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前精神分析思想学派的多样性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弗洛伊德提出其最初的主要理论观点之后的五十年中,这个领域最重要的运动可以称之为离心运动。
过去的二十年中这种离心运动有所逆转。当代精神分析理论表面多样性之下集中着基本问题。当前精神分析文献对精神分析的起源、意义以及主要的转变模式没有达成共识。尽管客体关系的临床核心地位实际上已经被当前所有精神分析学派所接受,对于这种重要性的理解方式还是存在着巨大差异。实际上,处理客体关系问题的方法已经为任何特定理论设定了框架,从而决定了该理论的模型,并确定了相对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位置。
精神分析理论的早期发展是围绕驱力概念建立的。客体关系必须得到解释;早期的驱力理论并没有自动地提供并包含客体关系起源、意义与命运。
存在两种处理客体关系问题的主要策略。第一种,最初为弗洛伊德所采用,本质上是保护性的,是延伸并应用其最初以驱力为基础的模型来容纳后期对客体关系的临床重视。在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中,人格与心理病理的所有方面在本质上被理解一种驱力的功能、衍生物及其转化。因此,解决客体关系问题的同时,原封不动地保留驱力理论,需要将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客体对这些关系的内在表征)衍变为驱力自身的变迁。弗洛伊德及其后的理论家采用此种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实在与驱力释放的关系中理解客体的作用:客体可以抑制、促进驱力释放,或者成为驱力的目标。第二种,更为激进地处理客体关系的策略,是用根本不同的概念框架替换驱力理论,与他人的关系构成了精神生活的基本单位。与他人联结的特定模式的创建或再创建用以替代了驱力的释放,作为激发人类行为的力量。
当前精神分析理论的许多异质性与复杂性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得到澄清,也就是将这些理解客体关系的竞争策略之间的辩证冲突作为起点,一种保留了最初的驱力理论,另一种用完全不同的模型替代了驱力理论。
阐明客体关系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一直是精神分析思想史上首要的概念问题。每一位重要的精神分析作者必须自己阐明对这个问题的立场,而且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决定了之后的理论构建的基本方法,并为其奠定了基础。
对于精神分析思想史和客体关系问题,现存的对客体关系理论的评论,倾向于在这个或那个模型的范围内进行,与之相比,本书的视角是不同的,范围也更广泛。驱力理论模型与调和策略的拥护者(Modell,1968),倾向于极力贬低那些更加激进的抛弃驱力理论的理论家的贡献;更加纯粹的创新模型与彻底决裂策略的拥护者(Guntrip,1971),则倾向于极力贬低那些驱力理论框架内的客体关系理论家的贡献。这两种理论构建的路线都是有意义的、成功的,可以理解为针对同样问题的不同方式的努力。
比较精神分析并没有风险。不同的精神分析理论学派源于不同的知识传统,建立在有着巨大差异的哲学和方法学的假设之上,并采用不同语言。每个理论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网络,通过针对那个理论的内在进步发展而来,常常与其他的精神分析思想学派隔离开来。因此,人们一直在争论,不篡改每个理论的完整性,就不能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有意义的比较。对于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进行这种思路的分析和强迫性的、误导性的比较,以及还原性的肢解,当然会存在风险,对此需要牢记在心。
不对理论进行认真、有敬意的比较,不仅有可能,也是必要的。拒不接受综合与整合的方法有其自身的风险,也许麻烦更大。没有这些方法,精神分析可能会成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学科,学派之间呈现隔离与半隔离状态,导致这种隔离的不是由于巨大的观念差异,而是由于政治与有爱的传统。这样的过程会将精神分析构想,从一系列不断增长的的临床与理论的探索和假设,转变为一系列宗教信仰式的思维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