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家小兔




































“絕”
摘选自《Zen Flesh, Zen Bones: A Collection of Zen and Pre-Zen Writings》(1998) ISBN:978-0804831864
佛陀在佛经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在田野中穿行,遇到一只老虎。老虎追着他,他一路逃跑。来到一个悬崖边,他抓住一根野藤的根,从悬崖边上跳了下来。老虎在悬崖上嗅着他的气味。那人颤抖着低头看向悬崖深处,另一只老虎在下面等着他。现在只有藤蔓支撑着他。
两只老鼠,一白一黑,一点一点地开始啃咬藤蔓。这时候,男人在他附近看到了一株新鲜的草莓。他一只手抓住藤蔓,另一只手摘下草莓。味道真甜!
Buddha told a parable in a sutra: A man traveling across a field encountered a tiger. He fled, the tiger encountered after him. Coming to a precipice, he caught hold of the root of a wild vine and swung himself down over the edge. The tiger sniffed at him from above. Trembling, the man looked down to where, far below, another tiger was waiting to eat him. Only the vine sustained him.
Two mice, one white and one black, little by little started to gnaw away the vine. The man saw a luscious strawberry near him. Grasping the vine with one hand, he plucked the strawberry with the other. How sweet it tasted!
结论:与弱关系成员互动的频率越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也越高。^[Ascigil, E., Gunaydin, G., Selcuk, E., Sandstrom, G. M., & Aydin, E. (2023). Minimal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role of greeting, thanking, and convers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9485506231209793. https://doi.org/10.1177/19485506231209793]
其他结论:不将交流看作是单纯的工具,而与其进行真正的社会互动,让人们感到被认可与接纳,从而获得更多积极情绪体验等。
hao's notes:
此文表述了最小社会互动与幸福感的联系,但我觉得忽视了自身幸福感对最小社会互动的影响,即可能并非与弱关系的联结带来幸福感的变化,而是有可能自身幸福感带来的积极情绪,让我之生命更少的运用不成熟的防御,促成了与弱关系的无意识联结,由此产生的正向反馈进一步提升了幸福感。
介绍:SPIRE幸福模型是由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提出的。
SPIRE幸福模型主张,全面的幸福感不能仅依赖于单一维度,而是需要在精神、身体、心智、关系和情绪五个方面均衡发展和相互支持。
原文链接:《创造幸福,从此刻开始 | 积极心理学的SPIRE幸福模型》
马丁•塞利格曼(也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
PERMA模型是五个词组的缩写,分别指的是:
如何依据PERMA模型实现持续的幸福
原文链接:《如何能获得持续的幸福?》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其一切特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自我接纳包括接受自我和他人以及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理解自己处境,不带着审判的目光去批评自己,也不因为自己获得成就而自鸣得意,全然接受当下的自己,并且善待自己。同时,自我接纳是达到自尊的基础条件,而自尊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个人幸福感的而获得。自我接纳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
对自我接纳的概念定义主要包含两个层面:
幸福感
对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主要由三个层面组成
自我接纳与幸福感关系的科学研究结论:
具体而言,自我接纳可以调节中介模型中友伴支持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较于自我接纳水平低的青少年,对于自我接纳水平高的人,当获得较好的友伴支持时,其能表现出更为显著的亲社会行为,继而提升其幸福感的水平。而自我接纳程度好的人,面对比较糟糕的社交境遇时,自我接纳可以作为调节因素,缓冲现实处境带来的焦虑和抑郁,降低其带来的负向影响。《听障青少年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如何通过自我接纳获得幸福感
从技术层面上讲,向不适合的人提及防御,或者在不恰当的时刻提及防御,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当然前提是你能发现防御,毕竟防御通常是潜意识的。在治疗中进行相关干预可能也很具挑战性。
“防御”这个术语指的是心灵将感受关闭到意识之外的方式1。
当人们对自身病理性防御机制和感受有了恰当的洞察,他们就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其非理性行为、症状以及态度的意义和根源。认识到这些常常可以缓解痛苦的精神病学症状(如抑郁和恐惧),从而促进人们过上更健康的生活。
情绪可能是令人愉悦的,也可能是让人糟心的。通常,是那些不愉快的情绪给人带来烦恼,有进一步让他们去使用适应不良的防御。具体而言,不愉快的感受被定义为包含两个组成部分:
一个令人不悦的感觉加上一个想法——某件糟糕的事情就要发生了(“焦虑”)或某件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抑郁行情绪”)(C. Brenner,1982a)
这样,我们可以扩展防御的定义:
作为通常准则,防御是这样的心智操作,它从意识中剔除掉不愉快情绪中的某些组成部分——亦或是想法、抑或是感觉、亦或是两者同时排除出意识。
当你治疗病人时,最好是能先熟悉常见的防御机制,这样你首先就可以识别它们。之后,你需要决定是向病人解释他们有问题的防御如何运作——即动力性治疗(见第五章),还是建议他们使用新的防御——即支持性治疗(见第七章)。同时也有必要了解都有什么可能会促发防御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