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盛

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OBJECTS)的包围。

丰盛与全套商品

在丰盛的最基本的而意义最为深刻的形式——堆积之外,物以全套货整套的形式组成

杂货店

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这样一种境地。所有的活动都以相同的组合方式束缚,满足的脉络被提前一小时一小时地勾画了出来。

帕尔利二号

在这里,我们处在作为日常生活的整个组织、完全一致的消费场所。在这里,一切都容易捕获和超越。抽象的“幸福”的半透明性是由解决压力的唯一办法所确定的。扩大到商业中心和未来城市规模的杂货店,是每一个现实生活、每一个社会客观生活的升华物。这里废除的不仅是工作和钱,而且是季节——最终一致了的循环本身成了遥远的残迹!工作、娱乐、自然和文化,所有这些过去零零散散,在现实生活中,在古老的无政府城市里,滋生出的复杂和焦虑的东西,所有这些被分裂、相互之间无法缩减的活动——所有这一切最终被混杂、搅拌、调节并一致地展现在同一次连续的购物和小仙之中。

消费的神奇地位

消费中受过圣迹显示的人也布置了一套模拟物、一套具有幸福特征的标志,然后期待着(一位道德主义者很失望地说)幸福的降临。

其强烈的期盼使得日常生活的平庸得以延续。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的益处并不是作为工作或生产过程的结合,而是作为奇迹来体验的。

货船的神话

消费材料于是充当了骗术,而不是充当劳动产品。更进一步地说,丰富的资料一旦与客观定义相分离,便被视为一种自然的恩赐,视为天上掉下来的好处。

即使丰盛成了司空见惯的事,它仍旧作为日常的奇迹来体验,因为它不是表现为生产出来的、抢夺而来的、征服而来的、经过历史的和社会的努力而得来的东西,而是表现为在有益的神话恳求下所赠予的东西。我们是其合法的继承人:技术、进步、发展(la Technique,le Progres,la Croissance),等等。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社会,客观上首先绝对是一个生产社会,一个生产范畴,一个政治经济战略的地点。而是说消费范畴混杂其中,即符号控制的范畴混杂其中。

灾难的完美诱惑

使用符号的做法总是存在着矛盾的心绪,其作用总是牟取。牟取这个词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先让符号(力量、现实的东西、幸福,等等)出现,然后再攫取;二是先提出某事,然后再加以否定与击退。人们知道,神话的神奇思想就在于牟取变化和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图片、新闻和信息的普遍消费也在于牟取现实符号中的现实,在于牟取变化符号中的历史,等等。

使消费社会带上特点的,是大众交际中社会新闻所具有的普遍性。所有政治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信息,都是以既微不足道又无比神奇的相同形式,从不同的社会新闻中获取的。它整个地被加以现实化,也就是说,用戏剧性的方式加以戏剧化——以及整个地加以非现实化,通过交际的中项产生距离,而且缩减为符号。因此,不同社会新闻并不是其他范畴中的一种,而是我们神器思想中的、神话中的主要范畴。

所见到的、拍上电视的、录进录音带的事实真相,指我并不在场,但却是最真实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换句话说,就是实际不存在但又偏偏存在的事实。再换句话说,就是幻影

我们从大众交流中获得的不是现实,而是对现实所产生的眩晕

因此,我们在符号的掩护下并在否定真相的情况下生活着。

好奇心与缺乏了解,指面对真相所产生的同一个整体行为,是大众交流实践普及和系统化了的行为。因此,这也是我们这个“消费社会”的特点: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

作为封闭(Verborgenheit)的日常生活,没有世界的幻影,没有参与世界的不在场证明,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它需要这种超越所产生的一些形象和符号。我们已经发现,它的宁静需要对现实与历史产生一种头晕目眩的感觉。它的宁静需要永久性地被消费暴力来维系。这就是它自身的猥琐之处。它喜欢事件与暴力,条件是只要后者充当它的同室战友。

大众传媒戏剧性的夸张(社会新闻或灾难被视为所有消息的常见类别)就在于此:想要解决清教徒的道德与享乐主义者的道德之间的矛盾,这种个人范畴的宁静必须想被剥夺的价值一样,经常受到灾难命运的威胁与环抱。只有外部世界的暴力和不仁道,安全就会如此被更进一步加以认识(享乐经济中),就会时时刻刻觉得如此被选择是不无道理的(在拯救的道德经济中)。……命定性就是这样处处被暗示和表示,其目的正是为了使平庸得到满足并得到宽恕。

增长的恶性循环

集体开支与重新分配

危害

增长的计算或国民生产总值的神话

浪费

1.消费意识形态:暗示意义链与符码控制

我们已经知道,鲍德里亚这里所讲的物是由人的功能性效用所塑形和编织起来的海德格尔式的上手性有序世界。作为“人类的活动的产物”,这种由人自己造出来的物不仅不能为人服务,倒“反过来包围人、围困人”。这种表达,似乎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役性观点相接近。并且,此时鲍德里亚似乎仍然承认马克思的观念,因为他说,支配这种的“不是自然生态规律,而是交换价值规律”

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波德已经提出,在今天资本主义的抽象系统中,比商品实际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华丽外观和展示性景观存在。

……为此,鲍德里亚甚至断言,“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消费控制当代人的全部生活,这是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最重要的初始定义。

如果说,《物体系》一书的重点为揭露当今世界存在的功能性有序结构,那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命题;而《消费社会》则试图走进形而下的经济生活中发现一种新的支配和奴役关系:消费者与物的关系竟然不再是人与物品的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它已经转变为人与作为“全套的物”的有序消费对象的被强暴关系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鲍德里亚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观点的:

首先,现代消费控制关系中的暗示意义链。鲍德里亚说,今天的“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变化:他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

……表面看起来他是走入形而下的经济学讨论消费问题,但他却从经济关系中深刻地揭示出商品在消费结构中存在的某种看不见的相互指涉的新的有序关联这其实为那个海德格尔式的上手性有序关系的更高级形式。这是经济学背后的形而上学式的现象学批判。鲍德里亚这里的意思是说,在今天的资本主义消费过程中,通过华丽的、令人炫目的凸状性展示,商品再高超的美学和心理学技艺的结构化广告中,在兆示着地位和成功的品牌诱惑之下,生成了波德所讲的炫耀式的景观表象对人的深层心理筑模的下意识统治和支配。不过,鲍德里亚比本雅明和德波更深刻的新发现在于,这种支配已经发展为一种商品之间的链锁意义的动机控制。当你购买一种高档商品的时候,这一商品与其他同档次的商品将会形成一个紧密的筑模性欲望诱惑链,它们是凸状性的“一串意义”,相互暗示以生成对人的欲望的控制和支配。比如,当你购买了一辆高档轿车(欲望凸状A)时,它就会暗示性地与一幢带车库的别墅(欲望凸状B)相关联,而一幢别墅则必然暗示性地与一整套的高档装修(欲望凸状C)相关联……这是一个无限的消费意义链环和强制性系列。以我的理解,这正是今天市场经济的消费结构中生成的欺骗性的伪欲望场境。在消费场中,人是被一个看不见的铭记凸状锁链捆住并强迫消费的。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强制性并不是外在的可感的东西,而是消费中的诱奸!因为,这种强制性的实施恰恰是通过一种被幻象引诱中的自愿

行至此处,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系列这也是鲍德里亚系列概念生成的第二个阶段。只不过,这一个系列已然不再是《物体系》里那种生产中的“复制”逻辑了,它指的正是刚才我们讨论过的消费品之间强制性的关涉逻辑:系列在这里开始转喻和意味着消费者无意识地被支配性地、“逻辑性地从一个商标走向另一个商品。”你自愿地购买商品A→购买商品B→购买商品C,这恰好是你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功人士”地位的欲望逻辑。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今天这个实质为强迫性控制的消费逻辑正借由丰厚的节日性形象(“黄金周”、“长假”)和集体性的隐喻,一排山倒海之势,激发着中国老百姓(消费者)内心产生连锁性的心理反应。有趣的是,在中国今天的文化批判领域,唯独对消费“异化”的批评时整体缺席的。

其次,符码操纵和制造消费。鲍德里亚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结构中的消费品系列,是一整套消费品之间存在的必然有序性关涉,其间起根本性支配作用的东西,就是由符号话语制造出来的暗示性的结构性意义和符号价值(风格、威信、豪华和权利地位)。所以他判定,在消费关系中,消费者的需求瞄准的“不是物,而是价值。需求的满足首先具有附着这些价值的意义”。或者换句话说,就是人们今天在消费中更受吸引的不是物品本身的功能,而是某种被制造出来的象征性符码意义。……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鲍德里亚宣称:消费的主体,是符号的秩序。准确的说,应该是消费的统治者为符码创序。

已鲍德里亚之见,这种新型的消费逻辑也正是当今的消费社会中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即消费意识形态

消费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相适应的竞争性合作的、无意识的纪律来驯化他们;这不是通过取消便利,而相反是让他们进入游戏规则。这样,消费才能只身取代一切意识形态,并同时只身担负起使整个社会一体化的重任,就像原始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所做到的那样。

像原始社会的神话和中世纪中的宗教叙事一样,彼岸的神性幻想承担了筑模现世生活本身的“一体化”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而今天的消费神话同样成为我们生活一体化的意识形态驾手。二者不同的区别在于,在传统神话通过物性礼仪规制生活的地方,消费逻辑则通过意象性的符码关系让人们进入一种他们欲望深处企盼的消费游戏,这种游戏通过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性购买,自发地生成了一体化的“无意识的纪律”,由此,消费逻辑在阴暗处实现了自己的统治。无疑,消费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今时今日统治阶级实施非强制性同一的最有效手段。

其三,消费区划阶层。鲍德里亚指出,“消费的一个基本机制,就是集团、阶级、种姓(及个体)的形式自主化”。在他看来,现今的资本主义消费中:“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做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与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

在鲍德里亚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其实是一个差异性符码之间的交流体系,正是在消费中,人们获得某种特定的符号认同。你进行一种消费,也就意味着你可以“共同拥有同样的编码、分享那些使您与另外某个团体有所不同的那些同样的符号”。正如鲍德里亚所言,在消费中,人们必然会看到物的消费系列。更重要的是,

一旦人们进行消费,那就绝不是孤立的行动(这种“孤立“只是消费者的幻觉,而幻觉受到所有关于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精心维护),人们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编码价值生产交换系统中。在那里,所有的消费者不自主地相互牵连。

在今天的消费过程中,没有人处于纯粹和孤立的商品购买和使用关系中,消费即是地位和身份的有序编码,这种编码同时就是阶层区划。对此,波斯特曾经解释道,鲍德里亚发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通大众不仅被生存所迫的劳动之需所控制,而且还被交换符号差异的需要所控制。个体从他者的角度获得自己的身份,其首要来源并不是他们的工作类型,而是他们所展示和消费的符号和意义”。……由此,鲍德里亚认为,今天的消费领域已经成为一个 “富有结构的社会领域”,这个特定的有序结构是阶层区划;需求本身同样也被建构成 “系列等级”

看起来,人们在消费中如果面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可能会是平等的,“但在作为符号和差异的那些深刻等级化了的物品面前没有丝毫平等可言”。差异性符号的消费就是要制造生存等级。

2.广告中的他者欲望:无动机中的强制驱动

鲍德里亚接着上面关于消费关系的思考逻辑说,其实,作为消费主体的人,即“消费大众是没有的,基层消费者也从不会自发地产生任何需求:只有经过‘精选包装‘,它才有机会出现在需求的‘标准包装‘之中”。这也就是说,看上去在自主购物的消费主体(“消费大众”)是不存在,它是被制造出来的幻觉主体,由什么制造的呢?广告

广告的窍门和战略性价值就在于此:通过他者激起每个人对物化社会的神话产生欲望。它从不与单个人说话,而是在区分性的关系中瞄准他,好似要捕获其“深层的”动机。它的行为方式总是富有戏剧性的,也就是说,它总是在阅读和解释的过程中,在创建过程中,把亲近的人、团体及整个等级社会召唤到一起。

先是拉康的在场,由于人总是“欲望着他者的欲望”,所以广告的战略是在镜像他者中制造每个人对其认同的物化社会的神话情境,广告制造的镜像他者并不是对单个人言说,而恰恰是在暗示性的地位和等级区划(宝马、豪宅、青春永驻)中让所有想“成功”的人都怦然心动。他者的欲望是每一个人“深层动机”中的欲望,而广告的秘密则是对这种欲望的深层情境控制。所以,鲍德里亚是想说,人们在今天的资本主义消费中从来没有消费到真正的使用价值,只是消费了“一种被消费的意象”,那是由光怪陆离的广告所制造出来的符号价值的幻境。这就是伪性构境。显然,这也是他对前面消费关系中暗示性强制和符号控制问题的具象性诠释。

鲍德里亚认为,现代广告的本质就是“象征和幻象功能”。显然,这里的象征并不是在肯定的意义上说的,它是本真象征的一种形似的异化。在后面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这种对本真象征的拟现被指认为比真是更真实的拟真并且,在广告中,象征性的幻象并不直接表现为凸状的显性动机,而是对人的“下意识”欲念的控制 。所以,“它是产品丰富的幻影,但更是无动机潜在奇迹不断重复的保证”。这里的“幻影”(幻象)就是伪构境。在鲍德里亚看来,广告中作为“阳谋”出现的无动机是最大的驱动性,无强制是最大的强制,无压迫是最大的压迫。或者换一句话说,叫“温柔地对你进行掠夺”。这正是当代布尔乔亚统治的秘密之一。

普通人一定想不到,广告的战略目标完全不是人的自觉意识,而是无意识的诱劝。广告的把戏是一种瞒天过海式的“阳谋”,不事张扬,闪电式地提到商标,散文诗般的话语和做作的“羞涩”,恰恰是广告强暴作用于阴暗位置中亚意识心理层面的法宝。鲍德里亚还发现,广告的另一种重要策略是“赠品意识形态”,即通过折扣、削价、厂家提供的礼品等等,让你在关注这种免费的服务和“好处”(“百分之百中奖”)中,无意识地去购买你并不需要的东西。其实,高级的广告就是要你在不知不觉的伪构境中被控制。

在广告之中,物品先被设计成为一种伪事件,然后再“通过消费者对其话语的认同而变成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在一个反复的叙事模式的筑模活动之中,真伪构境之间的界限被彻底抹去——广告,好比是一通制造伪欲望的“咒语”。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重复"成了当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要模式。在这种咒语般的“重复命令式”的作用之下,欲望伪境悄然却强暴式地取代真实存在。更可悲的是,即使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也无法抗拒。

在鲍德里亚看来,正是今天无所不在的广告伪造了一种“消费总体性”

通过一种同谋关系、一种与信息但更主要是与媒介自身及其编码规则相适应的内在、即时的勾结关系,透过每一个消费者而瞄准了所有其他消费者,又透过所有消费者瞄准了每一个消费者。每一幅画面、每一则广告都强加个人一种一致性,及所有个体都可能被要求对它进行解码,就是说,通过对信息的解码而自动依附于某种它在其中被编码的编码规则。

“让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这个消费总体性和同一性强制正是前面鲍德里亚所断言的那个有序性消费链的进一步解读。

3.消费同一性中的真实之死

鲍德里亚最后宣称,这是一个由广告一手制造的资本主义消费总体性,正是“伪事件、伪历史、伪文化”构成的世界,它“不是产自一种变化的、矛盾的、真实经历的事件、文化、思想,而是“产自编码规则要素及媒体技术操作的赝象
”。

当然,制造伪事件的罪魁祸首并非只是商品广告一家,作为广告载体的大众传播媒介也是导致真实被谋杀的同案犯。鲍德里亚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假手报纸杂志、电视影像和流行媒体塑形出来的“真相”是以“我并不在场”为前提的,此类“实际不存在但又偏偏存在的真实”就是“幻影”。“我们从大众交流中获得的不是现实,而是对现实所产生的眩晕”。所以他才会夸张地说。“电视:里面的每个画面都是无明天的逐渐昏迷”。鲍德里亚宣称,在大众传媒之中,

信息消费之信息,即对世界进行剪辑、戏剧化和曲解的信息以及把信息当成商品一样进行赋值的信息、对作为符号的内容进行颂扬的信息,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包装(取这一词的广告含义——在此意义上,广告是一种杰出的"大众"传媒,其模式渗入了其他一切传媒之中)和曲解的功能。

在后来的《冷记忆 4》中,鲍德里亚写道:"信息并不是知识,而是让人知道,这和假装知道正好对应;宣传、意识形态,广告,这不是相信,而是让人相信,这和假装相信相对应;电视,这并不是看的东西,而是让我看的东西,这和假装看到相对应;不一而足。我们成了人为虚假的俘虏:成了让人看、让人相信、让有价值、让人愿意的俘虏。我们不再是我们行为和思想的直接主使。这只是一些异形运动的运载体,还因为这些运载体的关键功能已经置于自动驾驶状态,所以它们对自己本身并不关心。"所以,拜大众传媒之赐,我们消费了一种“心中的宁静”,一种意识形态构序之下的伪宁静。“它的宁静需要永久性的消费暴力来维系”,并且,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暴力。恰之因“无目的和无对象”,这种暴力无法控制,鲍德里亚指控它“令我们觉得不可名状、荒谬、像魔鬼般恶毒”。事实上,这同样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编码筑模。基于此,鲍德里亚下了结论:“我们这个‘消费社会’的特点: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可真相是什么,我们还是不知道。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更重要的理论断言是:生产的社会已经被消费社会取代。他认为,在当今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传统的“生产主人公的传奇已到处让位给消费主人公”。这个断言中其实另有弦外之音,即鲍德里亚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结构和基础已经从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的现实判断。这是他这本书的真正立论之处。

首先,今天消费社会中物质生产塑形的质性被颠覆了:“今天,生产的东西,并不是根据其使用价值或可能的使用时间而存在,而是恰恰相反——根据死亡”,因为商品死亡的“加速”,必然引起商品价格上涨的加速。生产物品反倒是为了它的早日死亡!

时尚的逻辑,就在于一场针对消费对象的“指导性废弃”的游戏。

另外,在今天的生产中,由资本家人为创序和制造出来的“技术缺陷”和故意的技术性破坏,是“代替生产的根本办法”。瓦内格姆说,"不成熟性是可消费物的法则。"今天商品中被故意设置的缺陷,并不一定真是一种质量上的问题,它们往往是在商品之间的差异性关系中被显摆出来的凸状式弱点。……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的真相在于它并非一种享受功能,而是一种生产功能”。消费替代了生产,它就是生产!后来,鲍德里亚有提出过非物质商品的必死性。"艺术变得昙花一现,这倒不是为了影射生命的短暂性,而是为了适应市场的短暂性"。

鲍德里亚充分肯定了萨林斯的观点,即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本位主义的工业王国中,人的需要只是“生产范畴的需求,而不是人的‘需求‘”。

以鲍德里亚的看法,作为一种符号操纵下的意识心里塑形,消费逻辑最根本的问题在于,

其中缺乏创造物的象征价值和内在的关系:他完全是外在的。物品丧失了其客观目标、其功能,变成了一个广泛得多的物品总体组合的词汇,其中它的价值在于关系。另外,它丧失了其象征意义、其几千年来的独特地位,并且逐渐耗竭而成为各种内涵的一种话语,这些内含在一个极权文化系统中也是相互隶属的,就是说能够在它们的出处讲一切含义一体化。

换句话说,消费伪构境的反动性,恰恰在于他剥夺了物品和人存在的真实“象征价值”,由此,物与人才才会沦落为又用的交换价值物。鲍德里亚曾经以人的性欲为例说明这一点:一旦一个人性欲的“总体功能及其象征交换”意义被摧毁,性就将堕入“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双重模式”之中,沦为虚假色情环境中的消费品。

本文翻译整理自《How to use 4-7-8 breathing for anxiety》

摘要

4-7-8呼吸法是一种通过吸气4秒、屏住呼吸7秒和呼气8秒的呼吸技巧。该呼吸模式旨在减轻焦虑或帮助人们入睡。

4-7-8呼吸法是一种调息法(Pranayama),即控制呼吸的练习。这在瑜伽中非常常见。

一些支持者声称,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在1分钟内入睡。

虽然目前关于这种方法的科学研究有限,但大量的经验性证据表明,这种深度、节奏性呼吸有助于放松,并可能帮助人们入睡。

本文讨论了如何进行这种呼吸技巧、作用机制以及可以提供帮助的APP。

什么是4-7-8呼吸法?

4-7-8呼吸法要求人们专注于进行长时间的深呼吸。因为节奏性的呼吸能促进放松,所以它是许多冥想和瑜伽练习的核心。

深度、节奏性呼吸可能有多种好处,包括:

如何进行4-7-8呼吸法?

在开始之前,先调整到一个舒适的坐姿,并将舌尖放在上前牙后面的牙龈上。

使用4-7-8呼吸法时,需集中于以下呼吸模式:

  • 排尽肺部空气
  • 静静地通过鼻子吸气4秒
  • 屏住呼吸7秒
  • 通过嘴巴用力呼气,双唇微微收拢,发出“呼”声,持续8秒
  • 重复该循环最多4次

第一次尝试时,可能会感到头晕。因此,建议在坐着或躺下时练习,以防头晕或摔倒。

这种呼吸模式持续的总秒数并不如保持比例重要。如果不能长时间屏住呼吸,可以尝试较短的模式,例如:

  • 通过鼻子吸气2秒
  • 屏住呼吸3.5秒
  • 通过嘴巴呼气4秒

只要保持正确的比例,每天坚持1到2次,几天或几周后可能会发现效果。

关于4-7-8呼吸法或其他呼吸技巧的临床研究有限。现有证据主要来自满意用户的经验性报告。

4-7-8呼吸法的原理与好处

有一些证据表明,深呼吸技巧对减轻焦虑压力水平有积极影响

关于深呼吸技巧在临床实践中的益处的证据通常质量较低,支持这些实践的主要是经验性报告。

然而,2020年的一项报告发现有限的证据表明,深呼吸技巧可能在以下方面有所帮助:

其他放松技巧

某些呼吸技巧(如4-7-8呼吸法)与其他放松技巧之间存在关联。一些人会将4-7-8呼吸法与以下放松技巧结合使用:

4-7-8呼吸法最常用于减轻压力和焦虑。据报道,经常使用此方法,能帮助人们提高压力管理水平。

这种改善与抗焦虑药物形成对比,后者随着身体的适应,往往会失去一些效力。

有哪些冥想APP可用?

对于想尝试呼吸技巧但不确定能否自行调节的人,可以使用APP来帮助。他们可以在苹果和Google Play应用商店中找到各种设备的应用程序。

探索2024年最佳的7款睡眠冥想应用

总结

4-7-8呼吸模式和其他呼吸技巧可能提供许多潜在的健康益处,如减轻焦虑和帮助更快入睡。

唯一报告的副作用是头晕。如果有人感到头晕,应停止使用该技巧或调整呼吸时间。

有兴趣的移动用户还可以尝试使用APP,提醒他们在一天中使用该技巧并帮助调节呼吸节奏。

摘要

  1. “超自然监控”(Hypernatural Monitoring)智能手机成瘾模型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由人类与他人建立联系被监控的基本需求所驱动的,而不是技术本身具有成瘾性。
  2. 将智能手机成瘾置于人类社交性的更广泛背景中,即使看似非社交的手机功能,比如游戏和信息搜索,也跟源于社会进化机制。
  3. 智能手机的使用远非反社交,事实上是超社交的,大部分使用时间都是用于直接或间接的社交互动。
  4. 性别在智能手机使用和成瘾方面具有差异,女性在社交认知方面的优势使她们更容易陷入成瘾性智能手机行为。

人类是社交型物种

  • 人类大脑大部分时间用来思考和演练社交场景;
  • 这种社交认知在人类进化中具有适应性意义,有助于维系社会关系。

人类是一种高度社交化的物种,社交需求是人类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智能手机只是满足这种需求的一种新的方式。

智能手机使用的社交本质

  • 智能手机使用主要集中在社交活动,如社交网络、短信和通话等。即使是一些非社交的功能,如信息搜索,也具有间接的社会性,因为他们能让用户获取他人创造的知识和信息。

    • 人类在任何环境中都需要依赖他人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和知识才能最佳发挥,这种从他人学习的需求驱动了信息搜索行为。
    • 游戏和竞争也源于社会进化机制,通过内部和群体间的竞争,帮助推动了技能、知识和技术的代际传播。在玩游戏时,人们实际上是在练习特定领域的技能,以及社会竞争本身的技能。
    • 手机提供了一个超高效的平台,满足了人类连接他人、从他人学习,以及与他人比较竞争的深层进化需求。
  • 更频繁地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社交活动,更容易养成成瘾性习惯。这表明社交需求是智能手机成瘾的核心驱动因素。
  • 与他人进行社交比较和监测是人类认知的基本特征,智能手机只是放大了这一过程,使之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

超自然监控模型

超自然监控模型是一种解释智能手机成瘾行为的理论框架。该模型认为:

  1. 人类天生具有监视和被监视的社交需求,这是一种基于进化的社交认知机制。我们倾向于通过想象他人的视角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2. 智能手机及其社交媒体功能为满足这种社交监视需求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关注和被关注。这种“超自然监控”行为容易导致成瘾性行为。
  3. 智能手机上的各种通知和反馈会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强化用户对手机的依赖。这种关联性学习过程最终会形成习惯性的手机使用行为。

总之,超自然监控模型认为:智能手机成瘾源于人类天生的社交监视需求,而手机为满足这种需求提升了一个便利的平台,从而导致了成瘾性行为的产生。

智能手机成瘾的性别差异

女性更容易陷入智能手机成瘾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女性在社交认知方面更擅长,更容易受到社交需求的驱动。研究表明,女性使用智能手机的主要目的是社交互动,这种社交导向使她们更容易养成依赖性行为。
  2. 女性倾向于更多地进行社交比较和自我评估,这种行为在使用社交媒体是会被放大。女性会不断地是他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亮点”进行比较,从而产生负面情绪和焦虑,进而加剧了智能手机成瘾的风险。
  3. 女性在进化历程中发展了更强的社交认知能力,这使他们更容易受到智能手机提供的社交互动和社交监测功能的吸引。这种天生的社交倾向是女性更容易养成过度依赖智能手机的行为。

总之,女性更容易陷入智能手机城有的主要原因在于她们天生的的社交优势和社交需求,这是他们更容易受到智能手机提供的社交功能的影响和诱惑。

如何避免或减少智能手机成瘾行为?

  1. 有意识地设置使用协议。比如关闭手机通知和声音,定期检查手机而不是随时随地,这可以帮助打破习惯性检查手机的行为,以重新掌握使用模式,摆脱被手机控制的感觉。
  2. 在工作、家庭和人际关系中,制定明确的手机使用规则,如禁止夜间和周末发送电子邮件,设置回复时间窗口等,以减少压力和提高生产力。
  3. 将手机使用视为一种 “施饿鬼” 的仪式。关键是要设定合适的意图、注意力和节奏,而不是完全禁止使用。
  4. 认识到手机成瘾的根源在于对社交奖赏的渴望和预期,而不是手机本身。因此应该关注调节这种渴望和预期,而不是简单地责怪手机。

总之,建议通过设置有意识的使用协议,制定明确的使用规则,以及将手机使用视为一种适度的仪式,以积极主动的方式管理手机使用,而不是简单的禁止或责怪手机本身,来帮助避免或减少手机成瘾行为,将手机使用转化为一种有益的社交实践。

什么是积极压力思维?

积极压力思维/压力增强型心态(stress-is-enhancing mindset)1 是指个人认为压力会带来积极影响的一种心态或信念。与之相对的是消极压力思维/压力削弱型心态(stress-is-debilitating mindset),即个人认为压力会带来负面影响。

具体来说,积极压力思维意味着个人的主要动机是接受并利用压力来实现积极的结果,而不是试图避免或管理压力本身。这种心态与个人在压力下的生理反应和动机状态有关,通常会导致个人保持最佳的唤醒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压力带来的需求和目标。

相比之下,消极压力思维会导致个人过度或不足激活,从而采取一些无效的应对行为,如回避、抑郁情绪等,从而影响长期的健康和绩效。

总之,积极压力思维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认为压力可以带来好处,并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而消极压力思维则倾向于认为压力是有害的,需要避免或管理。

什么是压力?

压力(stress) 可以被定义为个人在面临目标相关的逆境时的体验。

压力会引发身体的应激反应,包括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撤离,以及垂体-肾上腺轴的活跃。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应激反应可以提高生理和心理功能,帮助个人应对眼前的需求和挑战,从而提高生存机会。这种“良性”的压力被称为 “积极压力”(eustress)

然而,压力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心脏病、癌症、肝病、肺疾病、自杀等健康问题。压力还可能引发认知障碍、抑郁和其他精神疾病,以及攻击性和人际冲突。这种“有害”的压力被称为“负性压力”。

总之,压力是一个双刃剑,既可能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个人的学习、成长和表现,也可能导致身心健康的恶化。这种矛盾构成了“压力悖论”。

什么是压力源?

压力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目标相关的逆境。 当个人在追求目标时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就会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促进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但也可能导致健康和绩效的恶化。
  2. 工作压力。 工作中的需求和任务可能会给个人带来压力,但适度的压力也可能激发个人主动学习新技能以应对工作需求。
  3.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重大事件,如疾病、人际关系问题等,也可能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导致负面影响,但也可能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4. 个人对压力的认知和态度。 个人对压力的看法和态度,即“压力心智模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压力源。如果个人认为压力是负面的,则更容易受到压力的伤害;而如果个人认为压力是积极的,则可能从中获得收益。

总之,压力源可以来自于个人的目标追求、工作需求、生活事件,以及个人对压力的认知和态度等方面。压力的影响是双向的,既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如何培养和利用积极压力思维?

  1. 改变对压力的认知和态度。 压力心态是决定压力是否有益或有害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改变对压力的看法,从“压力是有害的”转变为“压力是有益的”,可以培养压力增强型心态。
  2. 主动接纳和利用压力。 当人们持有积极压力思维时,他们更倾向于采取主动的行动来应对压力,而不是回避或管理压力。这种主动接纳和利用压力的方式有助于发挥压力的积极作用。
  3. 调节生理反应。 积极压力心态与更适应性的皮质醇反应模式相关,能够帮助个人达到最佳的生理唤醒水平,从而提高工作表现。因此,培养积极压力思维可能有助于调节生理反应,从而更好地利用压力。
  4. 主动寻求反馈。 持有积极压力思维的个人更愿意主动寻求反馈,这有助于个人成长和未来的绩效提升。因此,培养积极压力思维可以促进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行为。

总之,通过改变对压力的认知和态度、主动接纳和利用压力、调节生理反应、主动寻求反馈等方式,可以培养和利用积极压力思维,从而更好地应对压力,提高个人健康和绩效。


  1. J Pers Soc Psychol. 2013 Apr;104(4):716-33. doi: 10.1037/a0031201. Epub 2013 Feb 25. Rethinking stress: the role of mindsets in determining the stress response Alia J Crum 1, Peter Salovey, Shawn Achor Affiliations Expand PMID: 23437923 DOI: 10.1037/a00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