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社交 下的文章

当你身处冲突之中时,可能很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处境而不加剧冲突。使用“我”信息(也称为“自信表达”)可以帮助你以一种更容易让对方倾听和理解的方式,陈述你的关切、感受和需求。

“我”信息侧重于你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它不侧重于你对他人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的看法。例如,区别在于:

说:“感觉我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被允许参与办公室项目。”(使用“我”信息)
或者说:“总是让玛吉做办公室项目,但从不问我感不感兴趣。”(指责性表达)

如果你能以不攻击、不批评、不责备他人的方式表达你的经历,就不太可能激起对方的防御心理和敌意(这往往会加剧冲突),也不太可能导致对方关闭沟通或充耳不闻(这往往会扼杀交流)。

最终,“我”信息通过创造更多机会来就冲突的真正根源进行建设性对话,从而为冲突的解决创造更多机会。


“我”信息的作用

  • “我”信息有助于减少指责、控诉和防御心理。
  • “我”信息能帮助你在不责备他人或不显得有威胁性的情况下,沟通你的关切、感受和需求。它能帮助你在不让听者关闭沟通的情况下传达你的观点。
  • “我”信息表达的是“这是我这边的情况”。

“我”信息不做什么

  • “我”信息不是为了表现得有礼貌,而是为了表达清晰。
  • “我”信息并不关心对方可能会如何回应。
  • “我”信息不是为了强迫他人“解决问题”。
  • 它是一个清晰的陈述,表明“这是从我的视角看到的情况”。
  • 尽管“我”信息让你能解释事情的原委以及你希望事情如何发展,但它不带有期望。如果你期望对方立即按你希望的方式回应,你可能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 “我”信息仅旨在开启健康的对话。仅靠它本身并不能解决冲突。如果你期望一条“我”信息就能解决冲突,你可能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我”信息的四个部分

  1. “当你______________” (陈述观察到的具体行为)
  2. “我感到/我认为______________” (陈述你的感受或想法)
  3. “因为______________” (陈述你的需求或该行为对你的影响)
  4. “我希望能______________” (陈述你的偏好或请求)

“我”信息的另一种模式

  1. 你的感受:“我感到生气...”
  2. 引起你感受的具体事情:“...是因为他对我说话的方式...”
  3. 你为何有此感受:“...因为那让我在朋友面前感到难堪。”
  4. 你希望看到什么改变:“我希望能私下讨论这些事情。”

如何将激烈的言辞转化为“我”信息的示例

  1. 指责: “你从来不听任何人说话,你现在也没在认真听我说。”
    “我”信息:感觉我的关切没有被听到。”
  2. 指责: “我讨厌你对着孩子们大吼大叫。”
    “我”信息:当你对着孩子们大吼大叫时,我感到生气,因为我需要孩子们得到尊重的对待。我希望能请你不要在他们面前提高嗓门或说脏话。”
  3. 指责: “你老是迟到太没礼貌了。你把所有人的日程都搞乱了。”
    “我”信息:当你计划8:30到岗却9:00才来时,我感到不被尊重/沮丧,因为你迟到意味着我们无法准时开始会议。我希望能请你按约定时间到岗。”
  4. 指责: “这个部门的薪资完全不公平,有歧视性。”
    “我”信息:对这个部门的薪资结构感到愤怒。我是这里薪酬最低的教师之一,这让我感到极度不被重视。我希望能更多地了解薪资是如何计算的,并且希望能和你谈谈在下一个预算周期内是否有提高我薪资的可能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社交互动中的小细节焦虑:和朋友聊天后担心自己说得不够有趣,认识新同事时怀疑自己是否不够友好。这种自我怀疑几乎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然而,科学告诉我们一个有趣的事实:我们往往低估了他人对自己的好感。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好感差距” (Liking Gap)。今天,我们将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好感差距?

“好感差距”指的是在社交互动后,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人对自己的喜欢程度低于实际情况。换句话说,你可能觉得自己给对方的印象一般,但实际上,对方对你的好感比你想象的要多。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社交场景中——无论是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的简短对话,还是与朋友、同事间的长期相处。


研究发现

2018年,Erica J. Boothby等人发表了一篇论文《The Liking Gap in Conversations: Do People Like Us More Than We Think?》 ,通过五项研究深入探讨了“好感差距”。以下是研究的亮点:

  • 陌生人对话:在一项实验中,陌生人进行5分钟对话后,参与者普遍低估了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 信号被忽视:第三方观察者能准确判断对话中双方的喜欢程度,说明人们在互动中传递了积极信号,但自己并未察觉。
  • 自我批评的影响:参与者对自己的表现评价比对对方的评价更负面,这种倾向与好感差距的大小相关。
  • 时间无关性:无论是2分钟的简短对话还是45分钟的深入交流,好感差距都存在。
  • 长期效应:在大学宿舍中,新生在数月内持续低估室友对自己的好感,直到关系加深后差距才缩小。

这些发现表明,好感差距是一个普遍且顽强的现象,与我们的自我认知密切相关。


为什么会出现好感差距?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低估他人对自己的好感呢?研究者提出了几个原因:

  • 自我批评:对话后,我们往往聚焦于自己的“失误”,比如“我是不是说得太多了?”或“我的笑话是不是很尴尬?”这种关注让我们忽视了对方的积极反应。
  • 自我标准过高:我们对自己要求严格,期望自己表现完美,而对他人的标准相对宽松,导致自我评价偏低。
  • 社交尴尬高估:我们常以为自己的紧张或不自然被对方看穿,但实际上,他人更关注你的整体表现,而这些表现通常比你自认为的好得多。

好感差距的影响

好感差距不仅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还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实际影响:

  • 心理健康:长期低估他人好感可能导致社交焦虑或自卑,削弱自信心。
  • 社交行为:担心他人不喜欢自己,我们可能在社交中过于拘谨,甚至主动回避互动。
  • 人际关系:误以为对方对自己不感兴趣,可能让我们错失建立深层关系的机会。

如何应对好感差距?

好消息是,只要我们了解“好感差距”,就可以采取措施减少它的负面影响:

  • 提升意识:知道自己可能会低估他人好感,就能减少不必要的自我怀疑。
  • 接受积极反馈:当有人对你微笑、点头或表达赞美时,试着相信这是真诚的,而不是“客套”。
  • 培养自我接纳:对自己宽容一些,接受自己并非完美的现实,相信自己是值得被喜欢的。

结论

“好感差距”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相:我们在社交中往往比自己以为的更受欢迎。这个小小的心理现象提醒我们,不必对自己过于苛刻,也不必放大社交中的不安。下次与人交流时,试着放下顾虑,相信对方对你的好感可能比你想象的多。

本文整理自《Mehrabian's 7-38-55 Communication Model:It's More Than Words》《7-38-55 rule of communication:How to use for negotiation》

梅拉宾法则(7-38-55法则)及其局限性

根据研究,Albert Mehrabian 得出结论(1971《Silent Messages》):

  • 只有 7%感受和态度是通过口头交流中使用的词语表达的,
  • 38% 是通过语调和声音表达的,
  • 剩下的 55% 是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的。

虽然 7-38-55 法则已成为所有非语言交流重要性的代名词,但 Mehrabian 的本意只是探讨非语言信息如何补充和削弱语言交流,而且该法则有一些待改进的局限性

  • 性别偏见:Mehrabian 的样本量仅由女性参与者组成,因此不清楚全男性或混合群体会如何反应。
  • 数据缺陷:Mehrabian 限制了所考虑的肢体语言的类型,忽略了肢体姿势和手势。
  • 不切实际的设定:在考虑声调时,受访者根据一位没露面的女性说话者说出的九个不连贯的单词来判断他们是否喜欢或不喜欢。

同样,Mehrabian 和其他研究人员认为,7-38-55 法则仅在以下情况下发挥作用

  1. 面对面沟通。
  2. 言语和非语言沟通线索不匹配。
  3. 你正在领会一位正在表达自己感受或态度的说话者。

虽然 7-38-55 法则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但它提醒我们,非语言表达方式很重要——人们会注意你的微笑或皱眉、交叉双臂或欢迎姿态。你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改善你的肢体语言和语调,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

如何使用梅拉宾法则进行更好的交流

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他人使用的词语。同样,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通过语气和肢体语言向他人传达了什么,而不仅仅是我们的话语。我们要了解我们在传达什么,并尝试有意识地进行交流。

当你对自己的非语言交流有了更多的自我认识,并学会了读懂别人的言外之意时,你就可以进行更有效的交流。

  1. 使用积极强化: 微笑、眼神交流和点头表明您正在积极倾听并参与其中。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并密切关注他们的肢体语言。向伴侣展示这种接受能力使您更受喜爱并建立信任。
  2. 留意欺骗信息: 根据梅拉宾法则,当某人的言语所传达的情感与他们的非语言暗示不符时,他们可能在隐瞒信息或试图误导你,因此请注意这些暗示以提高你的谈判技巧。
  3. 强劲开局: 结识新朋友时,第一印象很重要,因此不要表现得冷淡或玩手机。相反,要进行眼神交流、热情微笑,并礼貌地介绍自己,这样才能有个好的开始。
  4. 利用你的声音: 在进行推销或演讲时,您要扩大您的声音,并调整语调和语速,以确保听众能够听懂您在说什么,并在获得娱乐的同时记住信息。
  5. 始终面对面交流: 尽可能避免以书面形式传达重要信息,因为这些方法容易引起误解,从而无意中混淆您的信息。
  6. 选择合适的环境: 拥挤的房间、嘈杂的声音和刺眼的灯光会导致感官超负荷,影响注意力。如果您正在谈判交易,请避开人多拥挤的咖啡店或餐厅等公共场所。这将有助于您和您的听众专注于手头的事情。
  7. 寻求反馈: 您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自然而然会陷入的对话模式,例如语调、手势或面部表情,因此请向同事、朋友和家人寻求建设性反馈,以确定改进的地方。然后,尝试在低风险情况下练习多种变化,已将他们纳入您的谈判策略中,而不会感到太大压力。

其他技巧:设计社交场景以保持彼此舒适的肢体距离;根据场景选择合适的着装;如无法避免书面交流,可以通过练习提高您的写作技巧;等等

总结

梅拉宾法则强调行动胜于言语。现在您知道肢体语言和语调有多重要,您可以反思自己的习惯,以确保自己能够正确表达自己。

这样做可以改善你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你表现得更真实,减少了你和同事、家人和朋友之间的误解。

本文整理自《Ta竟是这样看我的!丨元准确性》

元准确性的定义

识别他人对自己(或第三方)看法的准确性,叫做元准确性。(斜体为内容补充,参考《Metaperception&Meta-Accuracy》

良好的元准确性在人际交往、自我成长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元准确性的作用

  1. 元准确性影响人们的自信心:通常情况下,自我元准确性较高的人更为自信。反之,越是自认为不太能发觉他人态度,也就越容易出现不自信的情况。
  2. 良好的元准确性对成功的自我表现、优越的人际关系有显著的影响:元准确性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应该追求哪些关系,应该避免哪些关系。
  3. 了解人们是如何感知他人个性的,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我认识。

影响元准确性的因素

  1. 熟识程度:熟人之间的元准确性基本较高。熟识程度对元准确性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即使两个人是初次见面,只进行过有限的交流,也能达到较高的元准确性。
  2. 积极印象:带有明显情绪表达的积极印象,似乎更有助于提高元准确性。

    • 假说一:在社交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更乐意得到他人的夸赞和尊敬,而不喜欢得到负面评价。因此,潜意识中就会更加敏感地“捕捉”到积极的反馈而忽略掉消极评价。
    • 假说二:人们倾向于对人际交往之中抱有积极幻想,进而影响到对他人态度的感知。

怎样提高自己的元准确性

  1. 提高自我认知

如果你默认别人眼中你的形象和自己认为自己的形象是一致的,这种默认有很高的概率是对的。所以,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能力,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也就能更准确地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两个部分。

  • 自我观察主要侧重对自己的思想、感知、意向等方面的认识。
  • 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以及人格特征的判断。

两个部分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人们对“我”的理解,同时我们也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他人眼中的“我”。

  1. 善用反馈与自我观察

社交时,对方的语气、态度、表情等信息都是我们判断对方态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情绪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表现三个部分所构成。其中外部表现是最容易被观察到的。

通过对社交对象的仔细观察,可以判断对方行为所代表的情绪意义,进而校正对对方心目中自身形象的判断。

  1. 灵活的社交

人的认知风格具有独特性,在社会交往中,灵活采用不同的技巧去观察、用不同的方式去结交不同熟识程度、不同性格特点的人(比如,把握好不同性格的人所能接受的热情程度),或许能从对方的反应中读出更多的信息,提升对自我形象的了解程度。

写在最后

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更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认可我们,当察觉到他人的排斥和否定,如果我们确实没有做错什么,不妨洒脱一点,一笑而过。

"Fake it 'till you become it"

本文整理自《Amy Cuddy:肢体语言塑造你自己》《一招养成高能量体质,学生党和打工人建议多试试!》

什么是最佳状态和高能量姿势?

哈佛商学院教授社会心理学家埃米·卡迪(Amy Cuddy):最佳状态就是“当你所有的感受同时反应同一种感觉”,也就是情绪、思维、身体、面部表情、行为都体现出和谐一致的同步状态。

做什么动作和个人情绪有直接的关联,同时,改变姿势也能改变内分泌和脑神经的状态。

开放性的动作(比如双手叉腰,收紧小腹或者微微抬起下巴等)可以增强我们的个人权力感,哪怕只是持续做2分钟,都可以让我们感谢自信。我们的身体告诉自己,我们有主动权,我们可以主导情绪,并在高压的环境中胜出。

决定我们是否能展现最佳状态的是一种叫作“高能量姿势”的身体语言。 高能量姿势不仅能增强我们的心智,它也能使我们的身体得以扩张。扩张性的开放性的肢体语言跟高能量紧密相连。不仅是肢体语言,我们所有的表情、眼神、手势、声音等非口语语言都能展示主导性即高能量。

怎样实现“高能量”?

在进入重大的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之前,可以使用扩展性姿势暗示自己。同时,你在优化自己的大脑,以一种处于存在的状态进入有挑战性的环境中。

  •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天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早上就要用高能量姿势为新的一天做好准备。起床后练习几分钟你最喜欢的姿势。
  • 如果你能在公共场所找到私人空间,就充分利用它,比如在电梯里、洗手间、楼梯井等地方摆姿势。如果你不能用身体摆姿势,就用大脑来做。想象自己正在摆出最有力量、扩展程度最大的姿势。在大脑中把自己想象成超人。
  • 如果你即将步入具有挑战性的环境比如面试,如果除了坐着别无选择,不要在等候的时间里低头摆弄手机,最好要站起来走一走,或者手臂放到椅子后面,双手紧紧握在一起,这个姿势会迫使你打开双肩,挺起胸膛。

关于肢体语言的注意点

在进入有挑战性的环境之前摆出高能量姿势非常重要,而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保持不太强势但仍然有力挺拔的开放性姿势也同样重要

  • 使用扩展性姿势让人感到强大、温暖。比如,伸出双臂、张开双手表示欢迎和信任。在你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坐直或者站直,向后打开双肩,挺起胸膛。
  • 抬起下巴,但是不要抬得过高,以免让人感觉你看不起人。缓慢地做深呼吸——正确的呼吸方式对我们集中精力非常重要(在双肩无力下垂胸部下沉的状态下,很难做到集中精力)。

如何避免低能量姿态呢

  • 当你长时间坐着或者站立的时候,保持双脚着地(不要用一只脚盖住另一只脚的脚踝)。你会感到非常坚实而稳固,即使有人轻轻推你或者不小心撞到你,你也不会失去平衡。同时也要避免“企鹅臂”姿势。当人们感到焦虑和弱势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压抑上臂(从腋下到肘部),只用手臂的下半部做手势。这是另一种收敛性姿势,他会让我们感觉尴尬和焦虑。
  • 在一些交流中(比如作报告、演讲、和老师交谈和回应批评意见等),当感觉心神不定,注意力分散时,我们会担心占用他人太多时间而希望尽快结束谈话,这让我们看起来似乎急于逃跑;同时,我们会害怕对话中出现停顿沉默,实际上合理的停顿会给对话带来一个缓冲;同时尝试一下放松喉部的肌肉,这样你的声调就会比平时低一些。
  • 如果你犯了一个小错误,不要慌张沮丧,这是所有人都难以避免的。如果你感觉自己已经开始沮丧,就要尽力克制自己的情绪。把双肩向后打开,挺起胸膛,你马上就会感觉自己又充满活力了。时刻注意自己的姿势避免习惯性、无意识的低能量姿态,这非常重要。

一个小技巧:记得为自己设置姿势提醒,规划你的各种空间,使之适合你摆正确的姿势。例如把让你开心的人和物的照片高挂在墙上,这样可以吸引你舒展身体,向上看。

总结

我们不会总是面对同样的挑战,也无法预料让我们自己害怕的事情什么时候会发生。某些环境会触发我们的低能量肢体语言,因此我们需要高能量姿势来对抗这种低能量。

如果我们养成习惯,无论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还是在通常情况下,随时检查自己的姿势,我们都会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