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灵的面具 101种防御》 下的文章

(大致依照发展进程中首次出现顺序)

口欲期(0-3岁)

1.投射(Freud,1894;Willick,1993):你将自己的东西归结到其他人身上。

2.内摄(Freud,1917;A. Freud,1936,1992;Sandler,1960;Meissner,1970;Volkan,1976):你形成另一个人的意象。

3.幻觉(Garma,1969;Arlow&.Brenner,1964):你看见或听到你努力不去想的事情——愿望、评论、幻想或批评——而不作现实检验。

肛欲期(1.5-5岁)

4.投射性认同(Kernberg,1975):该术语有三种常见使用方式:

  • 你将自身太多东西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以至于你严重扭曲了对他/她的感知。
  • 在另一个人身上激起你体验到的不愉快情绪(“同病相怜”)。
  • 在另一个人身上激起你体验到的不愉快情绪,同时表现得如同曾让你有这样的糟糕感受的人那样。

5.投射性指责(Spruiell,1989):你不公正地指责其他人给你造成麻烦。

6.否认(A. Freud.1936;Moore&Rubinfine,1969):假设你已感知到现实(即现实感正常):

  • 本质否认:尽管有压倒性证据存在,仍然否定某个现实。
  • 行为否认:通过行为象征性地表达出“这糟糕的事实不是真的!”
  • 幻想否认:维持错误的信念,这样你就不用去面对现实。
  • 言语否认:使用特定的言语来说服自己某个现实是假的。

7.去分化(自体-客体融合)(Mahler,1968):你变成其他人想让你变成的样子。

8.分裂(Kernberg,1975):你讲某些人视为有着纯粹的敌意(McDevitt,1985),而认为另一些人有着绝对的爱意。或者,你现在痛恨你曾经爱过的魔鬼。

9.泛灵化(Freud,1913;Mahler,1968):你给非人类实体赋予人类特征。

10.去生命化(Mahler,1968):你看见的那个人其实不是人类,所以你无需担心什么。

11.反向形成(A. Freud,1936;Gorelik,1931):你感觉是相反的(例如:你如此友好,都说不出你是愤怒的)。

12.撤销和仪式化:你违背你的良知(超我)。或者你做一些让你内疚的事情,然后以另一种象征性行为来惩罚自己进行赎罪。

13.(情感)隔离(C. Brenner,1982a):你觉察不到情绪种感觉的部分。

14.外化(Glover,1955):你认为“社会”会来批评你,但其实是你自己感到内疚。

15.转向自身(Freud,1917;A. Freud,1936):你对某人愤怒,但是却攻击/残杀自己。

16.消极主义(Levy&Inderbitzin,1989):你拒绝合作,居高临下地对待他人。

17.分隔处理(Freud,1926):你抑制自己不作联接。

18.敌意的攻击性(Symonds,1946;McDevitt,1985):你卷入争斗以隐藏不愉快的感受。

第一生殖器期(2-6岁)

19.置换(Freud,1900a;Arlow&Brenner,1964):你对某个人有某种感受,但将它转移到另一个人或情境中。

20.象征化(Freud,1900a;Arlow&Brenner,1964):你给心智功能运作的某些方面赋予非理性意义。

21.凝缩(Freud,1900a;Arlow&Brenner,1964):你将迥异但相邻的念头粘合在一起。

22.幻想形成/白日梦(Raphling,1996):你有意识地视觉化一个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场景,你也知道这是幻想。

23.搪塞(Karpman,1949):你因为某个原因有目的地说谎。

24.编造(Spiegel,1985;Target,1998):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谎以缓解低自尊。

25.潜抑(Freud,1923;Arlow&Brenner,1964):你并不想忘记,但却忘记了某些想法。

26.负性幻觉(Wimer,1989):你看不到正在你眼前的令人不悦的事。

27.力比多退行(性心理退行)(Freud,1905,1926):你害怕性和表现出魄力,因此你变得依赖(口欲)或顽固(肛欲)。

28.自我退行:这个术语有三个使用方法:

  • 干扰某个功能:你的自我功能或自我力量不再工作,这样你就感受不到令人不悦的事情。
  • 回退到早期防御机制:你开始使用那些出现在更早发展阶段的防御机制。
  • 效率低下的防御操作:你的防御无法关闭情绪,而这种失败通过惩罚你而让你缓解了内疚。

29.时间退行:你关注更早的时光以逃避思考当前的冲突。

30.地形学退行(Arlow&Brenner,1964):你通过做梦来回避痛苦现实。

31.压制(Werman,1985):你有目的地尝试遗忘。

32.认同幻想:你表现得如同你最喜爱的主人公。

33.认同家长潜意识或意识层面的愿望/幻想(Johnson&Szurek,1952):你做你父母不允许你做的事,将他们腐败的愿望见诸行动后受到惩罚。

34.认同理想意象或客体(Jacobson,1964):你按照你心目中的某个伟大人物一样思考和行事。

35.向攻击者认同(A. Freud,1936):你残忍地对待某个人,因为曾经有人残忍地对待过你。你让你不去感受愤怒。

36.向受害者认同(MacGregor,1991):你允许或主动寻找他人来伤害你,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你这么做是为了满足某个拯救愿望,或为了摆脱你自身的愤怒或内疚。

37.认同丧失的客体(Freud,1917):你表现得如同失去某个你失去的所爱之人。如果你一直留着此人的各种遗物并且不去哀悼,那么你就发展出“既定病理性哀伤”(Volkan,1987a)。

38.认同内摄物(Sandler,1960):你让某个内摄物称为你超我的一部分。

39.诱惑攻击者(Loewenstein,1957):你性诱惑或者谄媚奉承某个人以缓解恐惧。

潜伏期(6-11岁)

40.升华(A. Freud,1936),你参与某种象征性地代表幻想的活动。

41.挑逗/挑衅(Freud,1916;Berliner,1947;C. Brenner,1959,1982a):你使他人和你发生性关系及/或惩罚你。

42.合理化(Symonds,1946):(通常发生在否认某个现实之后)你找各种开脱借口以缓解紧张。

43.穷思竭虑:你“过度分析”、“转轮般高速运转地思考”以试图解决问题。

44.对抗恐惧行为/逆恐行为(Blos,1962,1979):什么让你害怕,你就做什么。

45.理智化(A. freud,1936):你对某个特别的行为理论非常感兴趣。

46.社会化与保持距离(Sutherland,1980):你使用自己的社交技能让自己不去关注痛苦的想法。

47.自我功能的本能化(Hartmann,1955):你给某种自我功能赋予象征含义(例如,“洗碗是女人的事”就是不合理地将某种特定工作和性别联系起来)。

48.自我功能抑制(Freud,1926):你本能化的自我功能和内疚冲突,因此你关闭掉这个功能(例如,你无法阅读,因为阅读现在被你等同于忌讳的性活动[Anthony,1961])

49.理想化(Kernberg,1975;Kohut,1971):你因为如下原因过度地太高某人:

  • 自恋(Freud,1914a):以缓解对你自身不足的羞耻。
  • 自恋(Kohut,1971):你将某人和你过高估计的自体意象融合(”自体客体“)。
  • 爱:为了不体验失望。
  • 移情(Freud,1914b):他们就好像你小时候了不起的父母。

50.贬低:你看不起某个人以保全自己的自尊感。

青少年期及以后——第二生殖器期(13-20+岁)

51.幽默(Zwerling,1955;Vaillant,1992):你通过开玩笑来回避痛苦感受。如果你感到极度焦虑,你也会变得轻躁狂(Lewin,1950;Almansi,1961)。

52.具象化(Blos,1979):你不再使用自己(其实是有)的抽象思维能力;你埋怨”化学物质不平衡“或想找到某种病毒(以解释你的心理问题),借此回避思考让你不快的人际关系。

53.不认同(Greenson,1968):你努力不成为你某个家长的样子。

54.团体形成(Freud,1921):你让自己身处某个团体中以抵抗性冲动。

55.禁欲主义(A. Freud,1936):你回避和人的接触。

56.同性客体选择:你同性的“哥们/闺蜜”缓解了你对异性性刺激的恐惧。

杂类

57.以一种情绪对抗另一种情绪(Ackerman&Jahoda,1948):你关注某个情绪以此来回避另一种情绪。

58.高度抽象化:你滥用各种理论。如果你同时还否认和重构现实,那么可能你有精神病性问题。

59.缄默:你不再讲话以避免被发现。

60.喋喋不休:你讲话太多,但还没有到病理性赘述或言不及义的地步。

61.回避:你避免一些情景,因为它们会引发你的内心冲突。

62.被动:在攻击面前,你自动采取了顺从、屈服的态度。

63.自大/全能(Freud,1913;Kohut,1971;Kernberg,1975;Lachmanna&Stolorow,1976;Blackman,1987):你是上帝送给地球的礼物你有特殊能力。

64.变被动为主动:“你解雇不了我;我辞职!”你控制(他人)对自己的伤害。

65.躯体化(Kernberg,1975;Deutsch,1959):你关注自己的身体以回避和口唇、性、或攻击冲动相关的冲突。

66.正常化(Alpert&Bernstein,1964):尽管已有明显的病理表现,你还是说服自己是正常的。

67.戏剧化:你在言语中倾注情感一缓解对被人关注到的冲突。

68.冲动化(Lustman,1966):你使用性、进食或攻击性来缓解紧张或不愉快的情绪。

69.物质滥用(Wurmser,1974):你使用物质混合剂来平复不愉快的情绪。

70.黏附(Schilder,1939):紧紧抓着某个拒绝你的人不放。

71.哀怨:不停抱怨、但却看不见自身想得到照顾这一愿望中的婴幼儿特征。

72.假性独立:你成为孤侠,不允许任何人帮助你。

73.病理性利他(A. Freud,1936):实为投射和向受害者认同:你否认自己的口欲冲动,将其投射到有需要的人身上,然后获得代理性滋养。

74.心理操控(点煤气灯)(Calef&Weinschel,1981;Dorpat,2000):你导致某人心智紊乱或让他们认为自己疯了。

75.最小化:你意识到某个痛苦的现实,但是却大事化小。

76.夸大(Sperling,1963):你小题大做。

77.泛化(Loeb,1982):为了不憎恨某个特定的人,你将其视为某个邪恶团体的一员。

78.重构现实(Freeman,1962):你在否认某个现实后重建了新的情景。

79.移情(Freud,1914b;A. Freud,1936;Loewenstein,1957;Marcus,1971,1980;Blum,1982):你将对过去情境和关系的记忆迁移到当前某个人身上。之后你要么是用旧有的防御来忘却过去,要么通过象征性重历一遍或更改结局来掌控它。

80.解离:(1)你忘记自己(人格中)某些完整的部分。如果你还给它起名叫“Butch”,那么你可能有精神病理性问题(Frosch,1983;Gardner,1994)。(2)你让某个人来定义你,然后拒斥他/她的想法(Whitmer,2011)。

81.恐光(Abraham,1913):你回避光亮以回避你的偷窥(窥阴)冲动。

82.情感淡漠(Greenson,1949):你对于参加某项活动没有特别的兴趣。

83.恐吓他人——霸凌(Knight,1942;Blackman,2003):你让其他人时刻警惕以此来缓解你自身的焦虑。

84.补偿不足(Ackerman&Jahoda,1948):你排挤那些比你整合度更高的人。

85.心因性抽动(Aarons,1958):通过肌肉抽搐来缓解紧张/愤怒。

86.内省(Kohut,1959;Fogel,1995):你关注于内心沉思,以此来缓解紧张感或规避外部现实。

87.有保留的同意(Abend,1975):你部分地同意,以此来回避表现得叛逆。

88.自我弱点的本能话(Blackman,1991a):你将自己在情感容受力或冲动控力方面的薄弱归结为性别使然(男性或女性)。

89.不真实(Akhtar,1994):你也许是习惯性地假装。

90.超理性(Spruiell,1989):你使用次级过程来逃避情感。

91.含糊其辞(Paniagua,1999):你隐藏细节。

92.超唯美主义(Paniagua,1999):你置身于真善美之中,以此来躲避现实或情绪。

93.油滑:你顺畅地表达,但其实说的并不是你的真实想法。

94.躯体暴力(Glasser,1992):你“报废了客体”,终止了你的恨意。

95.向受伤客体认同(Kitayama,1991):你模仿你认识的(有时也是爱着的)那些受伤者。

96.形式退行(Freud,1900a;Blum,1994b):你不再是用逻辑的、以时间为导的思维。

97.高度警觉:即使在完全没有必要的时候,你也时刻警惕着。

98.时间上置换到未来(Akhtar,1996):你想象“要是那样……就好了”或“总有一天……”

99.疲劳:尽管上你没有身体上的疾病,但是你感到疲劳。

100.直率(Feder,1974):你表现诚实且耿直,但这其实掩饰了你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101.将自我批评转向客体:你批评其他人,而不是责怪自己。

补充:性格防御

102.工作狂

103.懒惰

104.病理性乐观

105.病理性悲观

106.轻躁狂

107.考试成绩拔尖

防御和不愉快情绪的定义

防御是将不愉快情绪的组成部分从意识觉察中驱逐出去的心智操作。

不愉快的情绪包括焦虑、抑郁和愤怒。焦虑由一种不愉快的感受加上一个糟糕事情即将发生的想法组成。抑郁情绪的组成是一种不愉快的感受加上一个糟糕事情已经发生的想法(C. Brenner,1982a)。愤怒包含了一种不愉快的感受加上一个摧毁某人或事物的想法(C. Brenner,1990)。这些情绪的思维内容部分可能来自至今为止任意一个发展阶段中的感知或记忆,它们可能基于现实,可能基于幻想,或者是两者的某种杂糅。

防御的触发因素

正常或“平均可预期“人群(Hartmann,1939)

对正常人而言,一个非常强烈的情绪有可能会威胁、熔解(或淹没)他的思维、组织或专注能力(E. Jones,1942)。弗洛伊德(1926)以一种更为技术性的方式讲,如果这些情绪干扰了思维、组织和专注的自我功能,那么就可称其为“创伤性的”
(Hartmann,1939)。

精神病和边缘性人格

另一方面,即使温和的情绪也可能会瓦解有精神病或有边缘性人格病人的自我功能。在这些疾病中,情感容受能力这个自我力量(Kernberg,1975)从一开始就很薄弱。

神经症性疾病

有神经症性疾病的人(包括恐怖症、转换症状、惊恐发作、强迫观念、强迫行为一些类型的冲动、一些类型的抑郁),他们的自我力量(见附录2)或许还可以。但即使某个情绪的强度相对还算缓和,少量的情绪也可能成为某种信号(Freud,1926;C. Brenner,1982a)。当特定情境出现,(通常是在潜意识层面上)让此人会想起过去他曾被情感淹没的情境时,这个情绪信号就会触发防御。

有意识防御VS潜意识防御

关闭情绪类似呼吸。人类通常察觉不到调控(潜意识防御),但他们可以有意识地去控制(有意识防御)。事实上,防御既可以在意识层面运作,也可以在潜意识层面运作;人们可以有目的地使用防御,或者对此毫无察觉。

基本防御VS辅助性防御

成年人使用的主要防御机制通常是潜抑[25]和(情感)隔离[13]。根据布莱纳的观点(C.Brenner 1982a),所有的情绪都包含两个部分——感觉和思维。感觉可能是愉悦的,也可能是不愉悦的,而思维可能是意识层面的,也可能是潜意识层面的。潜抑这个术语指的是这样的现象——一个人的心智自动将(情绪的)思维内容关闭到意识之外。隔离则指的是心智将感觉关闭到觉知外,思维则不一定关闭。通常来说,其他防御性操作都是用来辅助潜抑和/或隔离。科恩伯格(1975)提出了这条法则的例外情况,他的理论指出,有些人——那些被他诊断为有边缘性人格的人——他们的主要防御是分裂[8]。

适应性VS不适应性

大多数防御都具有适应性和不适应性两个面相。事实上,治疗时最好只在防御看起来适应不良的情况下去和病人提。适应不良的防御会造成强迫观念、恐怖症,也会干扰外部情境的应对(如“奉迎”[Hartmann,1939])。当治疗师发现造成问题的防御后,通常会考虑如何让接受治疗的病人注意到这些防御——这个技术被分析师们称为“面质”(见第五章)

紧急防御VS慢性防御

防御常常被使用于紧急情况中。一个人体验到淹没性情感的威胁(无论这个威胁是否是真实的),因此之后试图去扭转这种情绪。但有些人会长期持续地使用某些防御操作,例如,总是指责他人或经常喋喋不休。

前意识自动行动(Hartmann,1939)是成组的防御机制,它们慢性、持续地处现在象征性情景中。

防御机制VS防御操作

安娜·弗洛伊德(Sandler&Freud,1983)定义了如投射这样的“防御机制”,指出它是一个用来抵抗某种情绪的心智工具,类似使用榔头敲击钉子。“防御操作”是一个更宽泛的术语,它包括去他能动用的机制,例如,用鞋子敲钉子。譬如,作为激发性快感的自慰行为也可以被防御性地用来舒缓抑郁或焦虑(Marcus&Francis,1975)。

单纯防御VS性格防御

有一些防御机制简单且可独立存在,如理智化[45]:在一次聚会中,一个人谈论最近读到的一本书来缓解社交焦虑(Slavson,1969)。

性格防御更为弥散、持续且复杂,如优越感,它包括了投射[1]、自大[63]、贬低[50]、认同[34]和分裂[8]。另一个更为隐藏的性格防御是承担使徒的角色。很多人都会将他们的治疗师奉为无所不知的宗师以逃避痛苦的情绪。

防御的冲突解决特征VS发展性特征

大多数防御都被用来管理因精神内部冲突而产生的情绪。但也有一些防御似乎是正常精神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只是被用来抵御情绪。儿童内摄[2]父母早年的安抚和照顾,不仅能缓和(防御)婴儿的情感风暴,而且也会醋劲儿同发展出情感容受力这一自我力量(Lustman,1966;Tolpin,1971;Kernberg,1975).

儿童在潜伏期(6——10岁)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并不仅仅只是防御对家长惩罚的恐惧,它也协助形成一个重要的心理结构——超我(C. Brenner,1982a)。事实上,人的价值观、理想和批判力(超我)终其一生都会受到认同的影响。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对老师、教练、媒体人物的认同影响深远。到了成年期,对导师、雇主以及组织机构的认同则可能感染人的价值观。

防御VS防御

此外,防御也可能将任意心智内容或功能,包括性愿望、敌意愿望、良心谴责和现实感知排除在意识之外。有时候,一个防御也可以防止看一个防御的意识化。

防御丛

防御通常以组群或星丛的形式出现(另见第四章)。常见的防御丛会出现在如下的病理性状态中:

  • 犯罪型精神病态(罪犯和其他反社会个体):搪塞[23]、投射性指责[5]和合理化[42]。
  • 边缘性人格障碍:否认[6a]、投射性认同[4]、理想化[49]、去分化[7]、贬低[50]、自大[63]和分裂[8]。
  • 歇斯底里

    • 表演亚型:潜抑[25]、以一种情绪对抗另一种情绪[57]、社会化[46]、戏剧化[67]、移情[79]、自我功能抑制[48]以及喋喋不休[60]。
    • 转化亚型:潜抑[25]、象征化[20]、躯体化[65]。
    • 恐怖亚型:3a或3b,加上投射[1]、置换[19]、象征化[20]和回避[61](见第四章)。
  • 强迫性障碍:投射[1]、置换[19]、象征化[2]、具象化[52]、(情感)隔离[13]、反向形成[11]、撤销和仪式化[12]、完美主义极度准时吝啬理智化[45]、合理化[42]、对自己个他人过度苛责[15]以及判断力抑制[48]。
  • 抑郁:将愤怒和/或批评转向自身[15]、反向形成[11]、口欲期力比多退行[27]、自我功能(精神运动和言语功能)抑制[48]、激发惩罚[41]、向受害者认同[36]和认同丧失的客体[37]。

发展进程中出现

许多防御机制最早出现在某个特定的儿童发展阶段。但在成年人身上,大多数防御可以被同时使用,无论它们起源时期的早晚。换言之,一个成年人可以同时使用喋喋不休[60]和理智化[45](始于潜伏期)、性交活动(成年生殖器)、认同理想客体[34](青少年期)以及投射性指责[5](肛欲期)。

妥协形成或“多重功能原则”

(Waelder,1936;C. Brenner,1982a,2002)

尽管一个防御操作阻碍心智功能的某些方面(通常是一种情绪)变得意识化,防御本身也可能获得其他意义,并执行其他功能。因此从理论上看,防御除了自身是一个妥协形成(一种复杂的心智结构,它既表达也防御着情绪)的组成部分,防御本身也是一个妥协形成。

小结

防御是一种心智操作,通常被用来防止各类念头、渴望、情绪甚至其他防御浮现到意识中。有时候,一些特定的防御如认同,也可能被用来发展精神结构。当人的自我力量薄弱时,除了信号情绪和创伤性情绪之外,常规情绪也可能会激发防御。防御可能被有意识地使用,也可能被潜意识地使用:防御可能是适应环境的,也可能是高度适应不良的。防御常见于紧急情况,但也可以是长期持续的,如神经症性(焦虑和抑郁)症状中的防御。当防御成群出现是,根据多重功能原则,防御丛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精神科紊乱的因果关系:防御既被用来解决精神内部冲突,与此同时它们本身也是妥协形成。

从技术层面上讲,向不适合的人提及防御,或者在不恰当的时刻提及防御,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当然前提是你能发现防御,毕竟防御通常是潜意识的。在治疗中进行相关干预可能也很具挑战性。

引言

“防御”这个术语指的是心灵将感受关闭到意识之外的方式1

当人们对自身病理性防御机制和感受有了恰当的洞察,他们就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其非理性行为、症状以及态度的意义和根源。认识到这些常常可以缓解痛苦的精神病学症状(如抑郁和恐惧),从而促进人们过上更健康的生活。

情绪可能是令人愉悦的,也可能是让人糟心的。通常,是那些不愉快的情绪给人带来烦恼,有进一步让他们去使用适应不良的防御。具体而言,不愉快的感受被定义为包含两个组成部分

一个令人不悦的感觉加上一个想法——某件糟糕的事情就要发生了(“焦虑”)或某件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抑郁行情绪”)(C. Brenner,1982a)

这样,我们可以扩展防御的定义:

作为通常准则,防御是这样的心智操作,它从意识中剔除掉不愉快情绪中的某些组成部分——亦或是想法、抑或是感觉、亦或是两者同时排除出意识。

当你治疗病人时,最好是能先熟悉常见的防御机制,这样你首先就可以识别它们。之后,你需要决定是向病人解释他们有问题的防御如何运作——即动力性治疗(见第五章),还是建议他们使用新的防御——即支持性治疗(见第七章)。同时也有必要了解都有什么可能会促发防御性活动。


  1. 【原注】在第一章中,读者将会看到,防御可以将其他心智功能关闭到意识之外(如自我弱点,愿望或其他防御手段),或者也可以被用来发展心理机构(如自体意识和超我)。但更容易、也更实际的方式就是将防御主要看做是同来抵挡各类情绪,因为基于洞察的治疗工作正是从这个角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