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 发布的文章

(欲力的)混合/分离

弗洛伊德在其最后欲力理论架构下所用的词汇,用以描述生命欲力与死亡欲力在具体表征下两者间之关系。

欲力的混合是一种真正的混合,于其中两个组成元素的任一者都能以可变的比例出现;分离则表示下述过程:此过程的极致导致两种欲力分别运作,并以相互独立的方式追求各自目的。

力比多的黏着性

弗洛伊德所假设的性质,用以说明力比多固着在某对象或某阶段之上的不同能力,以及其投资一旦被确立后,它要加以改变的不同困难度。黏着性因人而异。

动情带

指任何可能成为性刺激所在位置之皮肤-黏膜表层区域。

就较特定的意义而言,指一些功能上为某种刺激所在之区域:如口唇、肛门、泌尿-生殖、乳头等部位。

歇斯底里病原带

夏柯(Charcot)与弗洛伊德相继指出,在某些转换型歇斯底里病例中,作为特殊感觉现象之产生位置的某一身体部位。病人指为疼痛的这个部位,经过检验之后,证明受到力比多所投资。对该部位的刺激会引起类似伴随着性快感的反应,甚至可能导致歇斯底里病发。

主动性技术

费伦齐(Ferenczi)所推介的整套技术过程:当被分析者在治疗中或治疗外的某些重复行为,为主体带来的满足妨碍了回忆与治疗进展时,分析师不再将其行为局限在诠释上,而对上述行为明确提出指令与禁令。

温惠

在弗洛伊德赋予它的特定用法中,借由与肉欲(Sinnlichkeit)对立,该词指称一种对他人的态度。这态度延续或复制儿童最早的爱恋关系模式,于其中,性快感并非独立出现,而是总是借由依附在自我保存欲力的满足上。

谭纳托斯(死神)

有时与爱罗斯一词对称而被用来指称死亡欲力的希腊词汇(死神);经由加诸其上的一个类近神话的意涵,该词的使用强调了欲力二元论的根本特质。

拓扑论;拓扑论的

假设精神装置分化为若干系统之理论或观点,这些系统均有不同的特征或功能,并依据某种次序彼此关联地配置,这使它们可被喻为以空间方式具象再现的精神场所。

弗洛伊德的两种拓扑论经常被提及:在第一拓扑论中,主要是无意识、前意识及意识的区别,第二拓扑论则区分三个审级:“它”、自我与超我。

记忆痕迹

弗洛伊德在著作中始终使用的词汇,指称事件铭记于记忆中的方式。据弗洛伊德所述,记忆痕迹被存放于不同系统中;它们恒久存留,但唯有受到投资时才能再度恢复活动。

传会

在精神分析上,指称一种过程,借此无意识欲望在与某些对象所建立的某种关系架构中——特别是精神分析——现实化于这些对象之上。

这是一种儿童期原型的重复,其体验伴随着明显的现实感。

精神分析师所谓的传会,如无其他修饰语,最常指称治疗中的传会。

传统上认为,传会是精神分析治疗课题运作的领域;因传会的建立、形态、诠释以及化解,均构成精神分析治疗的特征。

创伤(或精神创伤)

主体生命中的事件,其定义在于其强烈性、主体无法予以适当回应、以及它在精神组织中引起动荡与持久的致病效应。

以经济论词汇而言,创伤的特征在于,相对于主体的忍受度以及其在精神上控制与加工刺激的能力而言,过量刺激的汇流。

哀悼的工作

继失去依恋对象之后发生的精神内过程,主体借此得以逐渐脱离该对象。

梦工

将梦的材料(身体刺激、白日残余、梦思维)转变成一产物——显梦——的所有作业。变形是此工作的效应。

语言的无意识

无论是精神分析师还是文学研究者,他们的目标都是通过语言找到文本中隐藏的潜台词。无意识并非存在于语言之外,而是嵌入在文本之中。

文学和精神分析都关注隐藏在语言中的无意识信息,这些信息通过隐喻、节奏、词语的平淡和空洞等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并非孤立地创作而成,它反映了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往往受到心理力量的影响。精神分析为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通过探索人物的无意识动机,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

如何通过心理学分析不同文学类型里的人物

  • 小说:通过分析人物的过去经历和心理动机,可以揭示他们的行为逻辑和思想深度。
  • 诗歌:诗人常通过诗歌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潜意识,心理学帮助解读这些隐喻和象征。
  • 戏剧:戏剧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可以通过心理分析揭示其内心冲突,尤其是分析悲剧人物时。

除了分析作品人物,心理学同样也可以用于分析作者本人、读者受众等等。

弗洛伊德的哪些精神分析理论在解释文学作品的隐含意义方面起重要作用?

  • 潜意识:文学人物的动机和行为可能受到隐藏的潜意识驱动,而非表面的意识逻辑。
  • 俄狄浦斯情结:许多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如父子冲突、母子情结)可用这一理论解释。
  • 人格结构:人物的内心冲突可以理解为本我(欲望)、自我(理性)、超我(道德)之间的斗争。
  • 防御机制:人物的行为可能是对潜意识冲突的防御反应,如压抑、投射、否认等。
  • 梦境及其象征:人物会借助梦境表达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面对的感情和欲望。

避免还原主义

精神分析的文学批评常被指责为还原主义,即将文学作品简化为心理现象。然而,任何解读方法都可能具有还原性,因为解读本身就是一种对意义的归纳过程。

任何理解都基于先前的知识和偏见。研究者在解读文学时,必须意识到自己的主观性和预设。

为抵御还原主义的风险,需要对文本多层次、多样化的分析,同时研究者有必要进行自我反思。

避免主观性与移情

精神分析批评者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主观性移情反应,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解读的过程和结果。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主观性和历史性,因此研究者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偏见,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他者性”。

在文学研究中,研究者无法像在治疗中那样通过患者的反应来验证解释的准确性。因此,研究者应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和自我反思,来提高解读的可信度。

研究者在面对文本时既是分析师,也是患者。文本是“假定拥有知识的主体”,而研究者则在移情关系中与文本互动。这种自觉的双重角色可以帮助研究者在解读过程中保持平衡。

研究者在解读过程中需要丰富多样的方法和理论工具,以避免陷入单一视角的陷阱。在人文学科中,研究者必须认识到自己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的参与角色。

精神分析批评者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移情反应,来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潜意识信息。例如,分析师在治疗中会努力区分患者的反应与自己的情感反应。同样,文学研究者也需要通过自我反思,辨别哪些解读是源于文本,哪些是源于自身的主观偏见。

补充:

为了解读艺术作品,不同的文学批评学派提出了各种方法。例如:

  • 形式主义(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鲍里斯·艾亨鲍姆、米哈伊尔·巴赫金等)
  • 精神分析批评(弗洛伊德和拉康的贡献)
  • 结构主义(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罗兰·巴特)
  • 解构主义(雅克·德里达)
  • 女性主义批评(弗吉尼亚·伍尔夫、西蒙·德·波伏娃、伊莱恩·肖瓦特尔等)
  • 读者反应理论(埃德蒙·胡塞尔、马丁·海德格尔、沃尔夫冈·伊瑟等)
  • 后殖民批评(弗朗茨·法农、爱德华·萨义德、霍米·巴巴等)
  • 新历史主义(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米歇尔·福柯)

施虐狂

指一种性倒错,于其中,满足与使他人蒙受苦痛或羞辱有关。

精神分析将施虐狂观念扩展超出性学家所描述之倒错,认为它尚包括许多较非典型的争相——特别是儿童期征象——并以它作为欲力生活之基本组成要素之一。

施虐狂/受虐狂,施虐-受虐狂

该用语不仅强调施虐与受虐两种倒错之间可能存在的对称性与互补性,同时也指称欲力生活之演化及其征象中一根本的对立偶。

在这个角度上,此一性学上用于表示这两种倒错组合形式的词汇,被精神分析引用(特别是发过的丹尼尔·拉嘉许[Daniel Lagache]),以便强调这两种位态在主体间冲突(主宰/屈服)以及人格结构中(自我惩罚)的相互关系。

原初场景

儿童观察所见或根据某些迹象所假设、幻想之双亲性交场景。它通常被儿童诠释为父亲的暴力行为。

原始场景

法语系精神分析师一般采用作为弗洛伊德所谓Urszene的译词。然而我们认为应将之译为:原初场景。

见:原初场景。

精神分裂

奥伊根·布洛伊勒(Eugen Bleuler)所创的词汇(1911年),用以表示一组精神病,其一致性已由克雷佩林(Kraepelin)所证实:他将它们归类于“早发性痴呆”,并区分其中三种已成为经典的形式;青春型(hebephrenique)、紧张型(catatonique)与妄想型(paranoide)。

布洛伊勒引进精神分裂(衍生自希腊文σχíξω“分裂、裂开”与ψρην“心神”)一词的目的,在于强调他所认为构成这些精神病之基本症状者:Spaltung(“解离”)。该词在精神医学以及精神分析已树立其权威,不论论者关于使精神分裂得以确保其特质者为何的见解如何分歧,以及由此产生对此疾病分类架构适用范围的异议。

临床上,精神分裂繁化为一些表现迥异的形式,人们从中通常可得出下列特征:思维、行为与情感性的不一致(古典词汇则称不协调、解离、崩解);与现实的疏离——伴随着退回自身——以及耽于幻想产物之内在生活的主导(自闭症);始终低度系统化而大致明显的妄想活动。最后,此疾病的慢性特征——以极多样的步调朝智力与情感的“恶化”演变,其结果通常为貌似痴呆的状态——对大多数精神医师而言,是据以诊断为精神分裂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征。

诱惑场景,诱惑理论

  1. 真是或幻想性场景,其中主体(一般而言为一儿童) 被动地受到他者(通常是成人)的示好或性操纵。
  2. 弗洛伊德于1895-96年间发展但随即舍弃的理论。此一理论认为,对真实诱惑场景的记忆是精神神经症病因中的决定因素。

罪恶感

用于精神分析时,该词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

它可以表示继主体认为应受谴责的一个行为之后所产生的情感状态,但主体所持的理由则可有不同程度的适当性(罪犯的内疚,或表面上荒谬的自责)。或者表示一种对于自身不值的模糊感觉,而与主体可能自责的某个明确行为无关。

此外,它被分析假设为无意识的动机系统,可说明失败行为、犯罪行为、与主体加诸自身的苦痛等。

就最后这个意义而言,需有所保留地使用感觉一词,因为主体在意识经验层面上可能并未感到有所罪责。

自卑感

对阿德勒(Adler)而言,指基于实际器质劣势而产生的感觉。在自卑情结中,个体力求大致完满地弥补其缺陷。阿德勒赋予此一机制非常广泛的病因重要性,以及所有疾病。

根据弗洛伊德的看法,自卑感并非特别与器质劣势有关。它不是一种最终的病因因素,而应被视为症状来理解诠释。

互补系列

弗洛伊德使用的词汇,用于说明神经症病因,并超越内源或外源因素二择一的限制:事实上,这些因素具有互补性质,当一者较弱时,另一者相对较强,以致可将一整组病例列于一个其中两类因素呈反比改变的量表上。只有在此系列的两端才可见到仅具一种因素。

在精神分析的经验与理论中,性不仅指称依赖于生殖装置运作之活动与快感,而且包括一系列自童年起即已出现的刺激与活动。这些刺激与活动取得一种快感——不可被化约为基本生理需求(呼吸、饥饿、排泄功能等)之纾解——并以组成物的方式存在于所谓正常形式之性爱中。

焦虑讯号

弗洛伊德在修正其焦虑理论时(1926年)所提出的词汇,用以指称,在面对危险的情况下,“自我”为避免被刺激汇流淹没时所启动的装置。焦虑讯号以减弱的形式复制了原先在创伤的情境下所实际体验的焦虑反应,它促使防御作用启动。

刺激和

弗洛伊德用以指称量之因素的词汇之一,其变化为经济论假设之对象。该词强调此元素的起因:外在与——特别是——内在的刺激(或欲力)。

欲力的来源

每种特定欲力特有之内在起源:或是刺激出现的场所(动情带、器官、装置),或是在此身体部位产生、且被视为是刺激之身体过程。

屏忆

兼具异常鲜明性以及内容明显无重要性等特征的儿童期记忆。其分析导向一些显著的儿童期经验与无意识幻想。一如症状,屏忆亦为被抑制元素与防御之间的妥协形成。

镜像阶段

据贾克·拉岗(Jacques Lacan)所述,指人类构成的一个时期,介于出生后十到十六个月之间(a):儿童仍处于无能、运动失调的状态,透过想象方式提前了对其身体统一性的领悟与控制。此种想象统一性的运作乃透过相似者影像——犹如一整体形式——的认同;它特别彰显与实现于儿童在镜中察觉到自身影像的具体经验中。

镜像阶段构成日后自我的模具与雏形。

生殖阶段(或组织)

心性发展之阶段,其特征为部分欲力在生殖带主导下的组织。该阶段包含由潜伏期所分隔的两个时期:阳具期(或儿童期生殖组织)以及于青春期形成之严格意义的生殖组织。

某些论者以生殖组织一词专指上述第二时期,而将阳具期归为前生殖组织。

力比多阶段

儿童的发展阶段,其特征为:力比多在某一动情带的主导下大致明显的组织,以及某种对象关系的主导。在精神分析中,人们尝试定义自我演化的各个阶段,由此赋予阶段观念一较宽泛的范围。

口唇阶段

力比多发展之第一阶段:此时性快感显著地联系于伴随进食而来的口腔与嘴唇刺激。营养摄取活动提供了亲和的意义,使对象关系得以借此展现并且组织;例如,对母亲的爱恋关系将由以下意义表现:吃与被吃。

亚伯拉罕(K.Abraham)建议依照以下两种不同活动来细分此一阶段:吸吮(早发口唇阶段);啃啮(口唇-施虐阶段)。

阳具阶段

继口唇、肛门等阶段之后的儿童期力比多组织阶段,其特征为各股部分欲力在生殖器官主导下统合,但青春期生殖组织则不再如此。在此阶段中的儿童,无论男女,只知道唯一生殖器官:雄性器官,性别的对立等于阳具/阉割的对立。阳具阶段对应于伊底帕斯情结的巅峰期与衰退;此时最显著的事阉割情结。

肛门-施虐阶段

指力比多发展之第二阶段。根据弗洛伊德,此阶段约处于二至四岁之间,其特征为在肛门动情带主导下之力比多组织:此时的对象关系充斥着与排便功能(排出/滞留)及粪便之象征价值有关的意义。在此阶段中,可以见到施虐-受虐狂随着肌肉控制的发展逐渐显示出来。

口唇-施虐阶段

根据亚伯拉罕(K.Abraham)所引进的次分,指口唇阶段的第二时期;其特征为牙齿与啃啮行为的出现。此时体内化具有摧毁对象的意义,此亦表示矛盾双重性开始在对象关系中运作。

力比多的郁积

弗洛伊德假设可能是神经症或精神病病发起因的经济过程:无法找到卸载管道的力比多累积在精神内的形成物上;如此累积的能量被用在症状的构成中。

下意识的或下意识

心理学词汇,用以表示:或微弱地有意识,或处于当下意识阀限之下,甚或不能进入当下意识之物。在弗洛伊德早期著作中,该词被作为“无意识”的同义词使用;但旋即被舍弃,因该词容易造成歧义。

升华

弗洛伊德假设的一种过程,用以说明一些表面与性无关,但其原动力却来自性欲力力量的人类活动。弗洛伊德所描述之升华活动,主要为艺术活动与智识探究。

若欲力转而趋向与性无关的新目标,并针对受到社会价值重视的对象,则称之为升华的欲力。

替代物

见:替代形成

多元决定

指一个无意识形成(物)——症状、梦等——起因自众多决定因素。这可由两个非常不同的意义来理解:

a) 上述的形成(物)是数个原因的结果,而单一原因不足以将之说明;

b) 这形成(物)起因自多重的无意识成分,后者可组织成不同的意义序列。

这些序列在某个诠释层面上各自具有其一致性。这第二种意义最被普遍接受。

多元诠释

在讨论梦时弗洛伊德数度使用的词汇,用以指称继一个先前的有条理、且表面上彻底诠释之后所得出的一种诠释。多元诠释根本的存在理由为多元决定。

多重投资

对已被投资的表象、知觉等所附加的补充投资。该词特别应用于弗洛伊德意识理论架构中之注意力过程。

超我

弗洛伊德在第二精神装置理论架构中所描述的人格审级之一:其角色可被视为自我的审判者、检禁者。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功能在于道德意识、自我观察、理想物之形成。

传统上,超我被定义为伊底帕斯情结的继承者;其构成是透过内在化双亲之禁止与坚持要求。

某些精神分析师将超我的形成上溯至更早的时期,他们或认为此一审级在各个前伊底帕斯期即已开始作用(梅兰尼·克莱因[Melanie Klein]),或至少找出一些构成超我前身之非常早期的行为与心理机制(如,格鲁弗[Glover]、史必兹[Spitz])。

记忆象征

弗洛伊德在早期著作中,经常用于形容歇斯底里症状的词汇。

象征

贾克·拉岗(Jacques Lacan)引进的词汇(以阳性名词形式使用)。他在精神分析场域中区分三个主要分域:象征、想象与真实。象征指称精神分析所涉之现象范畴,因这些现象犹如一种语言般被结构。该词亦涉及以下观念:治疗有效性的原动力在于话语之奠基性特征。

象征法

A) 就广义而言,无意义的意念、冲突或欲望间接显像化的再现模式。就此意义而言,所有替代形成(物)在精神分析中都可被视为象征的。

B) 在狭义下,主要借由象征与无意识被象征物之间关系的恒定所凸显之再现模式;此种恒定不仅出现在同一个体中或是个体之间,也出现在非常多样的范围(神话、宗教、民宿、语言等)、以及彼此差距甚远的文化领域之中。

系统

见:审级。

情感定量

被假设作为主观体验的情感之基质的量的因素。用于指称情感的各种改变中——移置、表象和脱离、质的转变——保持不变的部分。

合理化

指一种程序,主体借此试图对真正动机未被觉察的态度、行为、想法、与感觉等,提出一种在逻辑上一致、或是在道德上可被接受的解释。特别提到的有症状、防御强制、或是反应形成的合理化。合理化也在妄想中作用,导致了多少显著系统化的结果。

负面治疗反应

在某些精神分析治疗中所遭遇的现象当中,特别难以克服的一种抗拒痊愈的类型。每当分析的进展可望带来改善时,病情反倒恶化,如同某些主体宁显苦痛而不愿痊愈。弗洛伊德认为,这种现象与某些受虐结构中内存罪恶感有关。

象征性实现

赛徐海耶(M.-A.Sechehaye)以此用语来指她对精神分裂症的分析式精神治疗方法:借由试图象征性地满足病人的需求,并借此使之接近现实,此方法在于修复病人在生命最初几年中所遭受的挫折。

精神现实

该词经常被弗洛伊德用以指称主体精神中呈现有可比拟于物质现实之一致性、抗拒性的部分;基本上,在此所涉及为无意识欲望以及其相关幻想。

抑制

A) 就严格意义而言,指主体借以试图将连结于某一欲力的表象(思维、影像、记忆)驱入或维持在无意识中的作业。当欲力的满足——本身可能取得快感——可能对其他坚持要求造成不快感时,便会产生抑制。

抑制在歇斯底里中特别显著,但在其他心神疾病及正常心理状态中亦扮演重要角色。由于抑制可能是使无意识——作为与精神其他部分区隔之领域——构成之因,因此可被视为一种普遍的精神过程。

B) 就概略意义而言,弗洛伊德有时将抑制一词用于类近“防御”的意义。一方面因定义A的抑制作业亦出现于许多复杂的防御过程中,至少犹如其中之一阶段(以部分表示全部);另一方面因为弗洛伊德以抑制理论模型作为其他防御作业的原型。

原初抑制

弗洛伊德描述为抑制作业之第一阶段的假设过程。其效应为一定数量无意识表象或“原初抑制物”的形成。如此构成的无意识核心,随后借由其对于应被抑制内容的吸引,会和来自高等审级的排斥力,与严格意义的抑制共同合作。

基本规则

构成分析情境结构的规则:被分析者被邀约说出任何他所想到与感到的事物,对任何出现在他心中之物不做任何选择与省略;即便对他而言,似乎说出这些事物会造成不悦,或是看起来荒谬、乏趣或者无关。

退转

在具有行程或发展方向精神过程中,退转被用来指称由一个业已抵达的点反向复返到一个位于之前的点上。

由拓扑论的意义来理解,对弗洛伊德来说,退转沿着一系列精神系统运作;在正常状态下,刺激于其间依既定方向行进。

就其时间的意义而言,退转假设一种发生系列的存在,并表示主体复返至其业已经过的发展阶段中(力比多阶段、对象关系、认同等)。

就形式的意义而言,退转指称过渡到——就复杂性、结构化与分化的观点而言——较低层次的表达与行为模式中。

无意识的衍生物

弗洛伊德经常在其无意识动力论概念架构中使用的词汇;无意识倾向促使一些与其关联大致疏远的产物重现于意识与行动。这些由被抑制物衍生而出的事物,本身亦为新的防御措施之对象。

对象关系

当代精神分析中相当常用的词汇,指主体与其世界之间的关系模式;此关系是某种人格组织、对于对象多少具幻想性的领悟、以及某种特殊类型的防御等所造成之复杂且整体的结果。

人们可说某特定主体的对象关系,也可以在涉及演化时刻(如口唇型对象关系)或精神病理(如忧郁型对象关系)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类型的对象关系的说法。

(欲力)逆转至其对立面

欲力的目的由主动性过渡到被动性而转变成其对立面的过程。

修复

梅兰尼·克莱因(Melanie Klein)所描述的机制,主体借此试图修复其破坏幻想对其爱恋对象所造成的效应。此机制与焦虑及抑郁性罪恶感有关:对内、外在母性对象之幻想性修复,因确保自我对有益对象的稳固认同,使得抑郁型位态得以被克服。

重复

见:重复强制。

欲力代表(a)

弗洛伊德使用的词汇,指称欲力借以作为其精神表现的元素或过程。该词有时作为表象-代表的同义词,有时则含义更广,包括情感。

精神代表(a)

弗洛伊德在其欲力理论架构下使用的词汇,指称身体内部刺激之精神表现。

表象-代表(a)

在主体历史进程中,欲力所固着之表象或表象群;经由它们的中介,欲力铭记于精神中。

表象

哲学与心理学中之古典词汇,指称“人们所再现之物,形成一思维行为具体内容之物”,以及“特别是一先前知觉的复制”。弗洛伊德将表象对立于情感,此二元素在精神过程中各自承受不同境遇。

目的-表象

弗洛伊德所创之词,用于说明引导意识、前意识及无意识思维进程之物:在上述各层面中均存在一种确保思维间之串联的目的性。此种串联不仅是机械性,而且受到某些对其他表象施行真正吸引之专属表象所决定(例如,就意识思维而言,必须完成的任务;就主体服从自由联想规则之例而言,其无意识幻想)。

事物表象,文字表象

弗洛伊德在后设心理学论文中使用的词汇,用以区别两种“表象”:一种主要是视觉性、衍生自事物的表象;以及一种主要是听觉性、衍生自文字的表象。此一区分对他而言具有后设心理学上的重要性;事物表象连结于相应的文字表象,是前意识-意识系统的特征,不同于无意识系统,后者只包含事物表象。

压抑

A) 广义而言,指倾向使造成不快感或不合宜的内容(意念、情感等)从意识中消失的精神作业。就此意义而言,抑制是压抑的一种特殊模式。

B) 较狭义而言,指称定义A中与抑制有别的某些作业:

a) 其不同或因该作业具有意识特征,且被压抑的内容只成为前意识,而非无意识;

b) 或就压抑情感之例而言,因被压抑的情感未被移入无意识,而是受到禁制甚至消除。

c) 在某些译自英文的著作中,错误地被当为Verdrangung(抑制)之对等词。

抗拒

在精神分析治疗期间,被分析者行动与话语中所有对立于企及其无意识的表现,均被称为抗拒。透过延伸,弗洛伊德亦论及对精神分析的抗拒,指称一种反对其发现的态度——因其发现揭露了无意识欲望,并使人蒙受“心理(学)上的伤害”(a)。

白日残余

在精神分析的梦理论中,指来自前一日清醒状态,而重新出现于梦叙事与做梦者之自由联想中之成分;它们多少与梦中实现的无意识欲望有关。在以下两个极端的情况间存在不同的中间阶段:一者,白日残余的出现似乎,至少在刚分析时,是由前一日之关切或欲望所驱动;另一者,表面上不重要的日间成分,根据其与梦欲望之联想关联而被选择。

被抑制物的复返

指一种过程,借此,被抑制元素——因从未被抑制作用所灭绝——倾向重新出现,并且在妥协形式下以变形的方式达成此目的。

回转到自身

欲力借此以个人自身取代一独立对象之过程。

见:逆转至其对立面。

白日梦

弗洛伊德以此指称一种在清醒状态下所想象的剧情,因此强调此种梦想与梦两者间之类似性。如同夜梦,白日梦亦构成欲望实现;它们的形成机制相同,均具有次加工之主导性。

家族罗曼史

弗洛伊德所创的用语,指一种幻想,主体借此想象地改变与双亲的关系(例如,想象他是捡来的孩子)。此类幻想之基础在于伊底帕斯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