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译自TikTok Addiction

什么是 TikTok 成瘾?

TikTok成瘾通常被归类为社交媒体成瘾,其特点是无法控制或减少在平台上花费的时间。

《心理学前沿》杂志 2022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TikTok 是所有社交媒体平台中最容易上瘾的。

是什么造成TikTok的成瘾性?

TikTok 的成瘾性集中在源源不断的内容流上,这些内容提供了乐趣,要求用户集中注意力,并扭曲了用户对时间的感知。这造成了研究人员所说的“陷入娱乐漩涡”。此外,TikTok提供的社交互动可以产生一种社区感和接受感,从而导致成瘾。


TikTok的算法

TikTok的算法根据人们观看和喜欢的内容提供个性化的视频推荐。它准确地定位了人们对什么感兴趣,以显示他们最有可能喜欢的内容。这可能会导致一个人全神贯注于不间断的内容流。

关注特定帐户、点击帖子并点赞会促使 TikTok 的算法在用户的推荐页面(“For You”页面)中输送越来越多的类似内容。这种先进的算法比以前的社交媒体平台更智能,推荐高度准确的个性化内容,让使用该网站的人更加集中注意力。

根据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2020年的一项研究,美国的TikTok用户平均每天打开该应用程序8次,平均在该应用程序上花费46分钟。

TikTok永久和个性化内容提供的娱乐性使某些人上瘾。


TikTok成瘾的迹象

社交媒体成瘾会造成不良影响,并以多种方式得到证明。与这种成瘾作斗争的人可能会表现出以下迹象:

  1. 无法控制的登录和留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欲望
  2. 关于使用它的持续想法
  3. 在TikTok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感受与以前使用时相同的满足感
  4. 情绪波动
  5. 无法使用它时的焦虑和不安
  6. 由于过度使用而忽视日常生活方面
  7. 无法控制使用平台的冲动或减少在上面花费的时间

这些负面因素对使用该平台的人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TikTok对心理和情绪健康的影响

TikTok成瘾被证明与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相关,包括抑郁、压力和焦虑水平增加。该应用程序可能会对心理和情绪健康产生破坏性后果,因为一些用户使用它来避免孤独感和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互动的需要,导致在平台上花费过多的时间。

它还可能产生潜在的危险结果,使一个人失去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周围发生的事情的感觉,从而导致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脱节。有些人使用TikTok来帮助他们忘记自己的问题,这可能会对工作和学习等生活方面造成损害,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每天使用TikTok超过一个小时的人更有可能对它上瘾,并且通常不知道他们已经使用了多长时间。

过度使用 TikTok 还会导致:

  1. 耐受性
  2. 情绪变化
  3. 不使用平台时的不安
  4. 无法减少使用
  5. 被禁止使用它时的困难感觉

TikTok导致逃避现实和提供归属感的方式会对心理和情绪健康产生影响,这是发展社交媒体成瘾的判断因素。


刷TikTok时大脑会发生什么?

与其他潜在的成瘾行为一样,TikTok的使用专门针对参与奖励系统的大脑区域,导致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这特别会促进成瘾的发展。

TikTok的各种元素,如逃避现实、联系和外部验证,可能会触发神经奖励系统。从本质上讲,多巴胺的激增会使人感觉良好,从而产生成瘾风险。TikTok内容由短视频组成,这些短视频可能会缩短一个人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持续强化是该平台用来鼓励用户继续观看和滚动浏览短视频以获得更多令人愉快的内容的策略。

如上所述,大脑通过神经化学作用对TikTok做出反应,包括大脑中释放的多巴胺激增,从而产生愉悦和奖励的感觉并促进成瘾。

使用TikTok会导致一个人全神贯注于线上活动,这可能导致与现实的联系减少以及时间感扭曲。它还可能让人们相信其他TikTok用户是关心他们的亲密朋友。TikTok的这些种种元素通过产生使用该平台的紧迫感来影响大脑,这也有助于其潜在的成瘾性。这些因素包括TikTok为人们创造一个替代世界的能力,当他们停止使用该平台时,这个世界就会消失,以及导致人们花费过多的时间反复牵挂TikTok并计划接下来与之互动。


关于美国TikTok禁令

经过美国政府多年的努力,一项旨在禁止使用TikTok的立法终于获得了国会的批准;并且正在前往拜登总统的办公桌上签字。然而,即使得到总统的批准,该法案也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颁布。

这是由于该法案的编写方式。该法案在众议院以352票对65票获得通过,给TikTok的中国母公司字节跳动九个月的时间来出售该公司。如果出售开始,这个截止日期可能会再延长三个月。

因此,禁令至少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才能生效;然而,法律专家一致认为,TikTok可能会提出法律挑战,这可能会延长法庭听证会数年。


禁令对TikTok用户意味着什么?

对于TikTok的1.8亿美国用户中的大多数来说,对该应用程序的禁令将意味着无法访问一个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然而,对于其他可能与该应用程序建立不健康关系的人来说,对TikTok的禁令可能会带来有害的戒断症状,类似于使用药物的人身上所看到的症状。

与药物滥用一样,TikTok等应用程序专门针对大脑的奖励系统,触发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从而促进成瘾的发展。这意味着一个人可能会对TikTok上瘾,就像一个人对酒精上瘾一样。

当一个上瘾的人,无论是酒精、TikTok 还是其他物质,突然没有他们滥用的物质时,他们的身体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


TikTok 戒断症状

从社交媒体戒断通常被描述为不使用社交媒体时的不适或压力感。戒断症状通常包括:

  1. 被阻止使用社交媒体时的挫败感
  2. 与世界脱节的感觉
  3. 无法跟上新帖子或最近帖子时的焦虑
  4. 烦躁的感觉

重要的是要记住,从成瘾中恢复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情,而是通过正确的工具、支持和鼓励, 这些戒断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


谁最容易上瘾?

发育中的大脑的某些元素使青少年更容易对TikTok上瘾。他们正在经历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包括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并寻求外界的认可来建立自己的身份。

据估计,8至 2岁的儿童每天花4到6个小时使用屏幕,而青少年估计每天花9小时。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年轻人被认为特别容易对TikTok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瘾。

田纳西大学 2021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有证据表明TikTok成瘾与消费者年龄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表明与年长的研究参与者相比,年轻的研究参与者表现出成瘾迹象的比率更高。


TikTok成瘾可以预防吗?

了解导致TikTok成瘾的原因并了解它的迹象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哪些元素会引发其过度使用。了解TikTok在用户参与方面的动机和策略可以提高对其潜在风险的认识,并有助于减轻这些风险。了解TikTok如何以及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可以帮助父母和其他人制定降低成瘾风险的策略。特别是,帮助一个人找到替代方法来满足他们对娱乐、逃避现实和社交活动的需求,可以帮助防止TikTok成瘾。


TikTok成瘾的治疗

2019年发表在《网络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提供了证据表明,帮助一个人提高自我价值感可以成功治疗社交媒体成瘾。

一种已被证明有效的关键治疗方法是心理治疗,尤其是认知行为疗法 (CBT)。这种方法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地减少成瘾者的社交媒体使用,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并识别破坏性的思维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人们忘记与TikTok使用相关的成瘾行为,并重新连接相关的神经通路。这种治疗方法通过检查个人的思想、感受和行为并解释它们之间的联系来指出个人的脆弱性,从而创造更健康的TikTok使用行为。认知行为疗法已被证明是高效的,由于青少年处于发展阶段,所以CBT对他们是有益的。

增加正念的治疗方法,如接受和承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和基于正念的复发预防,也可以帮助人们增加自信心,并处理作为成瘾模式基础的有害想法。


如何遏制你的 TikTok 成瘾

寻找替代方式来感受归属感和社区感可能是有效治疗TikTok成瘾的关键因素。此外,每天上网时间越少,社交媒体成瘾性的使用时间也越少,因此减少上网的时间可以帮助减轻这个问题。

自动思维与核心信念

认知疗法发现,人们对具体事情的想法是受更为核心想法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对这些事情的想法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他们都是一个或几个核心的想法所散发出来。阿伦贝克把这些核心的想法称为“核心信念”。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具体想法(即自动思维)是由其核心想法(核心信念)所决定的。 具体的想法我们很容易了解,这个人的核心想法又怎么去了解呢? 也就是说我们怎样去探究具体想法背后的意义(核心想法)呢。

在心理咨询中,箭头向下技术就是用来探究具体观念背后所隐藏意义(核心信念)的技术手段。


什么是箭头向下技术

箭头向下技术是一种提问技术,它从个体最表面的具体想法开始,探索决定这个想法背后的深层想法,然后探索决定这个深层次想法后面更为深层次的想法,这样一步一步探索下去,逐步深入最后就能发现决定个体所有想法根源的核心想法(核心信念)。

箭头向下技术主要是应用提问方式来促进当事人进行探究,探究想法背后的想法。当个体对这个提问做出回答后,我们新的回答基础上继续提问,直到触及核心信念为止。

它主要的提问模式是: "如果你的想法是对的/真的/真的发生,它意味着什么/会怎么样/是什么意思?"

箭头向下技术应用实例

比如,我们对一位看到美女想到“红颜祸水”的人,应用箭头向下技术提问。

提问:你说漂亮女人是红颜祸水,是什么意思?
对方回答:哪些追求漂亮女人或者和漂亮女人保持密切关系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继续提问:要是你说的真的发生,就是和漂亮女人发生关系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意味着什么呢?
对方回答:人不要追求外表漂亮,应该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好不好。

继续提问:如果你的说法是对的,这对你意味着什么?
对方回答:我们应该提升自己的内涵,不要去追求外表漂亮。

继续提问:如果人们都想你是期望的那样,对你意味什么?
对方回答:人们就会喜欢我。

继续提问:如果人们喜欢你,是什么意思?
对方回答:就说明我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在这里我们发现,当事人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而他自己又没有别人所具有的漂亮,因而产生对具有这个特质的嫉妒和敌意,试图通过敌视漂亮转而强调重视内涵的诉求。

而目前的现状是自己没有漂亮的脸蛋,人们也没有特别重视她的内涵,我们也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表面说辞背后的真实意涵是”我是个不可爱的人“。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应用箭头向下技术来提问,探究一位高考生的核心信念。我们先针对他的自动思维提问,然后在他的回答基础上,继续提问:

提问:你刚才说“我不能在数学上再次失败了,失败的话高考就没有希望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对方回答:高考失败的话,我就没有未来了。

继续提问:要是你真的高考失败,会怎么样?
对方回答:我就考不上理想大学,考不上理想大学,我就找不到好工作,也就没有好的未来了。

继续提问:如果你说的情况真发生,意味着什么?
对方回答:我就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继续提问:要是你真的没办法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对你意味着什么?
对方回答:意味着我是一个不孝顺的人。

继续提问:如果你真的成了不孝顺的人,它是什么意思?
对方回答:我就是一个不受人欢迎的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咨客对于考不上理想大学的担心,源于他对于不能报答父母的担忧,而这个担忧的背后是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受人欢迎的人(即自己是不可爱的)。


写在最后

通过刚才两个案例,大家可以发现箭头向下技术威力:我们可以发现隐藏表面想法背后的真实想法,这个真实的想法也就是核心信念。

如果一个人有心理问题,一定是核心信念有问题,只有修正患者的歪曲的、负性的核心信念,患者心理的病根才得到去除。箭头向下技术就是找到病根的有效方法。

白骑士综合征

白骑士综合症:是心理学中对一种常见行为模式的描述。这类人渴望“救赎”身边的人,通过帮助他人来获得价值感与安全感。他们常把自己置于“拯救者”的角色,认为他人的幸福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白骑士通常对他人的痛苦高度敏感,如果无法帮助他们,便会感到内疚,甚至责备自己。他们经常陷入一个循环:帮助——愧疚——再帮助,往往忽视了自身的感受与界限。

理论背景与起源:白骑士综合症的成因复杂多元,通常与个体的早期经历和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发现,童年时期缺乏稳定的情感支持,或承受过度责任的个体,成年后更容易以“拯救他人”的方式来确认自身价值。这种模式既可能是对自身情感需求的一种转移,也可能是对控制与依附的无意识追求。

从依恋理论角度看,白骑士常表现出焦虑型或矛盾型依恋倾向,渴望通过持续付出来维持关系稳定;而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框架中,这种角色扮演,被视为个体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对“被需要”的依赖。需要指出的是,白骑士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带来积极影响,但若其出发点是为满足自身心理需求,则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失衡甚至情感操控。

三种常见类型

1. 过度担忧型白骑士

这种类型的白骑士对他人情绪反应极为敏感。他们为伴侣、朋友、家人的困境感到焦虑,若无法提供帮助便深感内疚。这种责任感往往源自童年时期的经历,比如父母长期缺席,他们不得不照顾弟妹或家庭事务,逐渐形成“他人的幸福是我的责任”的信念。

→ 关键词:内疚、责任感、早年压力

2. 脆弱型白骑士

他们缺乏安全感,帮助他人是为了避免被忽视或抛弃。他们渴望被认同、被需要,甚至故意选择“需要拯救”的人来建立关系,以此维持自我价值的确认。内心深处,他们害怕如果自己不再“有用”,就会被遗忘。这种自我怀疑常源于童年时期的自卑或创伤经历,比如在学业或家庭中遭受否定,从而在成年后通过不断帮助他人来寻求补偿性认同。

→ 关键词:自卑、被需要、害怕抛弃

3. 恐惧型白骑士

恐惧型白骑士多经历过严重的童年创伤。他们通过帮助行为来应对内心的恐惧与不安。这类“帮助”往往并非出于善意,而是为维持关系中的主导地位或防止被抛弃,甚至可能演变为情感控制,乃至心理或身体操纵。

他们可能通过愧疚、操控、甚至情感虐待来维持亲密关系,将帮助变成对他人的控制手段。此类型白骑士与自恋人格特质存在高度重叠,其行为动机并非同情,而是将“帮助”作为累积心理“债务”的方式,使对方难以摆脱关系。

→ 关键词:控制、情感操控、童年创伤、自恋倾向

健康状态的“白骑士”:平衡中的助人者

白骑士并非全然负面。健康状态下的“白骑士”具有同情心和助人意愿,但不会强迫自己去拯救所有人。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创伤,也知道真正的解决之道来自内在成长,而非依赖他人。

健康的帮助行为是基于平等与尊重,而非操控或过度付出。他们帮助别人时,既不期望回报,也不会将帮助作为操控手段。他们懂得设置心理边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支持,这是一种成熟利他行为的体现。

白骑士综合症在现实中广泛存在,其影响也不容忽视。在亲密关系中,白骑士可能试图“改变”或“拯救”伴侣;在职场中,无条件承担他人责任;在人际交往中,过度卷入他人问题。这不仅让自己感到疲惫,也容易让他人产生依赖,缺乏自我成长空间。更严重时,这种“帮助”甚至可能变质为控制,而隐藏在善意背后的,则是对关系的掌控欲和自我价值的执着。

理解自我,尊重边界,是摆脱“拯救欲”的开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找到真正的自由与平衡。


如何理性成熟地拒绝与求助?

求助=别人帮得了+自己值得帮 别人帮得了就是不强人所难,自己值得帮就是证明自己在这件事上已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而不是做伸手党,同时别人帮了自己后要真诚领情。

拒绝=开门见山+移花接木 开门见山就是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移花接木则是重新发牌,提出替代方案。

咨询师的反思

存在的问题

当咨询师的个人议题还很严重,人格缺陷还未修通,却因为自傲于技术的纯熟,而放任这样的缺陷,甚至不自觉地让它们主导了咨询,咨询就可能变异成一种变相的“精神剥削”。

遇到“管杀不管埋”的咨询师,被急急忙忙地挖出各种创伤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或者被咨询师贴上各种专业术语标签,“诊断”出各种心理毛病,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这里可能有两种情况。

  • 一种是来访者遇到的就是伪咨询师,顶着咨询师的名义,其实只是经过某些所谓的速成培训的销售人员,他们挖创伤、贴标签,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更有心理负担,以便进一步兜售课程。这种人,不是我们今天要谈的对象。
  • 第二种,就是真正的专业的咨询师,学过专业的理论,掌握了专业的技术,但却还是缺乏足够的胜任力,虽然自己想助人,但一趟流程走下来,来访者只觉得他或她在坑人,甚至是在对自己进行“精神剥削”。

专业技术过关,却还会缺乏胜任力,最可能得原因,是自己的个人议题没有修通,人格上还存在较大缺陷。

最常见的,比如说,个人的自恋议题没有解决,就容易出现上述两种情况:

急急忙忙地挖出来访者的各种隐秘创伤,以示自己能力突出;

喜欢动辄给来访者下“诊断”,用专业术语贴标签,突出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一眼就能看出你是啥问题,因为我专业嘛”。

此刻,来访者被迫成为了咨询师自我认同建构的一环,而所谓的专业技术,也成了满足咨询师自恋情结的工具——我专业,故我牛逼,我专业,故我能一眼看出你是啥问题,可以给你下“诊断”,我专业,故我可以拯救你,甚至我就是你的救世主。

他们专业技术与理论都过关,却没有足够成熟的内心与人格力量去托举来访者,但自矜于自己是一个“高人一等”的专业人士——这种专业带来的傲慢,才是很多心理咨询师不仅没有帮助到来访者,反而引起众多反感与质疑的原因。


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无数的科学实验、历史经验和大师分享,都一再地重申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心理咨询给予来访者以自愈力量的,从来都不是技术,而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的咨访关系,咨询室里真正帮助到来访者的,不是咨询师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是咨询师本人的人格力量。

但很多咨询师却把专业上的进阶,当成了人格上的成长,专注于咨询技术的纯熟,却忽略了促进自己内心的成熟,自矜于专业能力的过关,却不愿去突破个人议题的困扰。

其实每一个心理工作者,首先要做的,都是打破专业的傲慢。

很多中国的心理咨询师都是因为个人心理困扰而选择去寻求心理学的帮助,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走出了心理困扰,于是萌生了想要做心理咨询的念头,继而一步步地进入这个行业。

这里面有很多人会误会,觉得咨询师能帮助到自己,纯粹是因为技术过关,专业过硬,是一个权威人士。他们出于对这样一种形象的向往,而选择投入到心理行业。

却忽略了,咨询师之所能帮助自己,并不是因为,至少不仅仅是因为其专业过关,更不是因为ta是某种权威,而是因为在专业之外,咨询师拥有巨大的人格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托举着自己,让自己得以自我成长——

其实很大程度上,人们之所以能走出心理困扰,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有自我成长的力量。询师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坚定的见证者,见证来访自我成长的过程。

而且很多时候,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并不是在帮助来访者,而是在保护咨询师——是咨询师需要专业技术来帮助自己避免过度卷入,需要专业的设置来保障自己不被来访的问题所困扰。

山丘心理的yiwen老师就分享过自己的一个发现:“见的来访者越多,你对这群人的敬佩之心越是滔滔不绝。背负着如此这般的所谓创伤和扭曲的人生,人家照样活得风生水起,社会功能无比之强。坐在对面的你,大概率上只有自叹不如的份。”

换句话说,咨询师并不因为掌握了专业的技术和能力,就自动变成一个更有心理承受能力的人,甚至变成一个可以指点迷津的权威。

很多时候,你的来访者比你更坚韧,更有力量,甚至ta更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咨询之所以有效,并不是因为有专业的咨询师,而是因为来访自身有成长的力量,你只是和ta一起去找回那个成长的力量而已。


怎样去做

就像丛中老师感叹的那样:心理工作中的所有疗效,都不是依靠我的工作所取得的,而是来自病人心理内部所缓慢滋长出来的希望和自信。根本就不是我给他治好的,而是在我所创建的治疗情境中,他自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白了,每一个心理工作者都要意识到,自己不会因为是一个专业人士,而变成拯救者,我们能做的,只是陪伴,是用自己的人格为工具,创建一个让来访者能够自我成长的空间。

放下专业的傲慢,放下拯救情结,对专业祛魅,突破个人的自恋,承认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直视自身的局限,并且潜下心来,去修通个人的议题,去成长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用人格力量托举住对方的人,成为一个能够缔造一段良好关系的人。

这,比成为掌握各种牛逼的理论或技术的专家、权威,来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