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深度剖析:从理论到实践,赋能终身学习与高阶思维
元认知:你的“学习超能力”如何让你在信息爆炸时代更聪明地思考?
摘要
元认知,即“认知的认知”或“对思考的思考”,是一种超越传统认知过程的高阶思维能力。它是个体对自身思维过程进行有意识的觉察、监控和调节的心理活动,被心理学和教育学界公认为有效学习的关键要素和强大的学习能力预测器。本报告从元认知的理论基石出发,详细剖析其核心构成、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系统化的培养策略。报告论证了元认知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业成绩、弥补认知局限,更是一种赋能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终身发展的核心能力。通过深入辨析元认知与批判性思维、自我意识、执行功能等相关概念的异同,本报告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元认知框架,为教育者和终身学习者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第一部分:元认知的理论基石与多维解析
1.1 元认知的概念、起源与演变
元认知,又名后设认知,其英文术语“Metacognition”由希腊词根“meta”(意为“超然或旁观”)与“cognition”(认知)组成 1。从词源学角度看,元认知可以被精辟地定义为“对认知的认知” 1。这种高阶思维是个体在进行认知活动时,对其认知过程所作出的有意识的控制 1。如果将认知理解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那么元认知则是对这种认识过程本身的认识。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John H. Flavell)被公认为是元认知理论的奠基人。该概念的正式使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理论框架源于他早期提出的“元记忆”(metamemory)心理学理论 2。弗拉维尔在1979年进一步阐释,元认知是“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2。他将元认知视为人类认知历程的最高境界,是认知层级的提升,能够使个人掌握、控制、支配、监督和评估自己的认知历程 1。
元认知与认知之间存在本质差异。认知活动包括回忆、编码、信息处理、创造性思考和做决定等,属于概念化要素 1。而元认知则涉及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更高层面的调控要素 1。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知”的深度。如果说认知是“知其然”,那么元认知则是“知其所以然”,前者知道得较浅,而后者知道得更深,是驾驭知识的知识,是“学会学习”的精要 1。
区别维度 | 认知(Cognition) | 元认知(Metacognition) |
---|---|---|
本质 | 认识和处理外部信息 | 对自身认知过程的思考与监控 |
作用对象 | 外部世界和知识 | 内部的思维和认知活动 |
典型例子 | 记住一个数学公式 | 意识到自己难以记住公式,并采用分段记忆法 |
哲学层面 | 知其然 | 知其所以然 |
核心要素 | 记忆、思考、解决问题 | 计划、监控、评估、调节 |
1.2 核心理论模型:从弗拉维尔到当代研究
对元认知的研究在弗拉维尔奠定的基础上,形成了多个相互关联的理论模型,共同描绘了这一复杂心理活动的全貌。
弗拉维尔的元认知三要素模型
弗拉维尔认为,对认知活动的监控是通过“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大元素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1。
- 元认知知识:指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识,即认识影响认知活动的三项主要因素——个人、认知任务和策略 1。
- 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情感或认知体验,例如预料失败带来的焦虑,或成功后的喜悦 1。这些体验可以发生在认知活动之前、之中或之后 1。
- 元认知监控:这是元认知最重要的部分 1,即认知上的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它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将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对象,进行监测、控制和调节。弗拉维尔将元认知监控分解为四个环节:根据目标制定计划、在认知活动中控制过程、评估认知行动的效果,以及作出补救措施 1。
布朗、纳尔逊与纳伦斯的二分法模型
许多学者,如布朗(Brown)和纳尔逊-纳伦斯(Nelson & Narens),将元认知简化为两个核心层面: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调节 3。这一模型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纳尔逊与纳伦斯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元认知调节模型,该模型由“客体水平”和“元水平”两个层次构成 3。
- 客体水平(Object Level):这是产生实际认知过程的层面,例如在阅读时对文本进行解码,使用解码等认知策略来达成理解文本的特定目标 3。这正是传统的“认知”层面。
- 元水平(Meta Level):这是“对思维的思考”发生的更高层面。学习者在此运用元认知策略以确保达成预设目标。该水平的核心是两个动态过程:监控(Monitoring) 和 控制(Control) 3。监控是指学习者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而控制则是基于监控反馈而改变其认知过程或相关行为,例如,如果理解不满意,就重读段落或使用词典 3。这种监控-控制的反馈循环是元认知调节的核心机制。
珀金斯的元认知学习者四层次模型
珀金斯(Perkins)根据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将他们分为四个类型 3:
- 缄默型(Tacit):这些学习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元认知知识,不思考特定的学习策略,仅仅知道自己是否知道某些知识 3。
- 明悉型(Aware):他们知道自己正在进行某些思考,例如产生观点或寻找证据,但这些思考并非有意识或有计划的 3。
- 策略型(Strategic):这类学习者能够组织自己的思维,并有意识地使用有助于学习的策略,如解决问题、分类和做决定 3。
- 反思型(Reflective):这是最高层次的元认知学习者。他们不仅能策略性地组织思维,还能在学习过程中持续反思策略的有效性,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 3。
理论模型 | 核心构成要素 | 侧重点 |
---|---|---|
Flavell (1979) |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 强调三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构建元认知活动的完整图景 |
Brown (1987) & Nelson & Narens (1990) |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调节 | 将元认知简化为两个核心维度,便于实践应用;突出“监控”与“控制”的动态反馈机制 |
Perkins (1992) | 缄默型、明悉型、策略型、反思型 | 提供评估学习者元认知水平的框架,揭示其发展层次 |
1.3 元认知的核心要素:知识、调控与体验的三角关系
深入理解元认知,需要剖析其三个核心要素——知识、调控与体验,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三角关系,指导着个体的认知活动。
元认知知识(Metacognitive Knowledge)
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自身认知过程、任务特性和策略运用的认识。根据弗拉维尔的理论,它细分为三个关键变量 4:
- 个人变量的知识:个体对自己认知能力和特点的了解。例如,学生知道自己擅长哪些科目,或意识到“我记不住日期” 3。这种自我认知是制定有效学习策略的前提 5。
- 任务变量的知识:个体对特定认知任务的性质、难度以及完成该任务所需资源的理解。例如,学生在开始阅读一篇复杂的文章前,会评估其“观点很复杂” 3。这种理解会影响其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思路 6。
- 策略变量的知识:个体对各种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的认识,以及何时、何地、如何应用这些策略的知识。例如,学生知道“如果我把电话号码分成几段,我就能记住它” 3。
元认知调控(Metacognitive Regulation)
元认知调控是元认知在实践中的核心表现,描述了学习者如何监测和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 3。它是一个由计划、监控和评估构成的系统化过程 1。
- 计划(Planning):这是认知活动前的第一步,包括根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安排时间,选择合适的策略,并预测可能的结果 1。
- 监控(Monitoring):这是认知活动进行中的自我监督。学习者在这一阶段通过自我测试、自我修正或改变策略来跟踪自己的进展。例如,阅读时学生会不断反问自己是否理解了内容 1。
- 评估(Evaluating):这是任务完成后的反思,学习者评估其学习过程的效果,判断哪些方法奏效,哪些需要改进,并将这些经验用于未来的任务 1。
元认知体验(Metacognitive Experience)
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短暂或长期的情感或认知感受,如困惑、自信、焦虑或满足感 1。这些体验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元认知知识和调控相互作用 2。例如,当学习者在监控过程中感到困惑时,这种体验会触发他们改变策略或寻求补救措施的调控行为 1。从成功的经验中获得的喜悦则会巩固其元认知知识,强化其对该策略的信任 1。
第二部分:元认知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关键作用
2.1 赋能学习:为何元认知是“学习超能力”?
元认知被誉为一种“学习超能力” 7,其对学习的赋能作用远超一般的认知能力。研究表明,元认知是一种强大的学习预测器,其对学习的独特贡献甚至超过认知能力的影响 3。这意味着,一个学生可能在认知能力上存在局限,但通过提升其元认知水平,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些局限,从而实现学业上的显著进步 3。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是掌握“如何学得有效”的方法,是驾驭知识的知识 1。
元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自我强化的动态循环。具备强大元认知能力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优势和弱点,并据此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 5。当这些策略带来更好的学习表现时,学生会获得更强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5。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反过来会增强他们有意识地提升元认知水平的动机,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5。这种自我驱动、自我强化的机制,将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最终培养出能够终身学习的个体 1。
此外,元认知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解决问题时,元认知能够帮助学生监控思维过程,评估所用方法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策略 8。在知识迁移方面,元认知技能能帮助学生将他们在某一情境下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另一个全新的情境或任务中,例如将数学中的分段方法用于记忆电话号码 3。这种能力帮助学生避免“盲目跟随指示” 1,使其成为学习过程的自觉管理者。
2.2 超越学业:元认知对个人发展与社会交往的影响
元认知的能力和价值远不止于学业。在一个信息爆炸且技术飞速迭代的现代社会,元认知已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存策略 5。例如,在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有研究指出,频繁使用AI工具可能导致“认知卸载”,从而削弱个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9。元认知作为“对思考的思考”,恰恰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工具。它鼓励个体主动反思、质疑和评估由技术推送的现成答案,而不是被动接受,从而保持自主的思考能力 10。
在个人发展层面,元认知能够显著增强个体的自我意识、情感调控能力和韧性 6。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个体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如何影响对生活的看法,从而更好地管理情绪,实现积极的情感调控 6。此外,元认知能力还被证明能够改善社交技能 11。拥有强大元认知技能的学生不仅能在学习中深入剖析自我,还能在社交场合中灵活调整自身行为模式,逐步构建起更为稳固的社会关系网络 11。
2.3 洞察与启示:优秀学习者与学习困难学生的元认知差异
对不同学习者群体的研究揭示了元认知能力在学习成效中的决定性作用。研究者发现,优秀学习者与学习困难学生在元认知策略上存在显著的“质和量的差异” 8。这种差异与一系列内在因素密切相关,包括学生的自我知觉、自信心、归因和动机等 8。例如,学习困难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往往倾向于对任务难度的自我评价,并可能导致放弃尝试,这对解决问题帮助甚微 8。
一个引人注目的发现是,在基础知识水平相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之间,造成他们学习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元认知水平的不一致 12。这一发现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方向:通过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可以有效地弥合其学习能力的差距,使其成为一个更成功的学习者 12。这表明元认知训练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是为所有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第三部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与实践路径
3.1 教学与训练的系统化方法
元认知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通过系统的教学和训练来发展 1。研究表明,将元认知策略与具体的认知策略相结合的训练模式,比传统的思维训练模式更为有效 12。以下是几种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
- 出声思维法(Think-Aloud Protocols):该方法要求学生在执行任务时,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报告出来 13。这种做法能够使学生对自身的思维技巧和策略有更清晰的认识和体验,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 1。对于教师而言,出声思维法提供了洞察学生思维过程的窗口,使其能够更精准地进行指导和干预 13。
- 启发式自我提问法(Heuristic Self-Questioning):这是一种经典的训练方法,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不同步骤中进行自我提问 13。例如,在“理解问题”阶段,可以问“这个问题是什么?”;在“制定计划”阶段,可以问“我需要采取什么策略?”;在“执行”阶段,可以问“我正在使用的策略有效吗?”;在“回顾”阶段,可以问“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13。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
- 学习日志/日记:鼓励学生定期撰写学习日志或日记,记录其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采取的策略以及最终的成效 1。这种书面化的记录促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上 1。通过分析和回顾日记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13。
3.2 具体应用:在不同学科与情境中的元认知实践案例
将元认知策略融入具体的学科教学中,而不是将其作为独立的通用技能来教授,是提高其有效性的关键 3。以下表格汇总了元认知在不同学习情境中的具体应用。
学习情境 | 计划(Planning) | 监控(Monitoring) | 评估(Evaluating) |
---|---|---|---|
阅读理解 | 浏览文章,预测主要内容;确定阅读目的 3。 | 阅读时,暂停思考“我理解了多少?”;如果感到困惑,就放慢速度或重读 3。 | 总结文章核心观点;反思哪些策略(如提问、预测)是有效的 3。 |
写作 | 设定写作目标;列提纲,将大主题分解为子话题 7。 | 写作时,习惯性地检查错误;反思正在使用的论证方法是否合理 3。 | 审阅全文,评估是否达到了最初的目标;反思下次如何改进 5。 |
数学解题 | 确定问题本质,选择解题策略 3。 | 过程中,自问“这个方法有意义吗?”;如果策略失败,就尝试另一种方法 3。 | 检查答案是否合理;反思是什么导致了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 6。 |
知识迁移 | 思考新任务与旧经验的关联;预想可能遇到的挑战 3。 | 在新任务中,尝试应用旧策略,并监测其效果 3。 | 评估旧策略在新情境中的成功程度;思考该方法是否能应用于其他领域 6。 |
3.3 教育者的角色:营造促进元认知发展的学习环境
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他们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元认知能力的引导者。首先,教师应在教学中明确教授不同的学习策略及其用法,并向学生解释何时使用它们,从而建立学生的策略知识 1。其次,教师应通过“出声思维”等方式,向学生示范自己的思考过程,而不仅仅是展示结果,从而将看不见的思维过程显性化 1。
更重要的是,教育者需要营造一个支持自主学习和反思的课堂环境 1。这包括与学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估 1。例如,在试卷封面上印制记录表,让学生在收到反馈前后填写,记录其计划、监控和评估过程 3。此外,教师应在评价中更多地关注过程而非结果,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尝试和改进的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积极的“解决问题”心态 6。
第四部分:元认知与其他高阶思维的深度关联
4.1 元认知与批判性思维的协同效应
批判性思维和元认知都属于高阶思维,两者在思维对象、特征和过程上存在诸多联系 14。批判性思维关注对思维本身的思考,强调对事实证据进行理性的、不带偏见的分析和评估 15。而元认知则强调对认知的认知,其核心是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14。
两者并非等同,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元认知为批判性思维提供了认知建构的基础 14。批判性思维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导向、自律、自我监控和自我纠正”的思维 15。这些自我监控和自我纠正的过程正是元认知的核心体现 15。因此,可以说,元认知是批判性思维得以有效运作的“元思维能力” 16。它帮助我们在进行批判性思考时,意识到自身的偏见或不合理的假设,并主动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17。
4.2 元认知、自我意识与自我反思:概念辨析与相互作用
这三个概念在心理学中经常被交叉使用,但它们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细微差异。自我意识是一个更广义、更基础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特点和同一性的认知 18。它是一种对“我是谁”的整体性觉察 18。
元认知则可以被视为自我意识在认知领域的具体应用 19。它特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和调节,是一种高度的自我意识性 19。例如,一个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擅长记忆,这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而他知道并决定使用分段记忆法,则是元认知的体现 3。从这个角度看,元认知是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19。
自我反思则是一种实现元认知功能的核心工具和手段 20。它指的是个体回顾过去的经验、识别问题、探索改进机会,并从中提取经验教训的能力 20。元认知中的“评估”和“调整”过程,正是通过自我反思来实现的 6。因此,反思不是元认知的同义词,而是元认知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帮助我们审视和改进思维模式的有效方法 6。
4.3 元认知与执行功能:大脑中的高阶控制机制
元认知不是一个孤立的心理活动,它与大脑的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紧密关联。执行功能被认为是更基础的、更一般的认知能力,它包括抑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等子成分 21。研究表明,元认知与执行功能之间存在层次关系 21。
具体而言,元认知监控与抑制功能显著相关,而元认知控制则与工作记忆显著相关 21。这表明,元认知利用了这些“底层硬件”来完成对认知活动的“高层管理”。例如,有效的元认知控制需要良好的工作记忆来存储和处理信息,同时需要抑制无关的干扰 21。一项研究进一步发现,认知灵活性在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控制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21。对于高认知灵活性的学生,他们能够根据元认知监控的结果有效地进行元认知控制;而对于认知灵活性较低的学生,则难以做到这一点 21。
结论与展望
5.1 核心洞见总结
本报告对元认知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度剖析,从其理论基石到实践应用,再到与其他高阶思维的关联,形成了以下核心观点:
- 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它是一种超越传统认知过程的高阶能力,是驾驭知识、掌握“学会学习”精要的关键。
- 元认知是动态的自我管理系统:它由元认知知识、调控和体验三大要素构成,其核心是“计划-监控-评估”的动态循环,赋予个体有意识地管理和优化自身思维的能力。
- 元认知是强大的学习与发展赋能器:它不仅是学业成绩的有力预测器,能弥补个体的认知局限,更是一种终身受益的生存策略,赋能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情感调控和社交技能。
- 元认知是可培养的:尽管不同个体元认知水平存在差异,但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和训练,如出声思维法、启发式自我提问法和学习日志,可以显著提升其能力。
- 元认知与多项高阶能力协同:它与批判性思维、自我意识和执行功能等高阶能力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高效的人类心智控制系统。
5.2 面向未来的挑战与研究方向
尽管对元认知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未来的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和机遇。
首先,在人工智能时代,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未来的教育和研究应探索如何将AI技术作为元认知训练的工具,例如利用智能系统提供即时反馈,同时警惕其可能导致学生思维惰性和“认知卸载”的潜在风险 9。
其次,尽管已有初步发现,但元认知的神经机制仍存在争议 22。未来的脑科学研究需要设计更为精巧的实验范式,如“决策-再决策”实验 22,以更精确地分离元认知过程,从而揭示其在大脑中的工作原理。这将为元认知训练提供更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最后,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和认知水平的学习者对元认知训练的需求差异 3,未来的研究应着重开发个性化的元认知培养模式。通过深入洞察不同学习者群体的元认知特点,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干预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个体的学习潜力,并最终实现教育的实质公平。
- 元認知:學會學習的核心 - HKIER, https://hkier.cuhk.edu.hk/tc/publications/sop47 ↩
- (PDF) 元认知、元语言意识、自我调控与外语教学(Metacognition, metalinguistic knowledge, self-regul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 ResearchGat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1699231\_yuanrenzhiyuanyuyanyishiziwodiaokongyuwaiyujiaoxue\_Metacognition\_metalinguistic\_knowledge\_self-regulation\_and\_foreign\_Language\_teaching\_and\_learning ↩
- 教育简报: 元认知, https://www.cambridgeinternational.org/Images/652858-metacognition-chinese-.pdf ↩
- 後設認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E%8C%E8%A8%AD%E8%AA%8D%E7%9F%A5 ↩
- 培养“元认知”能力,斯坦福大学开发了哪些学习工具? – 微助教·精彩 ..., https://portal.teachermate.com.cn/%E8%BF%99%E6%98%AF%E6%9C%80%E6%96%B0%E6%A1%88%E4%BE%8B%E7%9A%84%E6%96%87%E7%AB%A03/ ↩
- 通过培养元认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 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 https://beijing.dulwich.org/zh/dulwich-life/dcb-metacognition ↩
- 元认知。帮助孩子释放“思考思维”的力量 - Nord Anglia Education, https://www.nordangliaeducation.com/cn/insights/2024/articles/metacognition-helping-kids-unlock-the-power-of-thinking-about-thinking ↩
- 元认知与学生学习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https://www.edu.cn/edu/ji\_chu/zong\_he/xue\_fa/zong\_he/200603/t20060323\_22766.shtml ↩
- 平衡人工智能使用与批判性思维技能 -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s://www.cssn.cn/wx/xslh/202502/t20250211\_5843929.shtml ↩
- 郑庆华:当人工智能成为“最强大脑”,未来教育何为?, https://www.edu.cn/xxh/focus/li\_lun\_yj/202508/t20250827\_2686884.shtml ↩
- 元认知。 - Nord Anglia Education, https://www.nordangliaeducation.com/cn/metacognition ↩
- 元认知与学生学习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https://www.edu.cn/edu/ji\_chu/zong\_he/xue\_fa/zong\_he/200603/t20060323\_22766\_1.shtml ↩
- 利用元认知策略提高教师教研水平 - 中国教育报, http://www.jyb.cn/rmtzgjyb/202302/t20230203\_2110996980.html ↩
- 批判性思维与元认知的关系探析 - 维普网, http://www.cqvip.com/qk/96927x/201923/7002851062.html ↩
- 批判性思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6%89%B9%E5%88%A4%E6%80%A7%E6%80%9D%E7%BB%B4 ↩
- 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要素分析与模式重构, https://pdf.hanspub.org/ces2024127\_143093829.pdf ↩
- 如何以7 個步驟建立您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附範例) - Asana, https://asana.com/zh-tw/resources/critical-thinking-skills ↩
- 自我意识的心理地理学探原, https://www.xsyk021.com/fileXSYK/journal/article/xsyk/2021/3/PDF/202103gaoxinmin.pdf ↩
- (PDF) 元认知的结构、功能与开发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tacognition,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1566983\_yuanrenzhidejiegougongnengyukaifa\_The\_Structure\_Function\_and\_Development\_of\_Metacognition ↩
- 自我认知理论, , http://luxiaoxu.net/grove/%E8%AF%BE%E7%A8%8B%E6%95%99%E5%AD%A6/%E8%AF%BE%E7%A8%8B%E6%95%99%E5%AD%A6/%E4%B8%AD%E5%AD%A6%E6%95%99%E8%82%B2%E5%AE%9E%E8%B7%B5%E6%99%BA%E6%85%A7new/files/%E7%90%86%E8%AE%BA%E5%9F%BA%E7%A1%80/%E8%87%AA%E6%88%91%E8%AE%A4%E7%9F%A5%E7%90%86%E8%AE%BA/%E8%87%AA%E6%88%91%E8%AE%A4%E7%9F%A5%E7%90%86%E8%AE%BA.htm ↩
- 查看论文信息, https://etdlib.bnu.edu.cn/docinfo.action?id1=1b48c397e856813fcf073bc227880719\&id2=qjklRG4e3ew%253D ↩
- 万小红课题组在《Plos Biology》发表关于元认知神经系统的研究成果, https://brain.bnu.edu.cn/kyjz/029b4ad2100041e5b9ab38efdebefe9b.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