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对青春期不良行为的刻板印象
近年来脑科学研究的进展证实,青少年大脑与成人大脑存在质的差异,这影响着他们的记忆、思维、推理、注意力集中、决策和人际交往方式。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青少年对新奇事物的追求、对同伴关系的重视、情感体验的强度以及创造性的探索。
这些特质会以冲动、鲁莽、大胆的方式表现出来吗?确实是的。但它们真的能充分解释我们看到的那些更具攻击性或鲁莽的行为吗?难以见得。
区分青少年的冲动行为与纯粹的不良行为
有些情况下,青少年是因为其大脑尚未成熟或荷尔蒙分泌旺盛,导致其无法控制暴躁的脾气或恶毒的咒骂,而另外一种讨论则指向青少年增强的情感强度和冒险精神。一个因演唱会取消而情绪失控的十五岁少年,其行为与另一个将正在冰箱翻东西的弟弟推开以彰显支配地位的青少年,性质完全不同。一个因遭社交冷落而回击朋友的女孩,与那个在被要求交还手机时对母亲恶言相向的孩子,也绝不能混为一谈。
当不良行为被错误地“正常化”
推搡、辱骂——这些并非青春期的固有特征;这纯粹是不良行为。一旦我们允许这类行为被视作“典型的青少年行为”,就模糊了普通青少年与行为失范者之间的界限,从而为各种不可接受的行为提供了被宽容的借口。
诚然,青春期的大脑变化可以解释许多现象,如注意力涣散、时间管理能力差、冲动行事和思路迂回,但我们发现,这并非青少年变得粗鲁、叛逆或沟通极具攻击性的主因。这些行为往往发生在人际关系的语境中,而其中亲子关系最为关键且影响深远。值得注意的是,亲子关系是双向的,双方的行为会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因此,我们更应关注关系中的互动因素,这些才是引发青少年对成人产生愤怒或不当反应的主要源头,而不应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大脑发育、“典型的青少年行为”或青春期焦虑。
亲子冲突中父母被忽视的角色
当我们审视亲子关系时,会发现焦点常常不均衡地集中在孩子身上。这意味着我们的注意力主要——甚至完全——被青少年对父母的不当言行所吸引,而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则被相对忽视。这很不公平,因为客观地说,我们必须承认,父母某些时候的言行,其刻薄或不尊重的程度,并不亚于孩子。
然而,关键在于:父母对青少年子女说的话,即使是在盛怒之下,通常也远不如孩子对父母说的那样肆无忌惮、言辞激烈。因此,父母的言论往往能避开那些针对孩子“金句”和顶嘴的严格审视。但这不代表其伤害性更小,只是它们更不易被察觉。此外,如果父母愤怒到一定程度,他们拥有一项孩子没有的“优势”——即孩子对他们的依赖。要让一个孩子闭嘴,无需咆哮或恐吓,有时只需一句刻薄的言语就足够了。
若不通过这种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青春期,我们实质上是在放任关于青少年脑发育的研究被曲解和误用,以此来佐证一种流于表面的刻板印象:即青少年本质上是叛逆、沉默、傲慢无礼的。
这导致了什么总体后果?它变相地开脱了那些需要借此自我安慰的父母。他们需要相信,在与青春期子女相处中感受到的无力、困惑与挫败,是普遍且由发育阶段注定、因而无法避免的。换言之,“这不是我的错”。
将青少年定义为“疯狂”,成年人便可回避审视自身
要用一种新的认知来取代我们当前的文化叙事并非易事。这种新认知要求成人与青少年共同为其关系的质量负责。我认为,有些父母乐于听到“你的孩子只是青春期疯狂”之类的说法。这能使他们自身免受审视,并将他们团结成一群同仇敌忾的“疲惫士兵”,共同面对养育青少年的“战役”。反之,若告诉一位父母,她女儿的情绪化可能较少源于“青春期”或“荷尔蒙”,而更多与家庭内部发生的事有关,则可能难以被接受。毕竟,当人们对他人行为已有了一套固定且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时,就无需再反思自身了。
孩子往往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若只擦拭镜面而忽视照镜之人,问题终难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