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人类能动性,是主导自身思维的能力。它不仅是哲学概念,更体现于日常抉择:学什么、信什么、何时该停下思考而非轻信答案。正是这种能力,让我们避免沦为思维的“自动导航仪”。

如今,人工智能正接管我们大量的思考工作。只需一句指令,它便能输出精炼的摘要与完美的方案——如此流畅即时,以至于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全盘接受。若不警惕,我们将在自己的求知之路上沦为乘客,任由机器设定航向。

但或许存在另一种可能:AI可以成为思维的终极训练伙伴,迫使我们实现认知跃升。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将能动性置于人机交互的核心,确保始终由自己主导对话,而非将思考外包。


能动性:新时代的核心素养

批判性思维历来是教育的基石,但在AI时代,它亟需全面升级。仅仅“核查来源”或规避错误信息已远远不够。能动性意味着更进一步:帮助我们判断哪些问题值得深究,塑造探索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在AI的答案看似无懈可击时,依然保持思维的主动参与。

德雷塞尔大学迈克尔·瓦格纳教授在其博客中提出的“批判性参与四维度”框架颇具启发:

  • 批判性阅读:穿透文字表象,洞察内容背后的“算法筛选”机制
  • 批判性倾听:质疑所闻之声(无论人声或合成音),警觉语调与修辞的潜在影响
  • 批判性观察:识别图像与数据可视化如何引导认知或造成误导
  • 批判性创造:通过自主创作,反思工具如何塑造最终成果

这些绝非纸上谈兵,而是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当AI能够制造精妙的认知幻象时,它们帮助我们牢牢守住思想的主权。


迭代智能与学习者本位

这一挑战正触及“迭代智能”的核心——即在“学习、验证、优化、再学习”的动态循环中持续演进的能力。AI擅长迭代,但循环的掌控权必须牢牢握在学习者手中。这正是能动性的关键所在。

AI时代的教育应当坚持学习者本位,而非技术本位。核心问题不是“AI能为我做什么”,而是“我想思考什么,以及AI如何帮助我更好地思考”。当学生运用AI探索多元视角、提出“若则”假设并挑战既有结论时,他们正是在践行能动性;若只是被动接受首个答案,便等同于放弃了思考的主权。


认知丰裕的陷阱

我们身处一个“认知丰裕”的时代——这个常被赋予美好期待的词汇,描述着前所未有的知识获取便利度。但丰裕也可能带来钝化:当知识触手可及,我们反而可能丧失探索的动力,最终未能将其真正内化。

能动性正是解药。它将信息过剩转化为发展机遇,让学习保持主动状态,使思维始终充满原创活力而非简单重复。


渐近线的诱惑

AI不仅回答问题,更在不断逼近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这一点尤其值得警惕。每次迭代都让它更贴近人类思维曲线,相似度近乎以假乱真。

我至今记得有机化学课上合成乙酸异戊酯的经历:将戊醇与乙酸混合,得到散发着逼真香蕉气味的透明液体。若浅尝一口,必定笃信这就是香蕉风味——实则天差地别。近在咫尺,实则天涯。

AI制造着同样的认知错觉:它生成的语言如此自然贴切,以致我们时常忘记对话的并非人类。这就是“渐近线的诱惑”——越是接近完美模仿,我们越容易忽略那细微却本质的差异。


致教育者、家长与创新者的呼唤

对教育者而言,不仅要教授AI使用技巧,更要培养学生使用时的清醒意识——即如何暂停追问、保持质疑、掌控进程。对家长来说,需引导子女将AI视为探索工具,而非直达终点的捷径。而对创新者与技术专家,则意味着要设计促进反思的系统,而非仅仅追求即时满足。在当今技术狂飙的时代,这尤其需要智慧与定力。

必须清醒认识到:能动性并非AI所能予夺,但它确实容易在使用AI过程中被遗忘。这,或许才是这个时代最深刻的危机。


做自己思想的执笔人

人类能动性,是一种静默却强大的力量,让我们始终成为自己思想的执笔人。AI不必然削弱这种力量,但若我们停止运用,它必将逐渐消退。人工智能时代完全可以成为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前提是:我们必须以自觉而主动的思考,直面技术的挑战。

归根结底,能动性或许将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素养。这并非因为AI过于强大,而是因为我们人类,本就拥有不可替代的思想力量。

标签: 人工智能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