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 发布的文章

我们都试图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然而,有时这一过程会因认知偏差而受阻,导致我们误解他人行为的原因。其中一个常见的偏差就是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FAE)

基本归因错误在塑造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互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了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简单探讨基本归因错误 (FAE),包括其起因、负面后果以及应对策略1

什么是基本归因错误?

在197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李·罗斯(Lee D. Ross)首次提出并命名了这一现象。

基本归因错误 (FAE) 是人们倾向于将行为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之间的对应程度高于情境因素所能合理解释的程度。

简单来说,人们倾向于过度地将行为归因于行为者的内部特质,而忽视了情境因素的影响。 这是一种逻辑上不合理的归因偏差

例如,如果某人在工作中未能按时完成任务,倾向于基本归因错误的人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懒惰、不称职或态度不好,而忽略外部因素(如工作量过重、技术问题或个人生活中的困难)。

基本归因错误的三大原因

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导致了基本归因错误的发生:

  • 感知显著性: 当观察行为时,我们通常更关注显而易见的个体行为,而忽略环境的微妙影响。这种偏向放大了将行为归因于内在特质的倾向 (Gilbert & Malone, 1995)。
  • 认知简化: 为了简化复杂现象,我们倾向于使用简单的个性化解释,而忽略情境因素的复杂性 (Heider, 1958)。
  • 文化规范: 文化价值观和规范显著影响人们对行为的解读。在强调个人成就的个人主义文化中,基本归因错误更为明显;而在重视社会和谐的集体主义文化中,则更注重环境和情境的作用 (Miller, 1984; Nisbett, 2003)。

这里提供三点补充作为参考:2

1. 进化机制的猜想

"社会棋局"的社会动态——需要预测和响应他人的心理状态——可能塑造了归因机制的进化,从而导致了基本归因错误。

从人类心理机制进化的角度来理解,基本归因错误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 人们只考虑那些可能对心理推测者产生适应性后果的不对应的心理状态(如欺骗)。
  • 人们的推断偏向于减少错误推断的成本。
  • 人们的推断偏向于获得声誉上的利益。

也就是说,基本归因错误可能是由于人类心理机制的进化设计,旨在有效地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适应性优势。这种偏向性推断可能会导致基本归因错误的产生。

2. 两个作用原则

人们如何根据行为者的行为和情境背景来归因其心理状态?

  • 非共同效应原则: 观察者可以根据行为者在给定情况下可选择的多种行为及其不同后果,推断行为者的内在状态。例如,一个女性在三件颜色不同的衣服中选择了绿色,观察者可以推断她更喜欢绿色。
  • 折扣原则: 当有多种可能的内在状态时,观察者无法确定行为者的具体内在状态。例如,如果那件绿色衣服还有不同的扣子,那么观察者无法确定行为者的选择是基于颜色还是扣子。

总之,非共同效应原则和折扣原则解释了观察者如何根据行为者的选择推断其内在状态,以及在存在多种可能性时观察者无法确定具体内在状态的局限性。

3. 为何过度归因

人们倾向于做出逻辑上不太合理的对应推论(即基本归因错误)。这可能是因为人类进化出了一种倾向,即更多地关注行为者的内在特质,而忽视了情境因素。

  • 这种倾向可能源于人类在社会交往中需要预测他人行为的需求。通过推断行为者的内在状态,可以更好地预测其未来行为。
  • 在一些情况下,过度归因于内在倾向可能是有适应性的。比如在猎人-采集者社会中,一个有不合作历史的个体可能会对群体构成威胁,因此过度归因于其内在倾向可能是有利的。
  • 人们可能会有策略性地歪曲归因的倾向,以提升自己的声誉或贬低他人的声誉。这种动机可能导致基本归因错误的产生。

总之,人类进化出的一些认知倾向,以及在社会交往中的特定需求,可能导致人们过度归因于行为者的内在倾向,即使情境因素很明显。

基本归因错误的负面影响

  • 刻板印象: 人们可能基于种族、性别等社会类别形成刻板印象,从而助长偏见和歧视 (Sabini et al., 2001)。
  • 偏见: 基本归因错误加剧了“我们 vs. 他们”的心理,阻碍群体间的合作和理解 (Tajfel & Turner, 1979)。
  • 指责受害者: 在需要同情受害者时,基本归因错误可能导致人们反而责怪受害者本身,例如认为“他活该”或“她是在自找”。
  • 文化误解: 跨文化互动中,基本归因错误可能导致行为的错误解读,从而加剧群体间的紧张关系 (Aririguzoh, 2022)。

识别基本归因错误的四个步骤

  1. 暂停并反思: 在得出结论前,考虑替代性解释和情境因素。
  2. 考虑环境: 关注行为发生的情境,了解动机和限制。
  3. 练习共情: 试图从他人视角理解他们的行为。
  4. 搜集信息: 在形成判断前,获取更多信息和视角。

克服基本归因错误的四个建议

  • 提高意识: 了解基本归因错误及其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 挑战假设: 培养批判性思维,质疑自动化的归因。
  • 促进文化敏感性: 尊重文化多样性及其对行为解读的影响。
  • 鼓励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境遇,培养共情心。

通过实践这些策略,我们可以减少基本归因错误的影响,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理解。

妄想症

一种慢性精神病,其特征为大致相当系统化的妄想、显著的诠释行为,但智能并未衰退,一般而言亦无恶化的倾向。

除了被迫害妄想之外,弗洛伊德也将色情狂、忌妒妄想及自大妄想归类为妄想症。

妄想型

见:妄想型位态以及妄想症之评注。

妄想型精神分裂

A) 克雷佩林(Kraepelin)所提出的词汇,用以指称慢性妄想精神病。一如妄想症,此类精神病并未伴随智能的衰退,亦不会演变为痴呆。但由于具有立基于幻觉与虚构之丰富但不甚系统化的妄想建构,因此它们更近于精神分裂。

B) 弗洛伊德提出的词汇,用以指称精神分裂(“严格意义上的妄想型精神分裂”)或妄想精神分裂群组。

在今日,克雷佩林的词义已完全凌驾弗洛伊德所提出的。

刺激防护

弗洛伊德在精神生理学模型架构下使用的词汇,用以指称某种功能以及作为其基础之装置。此功能在于防护(schutzen)生命体以抵抗来自外界的刺激,后者因其强度可能会毁灭生命体。该装置被设想为犹如包覆生命体的一道表层,被动地过滤刺激。

交合双亲,交合双亲依玛构

梅兰尼·克莱因(Melanie Klein)引进的词汇,指称一种借由各式各样幻想所表现的儿童性理论。此类幻想将双亲再现成如合成一体般于持续不断的性关系中:母亲容纳父亲的阴茎或整个父亲;父亲容纳母亲的乳房或整个母亲;双亲不可分地融合于性交中。

此类幻想十分原始且极易引起焦虑。

梦的(隐)思维

见:隐思维。

知觉-意识

见:意识,定义B。

透工

分析借以整合一个诠释并克服此诠释所引起之抗拒的过程。这是一种使主体接受某些被抑制元素并摆脱重复机制之宰制的精神工作。在治疗中,透工持续地进行,但它特别出现于治疗显得停滞以及抗拒虽被诠释但仍持续作用的某些时期。

相应地,就技术观点而言,分析师的诠释——主要在于指出相关意义如何重现于不同脉络——有利于透工的产生。

阳具女人或母亲

幻想地被赋予阳具的女人。依据女人被认为拥有外在阳具或阳具属性,抑或被认为将男性阳具保存在其体内,此种意象可有两种主要形式。

阳具

古希腊拉丁时期,雄性器官之具象性表象。

在精神分析中,该词的使用强调阴茎在主体内与主体间之辩证所担当的象征功能,阴茎一词则较保留用于指称就解剖学事实而言的器官。

幻想

由苏珊·艾沙克(Suzan Isaacs)提出的书写法,被许多作者与翻译者接受,用来指称无意识幻想,并且和意识幻想区分。

功能现象

由赫伯特·西伯尔(Hebert Silberer)(1909)在睡前状态上所发现,并且也由他在梦中重新找到的现象:既是将主体当下的思维运作模式而非思维内容转换成意象。

器官快感

一种快感模式,它是部分欲力自体情欲式满足的特征:某动情带的刺激在其原生处获得纾解,独立于其他部位之满足,并与某特定功能的完成无直接关系。

力比多的可塑性

力比多多少具有容易改变其对象及满足模式的能力。

抑郁型位态

根据梅兰尼·克莱因(Melanie Klein)的理论,指继妄想型位态之后出现的对象关系形态;它于儿童大约四个月大时形成,而在第一年内逐渐被克服;但之后它可能于童年时期再度出现,并会在成人身上——尤其是在哀悼以及抑郁状态中——再次恢复活动。

抑郁型位态具有以下特质:此后,幼童能将母亲领悟为一完整对象;“好”对象与“坏”对象之间的分裂减弱,力比多欲力与敌意欲力倾力倾向针对同一对象;所谓抑郁性焦虑,则是针对因主体施虐狂而产生的毁灭与失去母亲之幻想性危险;有许多不同防御模式以对抗此种焦虑(躁狂防御或较适当的防御:如,修复、对侵略性的禁制),当爱恋对象被以稳定与安全的方式内摄之后,便可以克服此种焦虑。

妄想型位态

根据梅兰尼·克莱因(Melanie Klein)的理论,指出生后四个月内特有的对象关系形态;但之后它也可能再度出现于童年时期以及成人身上,特别是在妄想症与精神分裂的状态中。

妄想型位态具有以下特质:侵略欲力一开始就与力比多欲力共存,而且特别强烈;其对象为部分对象(主要为母亲的乳房),且会一分为二:“好”与“坏”对象;主控的精神过程为内摄与投射;具有属于迫害性质(被“坏”对象所破坏)的强烈焦虑。

(欲力的)推力

影响每个欲力的可变的量的因素,它最终说明了为获得满足所引发的行为;即便满足是被动的(被看,被打),欲力由于行使“推力”的缘故依然是主动的。

前意识

A) 弗洛伊德在其第一拓扑论架构下使用的词汇:作为名词,它指称精神装置中与无意识系统(Ics)截然不同的一个系统;作为形容词,它修饰该前意识系统(Pcs)的作业与内容。上述作业、内容并不呈现于当下意识场域,故其为无意识——就该词的“描述”意义而言(a)(见:无意识,B);但它们与无意识系统的内容不同,差别在于它们依旧有权利到达意识(例如,未在当下出现的知识与记忆)。

就后设心理学观点而言,前意识系统由次过程所支配。它与无意识系统之间则由检禁所区隔。若未经变形,检禁不允许无意识的内容与过程进入前意识。

B) 在弗洛伊德第二拓扑论架构下,前意识一词特别被作为形容词使用,它形容任何当下意识所未注意到的,但亦非严格意义之无意识的事物。就系统论的角度,前意识形容主要属于自我但亦属超我的内容与过程。

前生殖

形容词,用于修饰与生殖带至上性尚未确立之心性发展时期有关的欲力、组织、固着等(见:组织)。

前伊底帕斯

该词形容伊底帕斯情结建立之前的心性发展时期;对两性而言,此一时期均由对母亲的依恋所主导。

恒常原则

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一种原则。据此原则,精神装置倾向将其容纳之刺激量尽可能地保持在最低水平,或至少尽可能地维持恒常。此种恒常的获得,一方面是借由卸载已存在的能量,另一方面借由回避任何可能增高刺激量的事物,以及借由防御对抗此种增高。

涅槃原则

该词由芭芭拉·娄(Barbara Low)所提出,弗洛伊德援引以指称精神装置将自身所有外源或内源刺激量归零,或至少尽可能减低的倾向。

快感原则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支配心灵运作的二原则之一;整体精神活动的目的在于避免不快感及获取快感。由于不快感与刺激量的增加有关,快感则与其减低有关,因此快感原则可被视为——经济论原则。

现实原则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指支配心灵运作的二原则之一。它与受它修正的快感原则构成一组:一旦它成功地树立为调节原则,对满足的追求将不再依循最短途径,而是迂回而行,并依赖外在世界所强制的条件来延迟其结果。

就经济论观点言之,现实原则和一种由自由能量变成连结能量的转换相对应;就拓扑论观点而言,它构成前意识-意识系统的主要特征;就动力论观点而言,精神分析试图将现实原则的作用,建立在特别为自我所用的某类欲力能量之上(见:自我欲力)。

(神经元的)惯性原则

弗洛伊德在《科学心理学大纲》(Entwurf einer Psychologe,1985)中假设的神经元系统之运作原则:神经元倾向全数清楚所收受的能量。

原过程、次过程

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装置两种运作模式。其根本区别如下:

a)就拓扑论观点而言:原过程为无意识系统的特征,次过程是前意识-意识系统之特征;

b)就经济-动力论观点而言:在原过程中,精神能量自由流动,依循移置与凝缩的机制在表象间畅行无碍;它倾向完全地再投资于附着在构成欲望满足经验上的表象(原始幻觉)。在次过程中,能量首先受到“连结”,而后才在受控的情况下流动;表象受到较稳定的投资,满足被延迟,心灵经验因此得以测试各种可能获得满足的不同路径。

原过程与次过程二者间的对立,相应于快感原则与现实原则之间的对立。

投射

A)于神经生物学与心理学中,在非常广义下所使用的词汇,指某种作用,借由它,某个神经或心理事件被移置或置于外界;或是由中心过渡至边缘,或是由主体过渡至对象。这个意义具有相当不同的词义(见:评注)

B)就精神分析的特有意义而言,指某种作用,借由它,主体将自身中所误认或拒绝的性质、感情、欲望、甚或“对象”排除于自己之外,并将之放置于他者(人或事物)之上。此处所涉及的是一种非常古老起源的防御。除了特别在妄想症中,这防御的运作也出现在例如迷信等“正常的”思维模式中。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所建立的学科。根据其定义,可区分为三个层面:

A)一种研究方法,基本上在揭显一位主体话语、行为、想象产物(梦、幻想、妄想)的无意识意义。此方法主要建立在主体的自由联想上,这些联想为诠释之有效的依据。精神分析诠释可扩及到我们并未拥有其自由联想的其他人类产物上。

B)建立在此种研究上的一种精神治疗方法,其特色为对抗拒、传会与欲望所作的控制诠释。就此意义而言,精神分析的使用与精神分析治疗同义;例如,进行精神分析(或分析)。

C)一整套心理学与精神病理学理论,将精神分析研究与治疗之方法所得出之与件系统化。

督导分析

分析师在其养成过程中所导引的精神分析:他定期向有经验的分析师报告,后者指导他理解与执行治疗,并且帮助他意识到其反向传会。此一养成模式主要在使学员掌握——与其他精神治疗作用模式(暗示、建议、指导、澄清、支持等)相较之下——构成真正精神分析治疗措施的要素究竟为何。

野蛮精神分析

就广义而言,该词用来指称业余或缺乏经验的“分析师”依赖经常被误解的精神分析概念来诠释症状、梦、话语以及行为等等的治疗措施。就较为技术上的意义而言,一个特定的分析情境当下的动力状态与其特殊性被误认,特别是将被抑制的内容直接透露给病人、但却未考量抗拒与传会的问题,我们将这样的诠释称作是野蛮的。

精神神经症

弗洛伊德使用的词汇,用于描述与现实型神经症相对之精神疾病——其症状为儿童期冲突的象征表现,即传会型神经症与自恋型神经症。

防御型精神神经症

弗洛伊德在1894-96年间用于指称某些精神神经症疾病的词汇(歇斯底里、恐惧症、强迫[观念]症以及某些精神病),并于其中凸显他在歇斯底里上所发现的防御冲突之角色。

当认识到防御在所有精神神经症中均具有主要功能之后,此一因其启发价值而存在的词汇便消失,精神神经症一词取而代之。

精神病

1.在精神医学临床上,精神病的概念通常非常广义地被使用,以致它涵盖一系列不同的心理疾病:无论这些疾病明显为器质-遗传性(如,一般性麻痹),或其最终病因仍未定论(例如精神分裂)。

2.精神分析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对精神医师应认识的所有心神疾病建立一个分类系统,而是将其关注焦点置于分析式研究最易直接切入的疾病之上。在此一相较于精神医学而言较为局限的范围之内,主要的区分建立于倒错、神经症以及精神病之间。

在最后一组疾病中,精神分析尝试界定各种不同结构:一类为妄想症(包括广义而言之妄想性疾病)与精神分裂;另一种为忧郁症与躁狂。基本上,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精神病的共同点在于力比多与现实之关系的原初紊乱,而大多数明显的症状(特别是妄想建构)均为修复对象关联之次级企图。

精神治疗

A)就广义而言,任何使用心理的方式,或更确切地说,使用治疗者与病患的关系对精神或身体障碍所做的诊疗方法:催眠、暗示、心理再教育、劝脱等。就此意义而言,精神分析是一种精神治疗的形式。

B)就较狭义而言,精神分析经常与不同形式精神治疗对立,基于一系列的理由,特别是:诠释无意识冲突的主要功能,以及对导致冲突化解的传会之分析。

C)“分析式精神治疗”的名称用来指下列形式的精神治疗:以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原则为依据,但并未满足一种严格定义下之精神分析治疗的条件。

欲力

一股驱使生命体朝向一个目的的推力(能量的负载,运动机能的主因)所构成的动力程序。根据弗洛伊德,欲力的来源在于身体的刺激(紧张状态);其目的则在于解除主宰欲力来源的紧张状态;而欲力可以在一对象上或借由此对象达成其目的。

侵略欲力

对弗洛伊德而言,指导向外在的死亡欲力。侵略欲力的目的在于对象的毁灭。

破坏欲力

在一个较接近生物与心理经验的角度下,被弗洛伊德用来指称死亡欲力的词汇。有时它与死亡欲力有相同广延;然而在大部分情形,它被用来形容导向外在世界的死亡欲力。在这特定的意义下,弗洛伊德也使用侵略欲力(Aggressionstrieb)一词。

掌握欲力

弗洛伊德曾使用几次但并未精确界定其用法的词汇。弗洛伊德用它来理解一种非性的欲力:它只次级地与性整合在一起,其目的在于用强力来宰制对象。

部分欲力

一般用该词表示精神分析对性的分析所达到的最终成分。每个此种成分均由一个来源(例如,口唇欲力、肛门欲力)与一个目的(例如,观看欲力、掌握欲力)所待定。

“部分”一词不仅表示这些欲力是属于一般性欲力这个种类下的各个类别;更重要的是,它尤其应该在发生论与结构性的意义下被理解:这些部分欲力最初彼此独立运作,而且倾向于在不同力比多组织中整合起来。

自我保存欲力

弗洛伊德使用的词汇,指称和个体生命保存而言必要的身体机能相关联之所有需求。饥饿为其原型。

在其第一欲力理论的架构下,弗洛伊德将自我保存欲力对立于性欲力。

死亡欲力

在弗洛伊德最后欲力理论的架构下,用来指称与生命欲力对立的一个根本范畴的欲力;这些欲力具有将紧张彻底减低的倾向,换言之,将生物带到无生命状态。

死亡欲力首先导向内在,并倾向自我毁灭,之后将会以侵略或破坏欲力的形式导向外在。

生命欲力

在弗洛伊德最后理论中,用来与死亡欲力对立的一大类欲力。生命欲力具有持续构成更大统一体,并将之保存的倾向。亦被称作“爱罗斯”的生命欲力,不仅包括严格意义下的行欲力,亦包括自我保存欲力。

自我欲力

在(弗洛伊德于1910至1915年间所提出的)第一欲力理论的架构下,自我欲力指称一个特定类型的欲力,其能量在防御冲突中被自我所使用。它们被归同于自我保存欲力,并与性欲力对立。

性欲力

内在推力,精神分析认为其作用的范围比一般所谓的性活动更为广泛。区别欲力与本能的某些特征完美无缺地自呈于此:其对象并非被生物性地事先决定,其满足形态(目的)可变,并且更特别地连结于特定身体区位(动情带)的运作上,不过也可能会伴随着其所依附的极其多样的活动。性刺激的身体源头的多样性,意味性欲力并非一开始便是统一的,而是性欲力首先破裂化成部分欲力,其满足是局部性的(器官快感)。

精神分析指出,人类的性欲力紧密地连结于将之殊化的表象或幻想的作用之上。唯有在复杂且随机偶发演化结束之后,性欲力方能在生殖性至上之下组织起来,并如此重新找回本能的表面固着性与目的性。

就经济论的观点而言,弗洛伊德假设一种独特的能量存在于性欲力之变边中:力比多。

就动力论的观点而言,弗洛伊德将性欲力视为是必然出现于精神冲突中的一种:它是无意识抑制的特选对象。

对象(客体)

精神分析以三个主要面向来思考对象的概念:

A)与欲力的关系:在于对象并且凭借对象,欲力试图达成其目的;亦即某种类型的满足。所涉及的可能是一个人或一个部分对象,也可能是一个真实或是幻想的对象。
B) 与爱(或恨)的关系:此处的关系,是与整个人、或是与自我的审级,以及与本身被视为一整体的对象(人、实体、理想等等)之间的关系;对应的形容词为“对象性的”。
C) 从哲学与认识心理学的传统意识下,与知觉与认识主体的关系:它是任何以固定、不变特征去自呈之物。不论个体的欲望或意见为何,这些特征都理所当然地可借主体的普遍性而辨认(对应的形容词为“客体的”)。

部分对象

部分欲力所针对的对象类型,这并不意味一整个人会被视为爱恋对象。主要是真实或幻想的身体部分(乳房、粪便、阴茎),以及象征对等物。甚至一个人可认同,或被认同为,一个部分对象。

过渡物

温尼可(D.W.Winnicott)所提出的词,它指对婴儿及幼儿而言具有亲和价值的实物(如所吸吮的毯子的一角、或毛巾),特别是在入睡时。

根据此论者的说法,依赖此类对象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儿童得以由对母亲最初的口唇关系转移到“真正的对象关系”。

力比多组织

部分欲力间的相对协同,具有某一动情带的优先性,以及某一特定对象关系模式的特征。从某种时序来看,力比多组织界定了儿童心性演化的各个阶段。

自恋

引申自纳西思(Narcisse)神话,指对自己影像的爱恋。

原自恋,次自恋

原自恋指儿童将他所有力比多投资在自己身上的一种早发性状态。次自恋指力比多从对象投资上撤回,回转至“自我”。

否定

见:否否

神经衰弱

美国籍医师乔治·比尔德(George Beard,1839-1883)所描述的疾病。此种疾病具有以“神经性”因素之身体疲劳为主的临床病情,并包括种类庞杂的症状。

弗洛伊德是强调该症候群涵盖面太广并提议应部分拆除以利其他临床实体的先驱之一。尽管如此,他仍将神经衰弱视为一种自主的神经症,并认为它具有以下特征:身体疲劳的印象、头痛、消化不良、便秘、脊椎感觉异常以及性行为贫化。弗洛伊德将神经衰弱与焦虑型神经症一并归类为现实型神经症,并认为其病因在于一种性无法有效解除力比多紧张的运作(自慰)。

中立

界定分析师治疗态度之一特质。分析师应在以下各种情况下保持中立:面对宗教、道德及社会价值时,亦即不应依任何理想来主导分析的进行,且避免给予任何建议;面对传会现象时的中立,即一般所谓“不要卷入病人的游戏”;最后,面对被分析者的言谈时,即不以任何理论偏见先验地偏重意义的某个片段或类型。

神经症

指一种精神病原的疾病,其症状为根源于主体童年历史之精神冲突的象征性表现,并且构成欲望与防御之间的妥协。

神经症一词的范围有所改变;在今日,当神经症一词单独使用时,人们倾向保留它以表示可被归类为强迫“观念”型神经症、歇斯底里以及恐惧型神经症的一些临床形式。疾病分类因此区分神经症、精神病、倒错、身心症。而所谓“现实型神经症”、“创伤型神经症”、“性格型神经症”等疾病,在疾病分类上的定位仍有争议。

现实型神经症

弗洛伊德用以和精神神经症区分开的一种神经症类型:

a)现实型神经症的起因不在于儿童期冲突,而在于当前。
b) 其症状并非是一种象征性且多元决定的表达,而是直接由性满足的缺乏或不当所致。

弗洛伊德首先将焦虑型神经症及神经衰弱归类为现实型神经症,继而提议将疑病症也纳入其中。

遗弃型神经症

瑞士籍精神分析师查理·欧狄尔(Charles Odier)与杰尔曼·杰克士(Germaine Guex)等人引进的词汇。指称一种临床病情,其中对被遗弃的焦虑感和对安全的需求特别显著。这是一种具有前伊底帕斯期病因的神经症。它并不必然表示患者童年时曾遭到遗弃。带有这种神经症的主体称为遗弃焦虑患者。

焦虑型神经症

弗洛伊德所隔离与区分的疾病类型:

a) 就症状学而言,此一疾病不同于神经衰弱,因其中有显著的焦虑(慢性焦虑等待、焦虑的发作或是和其对等的身体现象)。
b)就病因而言,此一疾病不同于歇斯底里:焦虑型神经症属于现实型神经症,其特征为性刺激的累积直接转变为症状,而不经由精神的中介。

性格型神经症

一种神经症类型,其中防御冲突并未透过可明确隔离的症状形成转译出来,而是透过主体的性格特征、行为模式甚至整体人格的病态组织。

失败型神经症(或症候群)

何内·拉佛哥(Rene Laforgue)引进的词汇。其词义非常广泛:指称一系列主体——从那些通常觉得自己是自身不幸的始作俑者,到无法承受获得那的确为自己强烈欲求之事物等的主体——的心理结构。

宿命型神经症

指一种存在形式,其特征为通常是不幸的同一连续事件周期性地反复,主体仿佛受到外在命运的支配般经受这些事件。然而根据精神分析,应该从无意识——特别是重复强制——寻找其原动力。

传会型神经症

A) 就疾病分类而言,指一种神经症类别(焦虑型歇斯底里、转换型歇斯底里、强迫[观念]型神经症)。弗洛伊德在精神神经症群组中将此类神经症和自恋型神经症区分开。相较于自恋型神经症,传会型的特征在于力比多始终被移置于真实或想象的对象之上,而未从对象上撤回到自我。这亦使精神精神分析治疗较易切入传会型神经症,因为它们已为治疗中定义B之传会型神经症的构成预做准备。
B) 在精神分析治疗理论中,指一种人造神经症,在其中传会征象倾向于自我组织。此种神经症围绕着与分析师的关系而构成;它是临床神经症的新版;其厘清将会导向发现儿童期神经症。

家族型神经症

该词用于指称在一个特定家族内,个体的神经症会彼此互补并相互决定;同时也用于强调家族结构——主要是双亲配偶结构——可能对儿童产生的病原影响。

混合型神经症

指一种神经症形式;其特征为——根据弗洛伊德——分属不同病因的神经症症状之并存。

自恋型神经症

该词在今日精神医学及精神分析用语中已逐渐消失。但在弗洛伊德著作中,它指称一种心神疾病,其特征为力比多撤回到自我;因此它对立于传会型神经症。

就疾病分类观点而言,自恋型神经症群组涵盖所有功能性精神病(其症状并非身体损伤的效应)。

强迫[观念]型神经症

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神经症类别,它构成精神分析临床治疗的主要架构之一。

在其最典型的形式上,精神冲突的表现是透过所谓的强制症状(强迫观念、强制执行非意愿的行为、对抗这些思维与倾向的争斗、驱魔祛邪的仪式行为等),以及透过主要具有心灵反刍、疑虑、严谨等特征,且会导致思维与行动禁制之思维模式。

弗洛伊德曾先后就以下观点提出强迫[观念]型神经症的病因病原特性:机制观点(情感移置于与原先冲突有一定距离的表象上、隔离、回溯性取消);欲力生命观点(矛盾双重性、固着于肛门阶段、退转);以及拓扑论观点(施虐/受虐关系被以自我和一异常严酷的超我间紧张关系的形式内在化)。

由于对强迫[观念]型神经症内藏动力的发现,以及另一方面对肛门期特征与构成此特征之反应形成的描述,使得某些乍看下严格意义的症状并不明显的临床病情,可被归属于强迫[观念]型神经症。

恐惧型神经症

见:焦虑型歇斯底里

创伤型神经症

指一种神经症类型,其中症状的出现紧接于一情感冲击之后,此情感冲击通常与一种令主体感到生命受威胁的情境有关。创伤型神经症的征象为受到冲击时产生极度焦虑的危象,此种危象可能引起躁乱、木僵或心神错乱等状态。由其后期的演变(通常发生于一段不定的间隔之后),我们可以简要地区分以下二例:

a) 创伤的作用犹如启动元素,触发一个已存的神经症结构。
b) 创伤在症状内容本身中扮演决定性角色(如对创伤事件的反复思索、重复出现的噩梦、睡眠紊乱等),症状仿佛是想要“连结”并弥除反应掉创伤的一种重复的企图;像此种“固着于创伤”的现象,会伴随对主体行为大致普遍化的禁制。

弗洛伊德以及精神分析师们所谓之创伤型神经症,通常是指定义b的临床病情。

男性性质/女性性质

精神分析沿用的一组对立概念。精神分析指出,这组概念远比人们一般所认知的更为复杂:就其生物性别而言,人类主体自我定位的方式是一种冲突过程的随机结果。

受虐狂

指一种性倒错,在其中的满足联系于主体所承受之苦痛或羞辱。

弗洛伊德将受虐狂的概念扩展到超出性学家所描述的倒错:一方面,他认为许多性行为具有受虐狂的要素,儿童性(sexualite infantile)则是受虐狂的类型;另一方面,他描述许多受虐狂的衍生形式,特别如“道德受虐狂”:其中,主体系因无意识罪恶感而寻求受害者的位置,此处并不直接涉及性快感。

材料

精神分析常用词汇,指病患的所有话语与行为,它们构成某种原料提供给诠释或建构。

母职疗法

指精神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的一种精神治疗技术。其目的在于透过一种同时是真实与象征的模式,建立治疗者和病患之间一种可类比于“好母亲”与其孩子的关系。

防御机制

指可明确表现出防御的不同类型作业。依据所针对的疾病类型、所考量的发生学阶段以及防御冲突工作的程度等,其中主导的机制均不相同。

一般均同意防御机制为自我所用;然而,关于他们的运作是否必然预设一个作为其基础之有组织自我的存在,则仍是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

解除机制

爱德华·比布林(Edward Bibring)引进的概念(1943年)。丹尼尔·拉嘉许(Daniel Lagache)关于自我的精神分析理论研究中,沿用此概念(1956年)以说明——特别是在治疗中——防御冲突的化解。他对立防御机制与解除机制:前者的目的只在于依据快感/不快感原则紧急减除内部紧张;后者则倾向尝试其他的可能性,甚至不惜因此造成紧张的升高。这两者的对立在于,防御机制——或防御强制——为自发性与无意识,仍受原过程宰制,并且倾向于知觉同一;而解除机制则服从思想同一原则,并使主体逐渐摆脱重复与其异化认同。

后设心理学

弗洛伊德所创的词汇,指称他所建立的心理学——就其最理论性的向度来考量。后设心理学建构一整组与经验多少有所距离的概念模型:例如区分为不同审级的精神装置之虚构、欲力理论、抑制过程等等。

后设心理学考量三种观点:动力论、拓扑论以及经济论观点。

付诸行动

依据弗洛伊德,指下列行动:在欲望与无意识幻想的宰制下,主体借此行动,在当下带有现时感地经历这些欲望和幻想。当主体愈是不能认识它们的来源与重复特性时,此种现时感愈鲜明。

自我

在弗洛伊德第二精神装置理论中,有别于“它”与超我之一审级。

就拓扑论而言,自我和“它”的诉求、超我的训令以及现实的要求均有从属关系。自我虽然扮演中介者的角色且担负个人的整体旨趣,但它仅有相对的自主性。

就动力论而言,在神经症冲突中,自我是人格防御端的最佳代表;它操作一系列由不快情感的知觉(焦虑讯号)所引起的防御机制。

就经济论而言,自我似乎是连结精神过程的因素;但在防御作业中,连结欲力能量的企图,因受到原过程特征感染而带有强制、重复、解真实的样态。

精神分析理论尝试就两个相对异质的层面说明自我的生成:一方面认为自我是基于“它”与外在现实接触而分化出的适应装置;另一方面则将自我定义为许多认同的结果,这些认同最终在个人内在形成一个受到“它”所投资的爱恋对象。

相较于第一精神装置理论,由于自我的防御作业多半为无意识,因此自我的范围比前意识-意识更广。

从历史角度观之,自我的拓扑论概念是一个始终存在弗洛伊德思想中的观念发展的结果。

理想自我

某些论者区别于自我理想的一种精神内部形成物,并将其定义为:依照儿童期自恋模型所塑造出之自恋性全能理想。

快感-自我/现实-自我

弗洛伊德在有关主体对外在世界关系以及与现实接触等生成问题上使用的词汇。此二词总是相互对立,但却处于各种极为不同的词义脉络中,以致无法赋予单一定义;且其意义过度重叠纠葛,亦使我们无法透过多重定义予以确立。

欲力动势

弗洛伊德所用之词,用来指称动力论面向下的欲力:即透过一定的内部刺激来出现与殊化的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