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缺爱,长大了如何治愈自己?

本文整理自《原生家庭缺爱,长大了如何治愈自己?》
如果你小时候缺爱,那么现在你可以做以下事情:
- 接纳父母。
- 不要把父母的改变,当成是自己生活变好的前提。
- 可以找一个安全型的伴侣和一些安全型的朋友。
- 找到一个足够好的心理咨询师。
- 书写疗愈,通过回顾自己的早年经历来理解自己。
- 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 列感恩清单,经常去感受你和伴侣或朋友之间的温暖互动。
- 学会认可自己,建立积极信念。
接纳父母
接纳他们在你眼中不好的样子。因为他们可能也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他们并没有从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学到如何给你足够的爱,如何正确地爱你。因此,他们我有办法给你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
人是人,行为是行为。有问题的是行为,而不是人。不要因为他们的行为,而否定他们的人,他们所做出的行为,可能是他们作为受害者的身不由己的应对模式。接纳了父母的不好,你才能更客观地去看待他们。
不要把父母的改变,当成自己生活变好的前提
一个人如果他自己不愿意改变,那其他人是很难改变他的,就算是我们的父母。 父母并不会如我们所愿去改变,一个人多年形成的性格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人们之所以烦恼,就是由于总是在操心别人的事,而没有掌控好自己的事。(《一念之转》) 想要改变父母,就是在操心别人的事,而改变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变好,在是在掌控自己的事。所以,改变父母很难,但是我们想让自己变好,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可以找到一个安全型的伴侣和一些安全型的朋友
好的亲密关系,有很好的疗愈效果。 一些安全型依恋者,可以不费力就化解不安全依恋者带来的挑战。他们自带充沛的安全感,敢于包容和坚持。通过和他们的相处,你会重建起属于你的安全基地,慢慢也朝着安全型依恋转化。

找到一个足够好的心理咨询师
咨询的时候,可以给你提供一个释放压抑的空间,你在咨询师面前可以倾诉自己被压抑的情感,同时,好的咨访关系,会帮助你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模式,这是一个**“重新养育”** 的过程。
咨询师会帮助我们一起去看到自己在关系中不安全感的来源,让我们可以深深地理解自己,同时,帮助我们找到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我们建立起新的积极认知,重塑我们在关系中的互动模式,建立起内在的安全感,慢慢地,就会得到疗愈。
书写疗愈,通过回顾自己的早年经历来理解自己。
有心理学者认为:通过理解自己的早年经历,可以帮助自己逃脱被不安全依恋模式定义和禁锢的境地。你可以通过书写的方式,回忆过去的经历,并且审视这些经历产生的原因。
虽然你知道依恋类型的形成和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你可以回忆过去父母对你的态度和方式,但同时注意重塑对过去经历的认知,如:“父母对我冷漠,并不是因为我不值得爱,只是因为他们也还没学会如何对孩子表达爱,他们不可能给我他们不会和没有的东西。”
而且你也会发现,虽然父母有时候没有及时满足你的需求,但有时候你依然还是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你的爱与关心,我们会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成长经历,看待我们的父母。
当你重塑自己对过去经历的认知,你就可以慢慢的从缺爱的模式中走出来。
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ABC理论: 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belief),最后导致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
人们通常会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更直接的原因。
对于不安全依恋的人,当一件事发生,他们往往会倾向于产生消极的信念,因此会导致不好的结果C的出现。尝试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转变自己的消极认知,哪怕是去问一问对方当时的想法,也比让自己陷入你难以摆脱的消极的想法要好。
列感恩清单,经常去感受你和伴侣或朋友之间的温暖互动
去感受别人对你的关系和爱,当你对关系不信任的时候,你的内心可以渐渐被爱融化,你可以与别人进行更通畅地交流和互动,让关系和爱循环流动起来,让自己在关系中得到滋养。
学会认可自己,建立积极信念
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只要你充满自信地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就会真的顺利进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
积极的信念会带来积极的行为,而积极的行为常常会带来积极的结果。我们自己期待自己成为什么样子,我们就会一直朝着那个期待的方向不断努力,最终,就真的能成为那个期待的自己;而如果我们一直觉得自己不行,觉得自己做不到,或者觉得自己不配,那么,就真的会一直故步自封,停滞不前。