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阅读笔记 下的文章

一个人在工作中对待上级的态度,往往与他在潜意识中对待父亲的模式相似,所以即便是换了单位,与领导相处的模式总是一样的。

母子关系:吞噬恐惧和深情节制

他需要克制自己乱伦的欲望,这会带来一种阉割的恐惧,他需要克服自己跟母亲融为一体被吞噬掉的恐惧感,转化而发展成深深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像当初那样内驱力赤裸裸地、直白地得到满足,而是把它升华为一种深深的情感。

父女关系:伤害恐惧和深情节制

节制就是不让自己以赤裸裸的、乱伦的方式接近父亲。对女孩来讲接近父亲还有一层意思是,幻想父亲阴茎的侵入,会有一种遭受伤害的恐惧感。这些恐惧和焦虑,都是可以经过自我功能的成长而逐渐克服的。自我功能就是让我们延迟满足和有条件的满足。随着自我功能的提升,这些原始的欲望就会变成一种深深的情感。

"弑父""嫉母"以及和解

父子之间,一开始,男孩子会因为自己也长了鸡鸡而获得与父亲一样的认同感,并以有一个强大的父亲而自豪,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受保护的,也会羡慕父亲的强大,希望自己会像父亲一样的雄壮。而俄狄浦斯期内驱力的投注,使男孩对妈妈有更深、更多的情感要求,逐渐就开始出现了与父亲竞争的愿望,排斥父亲。这种内驱力如果以相对柔和的方式表达,可能是羡慕、嫉妒;如果以比较暴力和冲突的方式表达,将会是敌意和仇恨。

不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俄狄浦斯情景

克莱因将俄狄浦斯期推前至一岁。她认为婴儿的焦虑主要来自于被消灭的几近崩溃的威胁,因此婴儿企图借由分裂及投射,重新组织这些经验。婴儿将不好的经验分裂掉,并将之投射到一个外在的客体,这个被投射的客体被认为具有迫害性及危险性,会威胁到好的经验。为了保护好的经验,婴儿把好的经验投射到另一个客体上,而将该客体理想化。

克莱因将此情况成为俄狄浦斯情景(Oedious situation),而非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这种前俄狄浦斯期(一岁半到三岁)的关系特点,不同于俄狄浦斯(三到六岁)完整的三角关系。也就是说在儿童的内心世界里仍有一个三角关系雏形的存在,可是在他内心体验到的这两个部分的客体之间的联系是断裂的。

克莱因学派在儿童临床治疗中所建构的儿童发展心理的两个位态:偏执-分裂位态(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PSP)和抑郁位态(depressive position,DP)这是一前一后的两个心理发展阶段。俄狄浦斯发展阶段,孩子的内心状态就会从偏执-分裂位态逐渐发展成熟,到达抑郁位态。在抑郁位态中,小孩子就有能力看到好与坏都来自于同一个对象,从而会感到罪疚和沮丧。

正常的俄狄浦斯情节都需要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度过,然后突围而出。也就是说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必须要有的心理过程,经历过后还要走出来,不能一直深陷其中。如果一个人无法走出俄狄浦斯情结,将在其内心形成一种潜在、持续的“俄狄浦斯三角关系冲突”。

当一个人陷入冲突之中时,意味着他内心的几种力量、几种成分之间在不停地博弈,不停地抗争。如果这些冲突持续存在,不能被良好的和解,就会走不出去,离不开这个困境位置,这样就形成了持续的纠结,徘徊不前。那么他的心理能量就会在这种内心纠结冲突里被消耗掉,就不能建设性地发挥作用,使他成为莫名其妙的失败者。

内心三角关系冲突外化为与父母的矛盾

孩子通过与父母的相处,学习如何借由亲近父母而感到自己的特殊性及可爱,但又不至于太亲近,免得有被吞噬的感觉。在三角关系中,孩子通过与父母相处的经验,学着如何把握、尊重人际关系的限度,既不会觉得被排斥、被拒绝、受挫折,又不能过分亲近,失去边界而融合;同时孩子在跟父母的三角关系中学习如何容忍竞争和嫉妒,而不会觉得被竞争和嫉妒所吞没,或者怒火中烧,或用它来报复、毁灭他人。

神经症性的内心冲突:未走出的俄狄浦斯情结

神经症的人是因为内心冲突的纠缠、羁绊,把自己发挥建设性心理能力的腿绊住了。拖延和犹豫不决就成了陷入俄狄浦斯冲突之中,心理特点停留在“神经症水平”的人的特点。

一个心理素质较好,发展得比较健康的人是什么状态呢?就是“好汉做事好汉当”,干脆利索。

神经症患者通常是好人,是想做好事的,但做好事多了又怕自己吃亏,心里不平衡;让他做坏事吧,他又做不了,良心承受不了。

竞争,是俄狄浦斯三角冲突的核心主题

竞争获胜后的内疚感

竞争就要产生赢和输的结果。当你赢了的时候,你会很高兴,这是自然正常的反应。有时候在竞争中取得了胜利,超越了别人,会给自己带了一种负罪感、内疚感。

这个“内疚感”来源于和同性父母竞争中的胜出。

有内疚说明有良心,良心未泯才会有内疚感。如果一个人在这个竞争中酣畅淋漓、痛快饮血而没有任何内疚感的话,这个人很可能具有前俄狄浦斯期的特点。

高处不胜寒的女孩:赢不起的考试焦虑

有些考试焦虑的孩子有这种现象:既不想输,又不好意思赢。这是因为竞争带来的“内疚感”。这是在竞争中赢了之后经常会产生的一种现象:赢不起的考试焦虑。

竞争失败后的被动攻击:输不起的考试焦虑

竞争中失败了的结果-失去了斗志和信心。

竞争中的“退行”与“固着”

在俄狄浦斯期出现了一个冲突而难以解决,人就会一直纠结在这个地方,没办法突破。突围不了会把一个人的内驱力,就是那股心劲儿憋在这儿,出现一个心理发展趋势向下返回流动的特点。这个返回流动的趋势就叫做“退行”。退行以后会停留在哪里呢?停留在俄狄浦斯期之前某一个内驱力相对满足比较好的心理发展阶段。

满足较好阶段的那个地方叫作“固着点”。内驱力在心理发展的俄狄浦斯期受阻以后倒流,退行至内驱力满足比较好的阶段“固着”下来。一般会退行到俄狄浦斯期之前的肛欲期,甚至口欲期。在具体表现上就出现强迫症状,或者是抑郁症状。

强迫症与俄狄浦斯三角冲突密不可分

肛欲期的一个心理主题特征就是“控制与自主”,既要服从权威,接受控制,又想要自己做主。这种斗争的配对就会形成“强迫症”的特征。

从症状学层面看,人格特点属于俄狄浦斯期的,神经症性的强迫在症状层面是有“反强迫”的,就是当出现一个强迫的症状时,自己就会觉得这样强迫不必要、不应该,又主动向反过来对抗自己的强迫症状,形成一个反向的强迫症状。有反强迫就意味着他的自我功能在努力地进行调节。

人格特征表现上带有前俄狄浦斯期特点的强迫症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出现反强迫的特点不明显,而是带有“偏执”色彩的强迫,也就是说他会觉得自己强迫得有道理,有必要,不主动对强迫症状进行矫正对抗。

这里我们先说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冲突导致的神经症性强迫症,神经症性的强迫症有三种常见的典型防御方式:置换、反向形成和理智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治疗中的移情来发现置换这种机制。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冲突导致的强迫症往往都有“退行”的特点。

提升处理三角冲突的能力,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第一,是一种思路:我们在看待一个人在现实关系的具体事情冲突时,要同时体会在其内心的想象层面上这些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冲突。

第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就是我们在看待这些内在关系冲突模式是时,要保持中立。不要轻易地跟人战队,用对错来评价。

在关系冲突中的情绪变化体现出一个人驾驭这种关系冲突的能力,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心智能力水平。这就提示我们,在咨询过程中,需要去帮助这个人提升其处理内在关系冲突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面对的能力、认识的能力、包容的能力、领悟的能力、接受的能力。只有提升了这一系列的能力才能产生治疗的效果,而不仅仅是去做心理解剖。仅仅用语言的刀子把它划开,告诉他他的内心里是什么,对于治疗改变来说没有用,这样做有时候甚至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所以作为心理治疗师或者咨询师要注意,你一边要帮助来访者体会到内心的关系结构,一边还要陪伴他去逐渐发展一种整合、驾驭冲突的能力。这也是在任何治疗中的一种基本思路和态度。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甚至作为一个正在被俄狄浦斯三角冲突深深困扰的人,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借助于对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理论的解读,重新体会和理解自己的内在心理模式,并主动作出积极地调整,而不是盲目地沉浸在自己的模式里,与人缠斗,其实都是在与自己内心的幻想在斗。

医生不能太急切地为了满足自己想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的好奇心,去催他,去推他。

结合临床强迫症病人的做事特点:左右摇摆,来回冲突,自相矛盾而无法决断。

俄狄浦斯概念的三大内涵

弗洛伊德从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故事中引申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用以揭示一个人内心冲突的模型,其特点是在人际关系的竞争、超越中会产生内疚、遭受报复的恐惧。俄狄浦斯情结又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俄狄浦斯三角关系、心理性别身份认同。

俄狄浦斯三角强调“三角关系”,是从这个概念的人际关系结构的角度来探讨的。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三个角分别是孩子、爸爸、妈妈。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连结组成了三角形的三条边。俄狄浦斯三角关系又分为:完整的三角关系和不完整的三角关系。完整的三角关系意味着三条边,或者说这三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完整的;不完整的三角关系是指在这三种关系中,某一条边的连结是不牢靠的。若以孩子为中心,那么,孩子跟他的爸爸、跟他的妈妈,这两条边分别都是牢靠的,因为爸爸妈妈都是他最亲的人。那么,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他的爸爸妈妈又是什么关系呢?如果孩子对内在关系的识别、感受、确认的能力不够,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在他的完整认识上可能就是断裂的、残损的、不完整的,那就会导致这个三角关系不完整。

俄狄浦斯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在心理上对自己性别身份的充分认同。一个人的生理性别身份是由出生时的器官特点决定的,但是他/她在心理上对自我性别身份的确认,是在经历了俄狄浦斯情结的成功处理之后才决定下来的。

丧父之痛的气势:弗洛伊德提出俄狄浦斯情结

他的研究方法,首先是对于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口误,或者笔误这些失误进行分析。他提出恰恰是这些失误可能反映出我们自己未曾察觉到的存在于潜意识里的那些内容,失误就是“它们一不小心露出了马脚”。然后,用分析“失误”这样的研究方法犹如守株待兔,大海捞针,只能被动地等在那里发现他人的失误。可能如果遇上一个稍微机智一些的病人,逮住其失误、笔误的机会就会很少,研究效率就会很低,

另一种方式就是借助于催眠的技巧,引导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说话,叫“自由联想“。运用”自由联想“的治疗方法,可以使病人无所顾忌地、滔滔不绝地讲话,而医生有办法、有技巧地跟随记录整理,提取并探究其潜意识的内容,然而,尝试后发现,这也是一个个人化程度要求很高的办法,因为种种原因不配合的也大有人在。故而,”自由联想“也不容易被推广使用。

之后,弗洛伊德又发现了一个更好的探究潜意识的方式,即研究梦。

潜意识中的关系冲突: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即在潜意识里情感未能梳理通畅的症结。

如何处理好这个三角关系内部愿望、需要、竞争、团结的矛盾冲突,就是俄狄浦斯的核心内容。而另一部分内涵是:俄狄浦斯情结的第二个价值或者意义,即一个人经过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心斗争过程,他要完成自己心理上的性别身份认同,从心理上确认自己是男是女。

这种俄狄浦斯情结的现象会突出发生在儿童心理成长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大概在三到六岁,这个阶段被命名为“心理成长的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情结涵盖了我们内心情感关系中众多复杂的关系冲突,比如说人人心里存在的爱和恨、好和坏、欲望与诱惑、安全与迫害、攻击性与遭报复、胜利感和内疚感、亲密感与分离等等配对的矛盾关系特征。

这些内心经验所感受到的复杂的矛盾配对关系,都可能被投射在一个孩子与父亲和母亲的三角关系中。我们可以借助于孩子投射在三角关系中的那些象征内容来探讨人类内心复杂的情感经验。

俄狄浦斯三角关系

俄狄浦斯三角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意味着一个人进入到成熟的俄狄浦斯期的反应,孩子能接受父母是夫妻俩,是一对);一种是不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早期,前俄狄浦斯阶段,在心理上不能感受到父母是一对,或者认为父母是两个没有关系的人)。一个成熟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能解释一个人内心的孩子、父亲、母亲三个人形成的关系,也可以解释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渴望、抑制、欲罢不能、爱恨交织等等。而在复杂感觉中找到平衡点是此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在这个三角关系中,如男孩对母亲,又渴望,又要节制欲望;对父亲,既攻击又排斥,同时还害怕受到严厉的惩罚和报复。阉割焦虑就此激起,继而还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

当然,女孩在这个心理阶段的反应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角色对调了一下:她表现出的是排斥妈妈,而本能地爱爸爸、亲爸爸,更有甚者,会希望取代妈妈而“嫁给爸爸”,当然,同样,妈妈在这其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理解、接受、接纳,女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发展。

前言

愿登俄狄浦斯之巅,让中国人的冲突不再无解

每一种文化,或者语言背景下的人,要学习而研究精神分析,就必须面临自己文化和语言的俄狄浦斯情结,它犹如一座雄伟的山峰,矗立在精神分析学术之路上,既是弗洛伊德树立的概念之山,也是需要后者学习去体验、超越的潜意识心理之山。

作为俄狄浦斯情结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狄浦斯三角着重从人际关系结构的角度对这个概念进行探讨。如果把精神分析理论以关系的发展为轴线展开,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从“三角关系”阶段,逐渐演进到“无我关系”阶段的过程。

弗洛伊德在最初建立精神分析理论时,主要是从内在的心理结构模型来理解内心的冲突。“俄狄浦斯情结”是其中的重要主题,探讨的是关于“孩子——父亲——母亲”之间的关系冲突,这个时期可视为精神分析理论的三角关系阶段,也称之为经典精神分析阶段。

随着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发展,精神分析学家看到了在前俄狄浦斯期中,母亲角色的重要性,由此提出了以“孩子——妈妈”关系质量为核心的客体关系理论。此阶段可以看作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二元关系阶段,也称为客体关系理论阶段。

当代精神分析学家发现,一个人的自尊感、自我充实感、自我一致感、价值感等对自己的心态是影响巨大的,重点关注到自恋的主题(包括健康的与病理性的自恋)。从“自体——自体客体”的关系角度来解释自体感。此阶段被看成是精神分析的一元关系阶段,也叫自体心理学阶段。

受佛学思想的启发,精神分析学家发现提高放下对自我概念执着的能力,是一个人获得内心宁静,解除内心冲突的重要途径,由此出现了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intersubjectivity)的理论阶段,也可以看作是“无我”的关系阶段。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最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了解俄狄浦斯,是了解精神分析心理学,以及了解人性的一个非常核心的途径。经过一百多年的心理学发展,对俄狄浦斯情结的本质,人们的认识已经有了一些更新,甚至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其重要性却依旧是无可置疑的,

早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关注点,往往更多在性上。

但是,仅仅从性的方面去理解俄狄浦斯情结,还是不够深入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心,与其说是以性为中心,不如说是一个关系问题。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一个人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三角关系,对自己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在三岁到六岁左右,叫俄狄浦斯前期,这个年龄阶段是人学习如何理解和处理关系的阶段,这个阶段发展得不好,就会产生性格中的一个隐患,并影响其成年后的心态,造成很多问题。

并不是有三个人(或更多)就会有三角关系,因为那时候,他会觉得所有人都围绕着自己,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但他不知道别人之间也有和自己无关的关系。

到了三岁左右,他突然意识到,父母之间有些事情,是和作为孩子的自己无关的。这让他意识到自己并非是家里的“绝对中心”。性之所以重要,在我个人的理解,也许就是因为父母的性关系,是第一种让孩子意识到父母之间有事瞒着自己的关系。孩子受到的最大冲击在于“你们有事瞒着我”,也意味着“我不是中心”以及“我不能掌控一切”,这对孩子的内心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一个人要想改善当下的心理模式,最重要的是看清儿时的俄狄浦斯三角关系对自己的影响。

好在人类的智力已经进化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程度:建立简单的模型,去理解复杂的对象。现代物理学甚至认为,如果没有模型,复杂的对象就根本不存在。透过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天机。

在具体讨论作为模型的俄狄浦斯情结之前,我们需要铺垫一点东西。就是什么是精神分析的态度。态度即预设立场,精神分析的态度是指,在我们理解所有的精神现象时,都必须深入到潜意识层面。这个态度,对于读懂张天布这本书,也尤为重要。

首先,三角关系是一个完美的“设计”,它为一个人类的新个体配备了足以成长得健康的外在关系环境。从受精卵到胎儿到出生之后一个月的新生儿,他们是某种意义上真正的“独立个体”,因为身处原始自恋,还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关系。之后开始有跟母亲的二元关系,然后意识到父亲的存在,进入到三角关系。从一到三,看起来是两个数量级,但在精神规模的扩大上,却可能远远不止如此,老子对此的评论说:三生万物。

三角模型在此的意义是均衡,意思是在家庭关系中,父母的力量要基本一样强大,否则均势破坏,孩子作为第三方的存在也会被削弱,各种病理性的情形就会滋生。在此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模型的衍生立场:反对男尊女卑或女尊男卑反对男主外女主内(影响家庭小环境的均衡),以及反对任何关系中(爱情中也许除外)的排他性(比如狭隘民族主义者对非我族类的排斥),等等。

其次,关于自我限定。俄狄浦斯冲突的本质是:停留还是超越。这有两个关卡。一是从二到三被阻隔,最近中国心理学界讨论很多的父亲缺席的问题,就跟这有关,二是囿于小的三角关系,无法“三生万物”,沉溺“三原色”而拒绝花花世界的万紫千红——这是俄狄浦斯情节最原初的含义。这一切都是因为,潜意识幻想层面的远走高飞,都意味着弑父娶母,都要被严惩。

弗洛伊德在其1914年论文《论自恋》以及之后关于本能的数篇论文中系统化了“(情感)投注”及其差异,投注指的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情感关注的强度。

最初,弗洛伊德试图使用这个理论去解释精神病和其他心智紊乱的区别,他认为精神病中包含了投注的撤回——亦即精神病患者不会将太多能量指向他人。我们今天则会认为是共情和新人能力没有发展。以自体导向为基础的现实判断会蒙蔽精神病患者对于保持性环境的感受。弗洛伊德也第一个认识到,精神病患者在将兴趣从他人身上撤回并无法检验现实后,可能会使用“重构现实”的机制。

弗洛伊德就“性格”这个概念曾有过挣扎。在《力比多类型》(1932)这篇论文中,他审视了自恋、情欲和冲动类型的性格表现及其不同组合。自恋性的人撤回投注更多,更关注自身。情欲性的人更关注他人。强迫性的人则以防御为基础。

哈特曼对于客体关系理论做出了几个重要贡献,包括:

  1. 心智中形成的对自体和他者的概念受到整合功能的高度影响。
  2. 功能如整合功能、抽象功能以及现实检验功能不同于自体意向,它们也不是防御机制。

使用这些功能的能力被纳入个人看待自己的方式中,但是你怎么看自己也包含了其他由整合功能记住并整合起来的感知觉。客体(通常是其他人)意向也同样如此。

雅各布森(Jacobson,1964)在40和50年代澄清了人类不止仅由驱力和防御机制组成。驱力活动(佛洛依德将其描述为指向他人的欲求)其实也受到生命中对与其他人关系的感知和记忆的影响。这些记忆以对自身和对他人的心智意向(自体和客体表征)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之中(使用现在的理念理解的话)。雅各布森收到哈特曼的影响,后者认为,整合、现实检验、言语、抽象、观察自我等自我功能被包含在自体意向中。但他们不等于自体意向。

在不同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儿童对于他们的父母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愿望、不同的感知以及愉快和不愉快的不同关系体验。儿童就和父母的关系形成不同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在一段时间内慢慢被整合起来。这样,儿童也就发展起来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父母是谁的概念。

此外,客体意象亦即任何情感投注对象(对你重要的人)的意象都包含了爱、恨超我功能运作、自我功能运作以及相互依附的能力等组成部分——所有这些部分都得到了概念化。

马勒大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她长期研究精神病性、自闭型和“平均可预期”的儿童,并得以确定婴幼儿整合自体和他者感知能力的发展路径(从出生到3至3岁半)。这些能力的发展经历不同阶段,最终才能获得稳定、有组织、区分开的“我”和“你”的改变:即在法语中,对比融合“我”、“你”概念所说的非融合的“我”和“你”。换言之,这里的“我”和“你”有了区分,得以理解,逐步稳固并施以投注(Mahler,1968;Mahler et al., 1975)。

马勒划分的第一个阶段是正常自闭阶段(0-3个月),其后很快进入共生阶段(3-5个月)。这种母婴之间正常的共生状态最终在分离——个体化阶段被部分放弃。分离——个体化阶段覆盖几年时间:(1)孵化期(5-12个月),(2)实践期(12-16个月),(3)和解期(16-25个月)以及(4)不稳定的自体和客体恒常性(25-36个月)。最终,儿童能够逐渐发展处稳定的“我是我,你是你”的感受:稳定的自体恒常性、稳定的客体恒常性(36个月之后,但也可能伴随偶尔退行)。养过孩子或治疗孩子的人应该知道,这些阶段具体到每个儿童身上差异很大,即使他们都属于正常发展的儿童。

布洛斯在60年代和70年代期间以类似的方式重新建够了对青少年时期的理解。青少年同样也会经历一个孵化、实践以及和解达成最终自体和客体恒常性的过程。在青少年时期,自体更进一步发展,此时还包括了职业、各种能力以及各种价值观(超我更为整合)的概念。青少年晚期以及成年早期,一个人身上发生很多事才能最终建立起自体意象。

阿克塔描述了某些特定人格障碍的人所使用的疏远防御。在《断裂的结构》(Akhtar,1992b)和《当身体开口时:运动性线索的心理含义》(1992a)两本书中,他用了相当篇幅综述了弗洛伊德、哈特曼、雅各布森、马勒和克莱默(1979)等人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