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阅读笔记 下的文章

全世界大多是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主流都是男权文化,因此在现实生活与历史文化的代际传承中,所表现出的社会文化冲突模式,自然也会带着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的特征。男权文化是父系社会结构模式的主流,我们生活在这种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中,必然会在代际的传承间表现出俄狄浦斯冲突,代际之间的冲突自然而然地也会带着俄狄浦斯三角的特点,因为上辈人的文化态度往往代表着父亲的形象。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讲,与父亲的关系往往是潜意识竞争、排斥的关系;对女孩子来讲,与父亲的关系是潜意识想亲近、爱慕的关系。不管是竞争、排斥,还是亲近、爱慕,在关系中都有冲突。比如在竞争中害怕遭受惩罚、报复,而亲近、爱慕里也会包含着乱伦的恐惧。

文化的心理意义

从心理意义上来看待文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是一种集体超我。它可以作为集体达成共识的、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一个规则、习惯、默契,这是文化具有的集体超我的功能。
  2. 文化是一种集体的心理防御机制。我们生活中的困境可能借助文化的习俗,以约定俗成的方式缓解处理,使矛盾得以化解,这是文化的另一种功能-心理防御功能。
  3. 文化是心理认同的模板。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先辈集体创造、建构并积累形成的,每一代人在文化建构的过程中都会对身处的文化赋予自己的理解,加入自己的需要。

我们都生活在某一种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所处的原生文化有最初的认同,但随着我们对世界的体会、观察、思考,同样会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反思,提出变革和要求。中华原生文化经历过几次重大的断层、杂交和重生。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宋朝之后元朝掌权、明之后清朝入关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华夏原生文化的延续性遭到冲击,并发生杂交整合。这样对原生文化的认同就变得艰难曲折。文化是先人经过的历史,对文化传统的态度也体现了我们对祖先的态度及内心深处跟祖先的关系。文化也是今人正在生活的状态,我们就在文化的鲜活流动中存在,既是先人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当下文化的创造者。

儒家文化解决俄狄浦斯冲突的策略是建立一套完整的伦理规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从四德,就是给每个角色一个规范的序列位置,以此使得社会的稳定性加强,内在心理冲突借助于伦常的规则得到维护和梳理。儒家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够形成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并广为认可、传播和践行,一定有其优秀性。但这是在农耕文明中发展出来的优秀文化,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或一成不变地居于领先地位。

新文化运动现象的心理意义-文化犹如令人失望的父亲

他们(西方列强)没有认同中国文化中“和为贵”的这些准则,而是奉行“强者出头”。而我们的祖先原先教育我们的,引以为豪的诸如“克己复礼”这些品质,显然变成了自我压抑克制、谦让自责的心理根源,并在人格上形成了固步自封、保守自满、不敢进取、不愿创新、不许张扬的特征。这样的特点在群体社会行为活动中,造成的结果是不能积极进取地开发生产力,导致生产力发展滞后。所谓的“小农意识”,指的就是这样一种保守心态。

在社会动荡危机、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都在努力探索落后的根源,不但从科技、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上,还从国家的治理体制、权力结构的因素上反思,也从文化心理上反思。

这样的现象的心理意义就好像是对祖辈的强烈失望而发出的抱怨和愤怒,因为先辈留下的传统犹如我们文化心理上的父亲。

在客体关系的模式里,从自我的主体角度看,失望本来仅仅属于一个人自体的体验,但个体需要把这种内在的经验投射表达在与现实的客体关系中,认为是现实客体的反应激起自己主体这样的反应,使主体体验到满足、失望、兴奋、郁闷等等不同的感受。主体既然认为这些失望、愤怒、屈辱的情感来自客体,当然就要把这些失望、愤怒、不满投射给客体,就会给祖宗找事,给文化找茬,控诉它。

我们之所以会痛快淋漓地欣赏那些走极端的艺术化情感表达模式,是因为我们一般情况下都做不到那么“二杆子”,但是我们潜意识里也有这样的冲动需要。

文化身份的危机与心理认同的重构

随着工业文明和城镇化发展起来以后,人们开始流动起来,社会结构变了,居住环境变了,旧的人情世故不起作用了,新的伦常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这样问题就来了,社会人际关系失去了通约的准则,就会出现诚信缺失,荣辱观念混乱,等等,这就是在社会结构背景变化下发生的难以避免的阶段性现象。在浮躁的功利主义和贪婪的消费主义理念驱动下,那些原始的、自大的、理想化的需要加倍膨胀,对现实人际边界的模糊,对父辈的失望就会增多,对传统、对祖宗就会失敬,不敬祖、不守徳、不尊约,一切都变得不在乎、无所谓了。甚至对文化本身也采用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让文化屈服于利益。

人与人之间这种较劲儿的过程就是内驱力寻找认同客体的过程。

跨文化环境的心理冲突

跨文化适应的危机过度问题

  1. 我们现在面临的,需要认真考虑的是文化身份危机与和解的问题。文化的认同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文化习俗在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中也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2. 不论在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阶段,各个阶段都在演绎着冲突的话题,都要面对超越父亲的冲突。在个体的发展上,超越父亲的方式是成为自己而不是杀死父亲。从文化上讲,是在文化变革中探讨如何延续、发展和超越前人的文化。如果一个人认为父亲的存在或者父亲或者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妨碍,那就是他自恋的障碍,可能在心理上他没有跟父亲分离,他以为自己只能走父亲一样的道路,成为父亲复印的人生。

我们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像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一样,需要去继承也需要去弘扬、发展。文化创新不等于扬弃祖宗,看不顺眼就都不要了,那也不对。

正因为在解决文化冲突时缺乏理论上的持支持,造成了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内心在文化心理认同上的反复动荡。

如果我们与祖先的文化有如此强烈的冲突、暴力冲动或者无节制的反抗,自我作践的话,那可能是因为存在于我们自己内心人格结构中不同部分整合不全,相互不协调。我们内心的迫害性焦虑,让我们感到如果不继承、不尊重先人,就好像有点对不住他们,类似于内疚感,若要继承又觉得自己太压抑、太委屈、不自由、被束缚。其实这种冲突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不同成分在打架,不是祖先留下来坑害我们的。我们的社会文化要走出创新发展的路,不是靠一味地改造、颠覆和否定,而是要在保留、巩固和学习前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延伸。我们需要尊重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能够面对现实去理解和反省文化中虚弱的、创伤的,甚至是丑恶的一面。

故乡的风貌可以成为内心的稳定客体,满足乡愁

我们拼命地、贪得无厌地买房子,发疯似的盖起丛林一样的房子,这可能是大家潜意识的合谋。当大家面对祖宗的城池、房屋、街道,内心升起的不是欣赏、敬仰、自豪和感恩,而是委屈、失望,甚至自叹命薄福浅,感觉破落、寒酸、自卑、自叹。觉得这些“破旧”的“遗物”,是祖先辱没、辜负了自己,抱怨先人无能而让自己受了委屈。这样,大家就会对祖先失去敬意,不珍惜他们创造的东西,甚至总是幻想自己可以创造最高大的、无人可比的建筑奇迹。从心理意义上看,这也是一个未完成的俄狄浦斯冲突,是不认同先辈文化的结果。

文学和艺术表达的故事内容就是某种社会的集体潜意识,也是人们内心状态的一种写照,把它作为一个故事写出来,反映了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如何处理内心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的态度。

故事,是个人内心三角关系的外化: 作者内心的三角关系是什么样的,就会在故事里把这个人物塑造成什么样的性格形象。

造反者、统治者和权力宝座的三角关系: 统治者和造反者都在争夺权力宝座。权力宝座实际上就像三角关系里的妈妈;统治者是既得利益者,已经跟权力结盟了,形同“夫妻”;造反者是后来出现的,就像儿子。这样就会出现统治者和造反者内在心理上、心劲儿上的博弈,也体现了各自的心理、性格力量的较量。

宋江是纠缠在俄狄浦斯情结中的人 他上了梁山做了头领,又在反复思量怎么招安,认为诏安是给大家谋一个好的前程。所以读者眼见他做事总是矛盾来犹豫去的。这种性格特征有点像强迫症。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释之一就是处在三角关系的俄狄浦斯冲突中没有顺利渡过,纠缠在冲突之中,导致内驱力不能得到满足而退行到前俄狄浦斯期,固着在相对满足较好的肛欲期,形成与权威之间的对抗,表现为控制与服从的冲突特点。所以宋江是一个沉溺在三角关系冲突中的人,心理状态并没有完全从俄狄浦斯情结中突围出来。他一方面想造反,另一方面又想招安。他不能做一个清晰的决定,既不能独立,又不能离开,一直纠缠在三角关系中。

用俄狄浦斯三角评估水浒人物性格

  • "怂管":李逵性格中的偏执分裂 李逵的性格特征属于前俄狄浦斯期不完整的三角关系特征。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对待三角关系中的另外两个人时是一种断裂的态度,就是把好全部投在一个人身上,把坏全部投在另一个人身上。如果一个人成年后还具有这样爱憎分明、任性冲动的特征,就表明他存在人格障碍。李逵的防御机制是情感分裂,具有对待客体爱恨不能整合的分裂特点,做事待人态度鲜明并且执着。
  • “不懂”:武松性格中纯洁美好的理想化自恋 这是一个典型的完美英雄形象,很让人喜爱。武松是很多儿童、青少年心目中理想的、纯洁的英雄。他的性格表现出的几个特点,都是一个自恋的人所需要的、完美的理想化自我状态。尤其对儿童、青少年来讲,这个自我理想化完美的形象非常重要,他会成为自我认同的良好榜样。

    • "不敢":林冲的性格是精神遭到阉割后的怯懦 林冲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性格特征,是被彻底阉割的性无能者的形象,也代表了被文化和社会规则彻底奴化了的人物形象。他是走投无路时被逼上梁山的,而不是自觉自愿地选择上山的。所以林冲是典型地被逼上梁山。在大多数情况下,他的人格状态是彻底的服从者、彻底被奴化的人、彻底被阉割的性无能着。
    • “不怕”:鲁智深性格独立、善恶分明、分寸得当 鲁智深是一位性格鲜明的英雄,是保持自我独立的人格特征,成功度过俄狄浦斯期冲突的成熟性格。他的自我边界明确,做事态度坚定,行为果断有力,同时具有妥协让步,处事讲究分寸、策略的特点。

“不近女色”:水浒英雄无法面对内心的性意识 我们看到的是整个水泊梁山、整本《水浒传》所构建的群体英雄形象的底色是无法面对内心被唤起的性意识、性冲动、性感受。这群英雄好汉,从这一点上讲是多么的可悲可叹,而这份尴尬,何尝不是中国几千年来男性的悲哀和不幸啊!

“红颜祸水”:《水浒传》无法处理的与女性相关的内心冲突 我们看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好汉英雄的定义是:他们需要保持纯洁,而性会让一个人受到诱惑,会让一个纯洁完美的英雄被玷污。所以性是危险的、可怕的、不应该有的,只有跟哥儿们在一起打打杀杀、吃吃喝喝,才是纯粹的、安全的。这表现出整个好汉群体处在前俄狄浦斯期,一种与性别没有分化的自体客体共生状态,大家相处像是孪生的关系。因为很难建立一种完整的,与活色生香的性成熟女人轻松相处的方式,让自己成为既有英雄的豪侠气概,又有儿女情长的温暖可亲形象,于是作者只能把女人的形象分开,角色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女人味的,和男人一样粗野的;还有一类是有女人味的,会让他们受到诱惑的。这说明在那个时代文化背景下,作者,还有大多数人是不能处理内心冲突,不能理直气壮地接纳正常的、有性成熟内涵的异性客体。更多时候用二元关系的方式相处两人关系比较容易,和母亲般的女人或者去性化的女人相处都比较容易。这些人像自己一样,或者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一部分,退行到共生状态。

“样板戏”里也在回避“性别关系”的话题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并不是说人们心理发展都停滞在了前俄狄浦斯期。没有性的萌动、欲望、冲突,而是说在当年的社会氛围、背景下,是不提倡、不赞颂、不宣传,也不让人们触碰和意识到与性相关的内在心理感受的情景。所以在故事中就不能设置这种故事情景,这样的情景也不会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感触。说明那个年代是相对比较保守、苛刻的,人们在看待人际关系时处在“阶级斗争的目光”之下,“亲不亲,阶级分”,人们如果是一个阶级的人,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就是亲人。如果不在一个阶级阵营里,就是“敌人”。所以在那个年代人们之间的“阶级斗争意识”很强,这个“意识”是指一个人的内心,需要对人,即客体,有黑白好坏截然不同的态度,不能有模糊地带,不能动摇。这样我们就在文艺作品中看到,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显得比较简单明确,要么是敌人,要么是自己人。同志间可以亲密无间,这种亲密无间也不会犯任何错误,你我形同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形同母子关系。

那个年代拍出来的电影也很有意思,怎么体现漂亮女人的故事情节呢?如果有漂亮女人出现,往往这个女人都是女特务。漂亮性感的女人会唤起人们的性兴奋,这是可怕的,会让人犯错误的。但是又不能不让她出场,那就给她一个令人恐惧的女特务角色。潜台词是:美女的漂亮是吸引你的利器,漂亮背后就是要你命的陷阱,你不想死就小心点。

社会群体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发展阶段,也存在一个类似个体心理发展水平阶段不同的情景。有些时期社会群体可以有比较充分的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的表达,有些时期是不允许、不能够的,是前俄狄浦斯期两人关系的阶段。

社会发展是一种波动的状态,有些阶段,人们对性的态度不严肃、不认真;有些阶段却过于苛责、刻板。近几十年,在性的态度上,似乎又变得宽容,甚至放纵。而人的内驱力不只是让其恣意泛滥,在健康发展的趋势上是需要被去性化、被升华、被自我功能节制的。内驱力既不能被压抑、否定、歪曲,也不能荒淫、糜烂、肆意横流。在对待性的态度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是一个起伏波动的过程,值得我们个体和群体深思。

我们学习精神分析,并不是让内驱力变得肆无忌惮,而是需要接纳、肯定、欣赏、爱惜,同时对自己本能的部分基于保护、节制、妥协的处理。

女孩在俄狄浦斯期会发展出一个与父亲的情结及与母亲的竞争,这样她要经受与自己的俄狄浦斯期之前的客体关系经验感受模式的冲突。因此,虽然都经历了三角关系的冲突,但是女性的俄狄浦斯情结阶段的发展相较于男性要稍显曲折、复杂一些。

图3 女性俄狄浦斯情结
女性俄狄浦斯情结性的含义内驱力、生命力为主线
^^^^欲望为表现
^^^^阳具为象征幻想的心理力量
^^^^^^阴茎器官
^^前俄期4岁前母女共生
^^^^阳具幻想
^^^^满足妈妈的需要替妈妈出头
^^孤独期发现没有阳具
^^^^幻想阳具缺失
^^^^被剥夺、耻辱、自卑
^^^^自弃羡慕男孩期望兄弟出息
^^^^^^^^为娘家操心
^^^^怨恨、轻视母亲
^^俄狄浦斯期性欲化表现欲求父亲成为父亲的阳具
^^^^^^被父亲的阳具占有乱伦幻想为父亲坐妾
^^^^^^雄性姿态女汉子,不服男
^^^^认同父亲与父抗争,排斥,挑剔矫情
^^^^^^内心被父占据,不能恋爱高冷美女
^^^^认同母亲女性魅力妩媚,漂亮
^^^^^^诱惑父亲狐狸精
^^突围期去性化表现小女孩变女人
^^^^驱力放弃父亲,找其他男人
^^^^放弃阳具的幻想
^^^^接纳自己是个女人阴道
^^^^ 乳房
^^^^ 子宫

内驱力概念体系中性的含义

内驱力概念体系中关于性有以下几层含义:

  1. 生命张力: 就是生命代谢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个体内在的一种蓬勃的驱动力。
  2. 欲望: 从心理意义上体会和理解性,它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对异性的交媾需要,性的含义里有一种内在的、情绪的、情感的、欲望的需要,要看到在心理意义上欲望的含义、欲望的表现。
  3. 满足的器官和对象: 谈到性的时候,必然要谈到一些一些与性的或者叫内驱力的满足相关联的一些躯体部位。在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理论上就出现了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等等的概念。

女性俄狄浦斯期四阶段

初始阶段

女孩在初始俄狄浦斯萌动期,她的内驱力在象征层面也用阳具来代表。这时候阳具既有自己可操控的性心理能力的幻想,也有一个对世界其他的客体发生影响的幻想,也就是说跟客体之间发生心理能量博弈、互动影响的幻想需要借助某个“家伙”来表达。阳具幻想代表了一种自己的自大、自己的全能。初始进入俄狄浦斯阶段的女孩和母亲尚处于一定程度的共生阶段。在女孩的幻想中,她可以用自己幻想的阳具的强大来满足妈妈的需要,她跟妈妈之间有性欲化的关系。这个性欲化不仅仅是指在性器官上的性欲化,还包括爱和拥有、情感满足和欲望要求、身体舒服感的获得等等,能带来身心愉悦和兴奋的关系就是一种性欲化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孩子幻想中是她自己满足了妈妈的需要,这样使得母女的共生就变得非常紧密。如果一个女孩子与妈妈之间有非常强的黏附,或者是妈妈对女孩子有很强的情感黏附需要的话,假如刚好遇到夫妻关系不好,妈妈有时候可能会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倾注在女儿身上,然后把女儿变成像自己的一部分一样。她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都是借助于女儿来满足的。

临床上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女儿替妈妈出头。这样的家庭关系前提是夫妻不睦,导致女儿与妈妈非常认同、亲密、一致,女儿可能会在母亲面前抱怨父亲、指责父亲,甚至排斥父亲,等等,等于说她经常会替母亲出面解决问题,甚至父母吵架她也跟着掺和。本来夫妻间的吵架、不合、矛盾应该是孩子的父母来解决的,但是因为这时候孩子幻想着她是需要满足妈妈需要的,所以她就会挺身而出,替妈妈出头。如此一来,这个家庭就会变得混战一团。有临床经验的咨询师会发现,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成长起来的女孩,以后的婚姻生活是很困难的,因为她不太容易发展出一种与异性健康的关系模式经验。

正常的心理发展中,这个时期的特点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毕竟孩子是要长大的。

孤独阶段

当孩子继续成长,她就会慢慢地远离妈妈,就会独立地观察世界、观察他人。这时候女孩子就会有一个新的发现,自己跟男孩长得不一样,人家有鸡鸡,自己却没有。没有鸡鸡的发现对于女孩原来以为自己是有阳具的幻想是个巨大的挫折。因为阳具的象征就是强大的、能干的、有力的,能够保护自己和妈妈的自体客体。女孩就会疑惑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我缺这个东西,我压根就没有过。女孩阳具的缺失和男孩是不一样的,男孩一开始是有鸡鸡的,他发现有鸡鸡的时候是很骄傲的。因为俄狄浦斯期到来,会带来一个叫做阉割的焦虑,他害怕被人拿掉。但是女孩压根就没有,人家有,自己没有,这明显是比别人缺点什么东西,这种缺失就会给她带来一种被剥夺的感觉,带来一种不完整的缺失感,甚至带来一种自卑的感觉。如果这样的缺失感一直存在,就意味着这个人的心理世界还停留在俄狄浦斯期。

在孤独阶段,女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幻想自己有阳具的行为。这些幻想最终都会在现实面前失败。她在一个时期内陷入自卑和困惑,有些女孩可能由此就会对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成长、将来的成就、人生的方向和社会地位的追求等等产生一种失望或放弃的态度,就会出现所谓的女人不如男人、我不跟男人争、这世界是男人的世界等观念。

女孩子这样的自弃在一个家庭内部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对自己兄弟的期待、照顾、呵护、倍加付出,为娘家的事情特别操心。
孤独期是成长的动态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一个女孩的心理发展保留孤独期的特征,在她成年时期的家庭关系中、在兄弟姐妹之间,可能会出现习惯性地主动放弃自己的需求,主动地指望自己的兄弟,帮助他们成功,牺牲自己的发展机会等这些现象。而到了一定的年岁,她就会很委屈、很痛苦。

但是一般的发展过程中,孩子不会继续停留在这一阶段,她会从开始幻想自己是有阳具的、是无所不能、是满足妈妈的,到开始发现自己是缺乏阳具的,然后开始产生缺失感,然后产生怨恨,进而她会进入下一个时期-俄狄浦斯期性欲化阶段。

性欲化阶段

俄狄浦斯期性欲化阶段的特征表现是内驱力的需求一方面朝向父亲,向父亲认同,另一方面同时也要认同母亲。

内驱力朝向父亲的时候,她就会幻想着满足父亲的需要,成为他的宝贝,就是幻想着她能够成为父亲的阳具。显然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这个幻想是不能满足的。既然她不能成为另父亲满足的阳具,那么她是否可以拥有父亲的阳具,或者说被父亲的阳具所拥有,这就会出现所谓的占有父亲的乱伦幻想。这种乱伦的幻想对于那么小的孩子来说最初还没有乱伦的含义,它的含义更多的是就是她要拥有父亲,就会出现想跟爸爸结婚的念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显然这种要求不可能持续地以直白的方式呈现,后来就会慢慢地被压抑下去,要跟爸爸结婚的想法被乱伦的羞耻和恐惧压抑掉。但是这些欲望会一直潜藏在潜意识里,在以后的神经症发作阶段会若隐若现地浮现出来。比如说有些神经症的人,他们在做梦的时候会出现乱伦的梦。这些令人羞耻的内容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下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但是在梦境中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

在性欲化阶段,当女孩的内驱力在寻求父亲的过程中,她就会把父亲的一些心理特征内化为自己所有。所以有很多女孩在手势、姿态、语气等等方面,会不自觉地有一些男性的神情。这些可能是她们在自觉地模仿父亲,也就是认同了父亲的特征。当有些女孩比较多地认同了父亲的心理特征时,就可能有一股男性的豪气,这个女孩可能经常会表现出不服输、不服气、不服男人,巾帼不让须眉,甚至有时候偏偏要展示出一种“我不是女人”“我不比男人差”的豪气。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女孩会有女汉子气。

当女孩的内驱力指向父亲时,在跟父亲相处的关系上就会有一个“是否恰当”的分寸问题。如果她比较多地认同了父亲,这时候她在心理特点上就会有一点儿像男孩儿;反之,如果没有比较好地认同父亲,她可能会跟爸爸对着干,或者变得特别矫情、挑剔,甚至特别好斗。

如果女孩内心画面被父亲的形象过多地占据,她的心里只有父亲,没有别人,别人是进不来的。这就形成一个问题:这孩子永远是她父亲的好女儿,在她的眼里父亲永远是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最完美的男人,别人是无法代替的;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很难找到异性的恋爱对象,很可能会造成一种冷美人的现象。如果一个女孩长得很漂亮,身材也很好,看起来女性特征发育都很好,但是她对一般的男人不太感兴趣,这有可能是因为她内心谁都看不上,别人都难以取代那个完美的父亲。

俄狄浦斯期性欲化阶段特征表现的另一方面是内驱力要认同母亲:她会看到母亲作为成熟女人的形象和魅力,将作为她的一个榜样、一个模范,即她会看到母亲是如何成为一个对父亲有魅力的人,进而学会建立与男人的联结。如果发展得比较恰当,她身上会更多地继承和认同母亲的妩媚、漂亮、婉约等等女人味。

但是有时候不一定能遇到成熟的榜样,无法引导、帮助孩子向成熟的去性化过渡,就可能使得内驱力的发展停止在性欲化阶段的需要特征上,从榜样那里学来的仅仅是一种诱惑男人的能力,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狐狸精”现象。狐狸精是既要有女人的外貌特征,但是同时还要有发自内在透出的性诱惑力。这种有着诱惑性女性魅力角色特点的人,意味着她具有俄狄浦斯期性欲化阶段的性格特征。

一般人都不可能停留在俄狄浦斯期性欲化表现的阶段,因为它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俄狄浦斯状态。所以说“狐狸精”也不是好当的,“狐狸精”的能力是装不出来的,一个已经发展到了去性化阶段的人不是说学就能学成个“狐狸精”的。

一个成熟的俄狄浦斯情结,最后是要从俄狄浦斯情结中突围,进入去性化阶段。

去性化阶段

突围俄狄浦斯期是通过去性化的过程完成的,这个过程借助于一个比较成熟的客体认同来完成。欲望的需要从赤裸裸的即刻满足转变为含蓄、深情的满足,就体现出一个人自我功能的发展。当心理结构中的自我功能提升的时候,个体对欲望的满足就不是以初级思维方式-即刻满足的方式,而是加以修饰之后,延迟满足的方式。她会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第一,她不再是以小女孩的、傻白甜的萌妹子形象出现,她会成为一个有魅力但个性边界清晰的、独立的女人。
  2. 第二,走出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的纠结以后,内驱力放弃对父亲的纠缠,然后转向自己找对象、结婚,找到生命的另一个男人。
  3. 第三,阳具这个术语的一个重要含义是内心的幻想,一种对性的欲望、掌控力量感的幻想。去性化的突围阶段也会出现逐渐放弃对阳具的幻想,情欲表达升华为喜爱、文艺。
    -第四,不再寻求自己有一个阳具,不再因为没有阳具就感到是有缺憾的、自卑的。她会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完整的女人是天生跟男孩不一样的,所以不需要像男孩一样的阳具。她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说有阴道、子宫、乳房,这个时候女孩就变得亭亭玉立、自信满满,接纳自己。

女孩从俄狄浦斯期一波三折,慢慢走了出来,女孩经过了一段先恋母再恋父的转换,这个转换过程还要处理好自己的缺憾。处理好这几个问题以后,这个孩子就比较顺利地、成熟地度过俄狄浦斯期。

讨论性心理的主题,必然要进一步探讨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关于性的内驱力问题,另一个是关于性的表达方式的问题。

弗洛伊德在探讨人的内心世界时,构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就是关于内驱力的理论。

内驱力包含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本能(instinct)”,一个是“内驱力(drive)”。这两个概念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区别。

图二 内驱力的两个重要概念
内驱力本能 生物性的力量Instinct自我本能个体生存的生理反应吃、喝、排泄^^
^^^^^^^^睡眠^^
^^^^^^紧迫,难以压抑 ^^
^^^^^^生理满足原则^^^^
^^^^性本能性欲和繁衍的需要^^^^
^^^^^^可以延迟满足 升华、置换、转换^^^^
^^^^^^心理快乐原则^^^^
^^^^^^性冲动是神经症的基础 也是文学艺术的源泉^^^^
^^内驱力 生物加心理力量 Drive含义人的生物性力量^^^^
^^^^^^肉体的欲求,渴望^^^^
^^^^^^内部刺激与心理兴奋^^^^
^^^^特点身体器官或部位需要和冲动嘴巴、肛门、皮肤^^
^^^^^^^^生殖器官^^
^^^^^^目的是寻求满足紧张-满足^^
^^^^^^^^释放-回归平静-重复发生^^
^^^^^^^^对象-客体食物
^^^^^^^^^^性伙伴
^^^^^^^^^^攻击对象
^^^^^^^^强弱,大小
^^^^分类性驱力 爱的驱力性、爱、愉悦的生活^^
^^^^^^^^出生后就有了^^
^^^^^^^^包含生殖器性活动^^
^^^^^^^^快乐为先-躯体、情绪兴奋、情感满足^^
^^^^^^攻击驱力 死亡驱力目的是从生命状态回复到恒定的无机物,强迫重复^^
^^^^^^^^外射攻击、破坏、竞争、侵略
^^^^^^^^内射自责、自罚、自毁、寻思

内驱力概念1:本能(instinct)

本能包括“自我本能”和“性的本能”。

个体的“自我本能”,指的是一个生物体与生俱来的一种内在的力量。所有生物都有本能,“人”也不例外,也有与生物相应的、一致的本能。生命要展现、要绽放、要表达、要延续等等,都依赖于生物本能力量的存在。

“本能”是个体的生物学属性,是个体保持生命存活的基本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包括“吃、喝、排泄、睡眠”
等等。这些基本反映有一个特点,就是需要“即刻满足”。“本能”反应需要得到即刻满足,是迫不及待的,而且“本能”反应的需要必须给予满足才能够平静下来,才能够舒缓。

“性的本能”是种系繁衍的需要,同时是个体自身快乐的需要。“性的本能”是可以经由“延迟满足”策略来实现的。比如通过一种转换了的方式、一种转移了的方式、置换了的方式,还有一种升华了的方式,这些方式都可以满足“性本能”的需求。比如说文学、艺术创作、体育竞技……都可能是个体在“性本能”力量的推动下,转换、升华表现的一种方式。所以“性本能”的满足有一部分是生理的性需求、性欲望得到满足和舒缓,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心理的快乐”得到满足。

“自我本能”更倾向于“生理的”性本能“”更多的是个体倾向于“心理的”满足。

内驱力概念2:内驱力(drive)

内驱力的概念内涵与本能有重叠,又有不同。内驱力既有生物性力量的内涵,这部分内涵与本能有重叠;内驱力还有一种神经中枢系统(心理上)的兴奋性的内涵。所以内驱力即包含了本能的部分,也包含了心理兴奋性的部分,这是内驱力与本能概念不同的地方。

本能可以用于对所有生物性的描述上,但是内驱力一般只用来描述人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

内驱力是“生理+心理”两种力量的满足。首先,内驱力有作为生物性的人的内在本能力量的存在;其次,内驱力的表现可以引起作为生物人躯体上、肉体上的欲求和渴望。内驱力的一次发动,可以导致人的一个欲望。内驱力的产生,是由人机体内部的刺激与心理上的兴奋引起的。内部的刺激,比如内分泌的变化就会引起人的情欲涌动;心理的兴奋,比如人的感官受到了刺激,也会引起这个人的激动、渴望、兴奋等等心理反应。

内驱力的发生是有目标的。内驱力能引起身体某些部位和器官的需要与冲动,这些需要与冲动会在相应的部位和器官上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过程得到满足。

内驱力的发生和满足是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内驱力发生以后,总是在寻求满足。内驱力发生了,当它变得饱满的时候,会有比较强烈的、内在的紧张感;而当内驱力得到满足以后,这种紧张感就会得到释放,心理和躯体回归平静。内驱力要经过“紧张-满足-平静”这样的周期,不断循环,重复发生。

内驱力的发生和满足需要有目标对象,这个目标对象也叫做客体。内驱力不断循环、重复地发生和满足的过程,需要有相应的客体供其投注。能量予以投注,然后才能得到满足。因此,吃、喝的内驱力需要有相应的食物来满足;性驱力的满足就需要性伙伴;攻击驱力的满足需要“攻击、侵犯、竞争、撕咬打斗”的对象来得到满足。

“性的满足”有时候可能是以性器官接触-性交的方式来满足的,这是正常异性之间的性活动、性满足的方式。还有一些虽然不是通过性器官本身接触获得满足,但是可能借助与性相关的物品来满足。比如“恋物癖”者,通过偷拿异性的内衣、袜子等等这些贴身衣物、就能够得到性的满足。这些人并没有直接跟异性发生性器官的接触,而是内驱力借助异性的生活用品得到满足。

内驱力会经历“一定”要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是“紧张”,得到“满足”以后“平静回归”,然后过一段时间会“再紧张”这样一个重复周期。而且内驱力的满足需要有一个能够引起他满足的“对象”来得到释放和舒缓。

内驱力的满足有些时候是以所谓的常态,即大多数人经常用的方式来满足,有些时候不是常态,会有一些变形的方式。

比如攻击驱力的满足就需要一个被攻击的对象。我们看到那些“冲动性人格障碍”者,他们经常会在外面“惹是生非”,在家里打老婆、骂孩子,这都属于他的内驱力是不是需要重复的一种现象。有时候并不是你惹了他,而是他的“狗脾气”又犯了。他的心理功能又没有能力去驾驭自己的内驱力这种强烈的波动,所以他就会采取这种非常直白地从客体身上得到满足的方式。

内驱力的延迟满足

人不能为了内驱力得到舒缓,都要直接地、赤裸裸地即刻找到对象释放。人要有分寸、有节制、分场合。这种“有分寸、有节制、分场合”得到满足的过程就叫内驱力延迟满足的过程。又叫内驱力去性化的过程,或者称为心理能量中性化的过程。

内驱力去性化

内驱力有强有弱,有大有小。一个人驾驭、调控内驱力的能力反映了这个人的心理功能-自我的功能。

所以内驱力的去性化水平就反映了一个人心理功能发展的水平。一个人心理功能的强弱不在于他本能有多强大,而在于他驾驭自己本能的能力有多强大。

内驱力去性化的程度怎么样、水平怎么样、方式怎么样,让我们看到人间形形色色,看到各种各样的人。

性驱力和攻击驱力

内驱力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爱的驱力,一种是攻击驱力。爱的驱力是由性的驱力转化而来的;攻击驱力也和“死亡本能”相一致,也叫死亡驱力。内驱力人人都有,内驱力的这两个部分也是人人都有,但是这两个部分怎么表达表达却是人人不同。

性驱力(爱的驱力)

“性”包括狭义的性和广义的性。本能需要通过生殖器官直接接触得以满足,这是狭义的性;广义的性不仅包含生殖器官的满足,还包含了“爱的感受”“爱的关系”“爱的表达”这些内容,同时也包含着“愉悦的”个人经验。所以爱的驱力包含着“性”的成分、“爱”的成分、“愉悦”的成分。这就是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里所说的“性的驱力”,所以性驱力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性器官满足的性,是一个广义的、广泛的性,包括性、爱、愉悦的概念。

性驱力追求满足以“快乐”为先,首先会在个体的身体上/心理上唤起躯体/情绪上的兴奋感;其次个体通过与客体的亲近、亲密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感。

攻击驱力(死亡驱力)

弗洛伊德在解释“攻击驱力”的时候说,其实一切生命力,一方面有生的本能,要蓬勃向上;另一方面任何生命都不可能永生,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死亡之后,有机体就化为一把泥土,再经过分解,成了无机物,这就是一个生命自然的、必然的归宿,这就是死亡本能。弗洛伊德把强烈的从生命体回到无生命体的过程,叫做强迫性重复。

攻击驱力(死亡驱力)是与性的驱力(爱的驱力)想伴随的另一面,是内驱力的一体两面。攻击驱力的表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向外,表现为对外部对象的破坏、侵略、竞争。这些表现并不完全都是有破坏性的,比如说一个人的“积极上进、竞争”也是攻击驱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有攻击性的人常常表现得咄咄逼人,也正因为咄咄逼人这种气势,才可能在竞争中获胜。有时候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社会的抗争、人与人的抗争就需要这种竞争力。

一种是向内表现为对别人特别厚道,对外界特别受规矩,但是他经常会自责、自罚、自我限制,甚至自毁寻死。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可能意味着他的攻击力是指向内的、指向自己的。

从内驱力去性化能力,以及对内驱力调节能力的分寸上能够看到一个人鲜活的现实感。

以内驱力为主线的心理发展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在解释人的心理发展时,发现性的驱力是与生俱来的;并借助与身体的部位和器官有满足关系的术语来表达;性驱力的满足是需要有对象的。内驱力在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会有一个相应的/器官对应起来,就形成了以内驱力为主线的心理发展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该理论按照性心理发展各阶段对应的部位/器官,为各发展阶段命名。

  1. 第一阶段,口欲期。零到一岁半,内驱力的满足来源于口腔快感,通过“吮吸”得到愉悦的满足阶段,这个阶段就被命名为口欲期。
  2. 第二阶段,肛欲期。一岁半到三岁,内驱力的满足通过对“肛门”“尿道”括约肌的“控制”,即能够自由控制“拉屎、尿尿”,经由肛门、尿道获取快感,这一阶段就被命名为肛欲期。
  3. 第三阶段,性器期。孩子进入三到六岁,小女孩喜欢自己玩自己的外阴,小男孩经常扒拉自己的小鸡鸡,嘴里还念念叨叨,自得其乐。有些小孩子也会摩擦会阴部,通过生殖器官区域受到刺激以后得到一种愉悦感。这些行为都意味着她/他的愉悦满足感是来自于性器官的。这一阶段也称为性蕾期,或俄狄浦斯期。
  4. 第四阶段,潜伏期。在各时期的时间点上,每个孩子会有一些个体差异,有些早几个月,有些晚几个月。七岁以后基本上孩子的性器期就过了,进入下一个阶段-潜伏期。这个时期孩子由器官的刺激得到满足这种习惯、愿望、行为就减少了、平息了、安静了。
  5. 大概到十一二岁,随着他的生理上的生殖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变化、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青春期,性兴奋再一次被唤醒。

内驱力在表征层面的表现-阳具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在他对生命本能和对内驱力的发现和构建上。这个假设来自于对我们躯体和心理的观察。性兴奋现象牵涉到两部分反映。

一部分来自于身体器官的性兴奋的满足,它可以通过性器官,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位得到满足,由此产生了精神分析理论中心里发展不同分期(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的理解。在精神分析中说的“性”,不仅仅是“生殖性、生理性”的性关系、性需要,它也是“心理的能量”,是“心理性兴奋的反应”。

内驱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象征层面上的表现。非常直接、具体的身体的性兴奋来自被称为阴茎的生理器官;另一个是在自内心想象的兴奋,与心理象征意义相关的器官,命名为阳具 。运用不同的术语,意味着所表达的意义不同。阴茎偏向于强调生理性的内涵,阳具偏向于强调心理性的意义。阳具的概念在描述“心理意义层面的性兴奋”时出现得更多。阳具在性驱力角度的重要意义是:它也会被当成个体对自身认识的一个客体。犹如我们自恋的时候把自己作为一个客体对象一样,阳具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自体客体。

以上描述了性兴奋的过程中有一个阳具的象征,它是需要得到满足的。这种满足的需要可能会引发人欲望的产生。这些欲望通过不同的身体部位,以不同的反应方式和程度,如肌肤相亲、气息相融,进一步身体的相融、性器官的交合,并且在与客体的情感关系中获得更深刻地满足。

那么,阳具对于自体的价值何在呢?

阳具代表着力量、价值、地位。比如一个生下来就有阴茎的孩子,尤其是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的长房长孙,在家庭中就会被认为是顶立门户的的“顶门柱子”,这就是借助阳具体现他的价值。因此阳具可以成为个体自恋的的客体,成为其引以为豪的标志。

内驱力的转化

内驱力是与生俱来的。既然如此,作为一个存在,就得尊重它,让它如其所是地可以表现、表达,这才是内驱力呈现的正常方式,也是一种正常对待内驱力的态度。

内驱力有爱的,也有攻击性的。它的表现有一部分是本我性质的,属于初级水平,是赤裸裸的、迫不及待的、直奔主题的、生猛的表达方式。一个人即便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强大的内驱力,如果总是用这种“重口味”的方式表达,也会让他人(客体)产生过犹不及的遗憾和难以应对的无力。如果它能够通过比较温情的、浪漫的、暧昧的、含蓄的、有情趣的、文艺范的、深情的,这些让人可以加以“品味”的方式表达,一来不失彰显内驱力蓬勃的生命力,二来也不会让这种汹涌的生命力总是以初级方式“强迫性重复”,从而可以把这宝贵的生命活力用于更高级、更有趣味的创造,这就叫做内驱力的转化,也成为升华。这就是内驱力的自我功能部分。

文学艺术创造都在表现这种转化的历程,比如我们看到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一方面是作者想要呈现给世人的、转化(升华)了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能看到作者想要呈现给读者、听者、观者的是转化的过程。内驱力转化需要历经艰辛,也许成功,也许失败。有些人很早就完成了转化,他就会去发展更高级的才能;有些人却是终身为之奋斗而不自知。

内驱力从初级水平的“重口味”表达方式向次级水平的“有品位”表达方式转化的过程,需要一个人自我功能的发展、提升,自我功能在转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我功能的高低体现在内驱力的表达程度和形式上。转换的过程就称为“去性化”,也叫能量中立化。不同的自我功能水平在转化过程中采取的方式和呈现的特点有天壤之别。

内驱力要寻找客体投注

内驱力需要有一个投注的对象,即一个客体。这个客体有时候是人,有时候是物,有时候一种生理状态,如睡眠,让内驱力作为目标投注,得到满足。

怎么处理两者(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体现出一个人的自我功能水平。个体内驱力天然的大小强度是不同的,总是在赤裸裸和去性化两个端点之间不同的位置上;内驱力的表达方式也总是在绝对初级思维水平和绝对次级思维水平之间不同的位置上,不同的位置和水平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引起他人的反应也是千差万别的。

“诱惑性”和“拒绝性”这两种类型的客体唤起他人的情绪情感反应,前者是“兴奋的、想靠近的”,后者是“拒绝的、想排斥的”,激发起的是他人低功能水平的的内驱力的反应。这种反应叫色情化的反应。

高功能水平的内驱力表达引起他人的反应是“温和的、浪漫的”,与之相处让人感到“亲切、温暖、安全”,但同时又“有距离、有界限”,带来一种舒服、美好的感觉。

内驱力的转化需要借助重要客体的回应

个体的内驱力表达从初级方式向次级方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重要客体的回应,帮助个体完成这个转换过程。所以重要的客体(以妈妈和爸爸的称谓代表)如何回应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给男孩父母的建议

一个“好妈妈”在和儿子的互动中,会允许、接纳儿子对妈妈的亲近、亲昵的情感表达。妈妈对儿子“需要亲近”的欲望的允许和接纳,会帮助儿子舒缓内心欲望的张力,使儿子的内驱力有一个表达、释放、低落、休眠再重复的过程。而且儿子会觉得这是正常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出次级表达方式,对自己的欲望加以节制,与妈妈建立起深深的情感联结。

一个“坏妈妈”(不共情的妈妈),可能会因为自己潜意识的焦虑、恐惧而拒绝儿子的亲近,这会让儿子误一位自己想要亲近妈妈的愿望是不好的、不受欢迎、羞耻的。如果这个妈妈不只是“拒绝”,甚至还凶巴巴地、吆三喝五地吓唬儿子,这会引起儿子对于妈妈的焦虑反应,在他脑海里会引起迫害性焦虑的想象,甚至导致内驱力的情感化过程受阻。

一个“好爸爸”是允许儿子跟自己竞争的,甚至能够接纳儿子胜利,超过自己,他会接纳儿子在爸爸面前展现自己愿望的状态。一个“坏爸爸”也会因为自己潜意识的恐惧,拒绝、排斥儿子的竞争,而且往往是“声色俱厉的、报复性的、吓唬的”,这就会让儿子觉得“竞争”是不被允许、不被接纳的,是要“被惩罚、被报复的”,甚至是“要被阉割的”。这会造成儿子的“阉割焦虑”反应。

给女孩父母的建议

女儿在生命初始阶段,和儿子是一样的,内驱力也是投向妈妈乳房的占有,到了俄狄浦斯期内驱力兴奋性的器官区域就转移到对阴茎的占有。占有阴茎对于女儿意味着她期待着拥有创造小孩儿的能力。期待创造和占有阴茎是最初级的表现,内驱力要进行去性化和转化,变成深深的情感,需要爸爸有能力接纳女儿对爸爸的情感需要,想要靠近,亲近爸爸的需要,这种亲近会带给孩子爱和创造力的内心体验。

一个“坏爸爸”会给女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坏爸爸”会因为自己潜意识的焦虑、恐惧而疏远、拒绝女儿,让女儿感到“被拒绝、被羞辱”,甚至如果爸爸态度严厉,训斥女儿,甚至打骂,更有甚者侵犯女儿,就会让女儿感觉自己的情感是“不被允许的”“羞耻的”,甚至是“丑恶的”,给女儿带来情感上的伤害。

一个“好妈妈”会允许、接纳女儿的竞争。妈妈和女儿之间良好的关系,会让女儿接受自己作为女人的价值感和自豪感。一个不接纳、拒绝女儿的妈妈,就会让女儿怀疑自己作为女人的价值和自尊感。

在女儿内驱力从初级阶段转化为次级阶段深深情感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人的角色都很重要。孩子只有得到一个好的回应,才能够比较好地、顺利地转换初级的表达。一旦转换得好,这个女儿的性格以及与异性相处时候的能力和方式就会大不一样。

临床上有些人太过矜持、太过压抑,有些人太过奔放、放纵,都可以从内驱力去性化的思路上去理解。但是临床上的具体情况会复杂得多,可能会几种类型的特点都有一点儿,但都不明显,也可能某几种特点都相当冲突,而且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要准确理解个案,需要在案例讨论督导中,针对具体的个案,做出独特的解读。

内驱力去性化水平的不同,可以导致个人性感表现的类型不同

如果一个人心理发展到达了性别认同的阶段,也就是俄狄浦斯阶段,他/她心理上的性别身份认同就会逐渐形成,外在形象与内心感受上就会体现出清晰的性别身份特征。既然要体现性别身份的特征,那么男人要有男人味,女人要有女人味,那就是通常所说的性感。但是,在一帮男人中、一帮女人中,每一个人身上所透出的性感味道、水平是各不相同的,这是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内驱力去性化的程度不同,导致的性感表达方式不同。也就是说性感的不同类型反映出了一个人内驱力的表现方式,是从原始的、本能的、赤裸裸的、直白的,过渡到含蓄的、优雅的、去性化的、情感化的表达方式。例如,生活中大致会出现如下形容性感的表达方式:

  1. 清新优雅型 有些人带给他人清纯的感觉,像一株娉婷的兰花,略带娇羞,矜持中散发出淡雅宜人的清香,让人感觉到愉悦、宁静。这种性感水平的人会给人情绪上的清凉感,如因甘露。此型可谓之“幽兰型”。
  2. 多情矜持型 有些女性如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的荷花,摇曳生姿、顾盼有情,让人感觉到有魅力、想靠近。这种性感水平是有美丽的,但却是含蓄的。此型可谓之“清香型”。
  3. 成熟自在型 另有一些女性则像绽放的牡丹,雍容大气、国色天香,饱满有活力,温暖又热情,自豪且自在,随性不逾矩,完全是一种自然绽放的状态。“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这往往是对于那些成熟的异性充满着吸引力的成熟女性。此型可谓之“华贵型”。
  4. 激情冲动型 有些人的性感既不是优雅的兰花,也不是清新的荷花,更不是娇艳的牡丹,而是野性、热辣的带刺玫瑰。你不招惹它吧,看着馋得慌;你招惹它吧,它又会扎你。这种性感是张扬的、热辣的、狂热的、躁动的,同时又有诱惑、有攻击和害怕,犹如要赤手空拳去与猎物搏斗的感觉。此型可谓之“热辣野玫瑰型”。
  5. 闷骚型 欲望和冲动还在,但是因为超我的压抑和内驱力的冲动之间的关系太过纠结,以至于个体不能轻松和通畅地表达。这种类型就属于神经症型。这一类的个体能够体验到自己内驱力澎湃的力量,但是又无法理直气壮地表达和呈现,所以就会以各种各样变形的方式呈现,形成所谓的症状上的焦虑、强迫和躯体形式障碍等等。
  6. 枯木型 这种类型着实让人可惜,像铁石枯木一样,彻底隔离和压抑了欲望的需要。“枯木型”还可以分为两个子类:一种表现形式属于“迂腐的好人”,迂腐到自己已经没有任何欲求了,也就是说他与自己内心的欲求彻底隔断了;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冷酷无情”的“僵尸人”。
  7. 阴险型 此种人与人相处是“阴险、邪恶的关系破坏者”,在为人处事上处处刁难使坏,以至于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为了什么。或许可以理解为“阴险邪恶”就是其内驱力的表达方式。当然,从客体关系理论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他的内驱力是以偏执分裂的状态存在的,他会把好的那部分驱力给自己留下,而把坏的那部分投射给外界的他人。即便是当他需要与客体联结的时候,因为这种内心的分裂模式,他也只会使用恩将仇报的方式来建立人际联结。

一个人是同性恋、异性恋还是双性恋,并不列入需要矫正的疾病单元,当今的社会文化环境趋向于尊重个人的自主性。这些性取向的问题占人群中的少数,也有其共同的群体特征。

图1 完整的俄狄浦斯情结
病理的常态的父亲---阴性俄狄浦斯情结---母亲
^^ \ /
^^ [婴儿=阴茎代偿] 深深的情感 客体、投注(宣泄) 羡慕、嫉妒 敌意
\ /
^^有鸡鸡无鸡鸡…… ←儿童(双性别的)……
有鸡鸡无鸡鸡^^ ^^^^
^^ / \
竞争 认同[矛盾] 深深的情感 客体、投注(宣泄)(赤裸裸)
^^ / \
^^常态的病理的父亲---阳性俄狄浦斯情结---母亲

在上面这个倒三角形里,下边这个角是孩子,左上角是父亲,右上角是母亲。上下两个三角形之间有一道横的虚线,其左侧有两个框,靠左边的框里标识“有鸡鸡”,指的是生理上有鸡鸡,即生理上是男孩。如果生理上有鸡鸡,心理上也表现出虚线下面阳性的俄狄浦斯情结特征,这就是常态的。如果生理上有鸡鸡,但心理上表现出虚线上面阴性的俄狄浦斯情结特征,即心理特征和生理标志相反,不一致,就是病理性的。

阳性俄狄浦斯情结:男孩的心理性别认同

儿童从前俄狄浦斯期进入俄狄浦斯期,性别意识萌动,开始关注和区分男女,对异性充满好奇。

男孩子一方面通过跟爸爸在生理上的一致取得生理上的性别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对妈妈又非常强烈的拥有、亲近、占有的欲望,这种欲望来自于内驱力的需要。要跟妈妈结婚、睡觉;想把爸爸赶走;或者想把爸爸和妈妈分开,晚上要睡在他们两个中间,不能让他们俩在一起挨着。这些愿望往往表现得很直白、赤裸裸,不加修饰。这是孩子的内驱力投注于客体的需要。

可以这样的情景并不会长时间地持续存在。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感觉到这样的表达方式和这样的要求会很危险,会给自己内心带来张力,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紧张、恐惧。这个张力就是“乱伦恐惧”。为了克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孩子逐渐发展出一种自我觉察和节制的能力,把欲望转换成深深的情感。孩子通过与妈妈建立情感上深厚的联结,不再以直白赤裸的占有需要的方式表达。

这种节制的能力属于“自我”的“延迟满足”功能。俄狄浦斯通过对内驱力满足的节制,个人的自我功能得到了发展。

男孩完成了对爸爸第一阶段的生理上的认同之后,就开始进入跟爸爸竞争妈妈,从而成为对手的第二阶段的认同历程。

父亲对孩子恰如其分的约束、惩罚和拒绝,对于帮助孩子在这个与爸爸较劲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去跟男人竞争、游戏,并学会社会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爸爸表现得过分严厉,甚至暴力,就会使孩子望而却步,心生畏惧,害怕被惩罚,不敢与人竞争,孩子无法与爸爸亲近,他拿不准跟爸爸竞争、敌对、较近的分寸。这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方面是跟爸爸的关系特别别扭,甚至反叛;另一方面,他又会特别忌惮爸爸,要看爸爸的脸色,同时疏远爸爸。

与此相对的是,如果父亲太过柔软,没有权威性、对孩子没有管束能力,结果会导致这个孩子在家里称王称霸、无法无天,对父亲一点不尊重,对家长的要求满不在乎,对规则的要求也就缺乏遵守的能力。

对孩子,既要有陪伴,又要做陪练,还要呵护和接纳,犹如一位严格把关,不让越界,同时又关心、爱护孩子的人生教练。

常态情况下,也就是心理、生理是一致的情况下,儿子往往跟爸爸较劲儿,女儿往往跟妈妈较劲儿。但是如果爸爸在家里处于弱势,权威感不强、分量感不足,就会看到家里的孩子比较调皮、捣蛋,做事情不服管教。这样的家庭常常因为孩子不愿上学、爱玩游戏、爱打架等等原因被老师要求家长带孩子来咨询。

还有一种情况大概是中国目前这一阶段特有的现象,家里三代同堂的,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很溺爱,爸爸妈妈碰不得、说不得、骂不得。孩子特别娇气、矫情。小时候尚且可爱,但一到青春期麻烦可就大了,仗着爷爷奶奶撑腰,蛮横刁钻,不服老师管教、不尊重父母的意见、不认可规矩的要求。这时候爷爷奶奶也没辙了,这孩子就可能会变得称王称霸。这实际上是缺乏足够好的认同的一种表现,是内心对父母这个角色缺乏认同。

男孩对父亲从生理到心理的认同之路

弗洛伊德时期对认同的概念另有含义,指的是内驱力投注向客体的过程,内驱力的投注需要有一个对象,这个对象也就是认同的客体,包含几种不同的类型。
-爱的客体。你爱谁、喜欢谁,这是爱的驱力投注的一个对象。
-恨的客体。你跟他较劲、跟他搏斗、跟他竞争,这是攻击驱力投注的对象。
-丧失了的客体。人们对丧失了的客体久久不能忘怀,翻来覆去地在内心演绎与丧失客体的爱恨情仇,这是对丧失客体的认同。

在阳性的俄狄浦斯情结里,男孩要跟爸爸和妈妈之间产生一个三角关系,他就不像过去在前俄狄浦斯期,主要是与妈妈的二元关系。他跟爸爸实现从生理上发生对自己男性性别的认同。然后跟爸爸竞争的过程中,再通过他的的行为方式、他的情感态度、他的为人处事,慢慢地学习、模仿、交换,通过这个过程完成心理上的认同,他会出现很多内在心理特征上与爸爸相似的表现,如性格、行为、价值观等。

男孩在性别认同、心理认同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与爸爸的竞争,培养、锻炼发展出作为男人、男子汉的气概和方式。对于妈妈呢,他开始是情感的强烈需要,是赤裸裸的满足的需要。随着成长,他需要对乱伦的恐惧和焦虑有节制,这就发展出自我的一个功能-“延迟满足”,慢慢地再进一步转换成深深的情感。

如果这样正常地发展,他就表现出阳性俄狄浦斯情结的特征。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看到小孩“捣乱、淘气,跟大人对着干”时,不用那么担心,也不用那么害怕,这是他这个阶段的一种常态。

阴性俄狄浦斯情结:女孩的心理性别认同

女孩子对于爸爸的鸡鸡一方面想拿过来而不能,一方面又担心如果真的据为己有会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会不会就是乱伦?这部分焦虑也是需要去克服的,需要和男孩子一样发展出自我的“延迟满足”功能,把这种占有的欲望逐渐转化成对爸爸深深的情感。

女孩子这个初始阶段一方面发现自己没鸡鸡,比别人少一点什么,所以多少会有一点沮丧,觉得自己不如人。这就是所谓的“阴茎嫉羡”,对妈妈拥有爸爸的鸡鸡也是羡慕、嫉妒、恨,会跟妈妈较劲儿。“阴茎嫉羡”实际上是一种对自己的一部分缺憾感到“不如意、不满足、不完整”。

进入青春期,女孩一般发育得比男孩早,月经来得早,身体发育得凹凸有致,情感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也比男孩早。同龄的男孩还是“青瓜蛋子”,身体还没有发育,肌肉骨骼都没有长开。这时候发育的女孩子往往显得特别自信,如出水芙蓉一般落落大方、亭亭玉立,把一群光头小子比较得相形见绌。

这是我们看到:在自我性别身份的认同上,每一个阶段,都有以某一种性别身份为傲的可能性,即优势。

女孩相对于男孩,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多一重困难。男孩一直跟妈妈亲近、亲密,爸爸作为第三方进入二元关系后,男孩要跟妈妈一如既往地亲密,不愿与爸爸分享,进而要跟爸爸发生竞争。但是女孩却要从跟妈妈过去亲近的、亲密的关系发展成新的竞争关系,这对女孩来说会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这个冲突将导致女孩背叛妈妈的内疚感。

性别身份认同到位的孩子长大后更有性别魅力

俄狄浦斯期一个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要对自己的性别身份(角色)在心理上的已确认——“我是个男孩,我以我自己是男孩而骄傲”;“我是个女孩,我以我是女孩而自豪”。一旦获得了这样的确认感,个体自然而然地就内外一致了,即男孩就有了男子汉气概,女孩就有了柔美的韵味。

可是,现实中还是不乏性别身份(角色)的认同、发展、确认不彻底、不完整的情况。比如:男孩如果在男性的性别角色上认同不足,他就会表现得缺乏阳刚之气,现下流行词就是“娘炮”;严重点就有可能表现为同性恋、易性癖。当然,这里讲的是在心理上的性别身份认同不足导致的“假性同性恋”。真正确认的同性恋往往还包含生物性的原因,或其他复杂因素,在此处不做过多讨论。有些在同性恋圈子里的“同性恋”,并不完全都是真正的同性恋,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心理上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混乱、不确定、不稳定”者。他/她只是不能够清晰、明确、坚定地认可自己的性别身份,出现了一种对自我性别角色的迷惑、迷茫。类似于有些男孩要找的是榜样、依靠、庇护的对象,有些女孩需要的是温暖、包容、呵护的对象一样(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具体的个案情况可能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类),因为在同性的客体身上找到了这些品质或者获得了这些感受,便误以为自己是“同性恋”,混迹于同性恋的圈子里。“混”的这个过程,也是在同伴中寻找、确认自己身份的过程。实际上,在真正同性恋的人群中,对于这些自我身份模糊、缺乏确定感、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人,往往也是不认可的。

这种现象也可以反映在生活中。对于自我心理性别身份认同程度不同的成年人,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他们的分寸感是各不相同的。当自己的心理性别角色身份感稳定、确认的时候,尤其跟异性交往的时候,就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分寸。如果身份感不确定,分寸、力度就不好掌握,容易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困扰。

临床工作中发现,男孩、女孩在成长中如果缺乏足够好的同性的认同客体,比如一个男孩没有一个好的爸爸做男人的榜样,女孩缺乏一个好的妈妈做女人的榜样,他们自己就会在成长为男人或成长为女人的时候有一定的困惑。这是大家可以理解和能够想象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做父亲的,虽然自己也是男人,但是他做得不够让孩子感到自豪,让孩子不那么认可,甚至于孩子对于内心期待的那个榜样的形象相比,使孩子感到失望,这样也会让这个孩子的自我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受到影响。比如说爸爸不着调,常常使这个孩子(男孩)失望,甚至爸爸经常缺位,孩子没有一个内在的可以坚定认同的形象在内心帮助他,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能要么有一点弱,不够男人气概;要么也可能会在后来的生活中,不段地变换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或者寻找各种各样的机会去亲近一个人他觉得有男人气概的男人。还有可能就是这个孩子总是期待着爸爸能够做出改变,变成自己期望的样子,但常常因为这个愿望遭遇挫折而更加痛苦。

古人有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一个人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如青春期,一个好的师傅就是良好的认同的榜样,个人会在心中内化这个重要客体的品质,可以说这就是心理意义上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