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庭暴力 下的文章

家庭暴力领域在2024年11月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倡导者——安德鲁·西凯蒂博士。下文将呈现他的部分核心观点。


1. 强制性控制实为躯体虐待

西凯蒂博士坚决反对将“躯体”虐待与“心理”虐待割裂看待。他指出,无论是坠入爱河还是长期遭受虐待,都会深刻改变一个人的生理状态。“将心理暴力与躯体暴力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是一种谬误。须知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无一不是人体的组成部分。”

长期——有时甚至长达数十年——处于强制性控制下的受害者,承受着极端的慢性压力。这种压力会引发可测量的生理变化,包括皮质醇水平升高,并显著增加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


2. 强制性控制是一场持续性的欺诈骗局

此类关系并非逐渐变质,也非日久生弊。西凯蒂强调,施虐者从关系伊始便运用强制性控制手段。“他并非初次约会时完美无缺,而后某天突然决定毁你一生。他从第一天起就是敌人,是披着羊皮的狼。”受害者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才能醒悟,这段关系建立在控制而非相互爱慕的基础之上。西凯蒂用“恶意驯化”一词来描述施虐者将目标诱入这段终将带来伤害的关系的过程。


3. “伪爱之举”精准定义了“爱意轰炸”

“爱意轰炸”指施虐者为引诱目标而展现的过度热情与关注,如赠送巧克力、玫瑰,高频的亲密行为与相处时间。施虐者间歇性地施展这些“伪爱之举”,以防止目标离开。尽管前人已对“爱意轰炸”有所阐述,但西凯蒂是我所知首位使用“伪爱之举”这一术语的学者。他亦将这些策略称为“性与浪漫的武器化”。


4. 强制性控制,始于吻端

西凯蒂深刻揭示了家庭施虐者的掠夺本性,他们处心积虑地在受害者心中催生强烈的爱意。同时,他也剖析了“爱意轰炸”阶段对目标而言可能体验到的“极致愉悦”:“如果施虐者手段老练,他们将精准掌握如何在你内心植入深深的依恋与连接感。”


5. 强制性控制家庭暴力即属酷刑

与前人埃文·斯塔克一脉相承,西凯蒂将强制性控制与阿尔伯特·比德曼所识别的酷刑策略相联系。这些在朝鲜战争中用于洗脑美军战俘的策略,倚重心理操纵与暴力威胁,而非单纯的身体伤害。比德曼指出,建立控制需灌输“恐惧、使之衰弱并产生依赖”。西凯蒂列举了家庭施虐者与酷刑者共用的手段:“隔离;垄断感知;诱导身心衰竭;威胁;偶施小惠;彰显全能全知;进行贬低羞辱;以及强加琐碎要求。”

他将“煤气灯操控”描述为一种“足以逼人精神错乱”的心理酷刑,“其目的在于使个体怀疑自身对现实的感知以及自我信任的能力”。


6. “虐待驱动型迁移”是施虐者实现全面控制的伎俩

西凯蒂与同仁指出,通过跨国迁移来剥削伴侣的行为应被视为人口贩运。他们称之为“虐待诱发的强迫性迁移”,并阐明了这种方式如何将受害者与其支持系统隔绝,使其深陷困境。


7. “灵魂伴侣”的话术诱使受害者全盘牺牲

西凯蒂在巴西度过的晚年岁月里,借鉴了葡萄牙语中的“灵魂伴侣”概念,以说明施虐者如何强化创伤联结。他们利用“二人合一”这种诱人而浪漫的迷思,使目标认为这段关系是命中注定、涵盖一切、超越世俗且坚不可摧的。深信此念的受害者可能认为世俗规范不再适用,“无人能懂我们的爱”使其坚信必须牺牲一切来维系这段关系。


8. 陷阱的轮廓,仅在逃离时显现

西凯蒂写道:“人质唯有在试图挣脱时,才意识到自己身陷囹圄。强制性控制的策略核心在于控制、剥削与诱捕,伤害本身反在其次。若在关系初期便遭受暴力攻击,人们大多会立刻逃离。强制性控制的力量,正源于其逐步升级、间歇性奖励与创伤联结的铸造,使得抽身变得日益艰难。”


9. 控制,是一场处心积虑、组织严密的攻势

据我所知,西凯蒂在描述家庭暴力时,首创了“控制攻势”一词。该术语凸显了施虐者行为的预谋性与组织性。他们策划并执行多管齐下的策略,以诱捕、剥削和征服目标。他明确指出:“强制性控制中,不存在所谓的虐待周期,存在的是一场虐待攻势。”


10. 行之有效的惩罚威胁,铸成无形的牢笼

西凯蒂描述了施虐者如何利用“行之有效的惩罚威胁”来确保目标的顺从。其控制工具包丰富多样:从怒吼到冷暴力,从伤害子女到性侵,甚至谋杀。威胁或明示,或暗示,其可信度建立在施虐者已展现的伤害能力之上。


11. 受害者应有权申请撤销基于强制性控制的婚姻

西凯蒂主张,鉴于婚姻基础建立在欺诈之上,受害者应有权申请撤销。他写道:“这从未是一场真正的亲密关系,而是一个持续的犯罪现场。关系并未‘结束’,是你成功‘逃脱’。这绝非任何意义上的‘伴侣’关系,而是一场长期披着关系外衣的操控。”


12. 幸存者无辜:有时,厄运专找善良人

西凯蒂坚决强调,陷入强制性控制罗网的个人毫无过错。他拒绝使用“自恋性虐待”或“相互依赖”等归因于受害者的术语。“你遭受虐待,并非因为你重蹈了家庭覆辙,并非因为你‘相互依赖’,也并非因为你边界感薄弱。恰恰相反,你是因为遭受了虐待才失去了边界。你被虐待,原因只有一个:施虐者选择了虐待你。这不是你的错。我们所称的‘相互依赖’,实质是创伤及其相关的解离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