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大五人格模型

在科研领域,当我们谈到“人格”时,通常指的是“大五人格模型”。这五个特质能够有效解释个体间的众多差异:

  • 神经质:反映你对压力与负面情绪的敏感度,从容易慌乱到从容镇定。
  • 外向性:体现你从外界刺激和社交联结中获取能量的程度,从开朗活跃到内敛沉静。
  • 开放性:描述你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从充满想象、勇于冒险到注重实际、偏爱常规。
  • 宜人性:反映你维护人际和谐的动机,从温和共情到直言果断。
  • 尽责性:关乎组织性与自律能力,从可靠细致到灵活随性。

人格特质是一个连续谱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大五特质并非非此即彼的标签,而是存在于一个连续的维度上。换言之,你并非“要么内向,要么外向”,而是拥有一个可以像调节收音机旋钮一样,在一定范围内高低调整的“外向性”水平。

从讨好他人到自信果敢

当“宜人性”过高时,往往会表现为对任何请求都说“是”、逃避冲突、或为了不让任何人失望而过度解释——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调整这一特质,并非让你变得冷漠自私,而是将宜人性适度调低,展现出健康的自信与果敢。

你可以明确表达自身需求、设定清晰界限,从而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事务,这或许能让你在保持成功的同时远离倦怠。试想一下:面对同事请求支援时,不再不假思索地答应,而是自信地回应:“我很乐意帮忙,但我目前确实抽不开身。等X项目截止后我们再讨论,可以吗?”

从完美主义到价值导向的尽责

当“尽责性”达到极致时,容易表现为过度准备、反复打磨、不愿委派任务——这正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这些习惯或许能帮你避免失误,但也让你在收益递减后仍长时间劳作,挤占了休息与创造的空间。

调整这一特质,不意味着降低标准或变得马虎,而是将尽责性稍稍回调,转向一种“价值导向的尽责”——将精力精准投入于真正至关重要的项目。试想:你不再为修改演示文稿的每一页幻灯片而熬夜至凌晨,而是判定其“已足够好”,从而保存精力,确保第二天能以饱满的状态自信呈现。

从焦虑易感到情绪灵活

高度的“神经质”常表现为容易焦虑:思虑过重、预设最坏结局、在脑中反复回放微小过失。适度的警觉虽能推动准备,但持续活在担忧之中会耗尽心神,阻碍前进的步伐。

调整这一特质,并非要你忽视问题或粉饰太平,而是将神经质向“情绪灵活性”的方向降低,学会以更开阔的视角应对压力。你或许仍会在重要会议前感到紧张,但不会再陷入恐慌,而是告诉自己:“感到紧张是正常的,我能处理好。”结果便是,你耗费在胡思乱想上的精力减少了,更能全情投入那些令人振奋的机遇。

人格特质并非一成不变

你可能会想:“减少一点完美主义和神经质听起来很棒,但人格是天生的,怎么可能改变?”过去,心理学家也认为人格特质在成年早期便固化了。加之流行的“类型论”人格测试宣扬“应根据现有特质设计生活”的理念,更强化了这种认知。

然而,数十年的研究证实(Roberts等人,2017),人格特质在一生中能够也确实会发生改变。更令人鼓舞的是,我的研究显示(Sauer-Zavala等人,2023),有意识的刻意练习能够加速这些转变。

这意味着,你无需被那些导致你不堪重负的特质所束缚。你可以培养新的品质,帮助你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有效避免倦怠这一副作用。

总结

你无需彻底改变人格,才能摆脱倦怠。你需要做的,只是将已有特质适度调整到最佳水平,让现实生活与理想蓝图一样美好动人。

当你开始实践自信果敢、情绪灵活与价值导向的尽责时,你便不再仅仅是勉力支撑你的成就,而是在开创一种我所推崇的——“从容的成功”。

标签: 个人成长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