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摘抄:直球式沟通/集体主义看待人情/大脑的预测机制
直球式沟通的三个方法
- 练习自我觉察
用“写下来”的方式,分析自己的想法,比如你很难说出真心话的原因,是觉得羞耻,认为自己的需求不值一提?还是感到害怕,担心说出来会伤害彼此的感情?先接纳情绪,在对外表达自己。
- 摆脱低自尊想法
在关系中,自卑感可能是阻碍一个人不敢说出真实想法的一大原因。可以试着用“积极对话”来肯定自己,提出需求不代表自己弱小、过度索取,你要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 真诚沟通,相互鼓励
任何关系里,你的真诚表达都值得被鼓励和回应。用“事实+感受+需求”的方式去说出真心话,不隐瞒过度修饰自己的反应,用真心换真心。
总结:“打直球”可以避免因为情绪表达不到位而带来误解,这样感情自然而然会变得更好。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看待“人情”的区别
这种文化背景与自我概念的差异影响了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于“人情”的看法和反应——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更难轻易接受别人的人情。
有研究表明亚洲人比北美人更倾向于拒绝一个普通熟人送给自己的小礼物。亚洲人在接受礼物时倾向于考虑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们拒绝礼物是为了避免在无法回报的情况下产生负债感。北美人更倾向于根据礼物的吸引力来接受礼物,而不考虑自己的回报义务。然而当礼物来自亲密的朋友时,这种文化差异并不明显。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倾向于将送礼行为归因于外部动机和情境,比如认为送礼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而送礼物。而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倾向于将送礼行为归因于内部动机和个性,比如送礼者是为了让收礼者开心而送礼物。因此,如果人们认为一件礼物是出于自利的动机,而不是出于真诚地想要让自己受益的愿望,那么他们的感激程度也会大打折扣。
一个人在接受帮助后,往往会立即感受到一种回馈对方的义务。而跨文化研究表明,美国人的这种义务感在给予对方回报后就会消失,而印度人的这种义务感即使在回报了对方后,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
并且在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会认为背负一段时间人情债比立即回报更可取,更有人情味。
如果你想给予他人帮助又担心给对方造成人情压力,也许可以试试提供隐性社会支持,比如让对方意识到你的存在,给予更广泛的心理支持而不讨论具体的问题。
一项关于文化和社会支持的研究表明,与美国人相比,亚洲人不太愿意在面临压力事件时寻求帮助,也较少从明确的社会支持中受益,但是却可以在心理和生理上受益于隐性的社会支持。
如果你因为人情与回报的问题不堪其扰,害怕接受人情,那么可以换一个角度,不将人情看作一种负担或者不得不履行的义务,而将其视为一种亲社会动机的来源、一个帮助他人的理由。
前文提到的实验证明了,当回报并不是直接给予提供帮助者时,或者并不是出于履行义务的动机而做出回报行为时,人们会给予回报者更高的地位评价。也许人与人之间就是在一次次亲社会行为的循环往复中建立起了更加紧密的联结。
大脑的预测机制
大脑几乎预测一切,从下一句对话内容,到身边车辆的动向。它像一位自动导航员,带我们穿越复杂的人生路。但问题是,若我们经历过创伤、长期压力,或者长期处于负面认知状态,大脑的预测也会被扭曲。
当现实与预测不一致,就会产生“预测误差”,这会激发焦虑、痛苦、不安甚至抑郁。焦虑者常在安全环境中也预感危险,抑郁者则习惯性预期负面结果,甚至难以想象正面可能。我们可能会误解他人的中性行为是敌意,或把未来的模糊性都自动补足成最糟糕的结局。这种灾难化思维,会在不知不觉中拖垮情绪,影响人际关系与生活质量。
当我们经历过创伤,大脑就会自动将过去的恐惧带入现在。在还未看清环境之前,我们就已经想象出“敌人”潜伏在每一个角落。大脑不是在储存记忆,而是在用记忆重塑当前感知。Anil Seth 说过:“我们体验到的现实,来自我们内在的想象,也来自外部世界。”这意味着,哪怕某人并不在你身边,只要你脑中想起他,就可能会“看见”他的脸出现在他人之中。如果那人是你恐惧的人,这种幻象甚至会反复出现,让你以为危险近在咫尺。
但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利用这一机制,重塑大脑的预测。大脑擅长寻找模式,即便是潜意识层面也能识别信号。当你有一次愉快的聚会,一顿好吃的晚餐,或一次被理解的聊天,大脑就会记录下来。这些正面经历,会慢慢提升你对未来的积极预期。幸福,其实可以是自我强化的循环。
我们无法完全掌控大脑的预测,但我们可以学会觉察。想象力,是我们最有力的工具之一。神经科学发现,当我们在脑中“想象”一个场景时,大脑激活的区域,与真实经历时竟然高度重合。也就是说,想象某种美好,可能就像真的经历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