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精神分析词汇》 下的文章

对象(客体)

精神分析以三个主要面向来思考对象的概念:

A)与欲力的关系:在于对象并且凭借对象,欲力试图达成其目的;亦即某种类型的满足。所涉及的可能是一个人或一个部分对象,也可能是一个真实或是幻想的对象。
B) 与爱(或恨)的关系:此处的关系,是与整个人、或是与自我的审级,以及与本身被视为一整体的对象(人、实体、理想等等)之间的关系;对应的形容词为“对象性的”。
C) 从哲学与认识心理学的传统意识下,与知觉与认识主体的关系:它是任何以固定、不变特征去自呈之物。不论个体的欲望或意见为何,这些特征都理所当然地可借主体的普遍性而辨认(对应的形容词为“客体的”)。

部分对象

部分欲力所针对的对象类型,这并不意味一整个人会被视为爱恋对象。主要是真实或幻想的身体部分(乳房、粪便、阴茎),以及象征对等物。甚至一个人可认同,或被认同为,一个部分对象。

过渡物

温尼可(D.W.Winnicott)所提出的词,它指对婴儿及幼儿而言具有亲和价值的实物(如所吸吮的毯子的一角、或毛巾),特别是在入睡时。

根据此论者的说法,依赖此类对象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儿童得以由对母亲最初的口唇关系转移到“真正的对象关系”。

力比多组织

部分欲力间的相对协同,具有某一动情带的优先性,以及某一特定对象关系模式的特征。从某种时序来看,力比多组织界定了儿童心性演化的各个阶段。

谴责的判断

指主体虽然意识到欲望,但主要由于道德或适宜因素,仍然禁止欲望实现的一种态度或作业。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比抑制更精密、更适当的一种防御模式。丹尼尔·拉嘉许(D.Lagache)主张将它视为一种自我的“解除”过程,特别作用于分析治疗中。

潜伏期

指儿童性(sexuailte infantile)衰退期(5或6岁)直到青春期开始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性停止演化。就此观点而言,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性活动减少,对象关系与感觉的去性化(温惠远重于性欲望),羞耻心与嫌恶感等感觉的出现,以及道德与美学志向的出现。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潜伏期的起因在于伊底帕斯情结的衰退。潜伏期对应于抑制的强化——导致对生命最初几年的失忆——对象投资转变为对双亲的的认同,以及升华的发展。

连结

弗洛伊德同时在各种大致不同的范畴中——生物学层面和精神装置层面——使用该词,泛指一种倾向限制刺激自由流通、建立表象之间的连结、构成并维持大致稳定形式的作业。

力比多

弗洛伊德所假设的一种能量,作为性欲力转变——在对象上(投资移置)、在目的上(如升华)及在性刺激来源上(动情带的多样化)——的基质。

在容格(Jung)的理论中,力比多的观念则扩展到指称出现于所有“倾向”、嗜好中一种普遍的“精神能量”。

自我力比多/对象力比多

弗洛伊德引进的词汇,用以区分力比多的两种投资模式,即力比多投资的对象可以是个人本身(自我或自恋力比多),或是外在对象(对象力比多)。根据弗洛伊德,介于这两种投资模式之间存有能量平衡;当自我力比多增高,对象力比多则降低;反之亦然。

自恋力比多

见:自我力比多/对象力比多

自由联想(规则或方法)

指将浮现脑中的一切——无论来自一特定元素(如字、数字、梦的影像、任何表象)或自发地出现——不加区辩地完全表达出来的方法。

自恋

引申自纳西思(Narcisse)神话,指对自己影像的爱恋。

原自恋,次自恋

原自恋指儿童将他所有力比多投资在自己身上的一种早发性状态。次自恋指力比多从对象投资上撤回,回转至“自我”。

否定

见:否否

神经衰弱

美国籍医师乔治·比尔德(George Beard,1839-1883)所描述的疾病。此种疾病具有以“神经性”因素之身体疲劳为主的临床病情,并包括种类庞杂的症状。

弗洛伊德是强调该症候群涵盖面太广并提议应部分拆除以利其他临床实体的先驱之一。尽管如此,他仍将神经衰弱视为一种自主的神经症,并认为它具有以下特征:身体疲劳的印象、头痛、消化不良、便秘、脊椎感觉异常以及性行为贫化。弗洛伊德将神经衰弱与焦虑型神经症一并归类为现实型神经症,并认为其病因在于一种性无法有效解除力比多紧张的运作(自慰)。

中立

界定分析师治疗态度之一特质。分析师应在以下各种情况下保持中立:面对宗教、道德及社会价值时,亦即不应依任何理想来主导分析的进行,且避免给予任何建议;面对传会现象时的中立,即一般所谓“不要卷入病人的游戏”;最后,面对被分析者的言谈时,即不以任何理论偏见先验地偏重意义的某个片段或类型。

神经症

指一种精神病原的疾病,其症状为根源于主体童年历史之精神冲突的象征性表现,并且构成欲望与防御之间的妥协。

神经症一词的范围有所改变;在今日,当神经症一词单独使用时,人们倾向保留它以表示可被归类为强迫“观念”型神经症、歇斯底里以及恐惧型神经症的一些临床形式。疾病分类因此区分神经症、精神病、倒错、身心症。而所谓“现实型神经症”、“创伤型神经症”、“性格型神经症”等疾病,在疾病分类上的定位仍有争议。

现实型神经症

弗洛伊德用以和精神神经症区分开的一种神经症类型:

a)现实型神经症的起因不在于儿童期冲突,而在于当前。
b) 其症状并非是一种象征性且多元决定的表达,而是直接由性满足的缺乏或不当所致。

弗洛伊德首先将焦虑型神经症及神经衰弱归类为现实型神经症,继而提议将疑病症也纳入其中。

遗弃型神经症

瑞士籍精神分析师查理·欧狄尔(Charles Odier)与杰尔曼·杰克士(Germaine Guex)等人引进的词汇。指称一种临床病情,其中对被遗弃的焦虑感和对安全的需求特别显著。这是一种具有前伊底帕斯期病因的神经症。它并不必然表示患者童年时曾遭到遗弃。带有这种神经症的主体称为遗弃焦虑患者。

焦虑型神经症

弗洛伊德所隔离与区分的疾病类型:

a) 就症状学而言,此一疾病不同于神经衰弱,因其中有显著的焦虑(慢性焦虑等待、焦虑的发作或是和其对等的身体现象)。
b)就病因而言,此一疾病不同于歇斯底里:焦虑型神经症属于现实型神经症,其特征为性刺激的累积直接转变为症状,而不经由精神的中介。

性格型神经症

一种神经症类型,其中防御冲突并未透过可明确隔离的症状形成转译出来,而是透过主体的性格特征、行为模式甚至整体人格的病态组织。

失败型神经症(或症候群)

何内·拉佛哥(Rene Laforgue)引进的词汇。其词义非常广泛:指称一系列主体——从那些通常觉得自己是自身不幸的始作俑者,到无法承受获得那的确为自己强烈欲求之事物等的主体——的心理结构。

宿命型神经症

指一种存在形式,其特征为通常是不幸的同一连续事件周期性地反复,主体仿佛受到外在命运的支配般经受这些事件。然而根据精神分析,应该从无意识——特别是重复强制——寻找其原动力。

传会型神经症

A) 就疾病分类而言,指一种神经症类别(焦虑型歇斯底里、转换型歇斯底里、强迫[观念]型神经症)。弗洛伊德在精神神经症群组中将此类神经症和自恋型神经症区分开。相较于自恋型神经症,传会型的特征在于力比多始终被移置于真实或想象的对象之上,而未从对象上撤回到自我。这亦使精神精神分析治疗较易切入传会型神经症,因为它们已为治疗中定义B之传会型神经症的构成预做准备。
B) 在精神分析治疗理论中,指一种人造神经症,在其中传会征象倾向于自我组织。此种神经症围绕着与分析师的关系而构成;它是临床神经症的新版;其厘清将会导向发现儿童期神经症。

家族型神经症

该词用于指称在一个特定家族内,个体的神经症会彼此互补并相互决定;同时也用于强调家族结构——主要是双亲配偶结构——可能对儿童产生的病原影响。

混合型神经症

指一种神经症形式;其特征为——根据弗洛伊德——分属不同病因的神经症症状之并存。

自恋型神经症

该词在今日精神医学及精神分析用语中已逐渐消失。但在弗洛伊德著作中,它指称一种心神疾病,其特征为力比多撤回到自我;因此它对立于传会型神经症。

就疾病分类观点而言,自恋型神经症群组涵盖所有功能性精神病(其症状并非身体损伤的效应)。

强迫[观念]型神经症

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神经症类别,它构成精神分析临床治疗的主要架构之一。

在其最典型的形式上,精神冲突的表现是透过所谓的强制症状(强迫观念、强制执行非意愿的行为、对抗这些思维与倾向的争斗、驱魔祛邪的仪式行为等),以及透过主要具有心灵反刍、疑虑、严谨等特征,且会导致思维与行动禁制之思维模式。

弗洛伊德曾先后就以下观点提出强迫[观念]型神经症的病因病原特性:机制观点(情感移置于与原先冲突有一定距离的表象上、隔离、回溯性取消);欲力生命观点(矛盾双重性、固着于肛门阶段、退转);以及拓扑论观点(施虐/受虐关系被以自我和一异常严酷的超我间紧张关系的形式内在化)。

由于对强迫[观念]型神经症内藏动力的发现,以及另一方面对肛门期特征与构成此特征之反应形成的描述,使得某些乍看下严格意义的症状并不明显的临床病情,可被归属于强迫[观念]型神经症。

恐惧型神经症

见:焦虑型歇斯底里

创伤型神经症

指一种神经症类型,其中症状的出现紧接于一情感冲击之后,此情感冲击通常与一种令主体感到生命受威胁的情境有关。创伤型神经症的征象为受到冲击时产生极度焦虑的危象,此种危象可能引起躁乱、木僵或心神错乱等状态。由其后期的演变(通常发生于一段不定的间隔之后),我们可以简要地区分以下二例:

a) 创伤的作用犹如启动元素,触发一个已存的神经症结构。
b) 创伤在症状内容本身中扮演决定性角色(如对创伤事件的反复思索、重复出现的噩梦、睡眠紊乱等),症状仿佛是想要“连结”并弥除反应掉创伤的一种重复的企图;像此种“固着于创伤”的现象,会伴随对主体行为大致普遍化的禁制。

弗洛伊德以及精神分析师们所谓之创伤型神经症,通常是指定义b的临床病情。

男性性质/女性性质

精神分析沿用的一组对立概念。精神分析指出,这组概念远比人们一般所认知的更为复杂:就其生物性别而言,人类主体自我定位的方式是一种冲突过程的随机结果。

受虐狂

指一种性倒错,在其中的满足联系于主体所承受之苦痛或羞辱。

弗洛伊德将受虐狂的概念扩展到超出性学家所描述的倒错:一方面,他认为许多性行为具有受虐狂的要素,儿童性(sexualite infantile)则是受虐狂的类型;另一方面,他描述许多受虐狂的衍生形式,特别如“道德受虐狂”:其中,主体系因无意识罪恶感而寻求受害者的位置,此处并不直接涉及性快感。

材料

精神分析常用词汇,指病患的所有话语与行为,它们构成某种原料提供给诠释或建构。

母职疗法

指精神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的一种精神治疗技术。其目的在于透过一种同时是真实与象征的模式,建立治疗者和病患之间一种可类比于“好母亲”与其孩子的关系。

防御机制

指可明确表现出防御的不同类型作业。依据所针对的疾病类型、所考量的发生学阶段以及防御冲突工作的程度等,其中主导的机制均不相同。

一般均同意防御机制为自我所用;然而,关于他们的运作是否必然预设一个作为其基础之有组织自我的存在,则仍是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

解除机制

爱德华·比布林(Edward Bibring)引进的概念(1943年)。丹尼尔·拉嘉许(Daniel Lagache)关于自我的精神分析理论研究中,沿用此概念(1956年)以说明——特别是在治疗中——防御冲突的化解。他对立防御机制与解除机制:前者的目的只在于依据快感/不快感原则紧急减除内部紧张;后者则倾向尝试其他的可能性,甚至不惜因此造成紧张的升高。这两者的对立在于,防御机制——或防御强制——为自发性与无意识,仍受原过程宰制,并且倾向于知觉同一;而解除机制则服从思想同一原则,并使主体逐渐摆脱重复与其异化认同。

后设心理学

弗洛伊德所创的词汇,指称他所建立的心理学——就其最理论性的向度来考量。后设心理学建构一整组与经验多少有所距离的概念模型:例如区分为不同审级的精神装置之虚构、欲力理论、抑制过程等等。

后设心理学考量三种观点:动力论、拓扑论以及经济论观点。

付诸行动

依据弗洛伊德,指下列行动:在欲望与无意识幻想的宰制下,主体借此行动,在当下带有现时感地经历这些欲望和幻想。当主体愈是不能认识它们的来源与重复特性时,此种现时感愈鲜明。

自我

在弗洛伊德第二精神装置理论中,有别于“它”与超我之一审级。

就拓扑论而言,自我和“它”的诉求、超我的训令以及现实的要求均有从属关系。自我虽然扮演中介者的角色且担负个人的整体旨趣,但它仅有相对的自主性。

就动力论而言,在神经症冲突中,自我是人格防御端的最佳代表;它操作一系列由不快情感的知觉(焦虑讯号)所引起的防御机制。

就经济论而言,自我似乎是连结精神过程的因素;但在防御作业中,连结欲力能量的企图,因受到原过程特征感染而带有强制、重复、解真实的样态。

精神分析理论尝试就两个相对异质的层面说明自我的生成:一方面认为自我是基于“它”与外在现实接触而分化出的适应装置;另一方面则将自我定义为许多认同的结果,这些认同最终在个人内在形成一个受到“它”所投资的爱恋对象。

相较于第一精神装置理论,由于自我的防御作业多半为无意识,因此自我的范围比前意识-意识更广。

从历史角度观之,自我的拓扑论概念是一个始终存在弗洛伊德思想中的观念发展的结果。

理想自我

某些论者区别于自我理想的一种精神内部形成物,并将其定义为:依照儿童期自恋模型所塑造出之自恋性全能理想。

快感-自我/现实-自我

弗洛伊德在有关主体对外在世界关系以及与现实接触等生成问题上使用的词汇。此二词总是相互对立,但却处于各种极为不同的词义脉络中,以致无法赋予单一定义;且其意义过度重叠纠葛,亦使我们无法透过多重定义予以确立。

欲力动势

弗洛伊德所用之词,用来指称动力论面向下的欲力:即透过一定的内部刺激来出现与殊化的欲力。

自我理想

弗洛伊德在第二精神装置理论架构中使用的词汇,指由自恋(自我之理想化)以及对双亲、替代双亲对象及集体理想等认同所汇集而成之人格审级。

作为一个分化的审级,自我理想构成主体力图与它相符的一个典范。

理想化

一种借此将对象的价值价值与品质提升至完美的精神过程。对理想化对象的认同,助长了所谓个人理想审级(理想自我、自我理想)的形成与丰富。

认同

指一种心理过程,主体借此拟同他者的一个面向、特质、属性,并以他者为模范,将自我作全部或部分改变。经由一系列的认同,人格得以构成与分化。

对侵略者的认同

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所析分与描述的一种防御机制(1936年),指主体面对外在危险时(典型代表为一出自权威的批评)认同于侵略者:或将侵略原样不改地承受下来,或在身体上或精神上模仿侵略者个人,或采纳指明侵略者势力的某些象征物。根据安娜·弗洛伊德,此一机制在超我构成前期具优先性,因为此时侵略仍然针对外界,尚未以自我批评的形式反转对抗主体。

原认同

主体建构之原始模式,以他者为模型。它并非继某一种先前建立的关系于其中对象一开始便被认为是独立的——之后产生。原认同与所谓口唇型体内化的关系密切。

投射型认同

梅兰尼·克莱因(Melanie Klein)引进的词汇。指称一种透过幻想转译的机制。主体在幻想中将自己(his self)全部或部分地导入到对象内部,以便予以危害、拥有或控制。

知觉同一/思想同一

弗洛伊德用语,指称原过程与次过程分别趋向的目标。原过程的目标在于重新找回一个与满足经验所获致之对象影像相同的知觉,次过程则在于找回思想之间的同一性。

想象

就贾克·拉冈(Jacques Lacan)所赋予的意义而言,该词(最常作为名词使用)指精神分析领域的三个基本范畴(真实、象征、想象)之一。此范畴的特征为:与相似者之影像的关系具优先性。

依玛构

指人物的无意识原型,它会选择性地左右主体认知他人的方式。其塑造,立基在与家庭周围亲近的人之间,最早的、真实及想象的相互主体关系之上。

无意识

A) 形容词无意识,有时被用于涵指所有未呈显于意识当下领域中的内容。此乃就“描述”意义而非“拓扑”意义而言,亦即,前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的内容在此处未被区分。

B)就“拓扑论”意义而言,无意识指称弗洛伊德在第一精神装置理论架构下所定义的各种系统之一:它由被抑制内容所构成,这些内容由于抑制作用(原初抑制与后遗抑制)而被拒于前意识-意识系统之外。

无意识作为系统(或lcs)时,主要特征可摘要如下:

a) 其“内容”是欲力的“代表”;
b) 这些内容受原过程之特定机制——特别是凝缩与移置——所支配;
c)由于受到欲力能量大量投资,它们企图在意识及行动中重返(被抑制物的复返),但只有在受到检禁的变形后,以妥协形成(物)的方式,才得以进入前意识-意识系统(Pcs-Cs);
d) 童年的欲望特别会在无意识中固着。

法文缩写lcs(德文Unbewusst,缩写为Ubw),指作为系统的无意识名词形式;而ics则是形容词无意识(unbewusst)之缩写,就严格意义而言,它形容上述系统的内容。

C) 在弗洛伊德第二拓扑论结构中,无意识一词主要被以形容词形式使用;实际上,无意识不再专属于某一个别审级,因为无意识同时形容“它”以及部分的自我与超我。然而,应注意:

a) 在第一拓扑论中被认为属于lcs系统的特征,在第二拓扑论中大致均被归为“它”的特征;
b) 前意识与无意识的差异,虽然不再建立于系统间的区分上,但仍持续作为系统内的区分(因为自我与超我均部分为前意识,部分为无意识)。

体内化

主体借此以某种约略幻想的模式,让对象渗透并保存于体内的过程。体内化构成了具有口唇阶段特征的某种欲力目标与对象关系模式。由于与口腔活动和食物消化有某种优先关系,体内化亦可在与其他动情带及其他功能相关的情况下被体验。它构成內摄与认同之身体原型。

目的禁制

指一股欲力受外在或内在的阻碍,无法达到其满足的直接模式(或目的),从而透过其他大致上类近于原先目标的关系或活动,取得一种减弱的满足。

神经支配(神经分布)

弗洛伊德在早期著作中使用的词汇,指一定能量传达至身体的某部位,并在此部位产生运动或感觉现象。

神经支配为一生物学现象,可由精神能量转换成神经能量而产生。

审级

在动力论与拓扑论兼具的精神装置概念架构中,指各种不同的次结构,如:检禁审级(第一拓扑论),超我审级(第二拓扑论)。

本能

A) 传统上系指某一动物物种所专有的、遗传的,并且在个体间极少变异的行为模式。此种行为的进行依循一种不易受干扰的时间顺序,且似乎回应某个目的性。

B) 某些法语精神分析论者用来作为弗洛伊德词语中Trieb的翻译或对等词。然而,为了术语的一致性,Trieb一词以法文pulsion来翻译较为适当。

理智化

指一种过程,主体借此试图赋予其冲突与情绪一种论述性陈述,以便将之掌控。

该词通常从坏的一面被考量,指——特别在治疗中——看重抽象思维,忽略情感和幻想之涌现与辨认。

旨趣,或自我的旨趣

弗洛伊德在其第一欲力二元论架构下所使用的词汇,指与力比多或性欲力能量相对立的自我保存欲力能量。

内在化

A) 通常被当作內摄的同义字使用。

B) 就较特定的意义而言,某种过程借此相互主体间的关系被转化为主体内的关系(如内在化一个冲突、一个禁致等)。

诠释

A) 借分析探索、揭显主体话语与行为中的隐意。诠释发掘防御冲突的形态,最后针对所有在无意识产物中表达出的欲望。

B) 在治疗中,根据治疗方向与发展所定下的规则,传达给主体的讯息,以便使其明白该隐意。

混杂/厘清

见:混合/分离

內摄

精神分析研究所揭显的一种过程:指主体以幻想性的方式,将对象及其属性由“外部”导入“内部”。

內摄与构成其身体原型的体内化类似,然而內摄并不必然和身体界限有关(如內摄入“自我”,內摄入“自我理想”等)。

內摄与认同有紧密的关联。

内向

容格(Jung)引进的词汇,泛指力比多脱离外在对象,撤回到主体的内在世界。

弗洛伊德沿用该词,但其语用仅限于指力比多之撤回,导致对精神内部想象形成物的投资。这点与力比多撤回自我(次自恋)应有所区别。

投资

经济论概念,指以下事实:一定精神能量附着于一个或一群表象、身体的一部分、一个对象等。

隔离

在强迫“观念”型神经症上特别典型的一种防御机制。此种机制在于隔离某个思维或行为,以便打断它们与其他思维或与主体存在之其他部分的连结。

隔离有许多种程序,包括如思维过程、惯用语、仪式行为中的停顿,以及广泛而言所有可在思维或行动的时间序列上建立中断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