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同性恋、异性恋还是双性恋,并不列入需要矫正的疾病单元,当今的社会文化环境趋向于尊重个人的自主性。这些性取向的问题占人群中的少数,也有其共同的群体特征。

图1 完整的俄狄浦斯情结
病理的常态的父亲---阴性俄狄浦斯情结---母亲
^^ \ /
^^ [婴儿=阴茎代偿] 深深的情感 客体、投注(宣泄) 羡慕、嫉妒 敌意
\ /
^^有鸡鸡无鸡鸡…… ←儿童(双性别的)……
有鸡鸡无鸡鸡^^ ^^^^
^^ / \
竞争 认同[矛盾] 深深的情感 客体、投注(宣泄)(赤裸裸)
^^ / \
^^常态的病理的父亲---阳性俄狄浦斯情结---母亲

在上面这个倒三角形里,下边这个角是孩子,左上角是父亲,右上角是母亲。上下两个三角形之间有一道横的虚线,其左侧有两个框,靠左边的框里标识“有鸡鸡”,指的是生理上有鸡鸡,即生理上是男孩。如果生理上有鸡鸡,心理上也表现出虚线下面阳性的俄狄浦斯情结特征,这就是常态的。如果生理上有鸡鸡,但心理上表现出虚线上面阴性的俄狄浦斯情结特征,即心理特征和生理标志相反,不一致,就是病理性的。

阳性俄狄浦斯情结:男孩的心理性别认同

儿童从前俄狄浦斯期进入俄狄浦斯期,性别意识萌动,开始关注和区分男女,对异性充满好奇。

男孩子一方面通过跟爸爸在生理上的一致取得生理上的性别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对妈妈又非常强烈的拥有、亲近、占有的欲望,这种欲望来自于内驱力的需要。要跟妈妈结婚、睡觉;想把爸爸赶走;或者想把爸爸和妈妈分开,晚上要睡在他们两个中间,不能让他们俩在一起挨着。这些愿望往往表现得很直白、赤裸裸,不加修饰。这是孩子的内驱力投注于客体的需要。

可以这样的情景并不会长时间地持续存在。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感觉到这样的表达方式和这样的要求会很危险,会给自己内心带来张力,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紧张、恐惧。这个张力就是“乱伦恐惧”。为了克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孩子逐渐发展出一种自我觉察和节制的能力,把欲望转换成深深的情感。孩子通过与妈妈建立情感上深厚的联结,不再以直白赤裸的占有需要的方式表达。

这种节制的能力属于“自我”的“延迟满足”功能。俄狄浦斯通过对内驱力满足的节制,个人的自我功能得到了发展。

男孩完成了对爸爸第一阶段的生理上的认同之后,就开始进入跟爸爸竞争妈妈,从而成为对手的第二阶段的认同历程。

父亲对孩子恰如其分的约束、惩罚和拒绝,对于帮助孩子在这个与爸爸较劲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去跟男人竞争、游戏,并学会社会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爸爸表现得过分严厉,甚至暴力,就会使孩子望而却步,心生畏惧,害怕被惩罚,不敢与人竞争,孩子无法与爸爸亲近,他拿不准跟爸爸竞争、敌对、较近的分寸。这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方面是跟爸爸的关系特别别扭,甚至反叛;另一方面,他又会特别忌惮爸爸,要看爸爸的脸色,同时疏远爸爸。

与此相对的是,如果父亲太过柔软,没有权威性、对孩子没有管束能力,结果会导致这个孩子在家里称王称霸、无法无天,对父亲一点不尊重,对家长的要求满不在乎,对规则的要求也就缺乏遵守的能力。

对孩子,既要有陪伴,又要做陪练,还要呵护和接纳,犹如一位严格把关,不让越界,同时又关心、爱护孩子的人生教练。

常态情况下,也就是心理、生理是一致的情况下,儿子往往跟爸爸较劲儿,女儿往往跟妈妈较劲儿。但是如果爸爸在家里处于弱势,权威感不强、分量感不足,就会看到家里的孩子比较调皮、捣蛋,做事情不服管教。这样的家庭常常因为孩子不愿上学、爱玩游戏、爱打架等等原因被老师要求家长带孩子来咨询。

还有一种情况大概是中国目前这一阶段特有的现象,家里三代同堂的,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很溺爱,爸爸妈妈碰不得、说不得、骂不得。孩子特别娇气、矫情。小时候尚且可爱,但一到青春期麻烦可就大了,仗着爷爷奶奶撑腰,蛮横刁钻,不服老师管教、不尊重父母的意见、不认可规矩的要求。这时候爷爷奶奶也没辙了,这孩子就可能会变得称王称霸。这实际上是缺乏足够好的认同的一种表现,是内心对父母这个角色缺乏认同。

男孩对父亲从生理到心理的认同之路

弗洛伊德时期对认同的概念另有含义,指的是内驱力投注向客体的过程,内驱力的投注需要有一个对象,这个对象也就是认同的客体,包含几种不同的类型。
-爱的客体。你爱谁、喜欢谁,这是爱的驱力投注的一个对象。
-恨的客体。你跟他较劲、跟他搏斗、跟他竞争,这是攻击驱力投注的对象。
-丧失了的客体。人们对丧失了的客体久久不能忘怀,翻来覆去地在内心演绎与丧失客体的爱恨情仇,这是对丧失客体的认同。

在阳性的俄狄浦斯情结里,男孩要跟爸爸和妈妈之间产生一个三角关系,他就不像过去在前俄狄浦斯期,主要是与妈妈的二元关系。他跟爸爸实现从生理上发生对自己男性性别的认同。然后跟爸爸竞争的过程中,再通过他的的行为方式、他的情感态度、他的为人处事,慢慢地学习、模仿、交换,通过这个过程完成心理上的认同,他会出现很多内在心理特征上与爸爸相似的表现,如性格、行为、价值观等。

男孩在性别认同、心理认同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与爸爸的竞争,培养、锻炼发展出作为男人、男子汉的气概和方式。对于妈妈呢,他开始是情感的强烈需要,是赤裸裸的满足的需要。随着成长,他需要对乱伦的恐惧和焦虑有节制,这就发展出自我的一个功能-“延迟满足”,慢慢地再进一步转换成深深的情感。

如果这样正常地发展,他就表现出阳性俄狄浦斯情结的特征。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看到小孩“捣乱、淘气,跟大人对着干”时,不用那么担心,也不用那么害怕,这是他这个阶段的一种常态。

阴性俄狄浦斯情结:女孩的心理性别认同

女孩子对于爸爸的鸡鸡一方面想拿过来而不能,一方面又担心如果真的据为己有会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会不会就是乱伦?这部分焦虑也是需要去克服的,需要和男孩子一样发展出自我的“延迟满足”功能,把这种占有的欲望逐渐转化成对爸爸深深的情感。

女孩子这个初始阶段一方面发现自己没鸡鸡,比别人少一点什么,所以多少会有一点沮丧,觉得自己不如人。这就是所谓的“阴茎嫉羡”,对妈妈拥有爸爸的鸡鸡也是羡慕、嫉妒、恨,会跟妈妈较劲儿。“阴茎嫉羡”实际上是一种对自己的一部分缺憾感到“不如意、不满足、不完整”。

进入青春期,女孩一般发育得比男孩早,月经来得早,身体发育得凹凸有致,情感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也比男孩早。同龄的男孩还是“青瓜蛋子”,身体还没有发育,肌肉骨骼都没有长开。这时候发育的女孩子往往显得特别自信,如出水芙蓉一般落落大方、亭亭玉立,把一群光头小子比较得相形见绌。

这是我们看到:在自我性别身份的认同上,每一个阶段,都有以某一种性别身份为傲的可能性,即优势。

女孩相对于男孩,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多一重困难。男孩一直跟妈妈亲近、亲密,爸爸作为第三方进入二元关系后,男孩要跟妈妈一如既往地亲密,不愿与爸爸分享,进而要跟爸爸发生竞争。但是女孩却要从跟妈妈过去亲近的、亲密的关系发展成新的竞争关系,这对女孩来说会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这个冲突将导致女孩背叛妈妈的内疚感。

性别身份认同到位的孩子长大后更有性别魅力

俄狄浦斯期一个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要对自己的性别身份(角色)在心理上的已确认——“我是个男孩,我以我自己是男孩而骄傲”;“我是个女孩,我以我是女孩而自豪”。一旦获得了这样的确认感,个体自然而然地就内外一致了,即男孩就有了男子汉气概,女孩就有了柔美的韵味。

可是,现实中还是不乏性别身份(角色)的认同、发展、确认不彻底、不完整的情况。比如:男孩如果在男性的性别角色上认同不足,他就会表现得缺乏阳刚之气,现下流行词就是“娘炮”;严重点就有可能表现为同性恋、易性癖。当然,这里讲的是在心理上的性别身份认同不足导致的“假性同性恋”。真正确认的同性恋往往还包含生物性的原因,或其他复杂因素,在此处不做过多讨论。有些在同性恋圈子里的“同性恋”,并不完全都是真正的同性恋,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心理上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混乱、不确定、不稳定”者。他/她只是不能够清晰、明确、坚定地认可自己的性别身份,出现了一种对自我性别角色的迷惑、迷茫。类似于有些男孩要找的是榜样、依靠、庇护的对象,有些女孩需要的是温暖、包容、呵护的对象一样(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具体的个案情况可能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类),因为在同性的客体身上找到了这些品质或者获得了这些感受,便误以为自己是“同性恋”,混迹于同性恋的圈子里。“混”的这个过程,也是在同伴中寻找、确认自己身份的过程。实际上,在真正同性恋的人群中,对于这些自我身份模糊、缺乏确定感、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人,往往也是不认可的。

这种现象也可以反映在生活中。对于自我心理性别身份认同程度不同的成年人,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他们的分寸感是各不相同的。当自己的心理性别角色身份感稳定、确认的时候,尤其跟异性交往的时候,就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分寸。如果身份感不确定,分寸、力度就不好掌握,容易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困扰。

临床工作中发现,男孩、女孩在成长中如果缺乏足够好的同性的认同客体,比如一个男孩没有一个好的爸爸做男人的榜样,女孩缺乏一个好的妈妈做女人的榜样,他们自己就会在成长为男人或成长为女人的时候有一定的困惑。这是大家可以理解和能够想象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做父亲的,虽然自己也是男人,但是他做得不够让孩子感到自豪,让孩子不那么认可,甚至于孩子对于内心期待的那个榜样的形象相比,使孩子感到失望,这样也会让这个孩子的自我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受到影响。比如说爸爸不着调,常常使这个孩子(男孩)失望,甚至爸爸经常缺位,孩子没有一个内在的可以坚定认同的形象在内心帮助他,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能要么有一点弱,不够男人气概;要么也可能会在后来的生活中,不段地变换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或者寻找各种各样的机会去亲近一个人他觉得有男人气概的男人。还有可能就是这个孩子总是期待着爸爸能够做出改变,变成自己期望的样子,但常常因为这个愿望遭遇挫折而更加痛苦。

古人有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一个人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如青春期,一个好的师傅就是良好的认同的榜样,个人会在心中内化这个重要客体的品质,可以说这就是心理意义上的父亲。

每个人都需要发展出自己健康的自恋,一旦自恋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受挫,将会导致人格病理性自恋的发生。自恋这个主题会贯穿人的一生,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青春期以及之后的每个时期,人们都要处理自恋的问题。不同时期自恋表现的特征、重点不一样。

从一个人自恋发展的维度看,俄狄浦斯情结一直存在着让人对自我价值心存疑惑的心理冲突,解决这个冲突的重要策略在于父母需要对孩子的自恋给予恰当的共情,扮演好一个理想化的自体客体。这样会帮助孩子度过充满冲突的俄狄浦斯期。

孩子的内心冲突需要被共情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对孩子内心感受上所有的内容都能够中立地共情到,这个孩子的心理发展就会顺畅。孩子内心的好-坏、爱-恨、欲望-诱惑、安全-迫害、攻击-报复、胜利-内疚、亲密-分离这些情感都是配对出现的,父母在共情的时候需要两种情感都能体会到。当父母在某一种情景中共情到孩子时,他就会感觉到安全、温暖、喜爱、接纳、满足等等。

但非常遗憾,由于父母自身的角色和情感、愿望、需要等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完全超越自身的限制来感受和理解孩子的处境,共情时无法一碗水端平,父母所作出的反应或多或少会带有自己的需要或情感态度,甚至会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各种各样外在因素的影响。这样,孩子就会一定程度上不被共情,甚至是处在被他人要求、自己被他人需要的处境中,而不是完全地被当成一个居于中心地位的主体来对待。他难免感受到委屈、抱怨、失望和愤怒。

不含诱惑的深情,没有敌意的拒绝

科胡特给出的一个原则性的解决方案是:(异性别的父母)不含诱惑的深情、(同性别的父母)没有敌意的拒绝。这个方案可以指导父母对待孩子态度,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这是父母双方均可遵循的原则。

对于异性父母,要做到不含诱惑的深情-既有深情,又有一定的界限。

对于同性的父母来讲,要做到没有敌意的拒绝-作为父母需要给孩子立规则、讲界限。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不管他做得好还是做得不好,我们都要清楚地告诉他在这件事情上的这种行为、这种做法不对,需要注意、需要改进,甚至有时还需要接受惩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坏蛋、不值得爱,他还一如既往地是爸爸妈妈的好宝贝,这就叫没有敌意的拒绝。

其实不管是异性的父母还是同性的父母,你承担着父母角色的时候,这两种态度都应该有。我们所说的诱惑和敌意、边界和规则等等,在为人做事的原则和行为方面都存在。

我们在帮助孩子、养育孩子的时候,甚至在用心努力去做的时候,其实我们自己是有盲区的,是会“灯下黑”的。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度过自己的俄狄浦斯期,能够得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共情客体的养育、陪伴,是多么的珍贵,多么的不容易。

过度共生会使孩子无法度过俄狄浦斯期

有时候阉割是一种象征意义,它不只是局部器官的伤害,而是对一个人的自体感、自我精神性的限制和剥夺。这种限制和剥夺就使得个人不能发展成独立健康的自己,不能活色生香地活着。

看待一个人的疾病需要看待形成疾病的人际关系状态带给她的影响。父母可能因为他们自身在心理发展中的一些缺陷,使得他们没有生活独立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得到照料、获得资源和安全的要求投射在孩子身上,然后不管孩子需不需要都一味地按自己的想法塞给他们。岂不知这样的做法让孩子很委屈,两相都不舒服。

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一定程度上是好的、对的,因为孩子尚做不到,所以需要父母。但是当孩子需要独立的时候,父母不知道撒手,而且越抱越紧,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我们不能把特例当成一般,把个案当成普遍,把病态当成常态。正常发展的情况下父母都是恩人、贵人。父母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的,父母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做不到的地方,但他们毕竟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支持者和养育者。

从依赖、抗争到和解,哪吒在冲突中成长

当一个孩子在他无所畏惧、无所不能、全能的自体感无穷尽彰显的时候,对父母的要求其实是挺高的。这时候需要父母有能力去包容他的折腾。包容一方面是接纳,另一方面是要有边界约束,这对于当父母的人来说还真是有挑战的。

有时候超我可能是发展过度了,变得过分严苛;有时候超我有可能变成弱化、毫无节制的力量。比较恰当的超我是温和而有力的,起到阻止、限制、禁忌的作用,同时也体现出保护的作用。

严格的超我,可能让我们的内心感到恐惧,甚至会带来毁灭和侵犯的幻想,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来解决。早期的神经症患者中,大部分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内心那个严苛的超我带来的焦虑。但是时代在变化,神经症是与社会文化相关的心理冲突障碍,现代社会的神经症有时候可能不是因为超我太严苛,而是因为超我太弱化带来了焦虑。

超我形成过程中有四大部分在起作用:第一是阉割焦虑作为内心超我的雏形;第二是内化了的父母的禁忌,即父母对我们的要求、拒绝、禁忌等;第二是来自于社会的规则,包括道德、法律、纪律和习俗,即维持社会秩序必须遵从的那些规则;第四是自我的理想化需要,它会成为自己内心自愿、自觉去追寻的榜样和遵守的规则。

阉割焦虑作为超我的雏形

本我赤裸裸的需要,是需要用超我来对抗的,阉割焦虑就是建立超我功能的雏形。有了阉割焦虑,使得内心有所敬畏和顾忌,知道有所不为,这将会成为内心超我的功能。超我一旦形成,就会阻碍、阻止,甚至惩罚、压制本我。超我的惩戒作用也可能针对自我。

被内化的父母禁忌

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在内心深处对自己行为的规矩、边界、要求、禁忌的认知。而这认知一旦确立,他会自觉不自觉地恪守、履行、自我遵循。

由此可见,爱孩子不等于对孩子没有要求和约束,爱孩子是边界内的包容,底线上的接纳。因为假如容器没有边界,对于未成形状的内置物品,不是稀烂得无法成型,就是满溢到不可控制,这对孩子内在形成稳定的自体表象是非常不利的。

社会准则

最常规的、自律的要求,会体现在我们的道德和伦理上。这些道德和伦理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在潜意识里共同接受的认可的规矩,它以习俗的形式保留下来。有时候我们所说的良好的修养、懂得人情世故实际上就体现了道德伦理的习俗规则。道德和伦理是稍高一点的超我要求,它是一个让人自觉去遵守的规则。

比道德稍微低一级的要求,就是更严一点的规则,就会体现在明文规定的、意识化的、并且被组织原则强调的纪律、条例、规范、规矩。这些东西是作为一个团体所明确规定的、意识化的、清晰要求的。

如果纪律、条例、规矩、规范都管不住一个人,他还要越界,最后就得有个超我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法律。

自我理想化

超我的第四个部分,就是自我理想化的需要。这个自我理想化如果要实现,就不能停留在原始的幻想状态中,需要从幻想的无所不能变成在现实条件约束之下的一个生活实现、一个有条件的满足和实现。有条件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化,需要一个人自己有所图的延迟满足。

如果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为了让自己自豪、满足,采取狂妄自大的方式,那是自恋性障碍。而适应环境、社会、人际关系所给的条件要求,做出自己的行为、修养、思想的境界等等才是真实的自尊和自信。这个适应条件要求的过程,是一个较为辛苦的内在修行过程,需要吃点苦、受点罪。

超我的这几个部分在内心的成分比例是变化的,是一个流动的状态。一个人的超我,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际关系里,才能体现出来不同的部分。如果个人内在的这几个部分是僵化的,就可能会是一个貌似看着挺好的、挺规矩的人,但是自己会过得不轻松、不活泛。

突围俄狄浦斯情结,与乱伦的幻想和解

潜意识深处不太容易浮现到意识层面,不符合意识化之后语言的逻辑,描述起来不容易。但是研究潜意识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探知那些在内心深处起作用的、干扰的、影响的。甚至是主宰的潜意识行为因素,所以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话题。它梳理起来有难度,不在于难以理解,而在于需要深刻地沉浸在内心体验之中,这就需要有承受心理煎熬的能力。因为乱伦关系是不合伦常的现象,这种现象既有行为层面的,也有幻想层面的。我们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更多地理解和研究幻想层面的内心状态。

个体作为生理人和心理人,都有生命最基本的反应,就是性兴奋和性驱力。性兴奋和性驱力的发生会引起内心的欲望,欲望的发生进而产生出内心许许多多的幻想。这种幻想在现实中有时候是允许的,有时候是不允许的,比如“乱伦幻想”就是禁忌。作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乱伦幻想”是可以被修通,得以解决的。如果内心的“乱伦幻想”没有处理好,就会引起内心的冲突,这种冲突会被外华,引起外在的反应,形成神经症的各种症状。

占有和被占有

欲望得到满足,可以通过占有客体,与对方接近,肌肤相亲、拥抱、融为一体、身体相交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被所爱的客体占有获得满足。在俄狄浦斯期初始阶段,即三到四岁这个阶段,这种内驱力可以通过占有客体或者被客体占有,而与客体发生联系,进而得到心理满足的方式来实现。这个客体存在于离自己最亲近的人身上,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家庭内部,孩子对异性父母产生欲望,使得自己的幻想得到满足,因此便与同性父母构成竞争关系。这样一来,内驱力的另一部分,攻击驱力就会指向同性父母,表现为竞争、破坏、排他。“占有”和“被占有”的幻想也可以发生在与同性的父母之间。这都是欲望所求,就是要跟作为客体的父母发生联结,获得欲望的兴奋和满足。

但是这个联结关系的发生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所以就在内心深处一直徘徊、演绎、不断重播而形成幻想。“占有”幻想会表现在想要与异性父母接近、亲密、拥有、融入,甚至交合等,这些幻想因为是针对自己父母的,所以是一种乱伦幻想。乱伦幻想究竟只是说说而已还是确实就有,一般很难下结论。

诱惑和被诱惑的幻想

诱惑和被诱惑的幻想,经常是以被诱惑的结果出现,或者被诱惑的前面有孩子自身欲望需要满足发出的诱惑。这种“发出诱惑”导致进一步被他人“诱惑”,又会让孩子产生非常强烈的恐惧和害怕。这个幻想也是很折磨人的。

一般来说,人因为正常的性发育会有欲望,如果恰好有合适的对象,通过恰当的与异性的交往方式,就可以一定程度满足欲望,使得内驱力的张力得到缓解。d

幻想里的“占有”“诱惑”和“被诱惑”的内心想象里,不构成行为是无罪的,但是却经常被当事人自己“诛心”,因此来惩罚自己,这就造成幻想念头除不掉,自己良心受不了,导致翻来覆去的冲突。

但是这种幻想有时候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因素冲破现实的伦理边界、禁忌而越轨,一旦行为上越轨就犯错了。乱伦是一种不为人伦所允许的性行为关系,是被严格禁止的。但是行为的禁止没有办法杜绝一个人的幻想。现实中也会有乱伦的现象,这都是家庭内部摆不上桌面的、隐秘的话题,是家庭的丑闻,往往都是被掩盖、被忽略、被隐藏的,但它会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心理创伤反应。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待,各种各样现象的出现,都需要用一种慈悲的、不评判的态度去探讨。如果我们自身对这件事情有强烈的对错、好坏的评判,就很难与这种现象工作,难以帮助患者。

消失幻想

“毁灭的欲望”一般都是指向同性父母,希望他(她)消失、别来、走远,这就是“弑父(母)”的幻想。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如果处理得好,就能跟同性父母达成和解;如果处理不好就留下心结,在以后的人际关系中,总会看父母不满意,看领导不顺眼,觉得领导不好、不合格、不称职,希望领导赶紧下台,让开位子。实际上人家领导的位置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获得的,你想让人家让开,可能是你想让权威的父母、竞争对手消失的幻想而已。

在现实中就会看到,有些人想让竞争对手消失的幻想会以“推翻领导,取而代之”的方式表现;对于比较厚道的人而言,他的“消失幻想”可能通过自己主动选择“离开”的方式表现。这些人不能在家乡成功,要远离家乡,所谓“在家是只虫,出门是条龙”。在外面跟前辈竞争的张力就减轻了,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有一种社会现象,在熟人圈子里面是君子,在陌生环境中就变得不讲规矩、行为越界,也是类似的原理。

乱伦冲突化解之道

突围方式之一,把欲望的需要从占有、诱惑或者毁灭转化成深深的情感模式,或者说从赤裸裸的、直白的模式转换成修饰过的模式。

突围方式之二,通过阉割焦虑和内疚感的产生,使得人格结构中超我力量出现,对本我进行一定程度的抗衡约束。

突围方式之三,在二元关系中,孩子和母亲关系紧密,欲望不容易被驯化,父亲角色的出现,将二元关系变成三角关系的过程,对一个人心理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

这三中途径使得俄狄浦斯冲突张力缓解,将乱伦的幻想需要沉入潜意识中,使其得到和解。

阉割是一种象征性的比喻,它既是生理器官遭受创伤的描述,也是心理优势遇到打压的含义,还有着精神气概被摧垮的象征意义。一个人在自己内心如何涵容处理这种阉割焦虑,与如何在行为处事方式上驾驭竞争的分寸是表里一致的关系。有些人是自己内心敢于胜利,所以就会理直气壮地轻松取胜,有些人却是因为“妇人之仁”“书生之见”而贻误战机,还有的人则是因为凶残狂暴而玉石俱焚。

阉割焦虑的三重含义

  1. 阉割是关于一个人生理的、躯体的创伤。这种创伤既可以表现在性器官上,也可以表现在身体其他部位上。
  2. 阉割与一个人性别身份的认同有关系,与他心理上的性别优势被剥夺有关系。
  3. 阉割与一个人的自恋、自我价值、自尊受挫有关系。

精子是一种封闭的自体抗原,在正常情况下精子生成后直接经过输精管排出体外,所以精子在这个发育过程中是不接触血液的。精子会被血液系统误以为是一种外来物质,所以精子一旦进入血液,会被血液识别为异体抗原,因而会对其发生免疫反应。

如果在咨询中遇到一个人因为担心身体受到伤害而感觉恐惧,往往意味着俄狄浦斯阉割焦虑被激活。

严重阉割焦虑的心理意义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生理与心理性别身份一致性的发展受到了抑制;另一部分是心理上自尊、自信、自强的性别优越感被剥夺,自信和自豪被摧毁、被碾压,甚至垮塌。

阉割可以发生在生理上,但并不一定导致精神上、心理上被阉割。而有些人虽然生理上是健全的,但是在精神上,心理上却做不到有自信、有自尊、有志气。这提示我们要从俄狄浦斯的阉割焦虑角度去看待如何建立自信、自强的品质。

自我理想化的需要有时候会让个体遭受重创,这种重创也许带来的不是生理上的伤害,而是心理上的伤害,遭受自我阉割的挫折。

关于管教孩子的分寸问题,关键是看你打孩子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内在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打孩子是坚定、清晰、明确的,甚至不惜冲突来告诉孩子边界在哪里,这样打孩子是可以理解的。

他的父母为他操心、担忧、恐慌,但是没有效果,父母的好心被当作了驴肝肺。这个“没良心”的孩子父母也不能怪罪他,因为在他的的内在世界,充满的就是被客体虐待、拒绝、伤害的体验。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中的重要的客体、陪伴者,是帮助孩子建立内心规则的人,孩子需要内化父母的一些规则。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态度实际上是很复杂的,产生的效果也不是单一的行为本身所能界定的。

俄狄浦斯三角中的父子关系,清晰地呈现出儿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对父亲的嫉妒、竞争、和解和认同。

父子关系的发展:从初级过程到次级过程

儿子和父亲的关系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前俄狄浦斯期,内驱力更多以本我的方式表达,其表达形式,弗洛伊德称为初级思维表达,特点是直接的、不经修饰的反映欲望和本能。到了俄狄浦斯期,自我功能越来越强大,体现为次级思维过程经过自我过滤、修饰,变得合乎逻辑、合乎社会和多重人际之间的要求而发展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表1 前俄狄浦斯期与俄狄浦斯期
心理发展阶段前俄狄浦斯期:零至三岁俄狄浦斯期:两岁半至七岁
功能成分本我自我
思维形式初级思维过程:直接地、不经修饰地反射欲望与本能次级思维过程:思考曾经“自我”的过滤、修饰,变得合乎逻辑、合乎社会的要求而发展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情感表达吃了他:性交占有 恨死他:攻击杀死某人喜欢某人 讨厌某人
性兴奋皮肤和器官的兴奋快关情感的愉悦
性感表达直白、赤裸裸、重口味 妖冶、带刺野玫瑰 流氓 淫荡、骚情含蓄、有情调、文艺范儿 清新的荷花、盛开的牡丹 帅哥、帅大叔 妩媚、魅力
象征性表达弑父 娶母驱离、使其消失、竞争 温柔的怀抱、妈妈做的饭香

孔子发展出的儒家文化对伦常关系的要求,可能就是用来化解自己内心被唤起的俄狄浦斯情结里弑父的内疚感,或者使用这个伦常关系建立一种秩序,防止杀死父亲、攻击父亲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俄狄浦斯期父子之间的竞争有两重含义:一是在三角关系里反映出的以性为主题、妈妈为对象的竞争;二是以权利为主题,比如在母系社会的家庭结构中。

父子关系冲突的解决之道

竞争从最原始的含义上讲,是竞争妈妈、竞争性对象;随着社会化功能的扩大,就成了竞争权力的问题。在父系社会中,竞争容易理解,以性对象为主,兼带权利;母系社会中,性的竞争不明显,权利的竞争更突出。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防御机制,因而在三角关系中,父子竞争的解决之道,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策略,而这些选择一旦成为潜意识的一种模式,就犹如一种情结。

这些解决冲突之道不一而足,不能说哪个最佳,每种选择本身都是各方面妥协达成的结果。既跟外在冲突所处的条件环境现实有关,也跟一个人自身的性格、气质特点有关。总结梳理如下:

  1. 第一型,聚义革命(造反情结) 在前述的希腊神话、中国神话故事中,“弑父”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也包括“撵走、超越、让其消失”的意思。
  2. 第二型:反叛被诛(丹朱情结) 这是失败者的一种解决方式。想要成功的人中,有一部分人打内心深处是想成功的,而且敢于成功;另一部分人在做这样的事情时,内心有强烈的自罪与失败的暗示,潜意识里是不敢成功的,这是一种成功的内疚感、自罪感。
  3. 第三型:复制人生(舜帝情结)
  4. 第四型:为尊者讳(名讳情结) 小孩称呼别人时有没有敬畏,用尊称还是直呼其名反映了其内心深处俄狄浦斯冲突的策略。
  5. 第五型:自我了断(太监情结) 自我了断类型的特征就是牺牲一个人的性别气概,比如阳刚之气和阴柔之气。失去性别优势之后,不再具备攻击性和竞争的条件,使得竞争对手感到安全而免遭其惩罚,使自己幻想不再受被惩罚的恐惧和煎熬。这种阉割情结有时候是自愿的,有时候是出于无奈。
  6. 第六型:出家避时(宝玉情结) 在纷乱错杂的现实生活中,无法面对、主宰矛盾冲突,获得自由,所以就选择了遁世绝俗,求个清闲。
  7. 第七型:开宗立派(山头情结)
  8. 第八型:继承发展(改革情结)
  9. 第九型:投降归顺(招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