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心理功能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当来自于妈妈的失望令他难以接受的时候,他就会将这种不爽和愤怒的情绪倾泻给另一个跟妈妈相似的人,这个人可以是“狼外婆”,也可以是“狼爸爸”。孩子在内心恐惧的时候,可以把某个危险的他人想象成吃小孩的妖怪。
一个人对待文化传统的态度,很可能与潜意识心理上对待父亲的态度,与父亲相处的方式差不多。当一个人认同了某种文化,就可能会因之而心生自豪,并自觉地卫道弘扬。一旦对这种文化的认同发生危机时,则可能会对其口诛笔伐,灭绝而后快。
父亲是一个具有社会人际功能的角色。作为成人,他需要具备一种在社会关系中自我节制的心理功能,这成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也就是超我功能。在孩子成长中,父亲需要将这些为人处事的规矩传递给孩子。
比较好的策略是爸爸能够承认孩子的竞争需要,并能包容孩子竞争的表达,但不做无原则的退让。陪着他玩、下跳棋、掰腕子,让他在规则中体验获胜的喜悦,承认失败的痛苦。让他知道做人有规则,做事有对错之分。父亲虽然爱他,但情是情、理是理。
对于女孩来说呢,父亲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个男人,有着天然就有的吸引力。“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父亲饱含深情的爱中,也需要保持清晰的边界感。这会促使孩子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保持平衡,将来也有利于女孩找到另一个男人成家。
父亲角色的出现就意味着在孩子与母亲的二元关系中加入了一个力点,使得母子二元关系必须有一定的分离,以应对新出现的三角关系。这会帮助孩子自我独立意识的形成。
(父亲的)缺位也可以是自身主观上的选择性缺位,即在客观上有条件、有能力与孩子在一起,但是自己却推脱、退缩、躲避、不积极、不主动、不情愿。这种情况就属于现实的空间、时间上存在,但却没有履行父亲的功能。
如果一个人选择性缺位,有可能是他自己还没有做好乘当父亲角色的心理准备;有可能他喜欢与朋友们呆在一起而非与孩子,也许那正是他自己潜意识里寻找父亲的一种替代方式;有可能他就是在父亲缺失的环境中长大的,内心也缺乏父亲,自己不知道怎么当父亲;有可能以“养家糊口”为理由,掩饰自己不知如何做父亲的恐慌。这些,无疑会对家庭和孩子造成缺失的影响。
与之相对应的,有时父亲的空间缺位,或者非选择性缺位,并不一定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位,而是通过在内心树立、造就一个强有力的父亲形象,将其认同并保留在孩子的意向中,成为被孩子效仿的理想榜样。
社会角色中的父子是平等的人际关系,心理关系中的父子有时候是认可的榜样,有时候则是反抗的对象。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态下说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是:“儿子,你真棒,活出了你自己的精彩。你可以为自己而自豪。我也为你高兴。”另一个版本是:“你总算是给我争气了,为我脸上贴了金了。你把我给哄高兴了。”前者表现的是成熟的父爱,后者表现的则是自私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