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随念禅修(Maranasati Meditation):如何练习对死亡的觉知

什么是死亡随念禅修?

本质上,死亡随念禅修包含一系列佛教的死亡觉知修习,范围从观想死亡在任何时刻都可能发生的普遍可能性,到更深的观想,再到死亡过程中身体最终分解的观想。

有两部巴利文佛经(Pali suttas)专门论述死亡觉知(Access to Insight, 2013a, 2013b),并且在《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常译为“净化之道”)中提供了对此修习的注释(觉音尊者 Buddhaghosa, 500/2010)。


练习死亡随想的建议和方法

在广阔的自然世界中我们每天都能遇到“小小的死亡”,例如季节更替时树叶从树上飘落、瓶中花朵的枯萎、食物腐烂成堆肥。这些日常的终结可以成为观想无常和我们自身死亡性的有用切入点。

三十二身分观

从解剖学开始,“三十二身分”禅修训练我们将身体视为一系列物质的集合体,当单独想象这些物质时,会引发厌恶感。这些物质包括血肉、器官和体液等诸多方面。传统上,这是给予初学僧侣(通常是青少年)的第一项修习,有助于处理那个年龄(或任何年龄)普遍存在的对肉体经验的贪欲和执着能量。通过这项修习,一个重要的探究开始了: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物质过程,并开始削弱将身体视为“自我”或所有物的观念。

四界差别观

第二种身体观想是四界(四大)观:地、水、火、风。此观想引导我们关注身体如何显现这四种基本的自然属性,重点在于每种属性的特征,而非四种具体的物质。“地界”被感知为坚固性、质地和压力。“水界”被感知为流动性以及凝聚力——使物质聚合的特性。“火界”是温度的特性,从冷到热。“风界”是运动和变化这一可感知的特性。(有时会在修习中加入第五元素“空界”,我们借此感知大小和事物间的距离。)所有这些观想的要点是:我们的身体由与自然界中环绕我们万物的相同属性构成。这教导我们,我们与周围的世界并非分离,甚至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九种墓地观想(不净观)

以上两种禅修为基础,《念处经》(Satipaṭṭhāna Sutta)为它们所蕴含的终极思考铺平了道路:我们的身体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终有一死,并且必然会像我们观察到的周围万物一样衰败。此部分被称为九种“尸体观想”(或称“九想观”),生动描述了身体从死亡后的初始状态到最终化为白骨与尘埃的完整衰败过程。

在佛陀时代,腐烂的尸体(通常在尸陀林或其他处理死者的场所)是修行者可见的景象,在当今世界的一些地方仍然如此。许多灵性传统的修行者选择在墓地和尸陀林禅修,正是因为那里强大的能量,以及有机会直面我们自然携带的对死亡的深层恐惧和困惑。在著名的开示《夜深人静时》(“In the Dead of Night”)中,阿姜查(Ajahn Chah)描述了在尸陀林禅修作为尝试直面其恐惧的方式。

在内观禅修(Insight Meditation)传统中,我们有时会使用处于不同腐烂阶段的尸体照片作为禅修的辅助,但此修习也可以仅通过观想完成:阅读经文中的描述,并在心中保持图像。在每段描述之后,禅修者被鼓励将图像与自己的身体联系起来,提醒我们自己此身亦将经历此过程。这九种观想图像是:

  1. 膨胀青淤脓烂想:假使比丘看见一具被丢弃在尸陀林的尸体,已死一日、二日或三日,膨胀、青淤、化脓。他应将其与自身相比:‘此身亦具此性,同属此质,无法逃脱此律。’
  2. 被鸟兽食啖想:再者,假使比丘看见一具被丢弃在尸陀林的尸体,正被乌鸦、老鹰、秃鹫、苍鹭、野狗、老虎、豹子、豺狼以及各种小生物啃食……(他应将其与自身相比)。
  3. 血肉筋连骸骨想:再者,假使比丘看见一具被丢弃在尸陀林的尸体,是一具血肉尚存、筋腱相连的骸骨……(他应将其与自身相比)。
  4. 无肉血涂筋连骸骨想:再者,假使比丘看见一具被丢弃在尸陀林的尸体,是一具无肉、涂满血迹、筋腱相连的骸骨……(他应将其与自身相比)。
  5. 无血无肉筋连骸骨想:再者,假使比丘看见一具被丢弃在尸陀林的尸体,是一具无血无肉、筋腱相连的骸骨……(他应将其与自身相比)。
  6. 骸骨离散想:再者,假使比丘看见一具被丢弃在尸陀林的尸体,是筋腱已断、散落四处的骸骨。此处一手骨,彼处一足骨;此处一踝骨,彼处一胫骨;此处一大腿骨,彼处一髋骨;此处一肋骨,彼处一脊椎骨;此处一臂骨,彼处一颈骨;此处一下颌骨,彼处一牙齿;此处一头盖骨……(他应将其与自身相比)。
  7. 白骨如贝想:再者,假使比丘看见一具被丢弃在尸陀林的尸体,是色白如贝壳的白骨……(他应将其与自身相比)。
  8. 枯骨堆积想:再者,假使比丘看见一具被丢弃在尸陀林的尸体,是堆积成堆的枯骨……(他应将其与自身相比)。
  9. 骨蚀成粉想:再者,假使比丘看见一具被丢弃在尸陀林的尸体,是腐朽碎裂成粉末的骨头……(他应将其与自身相比)。

(引自《念处经》,中部尼柯耶 第10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