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阅读笔记 下的文章

“它”

弗洛伊德在第二精神装置理论中所区分的三个审级之一。“它”构成人格的欲力端,其内容——欲力之精神表现——为无意识,部分是遗传、先天的,部分则是被抑制、后天的。

就经济论而言,弗洛伊德认为“它”是精神能量首要的贮槽;就动力论而言,“它”与自我、超我互相冲突,而就发生学观点而言,后两者是“它”的分化物。

食人的

该词比拟某些种族的食人行为,用于描述与口唇活动相关的对象关系及幻想。这个词汇以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口唇体内化的不同向度:爱、破坏、保存于自己之内、以及将对象的某些性质据为己有。有时食人阶段会被当成口唇阶段——或更特别地指亚伯拉罕(Abraham)所谓的口唇第二阶段(口唇施虐阶段)——的对等词。

边缘症

边缘症最常用来指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精神疾病,尤其是症状上具有神经症样态的隐性精神分裂症。

净化(方法)

指一种精神治疗方法,其所欲达到之治疗效应为“净化”,即致病情感的适当卸载。此种治疗得以让主体唤起、甚至重新经历创伤事件,并弥除反应掉连结于其上的致病情感。

就历史的观点而言,“净化方法”属于1880-1895年的阶段,在这段期间,精神分析精神治疗逐渐从催眠状态下进行的治疗中摆脱出来。

检禁

一种倾向于禁止无意识欲望及其衍生形成物进入前意识-意识系统内的功能。

神经症选择

指主体投入某类型精神神经症形成,而非其他类型,所经的全部过程。

对象选择

指选取某人或某类型的人为爱恋对象的行为。

对象选择区分为儿童期对象选择与青春期对象选择,前者为后者标出路径。

弗洛伊德认为对象选择以两种主要形态作用:依附型对象选择与自恋型对象选择。

自恋型对象选择

以主体对其自身之关系为模型所操作的对象选择类型,在其中对象代表主体本身的某个面向。

依附型对象选择

对象选择的类型之一:爱恋对象的选择是以提供儿童食物,照顾与保护的双亲形象为模型。此类对象选择的基础在于性欲力原先依附在自我保存欲力之上。

对象分裂

梅兰尼·克莱因(Melanie Klein)所描述的机制;她认为这是对抗焦虑之最原始防御机制:情欲欲力与破坏欲力所针对的对象被分裂为“好”对象与“坏”对象,这些对象之后在內摄和投射的运作中各有相对独立的命运。对象分裂特别运作于妄想-分裂型位态,在其中被分裂的是部分对象。它也出现于抑郁型位态中,但此时被分裂的则是整体对象。

由于对克莱因学派而言,自我主要是经由內摄对象而构成,因此对象分裂会伴随有一相关的自我分裂,即分裂为“好”自我与“坏”自我。

自我分裂

弗洛伊德以该词指称一种他认为特别作用于恋物癖与精神病之极为特殊的现象:由于外在现实阻碍了欲力的坚持要求,在面对外在现实时,自我当中并存有两种精神态度:一种体认此现实,另一种则否认此现实并代之以欲望的产物。这两种态度毗邻并存,互不影响。

泄殖腔(理论)

一种误识阴道与肛门之区分的儿童性理解:认为女人只有一个穴腔及开口——与肛门混淆——并透过它来生产与性交。

身体的配合

弗洛伊德引进的词汇,用以阐述歇斯底里之“神经症选择”,以及借以进行转换的器官或身体装置的选择。身体——特别是在歇斯底里患者身上——或某一个别器官,将提供给无意识冲突之象征表现一个特选的材料。

情结

部分或完全无意识、且带有强烈情感价值的表象与记忆组织整体。情结由童年历史的人际关系所构成;它可结构化所有的心理层面:情绪、态度、习取的行为。

阉割情结

集中于阉割幻想上的情结,此幻想在于提供两性解剖学上的差异对儿童所造成之谜题一个回答(有无阴茎):该差异被认为是女孩的阴茎被截去的缘故。

阉割情结在男孩与女孩中具有相异的结构与效应。男孩畏惧阉割,视之为父亲对其性活动威胁的实现;这对他而言导致强烈的阉割焦虑。在女孩身上,没有阴茎被感受为她力图否认、补偿与修复的一种曾经遭受的歧视。

阉割情结与伊底帕斯情结密切相关,尤其是后者的禁止与规范功能。

伊蕾特情结

容格(Jung)指这个词汇作为女性伊底帕斯情结的同义字,以便强调在对双亲的态度上,两性之间同理地存有一种对称关系。

自卑情结

该词源于阿德勒(Adler)心理学,泛指一些态度、表象及行为的整体。它们是自卑感或对自卑感的反应之一种不同程度伪装的表达。

伊底帕斯情结

指儿童所感到对双亲的爱恋与敌意欲望的组织整体。在所谓正面形式中,该情结以一如伊底帕斯王故事中所述的方式出现:希望其对手——同性人物——死的欲望,以及对异性人物的性欲望。在负面形式中,它出现的方式相反:对双亲中同性者的爱,以及对异性者的妒恨。事实上,上述两种形式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伊底帕斯情结所谓完整的形式中。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伊底帕斯情结的高峰时期在三到五岁之间的阳具期被体验;其衰退则标示进入潜伏期。它于青春期时复苏,且多半会在某一特别类型的对象选择中会被大致成功地克服。

伊底帕斯情结在人格的结构化与左右人类的欲望上扮演着根本的角色。

精神分析师将其作为精神病理学上的主要参考轴,以便决定每个疾病类型的位态与其消退的模式。

精神分析人类学致力于找出伊底帕斯情结之三角结构,并确认它不只在以夫妻婚姻家庭主导的文化中,并且在极其不同的文化中所具有的普遍性。

父亲情结

弗洛伊德所使用的词汇,指称伊底帕斯情结之一的主要向度:对父亲之矛盾双重关系。

欲力要素

见:部分欲力

强制,强制的

临床上,指主体受到一股内在强迫力驱使而执行的行为类型。一旦一个思想(强迫观念)、行动、防御作业、甚至一个复杂的行为序列的未完成被感到会导致焦虑升高,那么他们绝可被形容为强制的。

重复强制

A) 就具体的精神病理学层面而言,指源自无意识且无法被遏制的一种过程。透过这个过程,主体主动地自处于痛楚的情境,如此重复着过往经验,但不记得其原型;反之却有极鲜明的印象,以为这是某种在当下(actual)完全有所凭据的事物。
B)在弗洛伊德赋予它的理论建构中,重复强制被认为是一个自主的因素,且分析到最后,不可被化约一种只有快感原则、现实原则相互作用的冲突动力。基本上,重复强制被认为与欲力最普遍的特征——保存性特征——有关。

凝缩

无意识过程运作的主要模式之一。指单一表象独自代表由它所连结起来的许多联想链。就经济论的观点而言,此表象会因此受到能量投资,这些原先附着在不同联想链上的能量,现在则附加在此表象上。

凝缩作用于症状中,而且广泛地作用于无意识的许多不同形成(物)中。在梦中,凝缩被最明显地呈现。

精神冲突

当主体内部有许多矛盾的内在要求互相对立时,精神分析便称此为冲突。冲突可能是显性的(如欲望与道德要求的冲突,或两种相互矛盾的感觉之冲突),也可能是隐形的。后者可能透过变形的方式表达在显性冲突内,特别透过症状的形成、行为的混乱、性格上的障碍等方式转译出来。精神分析认为,冲突是人类构成的一部分,而且就许多方面而言均是如此:欲望与防御之间的冲突、不同系统或审级之间的冲突、欲力之间的冲突,以及最后,伊底帕斯冲突(其中不仅矛盾的欲望互相对立,而且这些欲望也与禁止互相冲突)。

与自我相容

该词用于形容可被自我接受的欲力、表象;亦即它们与自我的完整性与坚持要求相容。

(心理)意识

A) 就描述意义而言,指全部精神现象中,作为外在与内在知觉特征之暂时的特质。
B) 依据弗洛伊德后设心理学理论,意识是一个系统——知觉-意识系统(Pc-Cs)——的功能。

就拓扑论观点,知觉-意识系统位于精神装置的外围,同时接收来自外在世界与内部的讯息,亦即属于不快感-快感系列的感觉与记忆的复苏。弗洛伊德经常将知觉-意识系统功能附属于前意识系统,而称之为前意识-意识系统(Pcs-Cs)。

就功能观点,知觉-意识系统对立于由无意识和前意识组成的记忆痕迹系统:即在知觉-意识系统上,刺激不会刻画下任何长久的痕迹。而就经济论观点,知觉-意识系统的特征为具有自由活动的能量,可多重投资于任何元素上(注意力机制)。

意识在冲突动力论(有意识地避免不愉悦[物]、更为偏向性地调节快感原则)与治疗动力论(意识觉醒的功能与限度)均扮演重要角色,但意识不可被定义为防御冲突内的运作一端(a)。

建构

弗洛伊德提出的词汇,用来指称相较于诠释,分析师对材料的一种更为广泛、更为复杂的加工。其主要目的如下:同时在真实与幻想的层面上重建主体儿童期历史的一部分。

隐内容

指对无意识产物——特别是梦——进行分析所获致的全部意义。一旦被拆解后,梦不再是一个影像叙事,而是表达一个或多个欲望的某种思维组织、论述。

显内容

指梦者所梦见且叙述出、但尚未经分析研究的梦。透过引申,显内容亦指所有将依据分析方法来诠释的语言化产物——包括从幻想到文学作品。

逆投资

弗洛伊德假设作为自我的许多防御行为之基础的一种经济过程。指自我对一些可能阻止无意识表象、欲望进入意识与活动的表象、表象系统、态度等的投资。

该词亦指这种过程之短暂或持久的结果。

反向传会

指分析师对被分析者本身——特别是对其传会——之所有无意识反应。

转换

指作用于歇斯底里——特别是转换型歇斯底里(见该词)——之症状形成机制。

转换是精神冲突移置于身体症状、运动机能症状(如麻痹)或感觉症状(如感觉丧失、局部疼痛),并意图借此化解这个冲突。

对弗洛伊德而言,转换这个词汇与经济论概念有关:脱离被抑制表象的力比多被转换成神经支配能量。然而转换症状的特殊性在于其表征意义:即它们是透过身体来表达被抑制的表象。

对立偶

弗洛伊德经常以该词指称一些重要的基本对立,无论就心理学或精神病理学的表现而言(如,施虐/受虐狂,偷窥/暴露狂),或就后设心理学而言(如生命欲力/死亡欲力)。

卸载

弗洛伊德在赋予精神装置之物理模型架构下所使用的“经济论”词汇。指将精神装置中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引起的能量向外清除。这种卸载可能是完全或部分的。

防御

指一整套作业,其目的在于减少、消除任何可能对生物-心理个体之恒常性与完整性造成危险的改变。由于自我的构成犹如是体现此恒常性并致力于予以维持的审级,因此可被描述为既是这些作业的筹码,也是其操作者。

一般而言,防御针对的是内部刺激(欲力);特别是针对连结到这些刺激的某些表象(记忆、幻想)以及可能引发这些刺激的某种情境,只要该情境与此平衡不相容,且因此对自我造成不快。然而不快的情感、防御的讯号或动机,也都可能成为防御的对象。

防御过程特别表现在不同程度整合入自我的防御机制上。

由于受到其针对之最终目标——欲力——的渗透与影响,防御经常具有强制样态,且至少部分以无意识方式运作。

变形

梦工之整体效应:隐思维被转变成一难以辨识的显产物。

否否

指一种过程,借此主体一方面表达出在此之前一直受到压抑的欲望、思想或感觉之一,但同时以否认这为他所属的方式持续予以防御。

拒认(现实)

弗洛伊德将该词用于一特定意义下,指主体的一种防御模式:主体拒绝承认一个创伤性知觉——主要是女人没有阴茎这个知觉——的现实性。弗洛伊德特别援引此种机制来说明恋物癖与精神病。

移置

指一表象的重点、旨趣、强度可以被分离出来,经由联想链转移至与此表象连结的其他原本强度微弱的表象上。

此一在梦的分析中特别明显的现象,亦存在于精神神经症之症状形成中,以及,一般而言,存在于所有无意识形成(物)中。

精神分析的移置理论借助于一个能量投资的经济论假设:即能量可脱离表象,循着联想路径滑移。

此种能量的“自由”移置,是支配无意识系统运作之原过程的主要特征之一。

撤回投资

指撤回先前附着于表象、表象群、对象、审级之上的投资。

亦指被撤回投资或无任何投资之表象的状态。

欲望

在弗洛伊德动力论概念中,指防御冲突之一端:无意识欲望倾向透过重建连结于首次满足经验之符号的方式来实现,而此种重建是依据原过程法则运作。精神分析以梦为模型,说明欲望如何以妥协的形式出现于症状中。

无助(状态)

该词属一般用语,但他在弗洛伊德理论中具有特定意义:指婴儿完全仰赖他人来满足其需求(饥、渴),且处于无力执行终止内部紧张所需之特定行动的状态。

对成人而言,无助状态是产生焦虑之创伤情境的原型。

焦虑的发展

弗洛伊德创造的词汇,就时间上的进展而言,指焦虑在个体内的攀升。

动力论的

描述一种观点,此观点认为精神现象来自于施加某种推力之力量间的冲突与组成,而这些力量最终源自欲力。

初级与二级由病获利

由病获利泛指主体从其疾病中获得之所有直接或间接地满足。

初级获利涉及神经症动机本身所考量的利益:在症状中找到满足、病遁、与周遭关系有利的改变。

二级获利与前者的区别如下:

  • 它后遗地出现,犹如既成疾病的附加获利,或主体对此既成疾病的利用;
  • 相对于疾病最初的决定因素与症状的意义而言,它具有外在的特征;
  • 它所涉及的是自恋性或与自我保存相关的满足,而非力比多直接的满足。

惩罚的需求

弗洛伊德假设认为某些主体行为之起因的内在坚持要求。对他们的精神分析研究显示,这些主体寻求痛楚或令其羞辱的情境,且耽于其中(道德受虐狂)。这种行为中无法被化约的部分,分析到最后,应被归诸于死亡欲力。

双性

在威廉·弗利斯(Wilhelm Fliess)影响之下,弗洛伊德将此观念引进精神分析;指所有人类体质上可能具有同时是男性和女性的性倾向。这些性倾向会再出现于主体为了接受自身性别时所遭遇的冲突。

“好对象”,“坏”对象

梅兰尼·克莱因(Melanie Klein)所提出的用语,指儿童幻想生活中最早出现的部分或整体的欲力对象。对象“好”、“坏”的性质,根据的不仅是它们具有使用主体满足或挫折的特征,而且特别视主体投射于其上的是力比多欲力或破坏欲力而定。依据克莱因,部分对象(乳房、阴茎)会被分裂为“好”对象和“坏”对象,此分裂构成了对抗焦虑的第一种防御模式。同样地,整体对象亦会被分裂(如“好”母亲和“坏”母亲等)。
“好”对象与“坏”对象均受到內摄和投射过程的支配。

(欲力)目的

指欲力所推向、并导致内部紧张解除的活动;此活动由幻想所主导与支持。

弥除反应

指情绪的卸载,透过这种卸载,主体摆脱附着在创伤事件记忆之上的情感,以便使记忆不成为或不停留在病原状态。弥除反应可以在精神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在催眠状态之下——被引起,并产生净化效应,但也可能在最初的创伤之后一段长短不一的期间内自行发生。

禁欲规则

指分析治疗的规则。据此规则,治疗的进行必须尽可能避免让病患找到足以取代其症状的替代性满足。对分析师而言,这意味以下的守则:拒绝满足病患的要求,以及拒绝实际地充当病患企图加之于其身的角色。对于某些病例以及治疗的某些时刻,禁欲规则会在有关主体重复行为的命令中凸显,这些重复行为阻扰回忆与加工的工作。

欲望的实现

指一种心理形成,其中欲望被想象地呈现为犹如已达成。所有无意识的产物(梦、症状、尤其是幻想)都是欲望的实现,欲望在当中以不同程度伪装过的形式表达出来。

失误行为

指行为并没有达到其明确想要达成的结果,而被其他结果所取代。我们所指称的失误行为,并非全指口语上、记忆上及行为上的失误,而是指习惯上应可顺利达成却失败的行为,并且主体倾向将失败归究于只是不小心或偶然。

弗洛伊德指出,失误行为如同症状一样,是主体的意识意向与被抑制物之间的妥协形成(物)。

行动化

在精神分析中,该词指称某些经常具有冲动特质的行动。此特质相对地与主体习惯性动机系统脱节,且相对地可于主体活动过程中被隔离。这些行动经常以一种自我侵略或侵略他人的形式出现。精神分析师将行动化的突然出现,视为被抑制物浮现的标记。出现在分析过程中(无论是否在分析场景内)的行动化,必须经由与传会的关联来了解,并且它通常被视为一个想彻底误认传会的意图。

特定行动

弗洛伊德在某些早期的论文中,使用该词指称为解除生理需求造成的内在紧张所需的全部过程:包括适当外力的介入,以及生命体为使此行动得以完成之所有预先形成的反应。

主动性/被动性

指精神活动中的基本对立偶之一。主动性/被动性的对立,是某些特定类型的欲力目的所具有的特征。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主动性-被动性的对立首先出现,之后这组概念才并入了后期的阳具拥有/阉割及男性/女性的对立。

情感

精神分析沿用自德国心理学术语的词汇。它包含所有的情感状态,无论是痛苦的或愉悦的,模糊的或清楚的,无论其表现方式是大量的卸载或寻常的情绪。依据弗洛伊德,所有的欲力都表现在情感及表象这两个层面上。而情感是欲力能量及其增减变化之质的表现。

侵略性

指一种倾向或整体倾向,实现为真实的或幻想性的各种伤害、摧毁、强迫、羞辱他人等举止。除了破坏和暴力的运动行动之外,侵略性亦有其形态;所有的举止——无论是负面的(如拒绝提供协助)或正面的,象征的(如讽刺)或实际去行动——都能够像侵略一样地运作。精神分析指出,侵略性在主体发展上作用得非常早,而且强调其与性有混合或分离的复杂关连,因此愈来愈重视侵略性的观念。企图由死亡欲力的概念中为侵略性找到一个唯一、根本的欲力基质,更使侵略性在观念的演进上达到顶峰。

他者情欲

该词汇有时被用来作为自体情欲的对立词:借由外在对象取得满足的性活动。

自我变异

在各个阶段防御性冲突的过程中,自我获得的所有限制与时序错乱的态度,而且,对于自我适应的可能性来说,这些限制与态度对其造成不利的回响。

矛盾双重性

在对同一个对象的关系中,同时存在相互对立的倾向、态度及感觉——特别是爱与恨。

矛盾双重性的、前矛盾双重性的、后矛盾双重性的

卡尔·亚伯拉罕(Karl Abraham)所提出的词汇,用来修饰——由对对象的关系的观点而言——力比多阶段的演化。口唇阶段在其第一期(吸吮)是前矛盾双重性的;矛盾双重性则出现于口唇阶段第二期(啃啮),于肛门阶段达到顶点,持续到阳具阶段,一直到潜伏期以及生殖器对象爱的建立之后才会消失。

幼儿失忆

指一种失忆,其范围大致涵盖生命初期几年内的事件。弗洛伊德并不认为这是幼儿缺乏存录印象之机能能力的效应。它是由于对儿童性(sexualite infantile)的抑制所造成的,且扩及到几乎全部的童年事件。幼儿失忆涵盖范围的时间界限为伊底帕斯情结衰退及进入潜伏期时。

依附的[依赖的]

见:依附与依附型对象选择。

依附型抑郁[依赖型抑郁]

何内·史必兹(Rene Spitz)创造的词汇,指一些临床上类似成人抑郁的儿童障碍。此障碍会逐渐出现在生命初期与母亲维持至少六个月正常关系,但之后却失去她的儿童身上。

玄义诠释

西伯尔(Silberer)使用的词汇:指对于象征形成(物)(神话、梦等)的一种诠释模式,它阐释这些形成(物)普遍的道德意涵。玄义诠释对立于分析诠释:前者将象征导向一些“崇高理想”,后者则将象征化约成各别的与性的内容。

教学分析

有志从事精神分析职业者所遵循的精神分析,该分析并且构成其养成教育的主要部分。

直接分析

罗森(J.N.Rosen)提倡之精神病的分析式精神治疗法。直接分析的名称来自于它提供给病人的“直接诠释”,其特征如下:

a) 针对主体所表达的无意识内容,无论是否透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表情、姿态、手势、举止);
b) 不要求对抗拒进行分析;
c) 不必然透过联想序列的中介。

这个治疗方法,还包含一系列用来建立“无意识对无意识”紧密情感关系的技术程序。在此关系中,治疗者“对病人而言,必须成为一位不断地给予、庇护的母亲的形象”。

自发性焦虑

指主体每当处于创伤情境时——即承受一股无法控制之内源或外源刺激的汇流——的反应。对弗洛伊德而言,自发性焦虑对立于焦虑讯号。

对真实危险的焦虑

弗洛伊德在其第二焦虑理论的架构下所使用的词汇(Realangst):主体在面对一个对其构成真实威胁的外在危险时所产生的焦虑。

(回溯性)取消

主体借以竭力促使过去的思维、话语、姿势、动作不曾发生的心理机制;为此他使用一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思维或行为。
此处所涉及的是特别构成强迫[观念]型神经症特征的一种带有“魔法”样态的强制力。

丧失性欲

厄尼斯特·琼斯(Ernest Jones)首先使用的词汇,指性欲的消失。根据琼斯,丧失性欲对两性而言都是一种比阉割恐惧更为根本之恐惧的对象。

精神装置

该词强调弗洛伊德理论所归诸于精神的某些特征:其传送及转化特定能量的能力,以及其差异化为多个系统或审级。

后遗性,后遗的,后遗地

弗洛伊德在有关精神时间性及因果关系的概念上经常使用的词汇。指以前的经验、印象、记忆痕迹,后来将会依据新的经验,以及因为进入另一阶段的发展,而被重塑。如此一来,它们会同时被赋予一个新的意义以及一种精神效力。

联想

借自联想论的词汇,指介于两个或多个精神元素间的全部连结,其系列构成联想链。

有时该词用来指称以此方式联想的元素。在治疗上指的是后面这个意义。比如当我们说“某个梦的联想”时,指的是在主体的言谈中与此梦有联想连接之物。推到极致,“联想”一词指在一场精神分析中所有以言语表达出之材料。

(同等地)浮现的注意力

依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师应当以此方式倾听被分析者:他不应先验地偏重被分析者言谈中的任何部分,这意味着分析师应尽可能让自身的无意识活动自由运作,且悬置那些习惯左右其注意力的动机。这种技术性建议相互对应于提议给被分析者的自由联想规则。

自我分析

一种借由某些精神分析方法的程序——自由联想、梦的解析、举止的诠释等——并且,大致系统性自己对自己的探究。

自体情欲

A) 广义而言,指主体仅借由自己身体而无外在对象来获得满足之性行为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自慰可称为一种自体性欲行为。

B) 就较特定的意义而言,指一种早发的儿童性行为之特征。透过此行为,一股连结于某器官运作或某动情带刺激的部分欲力就地获得满足,即:

  1. 不借助外在对象;
  2. 不涉及统一的身体影像,亦不涉及作为自恋特征的自我雏形。

自塑/他塑

这组词汇用于形容反应或适应的两种类型。前一类型在于生命体独自的修正,后一类型则是周围环境的修正。

丰盛

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OBJECTS)的包围。

丰盛与全套商品

在丰盛的最基本的而意义最为深刻的形式——堆积之外,物以全套货整套的形式组成

杂货店

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这样一种境地。所有的活动都以相同的组合方式束缚,满足的脉络被提前一小时一小时地勾画了出来。

帕尔利二号

在这里,我们处在作为日常生活的整个组织、完全一致的消费场所。在这里,一切都容易捕获和超越。抽象的“幸福”的半透明性是由解决压力的唯一办法所确定的。扩大到商业中心和未来城市规模的杂货店,是每一个现实生活、每一个社会客观生活的升华物。这里废除的不仅是工作和钱,而且是季节——最终一致了的循环本身成了遥远的残迹!工作、娱乐、自然和文化,所有这些过去零零散散,在现实生活中,在古老的无政府城市里,滋生出的复杂和焦虑的东西,所有这些被分裂、相互之间无法缩减的活动——所有这一切最终被混杂、搅拌、调节并一致地展现在同一次连续的购物和小仙之中。

消费的神奇地位

消费中受过圣迹显示的人也布置了一套模拟物、一套具有幸福特征的标志,然后期待着(一位道德主义者很失望地说)幸福的降临。

其强烈的期盼使得日常生活的平庸得以延续。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的益处并不是作为工作或生产过程的结合,而是作为奇迹来体验的。

货船的神话

消费材料于是充当了骗术,而不是充当劳动产品。更进一步地说,丰富的资料一旦与客观定义相分离,便被视为一种自然的恩赐,视为天上掉下来的好处。

即使丰盛成了司空见惯的事,它仍旧作为日常的奇迹来体验,因为它不是表现为生产出来的、抢夺而来的、征服而来的、经过历史的和社会的努力而得来的东西,而是表现为在有益的神话恳求下所赠予的东西。我们是其合法的继承人:技术、进步、发展(la Technique,le Progres,la Croissance),等等。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社会,客观上首先绝对是一个生产社会,一个生产范畴,一个政治经济战略的地点。而是说消费范畴混杂其中,即符号控制的范畴混杂其中。

灾难的完美诱惑

使用符号的做法总是存在着矛盾的心绪,其作用总是牟取。牟取这个词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先让符号(力量、现实的东西、幸福,等等)出现,然后再攫取;二是先提出某事,然后再加以否定与击退。人们知道,神话的神奇思想就在于牟取变化和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图片、新闻和信息的普遍消费也在于牟取现实符号中的现实,在于牟取变化符号中的历史,等等。

使消费社会带上特点的,是大众交际中社会新闻所具有的普遍性。所有政治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信息,都是以既微不足道又无比神奇的相同形式,从不同的社会新闻中获取的。它整个地被加以现实化,也就是说,用戏剧性的方式加以戏剧化——以及整个地加以非现实化,通过交际的中项产生距离,而且缩减为符号。因此,不同社会新闻并不是其他范畴中的一种,而是我们神器思想中的、神话中的主要范畴。

所见到的、拍上电视的、录进录音带的事实真相,指我并不在场,但却是最真实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换句话说,就是实际不存在但又偏偏存在的事实。再换句话说,就是幻影

我们从大众交流中获得的不是现实,而是对现实所产生的眩晕

因此,我们在符号的掩护下并在否定真相的情况下生活着。

好奇心与缺乏了解,指面对真相所产生的同一个整体行为,是大众交流实践普及和系统化了的行为。因此,这也是我们这个“消费社会”的特点: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

作为封闭(Verborgenheit)的日常生活,没有世界的幻影,没有参与世界的不在场证明,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它需要这种超越所产生的一些形象和符号。我们已经发现,它的宁静需要对现实与历史产生一种头晕目眩的感觉。它的宁静需要永久性地被消费暴力来维系。这就是它自身的猥琐之处。它喜欢事件与暴力,条件是只要后者充当它的同室战友。

大众传媒戏剧性的夸张(社会新闻或灾难被视为所有消息的常见类别)就在于此:想要解决清教徒的道德与享乐主义者的道德之间的矛盾,这种个人范畴的宁静必须想被剥夺的价值一样,经常受到灾难命运的威胁与环抱。只有外部世界的暴力和不仁道,安全就会如此被更进一步加以认识(享乐经济中),就会时时刻刻觉得如此被选择是不无道理的(在拯救的道德经济中)。……命定性就是这样处处被暗示和表示,其目的正是为了使平庸得到满足并得到宽恕。

增长的恶性循环

集体开支与重新分配

危害

增长的计算或国民生产总值的神话

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