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精神分析词汇》 下的文章

生殖器爱

在当代精神分析语言中,该词经常用于指称主体在心性发展完备时所达到的爱恋形式;这意味着主体不仅进入生殖阶段,而且已跨越伊底帕斯情结。

院育症

从何内·史必兹(Rene Spitz)的研究之后,该词指称幼儿(出生后18个月内)由于长期居留在与母亲完全隔绝的托儿机构内而引起的所有身、心方面之错乱。

歇斯底里

指临床病情十分多样化的一种神经症类别。其中,两种最确立的症状形式为:转换型歇斯底里——精神冲突象征地表现在最多样、最高峰期(如戏剧化的情绪危象)或最持久(如麻木、歇斯底里麻痹、咽喉哽结感等)的身体症状上;以及焦虑型歇斯底里——焦虑大致稳定固着于某些外在对象上(如恐惧症)。

由于弗洛伊德在转换型歇斯底里上发现一些重要的病因-病理特征,精神分析才得以将表现于人格组织与存在模式上的许多不同临床病情——即使未出现恐惧症症状及明显的转换现象——均归属于同一种歇斯底里结构。

歇斯底里的特殊性在于,伊底帕斯冲突——主要作用于阳具与口唇力比多范围——萌发时,某类型认同及某些机制(尤其是抑制,经常特别明显)取得压倒性地位。

焦虑型歇斯底里

弗洛伊德引进的词汇,用以隔离出一种主要症状为恐惧的神经症,并凸显其与转换型歇斯底里结构上的类似性。

转换型歇斯底里

指具有优势的转换症状特征之歇斯底里形式。

防御型歇斯底里

弗洛伊德于1894-95年区分出的歇斯底里类型,以别于其他两种类型:类催眠型歇斯底里及滞留型歇斯底里。

其特点在于主体以防御活动对抗可能引起不快情感的表象。

在体认到所有的歇斯底里中都有防御运作之后,弗洛伊德便不再使用防御型歇斯底里一词及其假设之区分。

滞留型歇斯底里

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Breuer)于1894-95年间共同区分出的歇斯底里形式,有别于另外两种类型:类催眠型歇斯底里与防御型歇斯底里。

其病原特征为:情感——特别是外在不利情境的作用下——无法被弥除反应。

类催眠型歇斯底里

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Breuer)于1894-95年间使用的词汇:指起因于类催眠状态之歇斯底里形式;主体无法将出现于此状态中的表象整合入个人本身及其历史。这些表象因此形成可能造成病变效应之分离的、无意识的精神群。

创伤型歇斯底里

夏柯(Charcot)所描述的歇斯底里类型:紧随身体创伤之后——通常经过一段潜伏时间——出现身体症状,尤其是麻痹;但却无法以此创伤解释症状的机制。

幻想

指主体亦出现其中之想象情节;它以多少经过防御过程变形的方式形象化一个欲望——以及最终,一个无意识欲望——的实现。

幻想以各种不同形态呈现:有意识幻想或白日梦、分析所发现作为显内容底层结构之无意识幻想、原初幻想。

原初幻想

精神分析所发现——无论主体个人经验为何——组织着幻想生活之典型幻想结构(子宫内生活、原初场景、阉割、诱惑)。根据弗洛伊德,这些幻想之所以具有普遍性,在于他们可能构成以种系发生方式相传的遗产。

显象性考量

梦思维所承受之坚持要求:梦思维遭遇某种筛选与变形,使梦能以影像,特别是以视觉性影像表现。

固着

指紧附于某些人物或某些依玛构之上的力比多,复制某一满足模式,并且依旧以其演化之某一阶段之特有结构去组织。固着可以是明显、现时的,或构成为主体开启退转之路的一种优势潜在性。

一般而言,固着的概念在一个与力比多循序进展有关的发生论概念架构下被理解(固着于某一个阶段上)。然而,若不引用发生理论,仅就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架构而言,固着可以被视为某些表象内容(组织,依玛构,幻想)的铭记模式,这些表象以持续不变的方式存在于无意识内,并且与欲力保持连结。

除权弃绝

贾克·拉冈(Jacques Lacan)引进的词汇,指造成精神病事实的特殊机制。此种机制在于将一个基本“意符”(例如,作为阉割情结意符的阳具)逐出主体象征世界的原始弃绝。除权弃绝与抑制有以下两点差异:

1)被除权弃绝的意符并未被整合入主体的无意识;
2) 这些意符不会“自内部”重返,而是在真实(界)中重返,特别是在幻觉现象上。

妥协形成

被抑制物为了要被接纳进意识——复返进入症状、梦、以及,更普遍地,所有无意识产物中——所借用的形式:于其间,防御将被抑制表象变形,直至难以辨认的程度。在同一个形成(物)中因此能够——以同一个妥协——同时满足无意识欲望与防御需要。

症状形成

指精神神经症症状是一特殊过程,一精神工作的结果这项事实。

反应形成

与被抑制欲望对立,并且构成对其反应的心理态度或习惯(例如,与暴露狂倾向对立之羞愧感)。

以经济论的字眼表示,反应形成是一意识成分的逆投资,与无意识投资具有等同力量,但以反方向操作。

反应形成可能相当局部化,以特殊行为显现,或被一般化,以致构成多少会被整合进整体人格中的性格特质。

就临床的观点而言,反应形成于下列情况中具有症状之价值:由于其意外失败,且有时会直接导致与意识所意图的相反结果(summum just summa injuria[极端享受自己权利,即是极端侵害他人权利]),反应形成呈现僵硬、被迫、强制的样态。

替代形成

指症状,或同等的形成(物),如失误行为、诙谐等,就其取代无意识内容此点而论。

此种替代应由双重词义来理解:经济论的,症状为无意识欲望带来替代的满足:象征的,一无意识内容根据某些联想链被另一内容取代。

辟路

弗洛伊德在提出精神装置运作之神经学模型时(1895年)使用的词汇。刺激在神经元之间流通必须克服一定的阻抗,当刺激的通过导致此阻力持续减弱则称之为辟路。刺激的流通会倾向选择已开辟而非未开辟的路线。

挫折(欲求不满)

指主体被拒或自己拒绝一欲力所要求的满足条件。

病遁

形象化的说法,指主体以神经症作为逃避其精神冲突的手段。

随着精神分析的散步,此一说法被广泛接受;今日,其范围不仅扩及神经症,亦扩及某些可被证明具有心理成分的器质性疾病。

经济论的

用以描述下列假设有关的所有事物:精神过程是一种可被量化——可增加、减少及等同——的能量(欲力能量)之流通与分配。

梦屏

勒文(B.D.Lewin)首先引进的概念,指梦均投射在梦者通常无法察觉的一个白色屏幕上,它象征婴儿在哺乳后睡眠时所幻觉的母亲乳房;此屏幕满足睡眠的欲望。在某些梦里(白梦),此屏幕可能会单独出现,实现一种回到原自恋的退转。

惊吓

指主体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下——即无法在危险当中自我保护或控制这些刺激——意外遭遇危险情境或非常强烈之外部刺激时的反应。

自私

指自我对本身的旨趣。

精神工作

A) 弗洛伊德在不同脉络中以该词指称精神装置所执行的工作,其目的在于控制精神装置受到的刺激,这些刺激的累积可能会成为致病原。此工作在于将刺激整合入精神之内,并在其间建立起联想连结。
B)法译者常以elaboration(工作)一词翻译德文 Durcharbeiten或英文 working through;然而我们认为,更适切的法译应为 perlaboration(透工)。

次加工

指梦的修整,其作用在于使梦以相对一致、可被理解的剧情形式呈现。

投资的能量

某种能量基质,它被假设为精神装置作业之量因。

自由能量/连结能量

就经济论而言,这组词汇涵指弗洛伊德对原过程与次过程的区分。在原过程中,能量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完成卸载,因此称为自由或活动能量;而在次过程中,能量达成卸载的运动受到控制与延迟,因此称为连结能量。就发生学观点而言,弗洛伊德认为能量的自由状态早于连结状态;后者则是精神装置较高度结构化的特征。

阴茎羡嫉

女性性的基本元素与其辩证的原动力。阴茎羡嫉的产生,是由于两性解剖学差异的发现:小女孩感到和男孩相比有所缺损,因而欲求像男孩一样拥有阴茎(阉割情结)。之后,在伊底帕斯期的过程中,阴茎羡嫉具有两种衍生形式:渴望在自己体内获得阴茎(主要以想拥有小孩的欲望形式呈现);渴望在性交时尽情享受阴茎。

阴茎羡嫉可能演变为许多病态或升华的形式。

现实的测试

弗洛伊德假设的一种过程。此过程使主体得以分辨内源与外来的刺激,并预防知觉和只以表象方式出现两者间可能的错乱。此错乱将是幻觉的主因。

动情的

指与性刺激之产生有关的事物。

动情性

指身体任何部位均具有成为性刺激来源——亦即成为动情带——的能力。

爱罗斯(爱神)

希腊人借以指称爱及爱神的词汇。弗洛伊德在其最后欲力理论中以该词涵指对立于死亡欲力的所有生命欲力。

尿道情欲(或泌尿情欲)

与排尿有关之力比多满足模式。

类催眠状态

布洛伊尔(J.breuer)引进的词汇,指一种类似由催眠造成的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出现的意识内容与心灵生活的其他部分,只有些微或丝毫没有联想连结;其效应为分离的联想群之形成。

布洛伊尔认为,这种在精神生活内造成分裂(Spaltung)的类催眠状态,是歇斯底里的构成现象。

依附

弗洛伊德首先使用的词汇,指性欲力对自我保护欲力的原始关系。性欲力首先会依附在为其提供器质来源、方向及对象的生命机能之上;性欲力随后才逐渐独立出来。因此精神分析亦称以下的现象为依附:主体在爱恋对象选择上依靠于自我保存欲力的对象之上,此即弗洛伊德所谓的依附型对象选择。

满足的经验

弗洛伊德假设的一种原初经验,指婴儿因需求造成的内部紧张借由外力协助而获得纾解。提供满足对象的影像因此在主体欲望的构成上具有亲和的价值。当真实对象不存在时,它可能受到再投资(此即欲望的幻觉式实现)。此影像将不断地引导日后对提供满足对象的寻找。

卸载

弗洛伊德在赋予精神装置之物理模型架构下所使用的“经济论”词汇。指将精神装置中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引起的能量向外清除。这种卸载可能是完全或部分的。

防御

指一整套作业,其目的在于减少、消除任何可能对生物-心理个体之恒常性与完整性造成危险的改变。由于自我的构成犹如是体现此恒常性并致力于予以维持的审级,因此可被描述为既是这些作业的筹码,也是其操作者。

一般而言,防御针对的是内部刺激(欲力);特别是针对连结到这些刺激的某些表象(记忆、幻想)以及可能引发这些刺激的某种情境,只要该情境与此平衡不相容,且因此对自我造成不快。然而不快的情感、防御的讯号或动机,也都可能成为防御的对象。

防御过程特别表现在不同程度整合入自我的防御机制上。

由于受到其针对之最终目标——欲力——的渗透与影响,防御经常具有强制样态,且至少部分以无意识方式运作。

变形

梦工之整体效应:隐思维被转变成一难以辨识的显产物。

否否

指一种过程,借此主体一方面表达出在此之前一直受到压抑的欲望、思想或感觉之一,但同时以否认这为他所属的方式持续予以防御。

拒认(现实)

弗洛伊德将该词用于一特定意义下,指主体的一种防御模式:主体拒绝承认一个创伤性知觉——主要是女人没有阴茎这个知觉——的现实性。弗洛伊德特别援引此种机制来说明恋物癖与精神病。

移置

指一表象的重点、旨趣、强度可以被分离出来,经由联想链转移至与此表象连结的其他原本强度微弱的表象上。

此一在梦的分析中特别明显的现象,亦存在于精神神经症之症状形成中,以及,一般而言,存在于所有无意识形成(物)中。

精神分析的移置理论借助于一个能量投资的经济论假设:即能量可脱离表象,循着联想路径滑移。

此种能量的“自由”移置,是支配无意识系统运作之原过程的主要特征之一。

撤回投资

指撤回先前附着于表象、表象群、对象、审级之上的投资。

亦指被撤回投资或无任何投资之表象的状态。

欲望

在弗洛伊德动力论概念中,指防御冲突之一端:无意识欲望倾向透过重建连结于首次满足经验之符号的方式来实现,而此种重建是依据原过程法则运作。精神分析以梦为模型,说明欲望如何以妥协的形式出现于症状中。

无助(状态)

该词属一般用语,但他在弗洛伊德理论中具有特定意义:指婴儿完全仰赖他人来满足其需求(饥、渴),且处于无力执行终止内部紧张所需之特定行动的状态。

对成人而言,无助状态是产生焦虑之创伤情境的原型。

焦虑的发展

弗洛伊德创造的词汇,就时间上的进展而言,指焦虑在个体内的攀升。

动力论的

描述一种观点,此观点认为精神现象来自于施加某种推力之力量间的冲突与组成,而这些力量最终源自欲力。

“它”

弗洛伊德在第二精神装置理论中所区分的三个审级之一。“它”构成人格的欲力端,其内容——欲力之精神表现——为无意识,部分是遗传、先天的,部分则是被抑制、后天的。

就经济论而言,弗洛伊德认为“它”是精神能量首要的贮槽;就动力论而言,“它”与自我、超我互相冲突,而就发生学观点而言,后两者是“它”的分化物。

食人的

该词比拟某些种族的食人行为,用于描述与口唇活动相关的对象关系及幻想。这个词汇以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口唇体内化的不同向度:爱、破坏、保存于自己之内、以及将对象的某些性质据为己有。有时食人阶段会被当成口唇阶段——或更特别地指亚伯拉罕(Abraham)所谓的口唇第二阶段(口唇施虐阶段)——的对等词。

边缘症

边缘症最常用来指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精神疾病,尤其是症状上具有神经症样态的隐性精神分裂症。

净化(方法)

指一种精神治疗方法,其所欲达到之治疗效应为“净化”,即致病情感的适当卸载。此种治疗得以让主体唤起、甚至重新经历创伤事件,并弥除反应掉连结于其上的致病情感。

就历史的观点而言,“净化方法”属于1880-1895年的阶段,在这段期间,精神分析精神治疗逐渐从催眠状态下进行的治疗中摆脱出来。

检禁

一种倾向于禁止无意识欲望及其衍生形成物进入前意识-意识系统内的功能。

神经症选择

指主体投入某类型精神神经症形成,而非其他类型,所经的全部过程。

对象选择

指选取某人或某类型的人为爱恋对象的行为。

对象选择区分为儿童期对象选择与青春期对象选择,前者为后者标出路径。

弗洛伊德认为对象选择以两种主要形态作用:依附型对象选择与自恋型对象选择。

自恋型对象选择

以主体对其自身之关系为模型所操作的对象选择类型,在其中对象代表主体本身的某个面向。

依附型对象选择

对象选择的类型之一:爱恋对象的选择是以提供儿童食物,照顾与保护的双亲形象为模型。此类对象选择的基础在于性欲力原先依附在自我保存欲力之上。

对象分裂

梅兰尼·克莱因(Melanie Klein)所描述的机制;她认为这是对抗焦虑之最原始防御机制:情欲欲力与破坏欲力所针对的对象被分裂为“好”对象与“坏”对象,这些对象之后在內摄和投射的运作中各有相对独立的命运。对象分裂特别运作于妄想-分裂型位态,在其中被分裂的是部分对象。它也出现于抑郁型位态中,但此时被分裂的则是整体对象。

由于对克莱因学派而言,自我主要是经由內摄对象而构成,因此对象分裂会伴随有一相关的自我分裂,即分裂为“好”自我与“坏”自我。

自我分裂

弗洛伊德以该词指称一种他认为特别作用于恋物癖与精神病之极为特殊的现象:由于外在现实阻碍了欲力的坚持要求,在面对外在现实时,自我当中并存有两种精神态度:一种体认此现实,另一种则否认此现实并代之以欲望的产物。这两种态度毗邻并存,互不影响。

泄殖腔(理论)

一种误识阴道与肛门之区分的儿童性理解:认为女人只有一个穴腔及开口——与肛门混淆——并透过它来生产与性交。

身体的配合

弗洛伊德引进的词汇,用以阐述歇斯底里之“神经症选择”,以及借以进行转换的器官或身体装置的选择。身体——特别是在歇斯底里患者身上——或某一个别器官,将提供给无意识冲突之象征表现一个特选的材料。

情结

部分或完全无意识、且带有强烈情感价值的表象与记忆组织整体。情结由童年历史的人际关系所构成;它可结构化所有的心理层面:情绪、态度、习取的行为。

阉割情结

集中于阉割幻想上的情结,此幻想在于提供两性解剖学上的差异对儿童所造成之谜题一个回答(有无阴茎):该差异被认为是女孩的阴茎被截去的缘故。

阉割情结在男孩与女孩中具有相异的结构与效应。男孩畏惧阉割,视之为父亲对其性活动威胁的实现;这对他而言导致强烈的阉割焦虑。在女孩身上,没有阴茎被感受为她力图否认、补偿与修复的一种曾经遭受的歧视。

阉割情结与伊底帕斯情结密切相关,尤其是后者的禁止与规范功能。

伊蕾特情结

容格(Jung)指这个词汇作为女性伊底帕斯情结的同义字,以便强调在对双亲的态度上,两性之间同理地存有一种对称关系。

自卑情结

该词源于阿德勒(Adler)心理学,泛指一些态度、表象及行为的整体。它们是自卑感或对自卑感的反应之一种不同程度伪装的表达。

伊底帕斯情结

指儿童所感到对双亲的爱恋与敌意欲望的组织整体。在所谓正面形式中,该情结以一如伊底帕斯王故事中所述的方式出现:希望其对手——同性人物——死的欲望,以及对异性人物的性欲望。在负面形式中,它出现的方式相反:对双亲中同性者的爱,以及对异性者的妒恨。事实上,上述两种形式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伊底帕斯情结所谓完整的形式中。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伊底帕斯情结的高峰时期在三到五岁之间的阳具期被体验;其衰退则标示进入潜伏期。它于青春期时复苏,且多半会在某一特别类型的对象选择中会被大致成功地克服。

伊底帕斯情结在人格的结构化与左右人类的欲望上扮演着根本的角色。

精神分析师将其作为精神病理学上的主要参考轴,以便决定每个疾病类型的位态与其消退的模式。

精神分析人类学致力于找出伊底帕斯情结之三角结构,并确认它不只在以夫妻婚姻家庭主导的文化中,并且在极其不同的文化中所具有的普遍性。

父亲情结

弗洛伊德所使用的词汇,指称伊底帕斯情结之一的主要向度:对父亲之矛盾双重关系。

欲力要素

见:部分欲力

强制,强制的

临床上,指主体受到一股内在强迫力驱使而执行的行为类型。一旦一个思想(强迫观念)、行动、防御作业、甚至一个复杂的行为序列的未完成被感到会导致焦虑升高,那么他们绝可被形容为强制的。

重复强制

A) 就具体的精神病理学层面而言,指源自无意识且无法被遏制的一种过程。透过这个过程,主体主动地自处于痛楚的情境,如此重复着过往经验,但不记得其原型;反之却有极鲜明的印象,以为这是某种在当下(actual)完全有所凭据的事物。
B)在弗洛伊德赋予它的理论建构中,重复强制被认为是一个自主的因素,且分析到最后,不可被化约一种只有快感原则、现实原则相互作用的冲突动力。基本上,重复强制被认为与欲力最普遍的特征——保存性特征——有关。

凝缩

无意识过程运作的主要模式之一。指单一表象独自代表由它所连结起来的许多联想链。就经济论的观点而言,此表象会因此受到能量投资,这些原先附着在不同联想链上的能量,现在则附加在此表象上。

凝缩作用于症状中,而且广泛地作用于无意识的许多不同形成(物)中。在梦中,凝缩被最明显地呈现。

精神冲突

当主体内部有许多矛盾的内在要求互相对立时,精神分析便称此为冲突。冲突可能是显性的(如欲望与道德要求的冲突,或两种相互矛盾的感觉之冲突),也可能是隐形的。后者可能透过变形的方式表达在显性冲突内,特别透过症状的形成、行为的混乱、性格上的障碍等方式转译出来。精神分析认为,冲突是人类构成的一部分,而且就许多方面而言均是如此:欲望与防御之间的冲突、不同系统或审级之间的冲突、欲力之间的冲突,以及最后,伊底帕斯冲突(其中不仅矛盾的欲望互相对立,而且这些欲望也与禁止互相冲突)。

与自我相容

该词用于形容可被自我接受的欲力、表象;亦即它们与自我的完整性与坚持要求相容。

(心理)意识

A) 就描述意义而言,指全部精神现象中,作为外在与内在知觉特征之暂时的特质。
B) 依据弗洛伊德后设心理学理论,意识是一个系统——知觉-意识系统(Pc-Cs)——的功能。

就拓扑论观点,知觉-意识系统位于精神装置的外围,同时接收来自外在世界与内部的讯息,亦即属于不快感-快感系列的感觉与记忆的复苏。弗洛伊德经常将知觉-意识系统功能附属于前意识系统,而称之为前意识-意识系统(Pcs-Cs)。

就功能观点,知觉-意识系统对立于由无意识和前意识组成的记忆痕迹系统:即在知觉-意识系统上,刺激不会刻画下任何长久的痕迹。而就经济论观点,知觉-意识系统的特征为具有自由活动的能量,可多重投资于任何元素上(注意力机制)。

意识在冲突动力论(有意识地避免不愉悦[物]、更为偏向性地调节快感原则)与治疗动力论(意识觉醒的功能与限度)均扮演重要角色,但意识不可被定义为防御冲突内的运作一端(a)。

建构

弗洛伊德提出的词汇,用来指称相较于诠释,分析师对材料的一种更为广泛、更为复杂的加工。其主要目的如下:同时在真实与幻想的层面上重建主体儿童期历史的一部分。

隐内容

指对无意识产物——特别是梦——进行分析所获致的全部意义。一旦被拆解后,梦不再是一个影像叙事,而是表达一个或多个欲望的某种思维组织、论述。

显内容

指梦者所梦见且叙述出、但尚未经分析研究的梦。透过引申,显内容亦指所有将依据分析方法来诠释的语言化产物——包括从幻想到文学作品。

逆投资

弗洛伊德假设作为自我的许多防御行为之基础的一种经济过程。指自我对一些可能阻止无意识表象、欲望进入意识与活动的表象、表象系统、态度等的投资。

该词亦指这种过程之短暂或持久的结果。

反向传会

指分析师对被分析者本身——特别是对其传会——之所有无意识反应。

转换

指作用于歇斯底里——特别是转换型歇斯底里(见该词)——之症状形成机制。

转换是精神冲突移置于身体症状、运动机能症状(如麻痹)或感觉症状(如感觉丧失、局部疼痛),并意图借此化解这个冲突。

对弗洛伊德而言,转换这个词汇与经济论概念有关:脱离被抑制表象的力比多被转换成神经支配能量。然而转换症状的特殊性在于其表征意义:即它们是透过身体来表达被抑制的表象。

对立偶

弗洛伊德经常以该词指称一些重要的基本对立,无论就心理学或精神病理学的表现而言(如,施虐/受虐狂,偷窥/暴露狂),或就后设心理学而言(如生命欲力/死亡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