychology of Bragging - Counselling Connection, https://www.counsellingconnection.com/index.php/2019/11/14/the-psychology-of-bragging/
- Their pain, our pleasure: stereotype content and schadenfreude - PMC - PubMed Central,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472308/
- How To Deal With A Bragger - Perfect Manifesto, https://perfectmanifesto.com/2022/03/16/how-to-deal-with-a-bragger/
- Resilience, Victim Shaming, Victim Mentality, Blame and Blah Blah Blah | by Olivia Clawson, MS, CRC | Medium, https://medium.com/@occlawson/resilience-victim-shaming-victim-mentality-blame-and-blah-blah-blah-e45ea96f0185
- Resilience in Positive Psychology: How to Bounce Back,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resilience-in-positive-psychology/
- Why So Many People Feel Resilience Resentment - Psychology Today,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rethink-your-way-to-the-good-life/202307/the-psychology-of-resilience-resen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